当前位置:首页 » 旅游大全 » 诸葛村旅游资源开发
扩展阅读
潼南古村 2021-03-16 21:51:08
世界民俗文化旅游 2021-03-16 21:48:20

诸葛村旅游资源开发

发布时间: 2021-03-16 02:55:03

⑴ 如今诸葛村的老商业街是重建的吗

诸葛村的老商业街是现在重建的。

诸葛八卦村原来叫高隆村,位于浙江省金华市兰溪市西部,是迄今发现的诸葛亮后裔的最大聚居地。村中建筑格局按“八阵图”样式布列,且保存了大量明清古民居,是国内仅有、举世无双的古文化村落。北纬29.5,东经119.2。

诸葛八卦村一带地形如锅底,中间低平,四周渐高。四方来水,汇聚锅底,形成一口池塘,这就是钟池。钟池是诸葛八卦村的核心所在,也是布列“八阵图”的基点。

钟池并不大,但这口水塘半边有水,半边为陆,形如九宫八卦图中的太极,奇妙无比。以钟池为中心,有八条小巷向四面八方延伸,直通村外八座高高的土岗,其平面酷似八卦图。小巷又派生出许许多多横向环连的窄弄堂,弄堂之间千门万户,星罗棋布着许多古老纵横的民居。

接近钟池的小巷较为笔直,往外延伸时渐趋曲折,而许多小巷纵横相连,似通非通,犹如迷宫一般。外人进入小巷,往往好进难出,甚至迷失方向。有意思的是,数百年来村中居住的诸葛亮后裔并没有意识到小村布局的奇妙之处,身在“八阵图”,不知八卦形。

(1)诸葛村旅游资源开发扩展阅读:

诸葛村开发过程:

虽然同是浙江省的旅游胜地,诸葛八卦村的知名度远不及西湖、千岛湖。因为这个大村庄长期被世人遗忘,就像遗落在草丛的珍珠,几百年来期待着发现者。

20世纪90年代开始诸葛八卦村放光芒,中央政府以及浙江省与兰溪市政府发现这个村庄蕴藏着丰富的旅游资源(也可以说是财源),当然,更重要的是它丰富深厚的文化积淀。

20世纪90年代初诸葛八卦村敞开村门,面向世界,世界也开始向诸葛八卦村走来。但在开放初期,来的绝大多数是中国国内的游客,境外旅客都涌到千岛湖、黄山,对诸葛八卦村只是擦肩而过。

这个奇村作为诸葛亮后代最重要聚居地的地位正式确定下来。1996年11月20日,诸葛村的地位更上一层楼:这一天,中国国务院公布,诸葛村列为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开始睁大眼睛凝视这个世上罕见的古村

⑵ 诸葛八卦村什么时候并入杭州地区

诸葛八卦村不可能并入杭州地区的。因为诸葛八卦村目前是金华地区。离杭州市比较。再说不可能什么好的旅游资源。都要杭州独占吧!金华市也需要旅游资源开发。

⑶ 诸葛村的旅游

交通:在兰溪火车站乘1路或8路公交车到客运中心,转乘往诸葛八卦村的专线车,10分钟一班,40分钟可达,车票3.5元。杭州汽车南站有到兰溪的快速客车,每2小时一班,到诸葛村下车。 门票:80元
国家一级文物保护单位,全国最大的诸葛亮后裔聚居地--浙江省兰溪市诸葛村,近几年以其“原汁原味“的神秘文化与文物古迹,引来了无数海内外游客,成为浙江旅游的热点。
景点
丞相祠堂:
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占地近1400平方米,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高十米,建在1米高的饿台基上,是诸葛氏族祭祀的场所。为了谐音“松柏同春”,中庭选用了4根直径约50cm的松木,柏木,桐木,椿木做成4大金柱。整个祠堂翼角高翘,木剑雕刻十分精美。

⑷ 诸葛镇的经济结构

诸葛镇具有较强的工业基础,是兰溪市域西部的工业重镇。经过多年发展,已基本形成建材和纺织两大块状经济,拥有一大批训练有素的产业工人,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以330国道与杭金衢高速公路连接线接入口为中心的工业园区正在规划建设中,有多个投资项目拟在园区落户,已成为客商青睐的一方创业热土。
诸葛镇旅游资源丰富,是浙江的旅游名镇。镇内诸葛、长乐村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诸葛八卦村是全国最大的诸葛亮后裔聚居地;有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200多处,并按九宫八卦设计布局;是中国古村落、古民居的典范;也是浙江古文化的三大标志之一,被费孝通先生誉为“八卦奇村,华夏一绝。”

⑸ 诸葛镇的概述

诸葛镇系金华市级中心镇和浙江省文明镇,全镇区域面积48平方公里,总人口2.68万人,辖27个行政村和一个居民区。诸葛镇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地处兰溪市对外开放的高速公路游诸互通口和龙葛省道在该镇集镇地段交汇对接。镇政府所在地的诸葛村和相邻的长乐村系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中诸葛八卦村为全国诸葛亮后裔最大居住地,享有“八卦奇村,华夏一绝”之美誉,被评为国家四A级旅游景区

⑹ 找关于中国旅游资源的开发与环境保护两方面的论文

当前,旅游资源开发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有限的资源面临着旅游市场迅速扩张的巨大压力。而重复建设和盲目粗放式开发更加重了资源供需失衡;资源开发从人文景观资源转向自然生态资源,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就成为一对难解的矛盾;城市建设与旅游事业的发展也因“两张皮”而导致不可再生的文化生态资源的浪费;旅游经济高速增长与僵化陈旧体制并存,开发机制有待转换,管理水平有待提高。本文试就这些问题,并以珠海市为例来探讨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保护和利用的正确途径。

关键词:旅游资源 开发 保护

一、旅游资源开发原则与景点布局
珠海作为全国唯一以整座城市命名的国家级的风景旅游区正在进行旅游资源的大开发,也就是旅游环境容量的大扩容。对此,我们应如何确定扩容的方向、内容、层次、深度,以达到既有内涵的提升,又有外延的扩展?在扩容的过程中又要注意哪些问题?本人认为,主要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特色性原则。特色即差异性。鲜明的特色是旅游资源的生命力所在。只有特色,才会有注意力。旅游经济本身就是注意力经济,要注意旅游景点之间的差别性,体现人无我有的特色。开发利用旅游资源的实质就是要寻找、发掘和利用旅游资源的特色。经过开发的旅游资源,不仅应使它的原有的特色得以保持,同时,还应使其原由特色更加鲜明和有所创新和发展,绝对要避免在开发后的旅游资源使原有的特色遭到破坏。
(二)共生性原则。就是这一旅游项目与另一旅游项目之间是共生的。旅游项目是外部性很强的项目,有正向和负向外部性之分。所谓正向的外部性,是指旅游项目之间是相容的、互补的、协调的,看了这一景点之后,有一种再去游览另一景点的渴望。所谓负向的外部性是指旅游项目之间是相克的、类同的,而不是呈现合作形态。旅游资源的共生性,包括自然资源与自然资源之间、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之间、文化资源与文化资源之间的共生性现象,而且不同的旅游项目,其共生现象是不同的。如展览馆与宾馆、商场、交通设施、自然景点、人造景点相互之间是共生的。所以,要注意各种旅游景点在某一小区域内的协调。
(三)网络化原则。旅游业是一个扩大化了的网络,是自然网络。在珠海旅游业的发展问题上,我们经常强调要有大珠三角的观念,要发挥珠三角各市的旅游资源优势。实际上,如果某地有独特性的旅游亮点,即使人为阻止也是不行的,游客还是会千里迢迢去游览,会千方百计解决道路不畅、住宿饮食不便等问题。现在的关键问题是,我们的旅游景点有没有形成亮点,有没有形成网络,各地的旅游景点在大区域范围内有没有产生互补效应。从珠海的旅游实际情况看,存在着以下三个网络。
首先是小网络,即中心城区旅游景点的大扩容。我们要考虑景点之间的共生性,要强调内涵的挖掘,包括实施市区西部和东部的旅游大开发,重点开发建设唐家湾古村镇文化旅游景区(包括原唐家旧镇、共乐园、淇澳白石街、金鼎会同村等,珠海国际赛车、珍珠乐园等旅游资源也有待于整合)、现代教育科技文化旅游景区(包括大学园区、南方软件园、科技创新海岸等)和南湾旅游新区(包括南屏科技工业园工业游、北山杨氏大宗祠、湾仔花卉公园、海鲜干货市场购物游等)、横琴特色旅游区。
其次是中网络。也就是“两区一岛”,即斗门区、金湾区和东区海岛的旅游开发。斗门区的白藤湖旅游区已经配套成熟;御温泉也已名扬海内外;黄杨山-金台寺旅游区正在完善之中;生态农业游有待于进一步开发挖掘。金湾区虽然成立时间短,但旅游开发也呈现良好势头。亚马逊热带风情园起步看好;平沙温泉由于香港中旅注资改造气势恢弘;飞沙滩也渐渐游人如过江之鲫;长达30千米的珠港大道不但串联起一个个新的工业园区,也将串联起一个个新的旅游区……但目前整个大西区的旅游线路安排还是单向的,没有形成环线。我们应将珠港大道、湖心路、黄杨大道构成的“U”字形结构变为“O”字形结构,使之相互之间形成一个小的闭环,将湖光山色、寺庙温泉、港口海滩等山水景观和文化景观、城市景观串联起来,而后向外辐射。东区海岛开发还需加大力度。从目前已开发的东奥岛、桂山岛、万山岛和外伶仃岛看,基础设施不足、水电供应、交通、污染等问题有待解决,旅游项目的开发尚待挖掘,动植物资源保护有待加强。特别是要乘港珠澳大桥的契机,加强与香港、澳门合作,形成珠江口海域特色旅游环线。
第三是大网络,就是整个大珠三角旅游资源的连线成网。要最大限度的利用别人的资源来弥补自身的不足,把本地资源与外地资源进行整合,取长补短。广深珠和粤港澳的旅游资源是完全可以整合的。今年初推出的广深珠万人美食游就是一个好的开端。
以上观之,要实现旅游景点的特色性、共生性和网络化,自身的核心景点建设就显得非常重要。但目前我们许多旅游景点存在着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问题。这关键在于景点扩容的思路、设计理念和开发主体上存在着问题。从设计理念上讲,自然资源的开发,不仅要求有独特性,同时还要强调资源开发上的文化内涵。俗话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对景区也是这样,景不在大,有文化内涵则荣,有民族和地方特色就会昌盛。小尺度的自然景点开发如果没有文化,就会失去内涵,就不会令人流连忘返。有些旅游景点建设的低水平,主要是表现在这一方面。就文化景观而言,主题公园是最容易重复的。为什么会是开发水平太低,而且互补性不强呢?关键是许多主题公园的文化原型没有对路。历史文化、宗教文化、民族文化、幻想文化(游乐园)之间都存在互补性,有些是延伸,有些是转换,有些是对比,相互之间的关系如没有处理好,景点规划就难以落到实处。
二、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模式
珠海旅游景点另一扩容方向,应该是由城市走向乡村,这是符合人类回归自然大趋势的。在这一过程中,就要大力发展生态旅游,要处理好自然资源的开发和保护之间的关系。在这一关系的处理上,存在着四种模式;而发展生态旅游则应注意三大问题。
(一)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模式选择
1、为保护而保护。这是消极的,已是被实践所否认的。为保护而保护,这是文物部门的职责,而不是地方政府目的,特别不是旅游业的目的。
2、为开发而开发。这是盲目的,是小农意识。就像农民在水乡养猪、河里养点鱼一样,养大了卖出去,取得个人利益,而对水体造成的污染则全都不管。还有的地方把非常好的景观地带搞成墓地,能卖出去收点钱就行,根本不考虑环境效益和可持续发展,实际上是毁了聚宝盆去讨饭。
3、为保护而开发。如果这个景观是唯一的、独特的、不可再生的,必须是通过保护来开发的。白藤湖地带,既有沼泽地,又不完全是湿地,带有天然与人工池塘相结合在一起的特征。在珠海城区存在这样的一块地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在这里,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完全可以统一,这在整个中国城市中也是难以找出第二个来的。白藤湖水乡这样的景观是唯一的、独特的、不可再生的,如果被破坏了,是无法恢复的。对于这样的旅游资源,不能由一家企业进行垄断开发,必须是政府进行垄断,在高起点的规划指导下,以企业为主体分片分期进行开发。
旅游资源开发的主体可分成三类:一是完全以企业为主体进行开发。二是政府与企业进行垄断性开发。像威尼斯一样,将白藤湖水乡内的道路、桥梁由企业为主体兴建。小游船的经营权则由政府垄断,拍卖给企业经营。三是完全由政府为主体开发。如城区中的古村落的改造、水体的保护等。重要的旅游资源应取后两种开发模式。
4、为开发而保护。如石溪山的石刻、高栏岛的摩崖石刻等,只有通过开发才能得到保护。可以选择在政府严格规划的前提下,以企业为主体进行开发。有些项目规划好以后,可以将项目30年的经营权公开拍卖,国有资产就可以实现最大化,而且是一次性收入。上述石刻和东区海岛等项目的开发经营权,如进行公开拍卖,就可卖到很高的价钱,而后由业主们自行招商,精心策划开发。这就是政府对项目的所有权垄断,经营权放开。
项目经营权进行公开拍卖时,要设立谁最具有开发能力,谁设计的开发方案最好这两个标的。第一个标的由拍卖评定,第二个标的由专家组投票评定。把这两个标的统一起来,最后确定开发单位。
如为开发而保护,就要停止“石头经济”、“泥沙经济”、高山蔬菜、木材加工的发展,把郁郁葱葱的山头搞成癞痢头,那是对自然资源的极大破坏。这些低层次的开发、破坏性的开发,必须停止,要进行结构性调整。
(二)开发生态旅游应注意的问题
发展生态旅游是珠海的重头戏。珠海森林覆盖率达到70%以上,这是我们最大的资源,而且与广州、深圳和香港、澳门是互补的。在发展生态旅游问题上,我们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生态旅游的对象是原生的、和谐的生态系统。在我国旅游景点的开发上,要补上这一课。在西方国家有一门大地景观学的学科,强调将整个自然大地看成为一个宏观层次的景观,而不是微观层次的一个院落。而我国通常是把自然景观神化,带有一些神秘的文化色彩。所以在景观中,必须是人与自然、文化与生态和谐共处的状态。
二是生态旅游的对象是应该受到良好保护的。生态资源与一般的资源是不同的,是不可再生的,不可逆的。无论是山林,还是水体都存在这个问题。所以,保护的对象是什么?谁来保护?保护的目的和动力是什么?这三者必须要搞清楚。否则,生态资源就不可能得到永续利用。
三是发展生态旅游要强调当地群众的参与性和收益性。只有当地群众的参与,才能把破坏资源的力量转变为保护资源的力量、建设性的力量。群众参与存在着直接性,因为他们本身就是利益主体,确定了利益主体,资源的开发保护就比较容易进行。同时还存在着协调性,当地群众参与所开发的生态旅游,是原汁原味的,这一人文与当地的生态是协调的,是互补的。只有当地群众参与,让他们获得了利益,才能让他们体会到资源的价值,自觉地进行保护。过去许多景区乱砍乱伐,禁而不止,最后政府出一点资金,把农民组织起来成立护山队,允许他们在景区划定的地点开设小店做些土特产和旅游品的生意,结果破坏的力量转变为保护的力量,因为他们从中得到了收益。印尼在巴厘岛的奴萨杜阿旅游度假区的开发中十分注重这一点,获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生态旅游主要存在着四个功能:即旅游功能、保护功能、促进经济增长功能或是扶贫功能、环境保护意识教育功能。所以在生态旅游的开发上综合效益很高,我们必须坚持“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方针。
三、旅游资源开发与城镇建设一体化
旅游业是综合性很强的产业,而城市是最有深度的旅游资源,具有很好的留客性,是注意力经济与集聚性经济的结合体。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能把人们留下来的载体,非城市莫属。风景区内的溶洞即使再漂亮,也不可能把游客留住在洞里,但城市可以达到这一效果。对此,我们的认识远远不够。
(一)旅游城镇的类型。作为一个城市,应有独特性的自然风貌,有活跃的经济活力,有集中的旅游设施,而且每个城市都有不同的景观、悠久的历史文化、优越繁荣的购物环境,同时又有便利的交通和居住条件、发达的科技信息。江南水乡名镇周庄,过去遭到了人为破坏,现在认识到了这是旅游资源,把它恢复起来,结果成了宝贝,每年的旅游门票收入几百万元。门票收入的5倍就是旅游总收入。像兰溪的诸葛村,原来是比较破落的村庄,经修复以后,每年的旅游门票收入也达到300万元,成为村级经济最主要的收入来源。这都是在城镇建设中注意到旅游业的发展所起的效果。按城市旅游资源的特性来划分,珠海的城镇可以分为三类;
1、资源驱动型。自然与文化资源有独特性,如金湾区、香洲区的唐家湾镇、东区海岛等可划为这一类。
2、经济驱动型。主要为购物流通,如斗门城区、前山城区、湾仔镇等是典型的经济驱动型。
3、都市综合型。既有众多的自然景观,又有广泛的经济文化的景点。如香洲主城区。
这些城镇的建设应分门别类,都要摸清本地的资源。如横琴的蚝、湾仔的花、白藤湖的粉藕、斗门的荔枝、重壳蟹等独具特色的资源,要找出其历史痕迹,挖掘其文化内涵,编写成动人的故事篇章,推陈出新,这样就可以成为一个个很好的旅游资源。
(二)开发利用城镇旅游资源的方略
1、确立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思想。如果没有一体化的战略思想,城镇建设就会出现千镇一面。只有注意挖掘自己的优势,才能体现出各自城镇建设的特色。根据统计资料,珠海市前年接待境外游客的数量已超过杭州。我们为什么会超过杭州呢?就是因为我们在城市建设中,确立了城市建设与旅游发展一体化的战略,成为这两者完美结合的典范。我们把旅游归结为“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是有局限性的,实际上可以分为三个系统:第一是直接系统。如旅游项目、旅游主体、旅游资源、媒体和旅游服务等,这些是直接为旅游服务的。第二是介入系统。如交通运输、机场、码头、铁路等,解决外部的可达性。包括通讯、金融保险、商业等都是旅游业的组成部分。第三是支持系统。如城市景观、房地产、文化设施、医疗保健、安全保卫等。旅游业的发展,离开了这三个系统,就不可能形成一体化的战略。
2、确立硬件建设一体化的意识。目前,我们这方面的意识比较薄弱,在硬件建设上往往是各自为政,各管各的。典型的如江海防洪堤建设,没有一点旅游景观的意识。市区河道的整治,也搞成了一条排水沟,仅仅做成一项水利工程,而留下了许多景观和生态上的遗憾。实施硬件建设的一体化,首先要突出特色意识。要通过城市的硬件建设,形成注意力,产生与众不同的景观,这些景观之间的组合,就是独特的城市景观。这方面天津有成功的经验,如将已变成臭水沟的护城河改造成交通便利、环境优美、休闲观光皆相宜的旅游景观——环城公园。第二是环境意识。大连提出了“出门就是花园”、“处处是景观”,城市向园林化方向发展,居住小区向旅游景区演进,就像新加坡那样,这就形成了很强的凝聚力和注意力。第三是文化意识。倡导多种形式办剧院、博物馆,修缮历史街区、村落、文物古迹,一定要注意城市建设的艺术性,要精益求精,推行文化精致主义。第四是可识别性。一个城市,要在宏观的尺度上给人以一种独特的感觉。为什么许多游客愿到云南的丽江去游览参观?上海市原市长徐匡迪到了丽江以后,就提出上海不再搞老城复建了。为什么?因为丽江利用民居的结构完全展示了古城独特的风貌,形成了异于其他城市的肌理,给人以另类城市的感觉。所以丽江古城对中外游客的聚集力、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就非常强。而其他许多城市,老百姓的民居、城市住宅都是千城一面,是雷同的,中断了自身的历史文脉的延续,也就丧失了自己的风格,从而也丧失了自己的地位。
3、确立突出地方资源特色的思路。在我国城市中,缺水的城市占大多数,水景资源更是稀缺,而珠海富有海江湖河、溪流和湿地,水景资源极为丰富。如果我们把这些水景观资源充分发掘出来,利用起来,那珠海就是独一无二的。珠海难以与国内其他城市比硬件设施建设的规模。在文化建设中珠海要形成浪漫、休闲、优雅、精致的情调,要区别于其他城市。所以,城市建设要围绕自己的特色进行创造,包括民居都要体现岭南水乡的风格,亚热带风情,形成新式粤派建筑特色,既有中国岭南建筑古朴庄重、典雅精致的韵味,又广泛吸取国外先进的建筑材料和施工工艺,突出现代建筑清新明快、色彩鲜明、气势恢弘的风采。
(三)旅游资源开发与城镇建设一体化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十个方面:
——塑造市民内在的文化素质,展示珠海独有的精神风貌。每一个城市,都有其历史文化的积淀,这也是一种有深度有内涵的旅游资源。对珠海而言,主要是“特区精神”的外在化,要提高市民的综合素质。澳大利亚的堪培拉为什么能吸引世界各地的游客去旅游?就是因为当地的文素质特别好,使得人们非常愿意到那里去。
——严格城市管理特别是城市交通管理。城市交通一定要有便利性,可达性,保证安全畅通。
——保障城市的安全有序。西北旅游资源中遇到的问题,就在于当地的治安环境。
——热情好客,培育地区信用。如游客到了珠海,购买的旅游品应没有赝品。就像在香港购买黄金饰品,都同时附有成分比例的标签,哪一家商品只要欺瞒顾客一次,香港旅游协会就会取消其经营黄金饰品的资格,管理非常严厉,所以在香港购买黄金装饰品,完全是货真价实的。而如果是珠海也能做到这一点,成为一个童叟无欺、诚信卓著的城市,就会成为一个很大的卖点。
——成功举办各种旅游节。江西推出“四时连八节”很值得学习。珠海也要造就季季有节,月月都有高潮的旅游气氛。各个区镇的旅游活动都要注意质量,相互之间都要有内容和时间上的关联性和互补性。
——要大力开拓会展业。珠海完全有能力、有资源、有潜力去发展会展业。我们要从办好珠海国际航展、国际赛车做起,从办好“世界经济发展宣言大会”做起。
——提升城市的文化活动。既要有阳春白雪,又要有下里巴人,高雅与通俗相结合。高雅的文化活动,有一台戏可以做,那就是继续办好“珠海国际电影文化节”。还有常年都有二十多个剧组在珠海拍戏,珠海整个城市就是一个很好的影视基地。丽江把纳西古乐捣鼓得如此的热,成为丽江旅游的必游项目,而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一国两制的交汇点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而又喷发生机活力的美丽的热带海滨旅游城市,没有一台自己的拿手好戏,这是怎么也说不过去的!通俗文化,就是南方杂技、广场文化、民间歌舞等,也是一台好戏。深圳华侨城的这台戏就非常好,有震撼感,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法国巴黎的红磨房,也是到巴黎的许多游客必看的。
——要有整洁的市容市貌。像新加坡、澳门等旅游城市,城市建筑一般是三年粉刷一次,使城市面貌始终保持清新整洁。城市绿化、街道铺装、灯饰、广告牌也要与城市整体格调相谐调。比如商业步行街就可与澳门接轨,有鹅卵石铺装成彩色图案,给游客造成强烈的视觉效果,留下深刻的印象。
——要挖掘和改进传统名菜。近十年来,清淡可口的粤菜已为珠海广大的移民们所接受。而移民们又带来了各自的家乡菜和洋菜式,可谓南北交汇,东西融通,精彩纷呈。但要真正形成本地区民俗食风,成为游客们趋之若骛的美食天堂还需要全市各界共同进一步努力。近年来,组织的几界珠海美食风情节,评选出的珠海名菜、珠海名小吃,无疑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要优化景点的管理。对同类的有可比性的景点,就要搞最佳、最差景点的评比,由游客和市民投票,建立一个机制,促进其加强和改善管理。
同世界上其他旅游城市一样,不断地举办国际活动,创新旅游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开发具有本地特色的旅游景点,必将为珠海的旅游业的持续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http://www.studa.net

⑺ 关于旅游资源的论文的开头

不是专业人士,带你找点资料当前,旅游资源开发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有限的资源面临着旅游市场迅速扩张的巨大压力。而重复建设和盲目粗放式开发更加重了资源供需失衡;资源开发从人文景观资源转向自然生态资源,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就成为一对难解的矛盾;城市建设与旅游事业的发展也因“两张皮”而导致不可再生的文化生态资源的浪费;旅游经济高速增长与僵化陈旧体制并存,开发机制有待转换,管理水平有待提高。本文试就这些问题,并以珠海市为例来探讨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保护和利用的正确途径。 关键词:旅游资源 开发 保护 一、旅游资源开发原则与景点布局珠海作为全国唯一以整座城市命名的国家级的风景旅游区正在进行旅游资源的大开发,也就是旅游环境容量的大扩容。对此,我们应如何确定扩容的方向、内容、层次、深度,以达到既有内涵的提升,又有外延的扩展?在扩容的过程中又要注意哪些问题?本人认为,主要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一)特色性原则。特色即差异性。鲜明的特色是旅游资源的生命力所在。只有特色,才会有注意力。旅游经济本身就是注意力经济,要注意旅游景点之间的差别性,体现人无我有的特色。开发利用旅游资源的实质就是要寻找、发掘和利用旅游资源的特色。经过开发的旅游资源,不仅应使它的原有的特色得以保持,同时,还应使其原由特色更加鲜明和有所创新和发展,绝对要避免在开发后的旅游资源使原有的特色遭到破坏。(二)共生性原则。就是这一旅游项目与另一旅游项目之间是共生的。旅游项目是外部性很强的项目,有正向和负向外部性之分。所谓正向的外部性,是指旅游项目之间是相容的、互补的、协调的,看了这一景点之后,有一种再去游览另一景点的渴望。所谓负向的外部性是指旅游项目之间是相克的、类同的,而不是呈现合作形态。旅游资源的共生性,包括自然资源与自然资源之间、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之间、文化资源与文化资源之间的共生性现象,而且不同的旅游项目,其共生现象是不同的。如展览馆与宾馆、商场、交通设施、自然景点、人造景点相互之间是共生的。所以,要注意各种旅游景点在某一小区域内的协调。(三)网络化原则。旅游业是一个扩大化了的网络,是自然网络。在珠海旅游业的发展问题上,我们经常强调要有大珠三角的观念,要发挥珠三角各市的旅游资源优势。实际上,如果某地有独特性的旅游亮点,即使人为阻止也是不行的,游客还是会千里迢迢去游览,会千方百计解决道路不畅、住宿饮食不便等问题。现在的关键问题是,我们的旅游景点有没有形成亮点,有没有形成网络,各地的旅游景点在大区域范围内有没有产生互补效应。从珠海的旅游实际情况看,存在着以下三个网络。首先是小网络,即中心城区旅游景点的大扩容。我们要考虑景点之间的共生性,要强调内涵的挖掘,包括实施市区西部和东部的旅游大开发,重点开发建设唐家湾古村镇文化旅游景区(包括原唐家旧镇、共乐园、淇澳白石街、金鼎会同村等,珠海国际赛车、珍珠乐园等旅游资源也有待于整合)、现代教育科技文化旅游景区(包括大学园区、南方软件园、科技创新海岸等)和南湾旅游新区(包括南屏科技工业园工业游、北山杨氏大宗祠、湾仔花卉公园、海鲜干货市场购物游等)、横琴特色旅游区。其次是中网络。也就是“两区一岛”,即斗门区、金湾区和东区海岛的旅游开发。斗门区的白藤湖旅游区已经配套成熟;御温泉也已名扬海内外;黄杨山-金台寺旅游区正在完善之中;生态农业游有待于进一步开发挖掘。金湾区虽然成立时间短,但旅游开发也呈现良好势头。亚马逊热带风情园起步看好;平沙温泉由于香港中旅注资改造气势恢弘;飞沙滩也渐渐游人如过江之鲫;长达30千米的珠港大道不但串联起一个个新的工业园区,也将串联起一个个新的旅游区……但目前整个大西区的旅游线路安排还是单向的,没有形成环线。我们应将珠港大道、湖心路、黄杨大道构成的“U”字形结构变为“O”字形结构,使之相互之间形成一个小的闭环,将湖光山色、寺庙温泉、港口海滩等山水景观和文化景观、城市景观串联起来,而后向外辐射。东区海岛开发还需加大力度。从目前已开发的东奥岛、桂山岛、万山岛和外伶仃岛看,基础设施不足、水电供应、交通、污染等问题有待解决,旅游项目的开发尚待挖掘,动植物资源保护有待加强。特别是要乘港珠澳大桥的契机,加强与香港、澳门合作,形成珠江口海域特色旅游环线。第三是大网络,就是整个大珠三角旅游资源的连线成网。要最大限度的利用别人的资源来弥补自身的不足,把本地资源与外地资源进行整合,取长补短。广深珠和粤港澳的旅游资源是完全可以整合的。今年初推出的广深珠万人美食游就是一个好的开端。以上观之,要实现旅游景点的特色性、共生性和网络化,自身的核心景点建设就显得非常重要。但目前我们许多旅游景点存在着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问题。这关键在于景点扩容的思路、设计理念和开发主体上存在着问题。从设计理念上讲,自然资源的开发,不仅要求有独特性,同时还要强调资源开发上的文化内涵。俗话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对景区也是这样,景不在大,有文化内涵则荣,有民族和地方特色就会昌盛。小尺度的自然景点开发如果没有文化,就会失去内涵,就不会令人流连忘返。有些旅游景点建设的低水平,主要是表现在这一方面。就文化景观而言,主题公园是最容易重复的。为什么会是开发水平太低,而且互补性不强呢?关键是许多主题公园的文化原型没有对路。历史文化、宗教文化、民族文化、幻想文化(游乐园)之间都存在互补性,有些是延伸,有些是转换,有些是对比,相互之间的关系如没有处理好,景点规划就难以落到实处。二、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模式珠海旅游景点另一扩容方向,应该是由城市走向乡村,这是符合人类回归自然大趋势的。在这一过程中,就要大力发展生态旅游,要处理好自然资源的开发和保护之间的关系。在这一关系的处理上,存在着四种模式;而发展生态旅游则应注意三大问题。(一)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模式选择 1、为保护而保护。这是消极的,已是被实践所否认的。为保护而保护,这是文物部门的职责,而不是地方政府目的,特别不是旅游业的目的。 2、为开发而开发。这是盲目的,是小农意识。就像农民在水乡养猪、河里养点鱼一样,养大了卖出去,取得个人利益,而对水体造成的污染则全都不管。还有的地方把非常好的景观地带搞成墓地,能卖出去收点钱就行,根本不考虑环境效益和可持续发展,实际上是毁了聚宝盆去讨饭。 3、为保护而开发。如果这个景观是唯一的、独特的、不可再生的,必须是通过保护来开发的。白藤湖地带,既有沼泽地,又不完全是湿地,带有天然与人工池塘相结合在一起的特征。在珠海城区存在这样的一块地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在这里,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完全可以统一,这在整个中国城市中也是难以找出第二个来的。白藤湖水乡这样的景观是唯一的、独特的、不可再生的,如果被破坏了,是无法恢复的。对于这样的旅游资源,不能由一家企业进行垄断开发,必须是政府进行垄断,在高起点的规划指导下,以企业为主体分片分期进行开发。旅游资源开发的主体可分成三类:一是完全以企业为主体进行开发。二是政府与企业进行垄断性开发。像威尼斯一样,将白藤湖水乡内的道路、桥梁由企业为主体兴建。小游船的经营权则由政府垄断,拍卖给企业经营。三是完全由政府为主体开发。如城区中的古村落的改造、水体的保护等。重要的旅游资源应取后两种开发模式。 4、为开发而保护。如石溪山的石刻、高栏岛的摩崖石刻等,只有通过开发才能得到保护。可以选择在政府严格规划的前提下,以企业为主体进行开发。有些项目规划好以后,可以将项目30年的经营权公开拍卖,国有资产就可以实现最大化,而且是一次性收入。上述石刻和东区海岛等项目的开发经营权,如进行公开拍卖,就可卖到很高的价钱,而后由业主们自行招商,精心策划开发。这就是政府对项目的所有权垄断,经营权放开。项目经营权进行公开拍卖时,要设立谁最具有开发能力,谁设计的开发方案最好这两个标的。第一个标的由拍卖评定,第二个标的由专家组投票评定。把这两个标的统一起来,最后确定开发单位。如为开发而保护,就要停止“石头经济”、“泥沙经济”、高山蔬菜、木材加工的发展,把郁郁葱葱的山头搞成癞痢头,那是对自然资源的极大破坏。这些低层次的开发、破坏性的开发,必须停止,要进行结构性调整。(二)开发生态旅游应注意的问题发展生态旅游是珠海的重头戏。珠海森林覆盖率达到70%以上,这是我们最大的资源,而且与广州、深圳和香港、澳门是互补的。在发展生态旅游问题上,我们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生态旅游的对象是原生的、和谐的生态系统。在我国旅游景点的开发上,要补上这一课。在西方国家有一门大地景观学的学科,强调将整个自然大地看成为一个宏观层次的景观,而不是微观层次的一个院落。而我国通常是把自然景观神化,带有一些神秘的文化色彩。所以在景观中,必须是人与自然、文化与生态和谐共处的状态。二是生态旅游的对象是应该受到良好保护的。生态资源与一般的资源是不同的,是不可再生的,不可逆的。无论是山林,还是水体都存在这个问题。所以,保护的对象是什么?谁来保护?保护的目的和动力是什么?这三者必须要搞清楚。否则,生态资源就不可能得到永续利用。三是发展生态旅游要强调当地群众的参与性和收益性。只有当地群众的参与,才能把破坏资源的力量转变为保护资源的力量、建设性的力量。群众参与存在着直接性,因为他们本身就是利益主体,确定了利益主体,资源的开发保护就比较容易进行。同时还存在着协调性,当地群众参与所开发的生态旅游,是原汁原味的,这一人文与当地的生态是协调的,是互补的。只有当地群众参与,让他们获得了利益,才能让他们体会到资源的价值,自觉地进行保护。过去许多景区乱砍乱伐,禁而不止,最后政府出一点资金,把农民组织起来成立护山队,允许他们在景区划定的地点开设小店做些土特产和旅游品的生意,结果破坏的力量转变为保护的力量,因为他们从中得到了收益。印尼在巴厘岛的奴萨杜阿旅游度假区的开发中十分注重这一点,获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生态旅游主要存在着四个功能:即旅游功能、保护功能、促进经济增长功能或是扶贫功能、环境保护意识教育功能。所以在生态旅游的开发上综合效益很高,我们必须坚持“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方针。三、旅游资源开发与城镇建设一体化旅游业是综合性很强的产业,而城市是最有深度的旅游资源,具有很好的留客性,是注意力经济与集聚性经济的结合体。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能把人们留下来的载体,非城市莫属。风景区内的溶洞即使再漂亮,也不可能把游客留住在洞里,但城市可以达到这一效果。对此,我们的认识远远不够。(一)旅游城镇的类型。作为一个城市,应有独特性的自然风貌,有活跃的经济活力,有集中的旅游设施,而且每个城市都有不同的景观、悠久的历史文化、优越繁荣的购物环境,同时又有便利的交通和居住条件、发达的科技信息。江南水乡名镇周庄,过去遭到了人为破坏,现在认识到了这是旅游资源,把它恢复起来,结果成了宝贝,每年的旅游门票收入几百万元。门票收入的5倍就是旅游总收入。像兰溪的诸葛村,原来是比较破落的村庄,经修复以后,每年的旅游门票收入也达到300万元,成为村级经济最主要的收入来源。这都是在城镇建设中注意到旅游业的发展所起的效果。按城市旅游资源的特性来划分,珠海的城镇可以分为三类;

⑻ 江西安义古村群的旅游发展对当地产生了哪些影响

参考这里http://www.lcvlcv.com/liancuntese/lcjj8.asp
http://www.hnshx.com/Article_Print.asp?ArticleID=3431

古村保护性开发模式
古村是一类较为独特的特色村,是遗存的历史时期农村百姓的住宅建筑群落,一般距今有几百年至上千年的历史。能够得以完整保留至今的古村,多处于较偏僻地区。由于古村落传承了历史文化,是沿袭民间习俗的聚居地,有着独特的建筑风貌、丰富的文化内涵、深厚的文化底蕴,因此有着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随着社会的发展,古村落的数量和分布越来越少,与现代民居相比,差异性和稀缺性使他被赋予了较高的旅游价值,旅游业也随之成为古村发展经济的一个典型模式。
作为一种历史、文化遗产,古村的旅游开发不同于其他形式的乡村旅游。
由于很多古村落的房屋建筑历史悠久,设施简陋,许多古村落中的建筑,在现代生活以及旅游开发的冲击下,面临着拆除、改建等危险。这些情况一旦发生,不仅破坏了历史文化遗产,也将破坏古村落的整体观赏价值,对于古村的价值及其长远发展会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因此,对于古村所选择的旅游开发模式,无论处于何种开发阶段,古村保护是要放在首位的,这是古村实现其价值的必要条件,也是古村保护开发模式不同于其他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特性之一。
同其他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一样,村民的积极参与是古村保护与开发的关键。古村是村民生产、生活的场所,对古村的保护性开发还要依靠村民自身。通过发展旅游产业,使村民从古村的保护性开发中获益,找到保护古村与村民获益的共鸣点,这样才会提高百姓对村落保护的主动性、积极性。同时,古村保护性开发带来的效益,可投入于村内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改善村民的生活水平,从而带来多方面的效益。
〔案例1〕
“八卦村”的保护与开发
位于浙江兰溪的诸葛村是诸葛亮后裔最大的聚居地。之所以称之为“八卦村”,来源于其独特的布局。据历史记载,诸葛村是由诸葛亮第27代裔孙诸葛大师按九宫八卦设计布局的。村落位于八座小山环抱之中形似八卦的八个方位,成为外八卦;村内以“钟池”为核心,八条小巷由此向外延伸,其间房屋成放射状排列,形成内八卦。诸葛村距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村内建筑大多形成于明、清时期,虽历经数百年,至今仍有200多处民居及厅堂保留较为完好,且“九宫八卦”的村落格局也一直未变,成为中国古村落、古民居的典范。1996年11月,诸葛村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诸葛村从湮没到开发,经历了一系列转变的过程。
1.保护方式的转变
诸葛村被世人所熟知,起源于村内一座建筑的修缮。
1991年,诸葛村建于元代的诸葛亮纪念堂——大公堂,因年久失修濒临倒塌。大公堂
是诸葛村用以纪念先祖活动的纪念堂,是诸葛村十八厅堂中年代最为久远、最具代表性的建筑。由于当时集体经济薄弱,无力支付几十万元的维修经费,在村民集体的商议下,成立了“修理大公堂理事会”。理事会由村干部、村民代表、退休教师、离退休干部等20多人组成,理事会成员无报酬进行工作,他们向全国各地工作和侨居海外的诸葛后裔发函募捐,同时也由村委会动员村民自愿捐款。在理事会的努力下,筹集了18万元资金,大公堂于1992年抢修完毕。
在诸葛村抢修大公堂的时候,清华大学陈志华教授等在考察建德新叶村时,经同事介绍来到诸葛村。看到诸葛村的古村落群体保存还如此完整,存量之大、建筑形制之齐、结构精美而为之惊叹。在诸葛村大公堂理事会等一些老同志的协助下,清华大学二十几位师生在诸葛村调查一个多月,认为诸葛村是中国南方乡土建筑文化极具代表性的古村落,呼吁市政府采取措施加以保护。于是引起了兰溪市政府的重视,着手对诸葛村进行了一系列保护工作。
1992年,兰溪市政府公布诸葛村为兰溪市历史文化名村、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立了由市政府、文化局、镇、村干部组成的“诸葛村文物保护领导小组”。同时,将原粮站用以办酱油厂的丞相祠堂归还诸葛村。
1993年,在诸葛村召开了全国诸葛亮学术研讨会,诸葛村是全国诸葛亮后裔的最大聚居地得到研究专家的论证肯定。诸葛亮的文化挖掘为诸葛村日后旅游开发主打的文化品牌奠定了基础。
1994年,由诸葛村成立“诸葛文物旅游管理处”试行对外旅游开放。管理处由村委会一位委员主持日常旅游管理工作,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文物保护领导小组”与文物旅游管理处是一种隶属关系。
1995年,兰溪市政府向国家文物局申报全国重点文保单位,1996年12月,诸葛村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
1997年,“诸葛文物保护管理所”成立。文保所为市全民行政编制。文保所成立后在村委会的配合下开始对诸葛村的古建筑进行调查、统计、编制档案、制定保护措施。 1997年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编制的《诸葛村保护规划》论证通过。诸葛村的整体保护得到了法律的保障。
2.旅游业经营管理方式的转变
1996年,当地政府认为诸葛村体制不顺,机制不活。为了进行旅游开发,改变了诸葛村原有的体制,接管了诸葛村原来的“文物旅游管理处”,成立了以当地镇政府为主管的“诸葛旅游公司”,交由镇政府来经营管理。
由于旅游公司形同虚设,既没有资产,也没有资金投入,只是依靠收取门票作为资金来源。同时,这些门票收入要返还拥有产权的诸葛村一部分,加上办公等开支费用,旅游公司基本没有利润可言。
对诸葛村来讲,由政府经营原本产权属于自己的旅游项目,使诸葛村的干部和村民产生了一种无奈和“业不由主”的不满情绪,严重影响了村委会和村民保护古建筑和旅游基础设施投入的积极性。
同时,因为产权关系不纯,政府对诸葛村的古建筑保护也不愿投入。古建筑的维修经费和村落环境综合整治所投入的资金大,修一幢旧房子的费用要比买一幢旧房子的费用高几倍,并且古村落保护和开发投入成本,很难作为与村集体、村民协调的产权股份被认可,形成固定资产,投资经营者和产权所有者的利益很难统一。
在这双重作用下,诸葛村的古建筑失去了有效的保护体系,在旅游开发的冲击下,面临着极大被破坏的风险。
经过两年多的多头管理、多方运作,这种经营管理体制暴露出来的许多问题,促使当地政府转变了观念,认为在诸葛村的保护和作为旅游资源被开发管理体制中,应以诸葛村为主。
1998年,政府淡出了旅游公司的直接管理,经营权重新归还给诸葛村。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诸葛村的干部和村民也已意识到诸葛村文物保护的重要性和旅游开发的价值。村干部和村民的思想观念发生转变,决定把旅游业作为诸葛村的主要产业来发展。
对于旅游开发的管理,诸葛村采取了“村委会+旅游公司+文保所”的管理模式:
(1)村民委员会与诸葛旅游公司的职能分工为:村两委负责村民建房、审批,村内基础设施投入、环境卫生管理、村民福利待遇、古建筑维修及保护、旅游项目投入、行政事务等;诸葛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负责景区内景点管理、景区经营和宣传促销工作;
(2)诸葛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是诸葛村民委员会、村经济合作社所辖的经营企业,公司资产归属行政村经济合作社所有,村委会同时是诸葛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的董事会;
(3)旅游公司独立核算,门票收入按比例上缴村集体,村委会(董事会)每年对公司下达一定的经济考核指标;
(4)文物保护管理所是文物保护领导机构,文保所和诸葛村联合,负责古民居的维修、改造,以及新建房屋的审批,并对村中民宅的自行维修给予技术性指导。
这种经济管理体制,明确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关系和责任。对村里而言,产权和经营权的合为一体,让经营管理变得更为有效,村里对村落保护以及旅游开发拥有自主权,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更好地进行资金配置;对村民而言,建筑的保护与开发直接关系到切身利益,因此对村内建筑、环境的保护与维护则更为自觉;政府通过文保所对村内建筑的具体保护措施予以把关,从宏观层面对古建筑进行了有效的保护。
3.村内环境的整治
如果说古建筑是诸葛村发展旅游业的硬件,那么村内环境则是旅游业发展的软件,同样必不可少。为了提高自身的旅游价值,诸葛村先后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上,对村内的环境进行了综合治理:
(1)对村落进行综合性整治,清理了村内的池塘,引活水进村,进行了自来水改造,对村内的三线(电线、电话线、有线电视线)、污水管道实行了地埋处理,把污水引出村外进行净化。重新修建了村内的厕所。
(2)对村中的水泥路进行了改造,利用旧城改造时收集来的废弃旧砖、旧石板和红砂岩条石进行仿古铺砌,恢复了历史原貌。
(3)村里成立了由4人组成的专职消防队,配备了各种灭火设备和消防器材,24小时值班。
对于诸葛村的整体发展规划、布局,他们聘请了专业人员进行技术指导。通过大量的工作,村落环境得以改变,整个村落景观也逐渐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4.古建筑、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开发
诸葛村在开发上,有一点非常明确:古建筑及其内在文化是诸葛村价值的核心,是旅游资源的源泉,只有保护好诸葛村的所有古建筑,发扬他们的文化内涵,诸葛村的旅游业才有生命力。保护古建筑、古文化,就是要保护这些建筑景观的完整性,同时,也保护他们的历史、文化价值不受到破坏。
对于古建筑的保护,诸葛村首先抢修了村里那些因年久失修、极易受到损坏的建筑先后对7座厅堂,50多幢民居进行了维修。
在维修的同时,对于已经遭到破坏的古建筑则尽量恢复、还原。
村里始建于清代中期的上塘古商业街,在1958年前后被填平,并在上面盖起了建筑。2001年,村里投资1000多万元对上塘古商业街进行了复原,拆除了地上建筑,重挖了上塘,恢复了古商业街的古旧风貌;村里的节孝坊,在“文革”时期被拆除,部分原构件留存散落于村外或村民家中,通过村里的努力,搜集了大量原构件,在其遗址上经过装拼重新恢复了一座节孝坊,同时恢复了一座穿心亭和修复了一座枯童塔。
在维修方式上,诸葛村本着“还原历史,不改变原貌”的原则,采取了“以旧修旧”的方式。在维修中所用材料,尽量采用民间收集来的旧木料、旧木雕、旧木材等旧材料,这样既节省成本,又能“修旧如旧”。
长期的古建筑维护,使诸葛村内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施工体系。村里有一支土生土长的工匠队伍,这些木匠、石匠、泥瓦匠、雕花匠经过专业人士的指点,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模仿,在传承、发挥祖传工艺的同时,逐渐掌握了历史时代建筑的结构、风格和修缮方法。在上塘古商业街复原工程和“三荣堂”的整体复原工程中,他们的工作得到了建筑专家的认可。这支施工队伍的形成、壮大,对诸葛村的保护修缮起着重要的作用。
古文化是诸葛村内的隐形资产,对于通过古建筑而发展起来的旅游来说,文化的发挥会对旅游的发展注入更多的活力。对此,诸葛村对传统民俗文化进行了深入的挖掘。村里恢复了每年四月十四和八月廿八的传统祭祖活动,以及元宵节的板凳龙灯会,并以诸葛亮及其家族文化、中医中药文化、廉正文化为载体,对诸葛村的文化内涵进行了全方位的展示和宣传。通过这些活动,不仅使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而且提高了诸葛村的旅游价值,增加了对游客的吸引力。
5.村民与古建筑间矛盾的协调
在村里古建筑的维修上,村民与古建筑之间也存着一些矛盾。随着时代的发展,村里部分年轻人对住老房子已不适应,对于年久陈旧的古宅,村民也不愿意花很大的资金去维修。对于这些矛盾,村委会采取了几种方式进行处理:
第一,村委会与户主协商予以收购,房产权归属村集体后,由村集体出钱进行维护。
第二,对确实由于经济条件差维修困难的住户,村集体给予部分维修补贴,帮助其对房屋进行维修。
第三,对部分几家共有,而在维修经费分摊上又难以统一的住宅,以及濒临倒塌的房子,村委会采取强制抢修。要求户主与村委会签订协议,抢修前对危房进行估价,抢修费先由村委会垫付,房屋修好后使用权归村委会,5年之内户主交清维修费后,村委会将使用权归还,超过5年,村委会付给户主维修前评估的房价,产权即归村委会。
对于居住面积不够或旧房确实不宜居住的村民,村里安排其在新区建房。但在批准宅基地前,必须先与村委会签订原老房子的保护合同,规定其在新房建成外迁前后,仍要承担旧房的维护责任,对于老房子不予保护和维修而造成毁坏的,村里有权强制收归集体保管和使用。
在村集体积极采取古建筑保护措施的同时,也积极提高村民的保护意识。村里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的村规民约。规定村民如对村落的古建筑和文物以及村落环境破坏的,村委会将终止其家庭的一切福利待遇;同时,村里还进行了一系列的宣传活动,如每年春节由村里印制带有《文物法》的有关条款和村规民约的挂历,向村民发放,从宣传上起到了一定的积极效果。
6.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在古建筑得到有效保护,进行适度开发之后。诸葛村也加强了周边环境的改造,通过集体租用了村周围山坡村民的自留地,种植了樟树、松树、桃树、梨树以及银杏、芙蓉等中药材,提高了区域生态环境,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量游人涌入以及村民生活对自然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提高了诸葛村旅游的附加值,也促使旅游由单一的观光型向多元休闲型逐步转变。

〔案例2〕
“皇城相府”品牌的打造
皇城村,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太行山西麓的樊川峡谷之内,是一个仅有700多口人的小山村。皇城村的闻名得益于村里的皇城相府。皇城相府是《康熙字典》总阅官、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康熙皇帝的老师陈廷敬的故居。
皇城相府分内外城建筑。内城为陈廷敬伯父陈昌于明崇祯壬午年(1642年)建,外城为陈廷敬于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所建。相府集明、清两代建筑精华为一体,依山就势,层楼叠院、错落有致,是一座保留完好的明清时期古建筑。
皇城村旅游业的开发始于上个世纪末。
在开发旅游业之前,皇城村的产业以煤炭为主,地下资源的开采是村里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位于村子边缘的皇城相府,只是作为村民的普通居所。随着地下资源的不断开采,皇城村开始意识到这种经济发展方式没有持久性,而受其他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启发,他们意识到村里的皇城相府正是尚未开发的宝贵旅游资源。
为了确认皇城相府的价值,村书记张家胜带着《康熙字典》、《午亭文编》等书籍到北京向专家、学者等专业人士咨询请教。经过一系列的努力,1997年12月,全国著名的专家学者云集皇城村,在这里举行了“清代名相陈廷敬学术研讨会”,相关专家学者对这座古建筑群及其主人陈廷敬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肯定了皇城相府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认为他极具开发价值。
随后,1998年10月,在洛阳举行的“清代名相陈廷敬暨皇城古建学术研讨会”进一步明确了皇城相府的价值,也同时拉开了皇城村旅游业发展的序幕。
确定了皇城相府的旅游价值之后,村里开始对相府着手旅游开发。
开发伊始,困难重重。当时村民们的思想观念还比较落后,还处于很保守的状态,尤其是住在相府里的那些村民。对于因为旅游开发而让他们搬到相府之外感到很不情愿,他们不希望习惯了的生活被打破。因此,一部分村民对于搞旅游开发很是不解,甚至有些反对。
针对这样的情况,皇城村细心地做着村民的工作,村干部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与他们耐心地交流旅游开发的利弊得失。与此同时,村里还组织一些村民前往省内、北京、苏杭等地的文化旅游景点去参观。从山村里走到外面去的村民,看到了其他地方旅游发展的红火景象,思想也随之发生了转变。在村里的细致工作下,村民的思想疏通了,认可了旅游业的发展道路,开始积极配合村里的工作。
为了转移相府内的村民,村里多方筹集资金,建起了120多套现代化居民住宅,妥善安置了村民的迁居问题。随后,村里开始对相府进行全面的修缮,同时对相府内的文物价值及内涵进行深入挖掘、整理。在修复工作进行的同时,皇城村与相关部门积极联系,成立了“皇城古文化研究中心”“皇城相府管理处”“皇城相府旅游公司”等旅游开发和旅游管理部门,开始了旅游业的全面启动。
由于长久“藏在深巷无人知”,对于皇城村的旅游业起步,外界并没有给予过多的关注。但是在2001年,皇城村抓住了一个宣传自己的好机会,皇城相府也由此得以闻名于天下,旅游业开始兴旺起来。这个机会就是电视剧《康熙王朝》。
2001年,当村里得知大型电视连续剧《康熙王朝》即将开拍的消息后,村领导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他们由其他地区旅游业发展的经验得到了启示,对于影视剧中所出现的旅游景点,大多会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会大幅度提高旅游区的社会知名度,对旅游业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特别是皇城相府作为康熙老师陈廷敬的故居,与电视剧《康熙王朝》中的影视内容有着直接的联系,因此“借剧宣传”是一个绝好的对外宣传机会。
在村里作出了要参与这部戏的决定之后,他们马上联系到了剧组,说明了皇城村与这部戏的历史渊源,以及皇城村要参与拍摄的愿望。由于当时这部电视剧已进行拍摄,剧组表示如果要按皇城村所提的拍摄和宣传要求,需要以300万元作为剧本修改以及相关的拍摄、宣传费用。
对于皇城村来说,300万元不是小数字。对于是否要进行这项投入,村里领导经过反复斟酌,深入权衡资金投入与预期产出之间的利益关系。经过了多次的讨论和反复的商议,他们最终认为,电视剧《康熙王朝》是皇城相府对外宣传的有力平台,这300万元的投入,除了将带来旅游业利益的增长外,还将对皇城相府在社会上的影响产生持久作用。最后,他们决定出这300万元钱,参与拍摄。
于是,在皇城村的努力下,陈廷敬这位历史、文化名人成为这部历史巨作中的重要角色,皇城相府也成为电视剧拍摄的外景地。正如皇城村所期待的那样,《康熙王朝》在央视黄金时段热播之后,深受观众青睐,剧中独具特色的皇城相府也成为人们茶余饭后谈论的热点话题。
宣传的目的达到了,经济效益也如期而至。2002年,皇城村迎来了宣传的回报,到皇城相府旅游的火暴景象持续不断。当年,他们接待游客25万人次,仅门票收入就达700多万元,实现综合收入2000多万元。仅在“十一”黄金周期间,游客高峰就达到了8000余人。皇城相府成为晋东南的旅游热点。自此之后,皇城村的游客数量均处于较高状态,《康熙王朝》的影响一直持续着。
看到了宣传切实效果的皇城村,继《康熙王朝》之后又几次出招,促使了《我认识的鬼子兵》、《契丹英后》等影视剧先后在皇城相府拍摄。2003年8月,皇城村以重金买断了河南洛阳至山西嘉峰7520/7517次列车的冠名权,将该次列车冠名为“皇城相府号”。这一系列的宣传手段持续不断地扩大着皇城相府的社会影响,皇城相府也越来越被游人所熟知,皇城相府的旅游业也因此得以较快的发展。
由皇城村对其旅游品牌打造的经过可以看出,皇城村的文化传播意识、宣传意识和市场营销意识是皇城相府得以快速被社会所接纳的一个重要原因。皇城村对自身文化的挖掘和对外呈现,加深了社会对于皇城相府的印象和感知;大力的宣传吸引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灵活的市场营销意识成就了皇城村旅游业的兴旺发达。

〔启示〕
在古村落的保护性开发中,拥有古村落资源是先决条件。在我国各地分布着风格迥异的古村落:有分布于安徽、江西,自然古朴的徽派古村落群;分布于陕西,风格质朴敦厚西北古村落群;分布于浙江、江苏的水乡古村落群;分布于山西的北方大院建筑群;分布于福建、广东的岭南古村落群;分布于四川、重庆的西南古村落群;分布于云南的南诏古村落群;分布于湖南、贵州的湘黔古村落群。这些古村落群都各具特色,有着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都有着进行保护性开发的资源条件。
从古村开发的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古村在由湮没转变为受世人瞩目,实现其保护开发的模式过程中,有着以下的几个关键点:
1.价值认同
在诸葛八卦村、皇城村的发展过程中,由藏在深闺无人知到闻名天下,有个相同的转变促因:得到了价值认同。这个认同既包括专家、学者角度的历史、文化等学术价值认同,也包括广大游客对古村景观、品味等旅游价值的认同。
古村对于当地村民而言,只是熟视久居的宅院,是繁衍生息、生活劳作的居所。没有什么特殊的价值。而对于外界来讲,那些历经沧桑的椽木瓦石,却有着独一无二的宝贵价值。专家学者的鉴定,游人对古村的感知、宣传,古村的主动对外宣传等等,这些都为古村与外界搭了一座沟通的桥梁,而古村的旅游价值也在这一过程中得以体现。
2.保护是前提
古村实现旅游开发,首先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古村的保护。古村中的建筑作为不可再生资源,一旦破坏便永久消失,也就谈不上长远的开发利用。因此,在开发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古建筑的保护,而绝对不要对开发急功近利。在保护方法上,除了要依照国家相应的保护法规之外,还要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找到与自身环境、条件相符合的办法。
3.规划是先导
规划对古村的发展有着长远战略性的意义。在开发中首先要制定一套长远的规划体系,明确的规划体系形成相应的保护制度,以约束盲目发展,避免短视行为。通过未来发展规划,来确定村里什么地方可以开发,什么地方不能动,并做到保护、修复、开发相结合。在对古迹开发的规划同时,也要注重开发当地的自然景观,避免盲目地开发所造成的对古迹的破坏。
4.村民的积极参与是关键
村民的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古村的开发和发展。由于宗族观念和传统文化,一些观念如自给自足、重农抑商等使得村民对于发展旅游服务业持有排斥态度,这对于古村的开发会产生很不利的影响。
在转变村民观念的工作中,要善于疏导而不是强行改变。皇城村在发展旅游业之初相府内还居住着很多人家,对于让他们搬迁到新村,空出老房子发展旅游业,一部分人很是想不通。对此,村里组织部分村民到省内的王家大院、乔家大院,北京故宫等地去旅游,通过耳闻目睹,这些村民彻底转变了观念,对于相府这一祖先留给他们的宝贵财富有了重新的认识,对村里发展旅游业所做的工作也开始积极地配合。
5.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游客来到古村,在欣赏古村浓厚历史、文化价值的同时,旅游的基础设施是否完善也是游客对古村之行满意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基本卫生设施的缺乏,住宿、饮食服务业的不完善,将无法留住游客。而完备的基础设施会提高游客对古村游的满意度,有利于古村旅游业的长远发展。
6.资金问题如何解决
在古村落的保护性开发中,资金是一个制约性的问题。由政府提供的保护资金对于古建筑的保护往往杯水车薪。在这种状况下,古村通过借助社会资金,用于古村的保护性开发,再利用所得的收益返还于这部分资金,可使古村的保护走上良性的可持续之路。
诸葛村在发展过程中,对于修缮维护古建筑资金的缺乏,曾是一个令他们很困顿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他们通过多种渠道进行,一方面努力争取政府的资金扶持;另一方面通过民间借贷、银行贷款、社会捐款等多种方式。多渠道的资金获取方式,使诸葛村的前期保护及开发获得了资金保证,诸葛村也得以突破资金阻碍,走上持续发展之路。
7.古宅保护与村民住房需求间矛盾的化解
生活于古宅中的村民,其居住条件大多不能适应现代生活,加上家庭人口不断增加,对住房有了更高的要求。对于这种矛盾,要根据实际情况,为村民改善生活、改善居住条件等需求找到恰当的出路。
对于村内古宅民居条件简陋的,在保护法规内可以允许村民对内部适当装修,以改善居住条件。对于居住条件紧张,村内房屋供给承载力不足的,可以考虑建新村,将古村居民适度转移到古村之外的办法来化解村民住宅需求矛盾。在新村的规划与建设过程中,要积极争取政府等部门的支持。
8.无形资源也要重视
古村落之所以有价值,不仅在于其独特的有形建筑、文物,还在于其内所包含的丰富、无形的乡村文化、人文资源,他们同样拥有着较高价值。在发挥有形实物价值的同时,充分发挥无形人文价值,会增加古村的旅游价值,提高他的吸引力。
9.市场运作
古村内建筑的保护,文化内涵的发掘,是古村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市场的开发是旅游业发展的关键。古村旅游业的兴旺需要一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来推动,市场宣传的到位会对古村旅游业的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皇城村借助于影视剧对外宣传,使皇城相府声名大振,诸葛八卦村也因为对外宣传其独特的魅力而对游人产生强烈的吸引力,他们都挖掘了村里最独特的一面,通过市场宣传,形成了自身的品牌,提高了公众的认可度,推动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展望〕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作为一种宝贵、不可再生的资源,这些独一无二的古村落的价值会日益增加。因此,那些拥有古村文化资源的村庄,应当高度重视其所拥有的宝贵资源,要意识到这些资源是潜在的、不断升值的资本,要从长远角度来看待。即使当下受条件所限无法立即进行开发,也要积极予以保护,可利用其他产业先行发展,待时机适当的时候,再将其宝贵的文化价值予以转换。

⑼ 诸葛村的概况

浙江省兰溪市诸葛村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三国时期蜀汉名相诸葛亮后裔的聚居地, 坐落在兰溪市高隆之西。诸葛村中现居有诸葛亮后裔近4000人,为全国诸葛亮后裔最大聚居地。近几年以其“原汁原味”的神秘文化与文物古迹,引来了无数海内外游客,成为浙江旅游的热点。
诸葛村位于兰溪、建德、龙游三市(县)交界处,距兰溪市城区18公里,330国道和省道龙葛线在此交接,是浙江中西部重要集镇。这里是三国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嫡传后裔的聚居地。1992年底,全村890户、2879人。诸葛村发脉的诸葛氏现有25000多人,诸葛氏聚居规模为江南第一。1993年,兰溪市人民政府公布诸葛村为历史文化名村。全村有耕地1328亩。 诸葛村被国家文物局专家组称为“传统民居古建筑的富金矿”。现存有209座明清民宅建筑,“青砖小瓦马头墙,肥梁胖柱小闺房”,结构之精、布局之奇,令人叹为观止。建筑类型上的楼上厅和前厅后堂楼,在全国范围内都属少见。明清时期有18座厅、18座堂、18口井及8条主巷。保存完好的11座堂有:大公堂、丞相祠堂、崇信堂、崇礼堂、雍睦堂、大经堂、崇行堂、春晖堂、文与堂、燕贻堂和敦复堂。
据历史记载,诸葛村整体结构是诸葛亮第 27代裔诸葛大师按九宫八卦设计布局的,整个村落以钟池为核心,八条小巷向外辐射,形成内八卦,更为神奇的村外八座小山环抱整个村落,构成外八卦;村内以明、清建筑为主,现有保存完整的明清古民居及厅堂有200多处。虽历经数百年,但村落九宫八卦的格局一直未变,其“青砖、灰瓦、马头墙、肥梁、胖柱、小闺房”的建 筑风格,成为中国古村落、古民居的典范。1996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该村处于8座连成弧形的小山包围之中,地势隐蔽。始建者全面规划、精心布局,以一个池塘为中心,村道呈放射状,四周拱卫着大公堂、怀德堂、崇信堂、丞相祠堂等楼宇建筑,组成了一个宏伟机巧的“九宫八卦”图形的迷宫式建筑群,正好与文献上记载的“八阵图”相吻合,有很强的防卫功能与观赏价值。据传盗贼进村会因巷道交错复杂、难觅出路而被获。抗战时期,日军从岗下大道经过,由于四面环山,茂林修竹,未能发现这一繁华村落,从而免受劫掠之灾。
村中心池塘与地面型如阴阳鱼图形,在两个阴阳鱼中有两口井,这就行成了一个内八卦;而村外有八座小山形成一个外八卦,加上村中的建筑与小河刚好形成一个“八阵图”。

⑽ 八卦村落

古村保护性开发模式
古村是一类较为独特的特色村,是遗存的历史时期农村百姓的住宅建筑群落,一般距今有几百年至上千年的历史。能够得以完整保留至今的古村,多处于较偏僻地区。由于古村落传承了历史文化,是沿袭民间习俗的聚居地,有着独特的建筑风貌、丰富的文化内涵、深厚的文化底蕴,因此有着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随着社会的发展,古村落的数量和分布越来越少,与现代民居相比,差异性和稀缺性使他被赋予了较高的旅游价值,旅游业也随之成为古村发展经济的一个典型模式。
作为一种历史、文化遗产,古村的旅游开发不同于其他形式的乡村旅游。
由于很多古村落的房屋建筑历史悠久,设施简陋,许多古村落中的建筑,在现代生活以及旅游开发的冲击下,面临着拆除、改建等危险。这些情况一旦发生,不仅破坏了历史文化遗产,也将破坏古村落的整体观赏价值,对于古村的价值及其长远发展会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因此,对于古村所选择的旅游开发模式,无论处于何种开发阶段,古村保护是要放在首位的,这是古村实现其价值的必要条件,也是古村保护开发模式不同于其他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特性之一。
同其他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一样,村民的积极参与是古村保护与开发的关键。古村是村民生产、生活的场所,对古村的保护性开发还要依靠村民自身。通过发展旅游产业,使村民从古村的保护性开发中获益,找到保护古村与村民获益的共鸣点,这样才会提高百姓对村落保护的主动性、积极性。同时,古村保护性开发带来的效益,可投入于村内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改善村民的生活水平,从而带来多方面的效益。
〔案例1〕
“八卦村”的保护与开发
位于浙江兰溪的诸葛村是诸葛亮后裔最大的聚居地。之所以称之为“八卦村”,来源于其独特的布局。据历史记载,诸葛村是由诸葛亮第27代裔孙诸葛大师按九宫八卦设计布局的。村落位于八座小山环抱之中形似八卦的八个方位,成为外八卦;村内以“钟池”为核心,八条小巷由此向外延伸,其间房屋成放射状排列,形成内八卦。诸葛村距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村内建筑大多形成于明、清时期,虽历经数百年,至今仍有200多处民居及厅堂保留较为完好,且“九宫八卦”的村落格局也一直未变,成为中国古村落、古民居的典范。1996年11月,诸葛村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诸葛村从湮没到开发,经历了一系列转变的过程。
1.保护方式的转变
诸葛村被世人所熟知,起源于村内一座建筑的修缮。
1991年,诸葛村建于元代的诸葛亮纪念堂——大公堂,因年久失修濒临倒塌。大公堂
是诸葛村用以纪念先祖活动的纪念堂,是诸葛村十八厅堂中年代最为久远、最具代表性的建筑。由于当时集体经济薄弱,无力支付几十万元的维修经费,在村民集体的商议下,成立了“修理大公堂理事会”。理事会由村干部、村民代表、退休教师、离退休干部等20多人组成,理事会成员无报酬进行工作,他们向全国各地工作和侨居海外的诸葛后裔发函募捐,同时也由村委会动员村民自愿捐款。在理事会的努力下,筹集了18万元资金,大公堂于1992年抢修完毕。
在诸葛村抢修大公堂的时候,清华大学陈志华教授等在考察建德新叶村时,经同事介绍来到诸葛村。看到诸葛村的古村落群体保存还如此完整,存量之大、建筑形制之齐、结构精美而为之惊叹。在诸葛村大公堂理事会等一些老同志的协助下,清华大学二十几位师生在诸葛村调查一个多月,认为诸葛村是中国南方乡土建筑文化极具代表性的古村落,呼吁市政府采取措施加以保护。于是引起了兰溪市政府的重视,着手对诸葛村进行了一系列保护工作。
1992年,兰溪市政府公布诸葛村为兰溪市历史文化名村、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立了由市政府、文化局、镇、村干部组成的“诸葛村文物保护领导小组”。同时,将原粮站用以办酱油厂的丞相祠堂归还诸葛村。
1993年,在诸葛村召开了全国诸葛亮学术研讨会,诸葛村是全国诸葛亮后裔的最大聚居地得到研究专家的论证肯定。诸葛亮的文化挖掘为诸葛村日后旅游开发主打的文化品牌奠定了基础。
1994年,由诸葛村成立“诸葛文物旅游管理处”试行对外旅游开放。管理处由村委会一位委员主持日常旅游管理工作,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文物保护领导小组”与文物旅游管理处是一种隶属关系。
1995年,兰溪市政府向国家文物局申报全国重点文保单位,1996年12月,诸葛村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
1997年,“诸葛文物保护管理所”成立。文保所为市全民行政编制。文保所成立后在村委会的配合下开始对诸葛村的古建筑进行调查、统计、编制档案、制定保护措施。 1997年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编制的《诸葛村保护规划》论证通过。诸葛村的整体保护得到了法律的保障。
2.旅游业经营管理方式的转变
1996年,当地政府认为诸葛村体制不顺,机制不活。为了进行旅游开发,改变了诸葛村原有的体制,接管了诸葛村原来的“文物旅游管理处”,成立了以当地镇政府为主管的“诸葛旅游公司”,交由镇政府来经营管理。
由于旅游公司形同虚设,既没有资产,也没有资金投入,只是依靠收取门票作为资金来源。同时,这些门票收入要返还拥有产权的诸葛村一部分,加上办公等开支费用,旅游公司基本没有利润可言。
对诸葛村来讲,由政府经营原本产权属于自己的旅游项目,使诸葛村的干部和村民产生了一种无奈和“业不由主”的不满情绪,严重影响了村委会和村民保护古建筑和旅游基础设施投入的积极性。
同时,因为产权关系不纯,政府对诸葛村的古建筑保护也不愿投入。古建筑的维修经费和村落环境综合整治所投入的资金大,修一幢旧房子的费用要比买一幢旧房子的费用高几倍,并且古村落保护和开发投入成本,很难作为与村集体、村民协调的产权股份被认可,形成固定资产,投资经营者和产权所有者的利益很难统一。
在这双重作用下,诸葛村的古建筑失去了有效的保护体系,在旅游开发的冲击下,面临着极大被破坏的风险。
经过两年多的多头管理、多方运作,这种经营管理体制暴露出来的许多问题,促使当地政府转变了观念,认为在诸葛村的保护和作为旅游资源被开发管理体制中,应以诸葛村为主。
1998年,政府淡出了旅游公司的直接管理,经营权重新归还给诸葛村。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诸葛村的干部和村民也已意识到诸葛村文物保护的重要性和旅游开发的价值。村干部和村民的思想观念发生转变,决定把旅游业作为诸葛村的主要产业来发展。
对于旅游开发的管理,诸葛村采取了“村委会+旅游公司+文保所”的管理模式:
(1)村民委员会与诸葛旅游公司的职能分工为:村两委负责村民建房、审批,村内基础设施投入、环境卫生管理、村民福利待遇、古建筑维修及保护、旅游项目投入、行政事务等;诸葛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负责景区内景点管理、景区经营和宣传促销工作;
(2)诸葛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是诸葛村民委员会、村经济合作社所辖的经营企业,公司资产归属行政村经济合作社所有,村委会同时是诸葛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的董事会;
(3)旅游公司独立核算,门票收入按比例上缴村集体,村委会(董事会)每年对公司下达一定的经济考核指标;
(4)文物保护管理所是文物保护领导机构,文保所和诸葛村联合,负责古民居的维修、改造,以及新建房屋的审批,并对村中民宅的自行维修给予技术性指导。
这种经济管理体制,明确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关系和责任。对村里而言,产权和经营权的合为一体,让经营管理变得更为有效,村里对村落保护以及旅游开发拥有自主权,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更好地进行资金配置;对村民而言,建筑的保护与开发直接关系到切身利益,因此对村内建筑、环境的保护与维护则更为自觉;政府通过文保所对村内建筑的具体保护措施予以把关,从宏观层面对古建筑进行了有效的保护。
3.村内环境的整治
如果说古建筑是诸葛村发展旅游业的硬件,那么村内环境则是旅游业发展的软件,同样必不可少。为了提高自身的旅游价值,诸葛村先后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上,对村内的环境进行了综合治理:
(1)对村落进行综合性整治,清理了村内的池塘,引活水进村,进行了自来水改造,对村内的三线(电线、电话线、有线电视线)、污水管道实行了地埋处理,把污水引出村外进行净化。重新修建了村内的厕所。
(2)对村中的水泥路进行了改造,利用旧城改造时收集来的废弃旧砖、旧石板和红砂岩条石进行仿古铺砌,恢复了历史原貌。
(3)村里成立了由4人组成的专职消防队,配备了各种灭火设备和消防器材,24小时值班。
对于诸葛村的整体发展规划、布局,他们聘请了专业人员进行技术指导。通过大量的工作,村落环境得以改变,整个村落景观也逐渐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4.古建筑、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开发
诸葛村在开发上,有一点非常明确:古建筑及其内在文化是诸葛村价值的核心,是旅游资源的源泉,只有保护好诸葛村的所有古建筑,发扬他们的文化内涵,诸葛村的旅游业才有生命力。保护古建筑、古文化,就是要保护这些建筑景观的完整性,同时,也保护他们的历史、文化价值不受到破坏。
对于古建筑的保护,诸葛村首先抢修了村里那些因年久失修、极易受到损坏的建筑先后对7座厅堂,50多幢民居进行了维修。
在维修的同时,对于已经遭到破坏的古建筑则尽量恢复、还原。
村里始建于清代中期的上塘古商业街,在1958年前后被填平,并在上面盖起了建筑。2001年,村里投资1000多万元对上塘古商业街进行了复原,拆除了地上建筑,重挖了上塘,恢复了古商业街的古旧风貌;村里的节孝坊,在“文革”时期被拆除,部分原构件留存散落于村外或村民家中,通过村里的努力,搜集了大量原构件,在其遗址上经过装拼重新恢复了一座节孝坊,同时恢复了一座穿心亭和修复了一座枯童塔。
在维修方式上,诸葛村本着“还原历史,不改变原貌”的原则,采取了“以旧修旧”的方式。在维修中所用材料,尽量采用民间收集来的旧木料、旧木雕、旧木材等旧材料,这样既节省成本,又能“修旧如旧”。
长期的古建筑维护,使诸葛村内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施工体系。村里有一支土生土长的工匠队伍,这些木匠、石匠、泥瓦匠、雕花匠经过专业人士的指点,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模仿,在传承、发挥祖传工艺的同时,逐渐掌握了历史时代建筑的结构、风格和修缮方法。在上塘古商业街复原工程和“三荣堂”的整体复原工程中,他们的工作得到了建筑专家的认可。这支施工队伍的形成、壮大,对诸葛村的保护修缮起着重要的作用。
古文化是诸葛村内的隐形资产,对于通过古建筑而发展起来的旅游来说,文化的发挥会对旅游的发展注入更多的活力。对此,诸葛村对传统民俗文化进行了深入的挖掘。村里恢复了每年四月十四和八月廿八的传统祭祖活动,以及元宵节的板凳龙灯会,并以诸葛亮及其家族文化、中医中药文化、廉正文化为载体,对诸葛村的文化内涵进行了全方位的展示和宣传。通过这些活动,不仅使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而且提高了诸葛村的旅游价值,增加了对游客的吸引力。
5.村民与古建筑间矛盾的协调
在村里古建筑的维修上,村民与古建筑之间也存着一些矛盾。随着时代的发展,村里部分年轻人对住老房子已不适应,对于年久陈旧的古宅,村民也不愿意花很大的资金去维修。对于这些矛盾,村委会采取了几种方式进行处理:
第一,村委会与户主协商予以收购,房产权归属村集体后,由村集体出钱进行维护。
第二,对确实由于经济条件差维修困难的住户,村集体给予部分维修补贴,帮助其对房屋进行维修。
第三,对部分几家共有,而在维修经费分摊上又难以统一的住宅,以及濒临倒塌的房子,村委会采取强制抢修。要求户主与村委会签订协议,抢修前对危房进行估价,抢修费先由村委会垫付,房屋修好后使用权归村委会,5年之内户主交清维修费后,村委会将使用权归还,超过5年,村委会付给户主维修前评估的房价,产权即归村委会。
对于居住面积不够或旧房确实不宜居住的村民,村里安排其在新区建房。但在批准宅基地前,必须先与村委会签订原老房子的保护合同,规定其在新房建成外迁前后,仍要承担旧房的维护责任,对于老房子不予保护和维修而造成毁坏的,村里有权强制收归集体保管和使用。
在村集体积极采取古建筑保护措施的同时,也积极提高村民的保护意识。村里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的村规民约。规定村民如对村落的古建筑和文物以及村落环境破坏的,村委会将终止其家庭的一切福利待遇;同时,村里还进行了一系列的宣传活动,如每年春节由村里印制带有《文物法》的有关条款和村规民约的挂历,向村民发放,从宣传上起到了一定的积极效果。
6.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在古建筑得到有效保护,进行适度开发之后。诸葛村也加强了周边环境的改造,通过集体租用了村周围山坡村民的自留地,种植了樟树、松树、桃树、梨树以及银杏、芙蓉等中药材,提高了区域生态环境,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量游人涌入以及村民生活对自然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提高了诸葛村旅游的附加值,也促使旅游由单一的观光型向多元休闲型逐步转变。

〔案例2〕
“皇城相府”品牌的打造
皇城村,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太行山西麓的樊川峡谷之内,是一个仅有700多口人的小山村。皇城村的闻名得益于村里的皇城相府。皇城相府是《康熙字典》总阅官、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康熙皇帝的老师陈廷敬的故居。
皇城相府分内外城建筑。内城为陈廷敬伯父陈昌于明崇祯壬午年(1642年)建,外城为陈廷敬于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所建。相府集明、清两代建筑精华为一体,依山就势,层楼叠院、错落有致,是一座保留完好的明清时期古建筑。
皇城村旅游业的开发始于上个世纪末。
在开发旅游业之前,皇城村的产业以煤炭为主,地下资源的开采是村里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位于村子边缘的皇城相府,只是作为村民的普通居所。随着地下资源的不断开采,皇城村开始意识到这种经济发展方式没有持久性,而受其他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启发,他们意识到村里的皇城相府正是尚未开发的宝贵旅游资源。
为了确认皇城相府的价值,村书记张家胜带着《康熙字典》、《午亭文编》等书籍到北京向专家、学者等专业人士咨询请教。经过一系列的努力,1997年12月,全国著名的专家学者云集皇城村,在这里举行了“清代名相陈廷敬学术研讨会”,相关专家学者对这座古建筑群及其主人陈廷敬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肯定了皇城相府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认为他极具开发价值。
随后,1998年10月,在洛阳举行的“清代名相陈廷敬暨皇城古建学术研讨会”进一步明确了皇城相府的价值,也同时拉开了皇城村旅游业发展的序幕。
确定了皇城相府的旅游价值之后,村里开始对相府着手旅游开发。
开发伊始,困难重重。当时村民们的思想观念还比较落后,还处于很保守的状态,尤其是住在相府里的那些村民。对于因为旅游开发而让他们搬到相府之外感到很不情愿,他们不希望习惯了的生活被打破。因此,一部分村民对于搞旅游开发很是不解,甚至有些反对。
针对这样的情况,皇城村细心地做着村民的工作,村干部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与他们耐心地交流旅游开发的利弊得失。与此同时,村里还组织一些村民前往省内、北京、苏杭等地的文化旅游景点去参观。从山村里走到外面去的村民,看到了其他地方旅游发展的红火景象,思想也随之发生了转变。在村里的细致工作下,村民的思想疏通了,认可了旅游业的发展道路,开始积极配合村里的工作。
为了转移相府内的村民,村里多方筹集资金,建起了120多套现代化居民住宅,妥善安置了村民的迁居问题。随后,村里开始对相府进行全面的修缮,同时对相府内的文物价值及内涵进行深入挖掘、整理。在修复工作进行的同时,皇城村与相关部门积极联系,成立了“皇城古文化研究中心”“皇城相府管理处”“皇城相府旅游公司”等旅游开发和旅游管理部门,开始了旅游业的全面启动。
由于长久“藏在深巷无人知”,对于皇城村的旅游业起步,外界并没有给予过多的关注。但是在2001年,皇城村抓住了一个宣传自己的好机会,皇城相府也由此得以闻名于天下,旅游业开始兴旺起来。这个机会就是电视剧《康熙王朝》。
2001年,当村里得知大型电视连续剧《康熙王朝》即将开拍的消息后,村领导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他们由其他地区旅游业发展的经验得到了启示,对于影视剧中所出现的旅游景点,大多会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会大幅度提高旅游区的社会知名度,对旅游业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特别是皇城相府作为康熙老师陈廷敬的故居,与电视剧《康熙王朝》中的影视内容有着直接的联系,因此“借剧宣传”是一个绝好的对外宣传机会。
在村里作出了要参与这部戏的决定之后,他们马上联系到了剧组,说明了皇城村与这部戏的历史渊源,以及皇城村要参与拍摄的愿望。由于当时这部电视剧已进行拍摄,剧组表示如果要按皇城村所提的拍摄和宣传要求,需要以300万元作为剧本修改以及相关的拍摄、宣传费用。
对于皇城村来说,300万元不是小数字。对于是否要进行这项投入,村里领导经过反复斟酌,深入权衡资金投入与预期产出之间的利益关系。经过了多次的讨论和反复的商议,他们最终认为,电视剧《康熙王朝》是皇城相府对外宣传的有力平台,这300万元的投入,除了将带来旅游业利益的增长外,还将对皇城相府在社会上的影响产生持久作用。最后,他们决定出这300万元钱,参与拍摄。
于是,在皇城村的努力下,陈廷敬这位历史、文化名人成为这部历史巨作中的重要角色,皇城相府也成为电视剧拍摄的外景地。正如皇城村所期待的那样,《康熙王朝》在央视黄金时段热播之后,深受观众青睐,剧中独具特色的皇城相府也成为人们茶余饭后谈论的热点话题。
宣传的目的达到了,经济效益也如期而至。2002年,皇城村迎来了宣传的回报,到皇城相府旅游的火暴景象持续不断。当年,他们接待游客25万人次,仅门票收入就达700多万元,实现综合收入2000多万元。仅在“十一”黄金周期间,游客高峰就达到了8000余人。皇城相府成为晋东南的旅游热点。自此之后,皇城村的游客数量均处于较高状态,《康熙王朝》的影响一直持续着。
看到了宣传切实效果的皇城村,继《康熙王朝》之后又几次出招,促使了《我认识的鬼子兵》、《契丹英后》等影视剧先后在皇城相府拍摄。2003年8月,皇城村以重金买断了河南洛阳至山西嘉峰7520/7517次列车的冠名权,将该次列车冠名为“皇城相府号”。这一系列的宣传手段持续不断地扩大着皇城相府的社会影响,皇城相府也越来越被游人所熟知,皇城相府的旅游业也因此得以较快的发展。
由皇城村对其旅游品牌打造的经过可以看出,皇城村的文化传播意识、宣传意识和市场营销意识是皇城相府得以快速被社会所接纳的一个重要原因。皇城村对自身文化的挖掘和对外呈现,加深了社会对于皇城相府的印象和感知;大力的宣传吸引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灵活的市场营销意识成就了皇城村旅游业的兴旺发达。

〔启示〕
在古村落的保护性开发中,拥有古村落资源是先决条件。在我国各地分布着风格迥异的古村落:有分布于安徽、江西,自然古朴的徽派古村落群;分布于陕西,风格质朴敦厚西北古村落群;分布于浙江、江苏的水乡古村落群;分布于山西的北方大院建筑群;分布于福建、广东的岭南古村落群;分布于四川、重庆的西南古村落群;分布于云南的南诏古村落群;分布于湖南、贵州的湘黔古村落群。这些古村落群都各具特色,有着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都有着进行保护性开发的资源条件。
从古村开发的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古村在由湮没转变为受世人瞩目,实现其保护开发的模式过程中,有着以下的几个关键点:
1.价值认同
在诸葛八卦村、皇城村的发展过程中,由藏在深闺无人知到闻名天下,有个相同的转变促因:得到了价值认同。这个认同既包括专家、学者角度的历史、文化等学术价值认同,也包括广大游客对古村景观、品味等旅游价值的认同。
古村对于当地村民而言,只是熟视久居的宅院,是繁衍生息、生活劳作的居所。没有什么特殊的价值。而对于外界来讲,那些历经沧桑的椽木瓦石,却有着独一无二的宝贵价值。专家学者的鉴定,游人对古村的感知、宣传,古村的主动对外宣传等等,这些都为古村与外界搭了一座沟通的桥梁,而古村的旅游价值也在这一过程中得以体现。
2.保护是前提
古村实现旅游开发,首先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古村的保护。古村中的建筑作为不可再生资源,一旦破坏便永久消失,也就谈不上长远的开发利用。因此,在开发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古建筑的保护,而绝对不要对开发急功近利。在保护方法上,除了要依照国家相应的保护法规之外,还要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找到与自身环境、条件相符合的办法。
3.规划是先导
规划对古村的发展有着长远战略性的意义。在开发中首先要制定一套长远的规划体系,明确的规划体系形成相应的保护制度,以约束盲目发展,避免短视行为。通过未来发展规划,来确定村里什么地方可以开发,什么地方不能动,并做到保护、修复、开发相结合。在对古迹开发的规划同时,也要注重开发当地的自然景观,避免盲目地开发所造成的对古迹的破坏。
4.村民的积极参与是关键
村民的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古村的开发和发展。由于宗族观念和传统文化,一些观念如自给自足、重农抑商等使得村民对于发展旅游服务业持有排斥态度,这对于古村的开发会产生很不利的影响。
在转变村民观念的工作中,要善于疏导而不是强行改变。皇城村在发展旅游业之初相府内还居住着很多人家,对于让他们搬迁到新村,空出老房子发展旅游业,一部分人很是想不通。对此,村里组织部分村民到省内的王家大院、乔家大院,北京故宫等地去旅游,通过耳闻目睹,这些村民彻底转变了观念,对于相府这一祖先留给他们的宝贵财富有了重新的认识,对村里发展旅游业所做的工作也开始积极地配合。
5.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游客来到古村,在欣赏古村浓厚历史、文化价值的同时,旅游的基础设施是否完善也是游客对古村之行满意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基本卫生设施的缺乏,住宿、饮食服务业的不完善,将无法留住游客。而完备的基础设施会提高游客对古村游的满意度,有利于古村旅游业的长远发展。
6.资金问题如何解决
在古村落的保护性开发中,资金是一个制约性的问题。由政府提供的保护资金对于古建筑的保护往往杯水车薪。在这种状况下,古村通过借助社会资金,用于古村的保护性开发,再利用所得的收益返还于这部分资金,可使古村的保护走上良性的可持续之路。
诸葛村在发展过程中,对于修缮维护古建筑资金的缺乏,曾是一个令他们很困顿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他们通过多种渠道进行,一方面努力争取政府的资金扶持;另一方面通过民间借贷、银行贷款、社会捐款等多种方式。多渠道的资金获取方式,使诸葛村的前期保护及开发获得了资金保证,诸葛村也得以突破资金阻碍,走上持续发展之路。
7.古宅保护与村民住房需求间矛盾的化解
生活于古宅中的村民,其居住条件大多不能适应现代生活,加上家庭人口不断增加,对住房有了更高的要求。对于这种矛盾,要根据实际情况,为村民改善生活、改善居住条件等需求找到恰当的出路。
对于村内古宅民居条件简陋的,在保护法规内可以允许村民对内部适当装修,以改善居住条件。对于居住条件紧张,村内房屋供给承载力不足的,可以考虑建新村,将古村居民适度转移到古村之外的办法来化解村民住宅需求矛盾。在新村的规划与建设过程中,要积极争取政府等部门的支持。
8.无形资源也要重视
古村落之所以有价值,不仅在于其独特的有形建筑、文物,还在于其内所包含的丰富、无形的乡村文化、人文资源,他们同样拥有着较高价值。在发挥有形实物价值的同时,充分发挥无形人文价值,会增加古村的旅游价值,提高他的吸引力。
9.市场运作
古村内建筑的保护,文化内涵的发掘,是古村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市场的开发是旅游业发展的关键。古村旅游业的兴旺需要一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来推动,市场宣传的到位会对古村旅游业的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皇城村借助于影视剧对外宣传,使皇城相府声名大振,诸葛八卦村也因为对外宣传其独特的魅力而对游人产生强烈的吸引力,他们都挖掘了村里最独特的一面,通过市场宣传,形成了自身的品牌,提高了公众的认可度,推动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展望〕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作为一种宝贵、不可再生的资源,这些独一无二的古村落的价值会日益增加。因此,那些拥有古村文化资源的村庄,应当高度重视其所拥有的宝贵资源,要意识到这些资源是潜在的、不断升值的资本,要从长远角度来看待。即使当下受条件所限无法立即进行开发,也要积极予以保护,可利用其他产业先行发展,待时机适当的时候,再将其宝贵的文化价值予以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