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旅游大全 » 宜昌多远旅游资源整合提升研究的论文
扩展阅读
潼南古村 2021-03-16 21:51:08
世界民俗文化旅游 2021-03-16 21:48:20

宜昌多远旅游资源整合提升研究的论文

发布时间: 2021-03-16 10:16:52

㈠ 关于 宜昌进步文章

有了葛洲复坝 宜昌小有名气了 带动了制宜昌的经济发展
有了三峡大坝 宜昌出名了 拉动了经济发展
原来的铁路坝是个乱坟岗 现在变成了夷陵广场
原来过江要坐轮渡 现在27路车就行了
原来夏天一下雨 胜利一路就可以划船 现在都是高科技沥青路
原来从伍家岗坐车到一马路都是中巴车 现在都是无人售票
原来大桃园小桃园的包子挺好吃 现在都变味了
原来南湖还可以钓鱼 现在南湖看不到水
……
多问问自己的爷爷奶奶就知道了

㈡ 宜昌有哪些旅游资源

世界级旅游品牌

在宜昌,最有卖点的是旅游产品,要数“长江三峡、三峡工程和屈原故里”三大世界级品牌。长江三峡,是上苍赐给人类的自然奇观,是宜昌自然风光中的极品,高山雄奇,长江汹涌,山水绝配,相得益彰。三峡工程蓄水后,高峡出平湖,新老三峡风光并存,使三峡风光更具魅力。除此之外,万里长江第一坝葛洲坝,与世界最大的电站三峡大坝之间的“百里画廊”,构成了世界独有的“两坝一峡”景观,是三峡蓄水后仍保持着原有风貌的三峡地段。“两坝一峡”之间的“百里画廊”,原汁原味,已成为长江三峡的“绝版”,必将成为世界旅游关注的热点地区。

三峡工程,是世界上的人文奇迹。它的建成,除发电、防洪、航运外,其自身更是一个称雄天下的旅游景点。屈原,是世界古代四大文化名人之一,是中国古代历史造就的文化奇才。屈原故里的文化遗存,是世界游人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窗口。长江三峡的自然风光、三峡工程的人文景观、屈原故里的文化巨匠,为宜昌旅游成为“中国顶极、世界精品”的创造了先决条件,也是宜昌旅游走向世界的最大卖点。

秀美的山色风光

除长江三峡外,宜昌山色是奇妙的,以山色为特色的景点,在宜昌占重要位置。宜昌的名山景点有:三峡极顶--黄牛岩(夷陵区境内);巴人发祥地--武落钟山(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境内);中武当天柱山(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境内);绝壁悬崖景观石牌(夷陵区境内)、小峰(夷陵区境内)、五爪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境内)、泗溪(秭归县境内);丹霞地貌鸣凤山(远安县境内);峰柱峡谷--柴埠溪(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境内)、九湾溪(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高岚(兴山县境内);佛教名地玉泉寺(当阳市境内)、梁山(宜都市境内)、文佛山(点军区);宜昌小桂林百宝寨(当阳市境内);野花四季的香山宋山(宜都市境内)。

独特的文化景观

宜昌的文化丰富多彩,从而诞生了许多著名的文化景点,通过这些景点的游览,对宜昌文化会有一个大致了解。

当阳市有:

佛教文化景点玉泉寺;忠义文化景点关陵庙;三国古战场景点三国虎()字右加“犭”)亭古战场、长阪坡、关公文化园。

秭归县有:屈原文化景点屈原祠;古建筑民居景点凤凰山;三峡移民集居地移民新村。

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有:土家民俗文化景点日月山庄、民俗文化村(观音阁)、仙人寨;巴人故都清江夷城;兴山县有:美人之乡昭君村;

宜都市有:书法大家杨守敬故居。夷陵区有:巴人长城三峡古兵寨;巴人遗存古悬棺;虎亭区有:三国古战场虎牙山。点军区有:民俗文化景点车溪。名人文化景点三游洞暨世界华人刻石园。中国圣母纪念地嫘祖庙。

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论文写生态旅游产品和主客体的研究现状可以吗

不可以的,生态旅游,而你写的是旅客而不是旅游的现状,不符合题目要求,

㈣ 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资源整合与开发路径研究作者是谁

摘 要:随着《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的出台,长江中游各城市旅游合作进入发展的黄金期。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核心要素,旅游资源的整合也是区域旅游一体化的必然要求。本文在分析区域旅游资源赋存的基础上,运用SWOT分析法剖析区域内旅游资源开发的现状及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具体的对策与建议,以期提升旅游资源开发效率,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经济的发展。
中国论文网 http://www.xzbu.com/7/view-7222192.htm
关键词: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资源;整合;开发
一、前言
中国旅游业的竞争在经历了景点竞争、线路竞争、城市竞争三个阶段之后,进入到第四个阶段即区域协同与跨区域合作竞争的新时代,区域整合体成为旅游业竞争的基本单位。在具体实践中,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区域旅游合作取得了巨大成就,被誉为中国旅游区域一体化“三驾马车”。与此同时,长江中游城市群作为中国区域发展“第四擎”,旅游经济增长快、发展空间巨大,旅游发展潜力日益显现,但是旅游合作尚处于起步阶段,有待进一步提升。
长江中游城市群丰富的自然、人文旅游资源,便捷的交通联系和雄厚的产业基础,为区域旅游合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近年来,长江中游城市群经历了从“中三角”到“中四角”再到“新中三角”的空间演绎格局[1]。2015年4月国务院批准《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长江中游地区旅游业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
旅游资源作为一种综合性的经济资源,是区域旅游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背景下,旅游资源――旅游产品的整合是区域旅游业快速发展、转型升级的重要战略措施,实行资源整合,是培育旅游核心品牌,增强长江中游城市群在全国乃至全球旅游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二、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资源概况
(一)研究区域界定
长江中游城市群是以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为主体形成的特大型城市群,空间范围包括武汉城市圈( 武汉、黄石、黄冈、咸宁、鄂州、孝感、仙桃、天门、潜江) 、襄荆宜城市带( 襄阳、宜昌、荆州、荆门) 、环长株潭城市群( 长沙、岳阳、株洲、常德、益阳、湘潭、衡阳、娄底) 和环鄱阳湖城市群( 南昌、九江、鹰潭、上饶、景德镇、新余、抚州、宜春、萍乡、吉安市部分县区) ,涉及3 省 31 市,国土面积约 31.7 万平方公里,是长江经济带三大跨区域特大城市群之一[2]。
(二)区域旅游资源禀赋
长江中游城市群是中国旅游资源富集地区之一,旅游资源总量丰富,特色鲜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数量多、种类全、分布广、品质高,散发着独特的魅力[3]。
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自然资源类型中,各种构景地貌多彩多姿,名山大川交相辉映,不仅有大别山,庐山、三清山,衡山等名山,也有东湖、洞庭湖、鄱阳湖等秀美江湖。区域内河、湖、潭、池、泉,形态丰富,品种多样。区域历史遗迹众多,孕育了多姿多彩的人文旅游资源,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江南三大名楼蜚声海外,湖北大别山区、红安麻城、江西井冈山、湖南韶山,以及董必武、李先念,毛泽东、刘少奇、彭德怀等人的故居是著名的红色旅游目的地,湖北拥有的名人屈原、王昭君,湖南拥有名人曾国藩、齐白石,江西拥有名人陶渊明、王安石等,这些著名的历史人物为区域旅游增色良多。区域内现代城市景观丰富,现代科技园区、人工科技场馆、名校名气等构成较为成熟的科教旅游资源。
截止到2014年末,长江中游城市群共有世界遗产3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31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2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8处,5A级景区17处,4A景区154处。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为长江中游城市群各地市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资源开发SWOT分析
(一)优势
目前,武汉城市圈、襄荆宜城市带、环长株潭城市群和环鄱阳湖城市群总体旅游业发展规模和水平在全国处于发展较快的行列,拥有一批开发比较成熟的景区,三大名楼、三大名湖、十大名山以及三峡等在海内外拥有较高的知名度,旅游产品也日臻成熟。
随着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的推进,三省旅游产业的融合步伐加快,在客源互送、营销推广、线路设计等具体事项上加以突破,并利用高铁及长江黄金水道的作用,整合有效的旅游资源。2013年武汉、长沙、南昌等城市共同发布“美丽中三角,我的家乡我的城”主题旅游产品。此后各城市分别在北京、重庆联合开展旅游推介,推进“美丽中三角”之旅,并开发以三城旅游为主的名人寻踪游、历史文化游、休闲欢乐游等主题产品,以及名山名楼名湖游、红色故里经典游、世界遗产探秘游等众多专项旅游线路产品。区域旅游的有效合作,倍数级的打造出各种类型的旅游产品,通过旅游产品的强强连着、差异互补等形成了大量的旅游产品组合,致使大部分地区的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经济优势,成效颇丰。
(二)劣势
湘鄂赣同处中部地区,人文经济以及自然资源在一定程度上有着相似之处,旅游资源虽丰富,但山水、人文古迹等旅游产品的雷同现象和可替代性较强,将旅游资源变为高品位旅游产品的效率并不高,资源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就外国游客对中部地区旅游产品的认知度而言,以三峡和武当最为知名,其他景区的知名度仍不高,尚缺乏能够享誉国内外、竞争力强和代表长江中游城市群特色的创新品牌。
同时,区内旅游资源分布不均,加上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的影响,城市群内旅游景区呈现出不均衡的空间格局特征,导致区域旅游存在同质化竞争,缺乏内涵式发展。区域内一些旅游景区的盲目开发和过度利用以及景区之间的恶性无序竞争造成对旅游资源的肆意破坏,影响区域的旅游可持续发展。
另外,面对越来越多的个性化与多元化的旅游需求,区内以观光为主旅游产品组合限制了区域旅游合作纵深发展,资源深度开发仍不够,对文化内涵和地域文化价值的挖掘与创新不够,不能适应未来旅游产业发展的要求。 (三)机会
2004年“中部崛起”战略提出,中部地区的经济迎来了较快的发展,至2009年武汉、长沙、江西三大城市群的经济总量接近2万亿元,“中三角”的口号慢慢提出。2010年12月,国务院发布《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规划中提出将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和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主体构成的长江中游地区列为“国家重点开区区域”。2015年4月国务院批准《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提出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重点推进旅游业的深度合作,联合构建无障碍旅游区。可以说,近几年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发展得到国家及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在政策引导下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产业结构的调整为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动力和发展环境。区域内各旅游企业也积极发挥地缘优势,加强沟通。2012年2月湘鄂赣旅游部门签署旅游发展合作协议后,中三角旅游一体化正式起航。
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交通条件的改善也为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提供保障。区域内高铁、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公路为骨架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已基本建成。城市群内部城市“三小时高铁网”的推进进一步加快了长江中游交通圈的建设,对游客量增长将起到较大的拉动作用。
(四)威胁
环顾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四周,长三角、泛珠三角、环渤海、成渝地区、西北地区的区域旅游合作起步较早,发展的较为成熟,对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产业的发展形成了巨大的竞争压力。
区域抱团宣传促销虽在积极推进,但旅游节亮点不足,旅游一体化的驱动力主要来自政府,旅游企业如景区、旅行社等主体参与不多,在宣传促销上没有形成合力,缺乏整体性,实质性成果不多。另外,区域内部分景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落后,食、住、娱、行、游的配套水平较低,影响长江流域区域一体化进程。
四、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资源整合优化路径
(一) 深度整合资源,打造核心旅游品牌,构建高品质旅游产品体系
以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旅游合作总体定位为指导,以各地区自身所拥有的资源特色和产业优势为依托,分区定位,各有侧重,实现旅游产品错位竞争。武汉城市圈可依托长江、黄鹤楼、大别山等城市旅游资源,大力发展城市旅游、科教旅游等;长株潭城市群依托洞庭湖、橘子洲、韶山等旅游资源,重点山水旅游、文化旅游和生态旅游;环鄱阳湖城市群依托洞庭湖、庐山、三清山等旅游资源,以生态文化为内涵,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民俗文化旅游、乡村旅游等。
在现有“灵秀湖北”、“江西风景独好”、“锦绣潇湘”三省自己的旅游形象上,结合各区域的资源优势和产业特色,重点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并发挥长江水道和高铁优势,整合发展长江三峡―荆州―长沙―洞庭湖(岳阳楼)―武汉(黄鹤楼)―九江(庐山)―鄱阳湖―南昌(滕王阁)沿江旅游线路,共同打造高铁旅游走廊等精品旅游路线和国内外知名旅游品牌。
对现有旅游产品进行提升改造,优化区域产品结构,丰富产品类型,积极开发各类度假旅游产品和专题旅游产品。继续推动红色旅游、荆楚文化、湖湘文化、宗教文化,挖掘资源的文化内涵,突出内涵式旅游发展。坚持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并重,推动绿色生态旅游、水上旅游,增加游客山水休闲体验。推动工业、农业等传统产业的旅游产品转化,推出休闲农业游、乡村旅游。促进文化、商业、体育等行业及部门与旅游充分融合,创新旅游产品,发展文化创业旅游、商务会展旅游、蜜月旅游、绿道自驾、低空旅游等。利用智慧旅游新业态,挖掘大数据,通过分析游客的旅游信息创新旅游产品,满足游客的个性化需求。
(二)加强旅游资源开发支持保障体系建设
1.政府主导,加强区域旅游资源整体规划与开发
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需打造一个深化区域合作,政府牵头,企业联动的发展格局。在对旅游资源类别、品位、地区以及客源市场进行全面调研的基础上制定旅游资源规划,明确区域旅游发展的近期和长期目标,确定旅游开发项目,并结合各地特色文化对各地区旅游发展加以定位区分,以避免无序竞争,提高旅游发展效率。同时,加强政府导向性投入,规划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交通规划,加大旅游交通的规划和协调力度,加强景区与景区之间的交通通达性,降低区域间旅游交通成本。
2.整体营销,加大企业整合力度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联合营销成为开拓及占领旅游市场的有效途径。目前,长江中游城市群联合营销多以政府牵头,联合推介的形式进行,可在此基础上增加以景区、旅游企业为代表的的旅游目的地的联合营销,强化企业参与,形成“区域联合、行业联合、企业联合”的全方位的旅游营销体系。
同时,联合营销的重点是要以区域品牌为核心,并形成区域大品牌链接各地旅游小品牌的多层次营销产品,以增强市场冲击力。利用国内外旅游媒体,选择与发展较成熟的旅游集团合作等形式进一步开拓旅游市场。并发挥网络营销优势,利用微博营销、网络团购等宣传区域旅游形象,推广旅游产品。
3.推进旅游信息化建设
在发展智慧旅游大背景下,区域旅游发展必须重视信息系统的建设。这就要求各政府部门联合推进建设旅游信息系统。一方面,在各城市旅游交通枢纽如车站、机场、码头以及主要旅游景点、市中心、主要商圈、各星级饭店等设置电子化终端设施,提供电子导游、电子支付景区门票、参团订车等便捷化服务,让游客随时随地可以获得旅游景区的有关信息。
另一方面,设立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门户网站,主要提供旅游景区介绍、旅游信息发布、企业宣传营销、电子商务交易、信息采集、投诉受理等全方位的旅游服务,并将各旅游企业网站、各省份旅游网站与之相联接。
另外,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的优势,加大科技基础能力建设,构筑“中三角数字化旅游”。在区域内各重点景区,尤其是4A、5A景区,实现WIFI全覆盖,同时开发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APP,实现旅游预订、资讯发布、虚拟旅游、网上景区等功能,并强化数字化监控管理,提升公共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 梁滨,邓祖涛. 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经济空间格局演化分析[J]. 经济问题,2015(9)
[2] 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国务院.2015
[3] 胡露露.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经济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 2014
[4] 拓庆阳. 陕西省旅游资源禀赋及开发的区域差异评价[D],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5
[5] 薛增峰. 青岛西海岸旅游资源整合开发策略研究 [D]. 云南师范大学,2014,9

㈤ 旅游资源有哪些最好是可以研究或用来写论文的

你好,可以找一些专业的旅游类学术期刊比如说《当代旅游》等,他们是专门刊回发旅游方面答的论文的期刊,里面都是一些专门从事旅游研究的老师或者行业人员长期研究的结果,用这些来研究或者是写论文是最好的了。
这类杂志一般都可以在期刊网上(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找到,但是大部分都是要收费的哦。

㈥ 宜昌市目前旅游发展状况

宜昌正在走旅游城市绿色环保城市,现有资源比较丰富,三峡修好,更有助于旅游产业的发展

㈦ 谈谈如何去整合,开发和利用河北省旅游资源论文1500字

[关键词] 海南国际旅游岛 机遇 挑战 对策

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背景介绍
今年是海南建省创办经济特区二十周年,经过20年的探索、开拓与发展,海南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尤其是确立了以旅游业为龙头的产业结构群。2007年海南省政府正式向国务院申请设立“海南国际旅游岛试验区”。2008年3月5日,国务院办公厅以《关于支持海南省发展旅游业有关问题的函》原则同意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2008年4月25日,海南省政府在海口市举行了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的新闻发布会,海南省旅游局局长宣读了《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行动计划》,根据行动计划,海南旅游业将全面与国际接轨。
结合《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行动计划》,我们可以得出“国际旅游岛”的一般含义是指在特定的岛屿区域内,以扩大旅游业开放为重点,对外实行以“免签证、零关税、放航权”为主要特点的旅游开放政策,推进旅游服务的国际化进程,以成为具有特色和极具影响的国际旅游度假胜地。综观当今国际旅游业界,类似于国际旅游岛的旅游天堂不胜枚举,如:美国的夏威夷群岛,印度尼西亚的巴厘岛,泰国的普吉岛,太平洋的斐济、瓦图阿努,印度洋的马尔代夫群岛,甚至新加坡,都是依托海岛优势,大力发展国际旅游业,最终形成各具鲜明特色的旅游度假胜地。
二、海南旅游的发展状况与发展国际旅游的机遇和挑战
1.海南旅游发展现状
凭借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和良好的自然环境,遍布岛内的400多家旅游饭店,和众多旅行社的努力,海南旅游业在20内迅速崛起。根据下表数据分析,与1987年建省前相比,2007年海南接待国内外游客1845.51万人次,是1987年的25倍,旅游总收入171.37亿元,是1987年的150倍,国际旅游收入是1987年建省前的25倍,而境外旅游人数是1987年的4.35倍。
2.海南发展国际旅游的机遇
(1)国家对于海南发展国际旅游的特殊优惠政策支持。2000年底,国务院批准对21个国家的旅游团实行从海南开放口岸入境,在海南居留15天内免签证的优惠政策。随后海南省又实行了对台湾同胞的特别签证,拥有了全国有权为台湾居民审查签发一次性有效签证的四个口岸中的两个城市。从2002年4月1日起,海南岛实行了面向全球的落地签证,所有来海南的旅游团,都可在海口、三亚口岸签证机关办理即落地签证。2003年3月24日,中国国家民航总局正式批复将海南作为中国民航开放三、四、五航权的试点地区。
(2)国际赛事于会议,旅游节庆的举办。2001年2月26日,来自亚洲和澳大利亚的26个国家的代表在海南举行了博鳌亚洲论坛的成立大会。博鳌亚洲论坛的成立,以及博鳌亚洲论坛年会的举行,亚洲的崛起和活力使世界的目光投向了海南,随之而来的外国资金、技术与人才进入海南岛。进一步塑造了海南“国际商务会展旅游地”的新形象。
2002年世界小姐组织机构宣布将在海南三亚举办第53届世界小姐总决赛,从此三亚拉开了“美丽”的序幕。三亚分别于2003年、2004年、2005年连续举办了三届世界小姐总决赛,这是世界上第二座连续举办三届世界小姐总决赛的城市。
1996年开始举办的中国三亚天涯海角国际婚礼节已经成为集婚庆、旅游和度假于一体的大型国际性旅游节庆活动,每届都吸引了数百对海内外新婚或纪念婚夫妇前来喜结良缘或重叙温情。这些国际会议、赛事和旅游节庆的举办,吸引了来自全球的目光,使海南知名度大大提升。
(3)游轮经济对海南国际旅游发展的影响。从2001年到2005年,全省共接待国际游轮1104艘次,出入境旅客达51.6万人次,其中出入海口市口岸898艘次,出入境旅客28.6万人次,当然,主要是海口至越南的短程航线;出入境三亚口岸206艘次,出入境旅客23万人次。据统计,2008年1月~3月份,三亚海港口岸邮轮船舶入出境50个航次,旅客入出境42898人次,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127%和320%,比去年全年增长120%。创三亚海港口岸历史纪录。这些旅游多为来自欧洲地区的高端游客。
3.海南发展国际旅游的挑战
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与海南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相似的岛屿星罗棋布,夏威夷、巴厘岛、普吉岛、大溪地等世界著名岛屿竞相辉映,这些岛屿的旅游资源与海南岛的旅游资源有很强的相似性。海南岛在国内旅游市场中最有特色的热带海洋旅游优势,在国际旅游市场中并没有出彩之处。海南发展国际旅游,需要面对的是众多同质旅游地的竞争,而海南旅游产业起步晚,旅游产品缺乏文化内涵,文化教育基础相对落后,旅游企业规模小、经营水平低、服务质量差、效益差,而其他国际著名旅游岛屿均已具备较高的国际知名度,以及较成熟的营销网络。
海南旅游产业现有问题简要总结如下:
(1)旅游宣传促销力度不够,促销主题不明确。海南境外客源偏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国际知名度不高, 西方发达国家对海南岛知之甚少, 这与海南对外宣传促销力度不够,以及缺乏鲜明的营销定位和品牌是有很大的关系。
(2)旅游产品文化内涵的深度与广度不够,缺少具有文化底蕴的旅游景点,没有将海南特有的海洋文化、热带原始森林文化、黎苗少数民族文化充分挖掘。
(3)海南旅游业缺乏对海南旅游业定位、发展方向与阶段的客观认识和准确把握。在旅游产业规划上,片面开发低档次的观光旅游产品,从旅游线路组合、旅游饭店、旅游景点的开发规划和城市规划都体现出产品开发与资源特色的不协调,形成了旅游资源的高品位和开发产品的低档次的严重错位。
(4)旅游企业管理不善,规模小,经济基础薄弱的通病相当突出。在缺乏统一管理的情况下,低水平重复建设,恶意破坏生态环境,价格竞争带来的普遍服务质量低下等情况屡见不鲜。
(5)旅游区布局不合理,旅游相关配套设施不健全,旅游交通相对落后,国际航线少。
三、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的具体对策
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就是要在国家相关优先发展的政策指引下,通过全岛从政府到普通民众的群策群力,经过一系列的努力,把海南打造成我国旅游的窗口,世界旅游目的地的首选之地。为此,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1.政府加强宏观管理与协调是目标成功的第一步
旅游业是综合性特别强的产业,需要很多相关部门和产业的配合,同时提供的产品又是最终体现为无形的服务的一个特殊的行业。所以要发展海南国际旅游岛,首先离不开政府部门的统一管理和协调。回顾世界著名国际海岛型旅游目的地,无一例外。我们高兴的看到,海南省已经制定了《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行动计划》,以及相关的配套措施。但要真正的得到有效的实施,第一,应该在省内设立高规格的旅游发展协调部门,以便整合资源,协调部门与部门,地方与地方的关系;第二,尽早建设促进旅游业国际化发展的平台,整顿岛内旅游业秩序,彻底扭转目前不利于旅游业国际化发展的一切不利因素;第三,严把海南岛整体规划设计,把可持续发展作为第一要务,避免出现一哄而上,低层次重复开发,野蛮开发,破坏整个海岛生态环境的情况,生态环境是脆弱的,又是不可逆的,在宏观把握上一定要慎之又慎。

2.旅游形象的国际化定位和旅游产品的开发
宣传促销是海南发展国际旅游的突破口,好的旅游产品往往需要多年经营创立的品牌,精心设计的广告定位口号,以及不遗余力地推广活动。美国夏威夷州旅游署每年投入2000万美元作为旅游促销费用,派出自己的促销员到伦敦、东京、法兰克福、香港等地全方位出击,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当然也离不开适当的宣传推广,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第一,品牌本身应具有国际化,同时又能彰显地方,民族特色;第二,利用已有的推广宣传渠道,特别是像博鳌亚洲论坛,三亚世界小姐比赛等,建议在条件适合的时候创办国际顶级体育赛事,包括国际摄影比赛等;第三,针对各细分市场的特点,设计个性化宣传推广策略。
海南旅游资源得天独厚,但旅游产品国际化程度低,难以满足国际游客需求。当前产品带有明显的旅游观光特点。具体措施,可以考虑,第一,海南可以凭借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争取将Club Med这样的世界顶级度假村品牌引进海南,以提升产品档次;第二,在产品开发设计理念上变观光旅游为度假、休闲、疗养、生态旅游等体验型旅游产品;第三,借鉴成熟著名的国际海岛开发的成功经验。
3.创建国际化旅游环境平台
要成为真正的国际旅游岛,必要的软硬件就成为支撑产业的发展平台。从目前来看,海南要完善:第一,旅游标识的国际化,以及语言的国际化,提倡全民学讲英语;第二,建立环岛信息与服务平台,能让身处异国他乡的国外游客在大多数游客集散地方便快捷的得到他们想要知道的所有信息;第三,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医疗急救服务保障体系;第四,制定国际化的旅游标准体系与旅游市场法规,建立高效、快捷的旅游质量投诉热线;第五,提高岛内民众素质,提倡良好社会风尚和居民服务意识;第六,旅游交通的国际化,要形成岛内多层次的快捷交通网络,同时要尽量多开通与境外主要中心城市的直航,包括国内主要城市的航运;第七,构筑国际购物环境。
4.旅游产业组织结构国际化
一流的旅游业需要一流的旅游产业企业来承担,从目前来看,海南的旅游也存在这方面的困难,“小,乱,散,差”是这些企业

㈧ 旅游资源论文500字

在中国美术史上众多的绘画流派中,“扬州画派”作为大众皆知的一个美术流派。他们几乎毫无师承关系(其中只有一对师徒),同时也没有明确的“建章立派”的艺术主张,仅由书画供求市场自由形成书画群体,但是他们带给中国艺术史特别是社会大众的影响,却是历史上众多艺术主张鲜明(如元四家、清四王),地域特点突出(如吴门画派、华亭派),艺术师承关系明确(如岭南画派、吴门画派)的艺术流派所无法比肩的。
是什么原因使“扬州画派”如此影响广大,声名远播,风标独著而鹤立于艺术之林的呢?
一、“扬州画派”的形成历史及其特色

18世纪的扬州,因长江和大运河水运枢纽的优势,扬州成了当时中国盐运的集散中心。主宰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命脉的食盐业使扬州聚集了“数百家”富甲天下的盐商。拥有大量财富的盐商聚居扬州,必然带动扬州的繁荣。特别是当时官商巨贾对艺术的需求,促使艺术品需求增加,带来艺术品的生产与供给市场的发达。应市场所需,众多的画家聚集到了扬州。这些聚集到扬州的画家,都是在野文人,生活上较为困苦,对当时封建社会现实也多有不满,如金农、黄慎、高翔、罗聘、华喦等。他们中即使有的曾做过小官,如郑燮、李鱓、李方膺等人,但也多遭谗贬罢,甚至被侮入狱。这样,他们的艺术创作一方面出于维持生计的需要,另一方面,他们可以更加自由地抒发个人性灵。“扬州画派”是当时扬州的一个画家群体,他们每个人又都极富创新精神,个人风格独特,且极力与他人拉开差距,便形成了所谓的“八怪”。出于经济方面的原因,为了取得盐商的喜爱与支持,扬州画家们必须使自己成为某种专门的画家,才能更加引人注目和吸引人购买。例如金农早期也画竹,为了不与郑燮冲突,故后来转向了画梅,成为画梅的专家。诸如李鱓的色彩表达,高凤翰的左手松笔画与指画,金农的“漆书”,个个都别开生面,这在客观上促成了扬州画家一人一个面目。同时,由于卖画的原因,“扬州画派”画家在作画速度上再也不像古人那样“五日一山,十日一河”的精工细琢。他们多以快速创作展示花鸟人物为题材,形成了“扬州画派”以擅长写意花鸟画为主的特色。尽管他们中也有以擅长人物或山水者,但往往都是写意手法用笔,落笔落墨酣畅淋漓,成画快速急捷。例如李鱓作画的挥洒淋漓,郑板桥寥寥数笔而极富生趣的兰竹,黄慎的以草书入画等等。在题材的取舍上,他们画花鸟又多以梅、竹、兰、菊四君子或身边常见之瓜果虫鱼为题;画人物则多以神仙鬼怪及下层人物为对象;画山水则以一些残山剩石进行点染。总之,其取材对象多是普通之物,以其一枝半角来草草勾染,既表现文人士大夫高雅清幽的逸趣,同时也更容易被盐商及大众所接受。在作品的展示上,“扬州画派”强调诗书画的结合,画上必题诗,且有时甚至长篇巨制地题写文字,俨然以书法、诗词为主。在书法表现上,他们都形成了各自的鲜明特色。如郑板桥的“六分半书”,金农的“漆书”,在中国书法史上都是空前的创新。同时,“扬州画派”画家本身还非常看重自己的诗书画综合能力。据说,扬州盐商巨富对画家们也有要求,如“扬州二马,以文会友,凡文人来访,进门须先做诗一首,待审定后再决定接待等级”(见陈传席《扬州盐商与扬州画派及其它》)。据传,丁敬初到扬州,曾因盐商马曰琯考问其掌故和对对联未答出而遭到轻视和怠慢,只好跑到杭州去。黄慎初到扬州卖画失势请教金农,乃知在扬州卖画必须善诗善书,黄慎便回闽学诗后再到扬州,才得以名气大振。这一方面是盐商对画家诗文修养、名气的要求,客观上也造就了扬州画家个人诗书画兼善的特色。

扬州画派在对待绘画传统时,具备的强烈的创新求变的意识。在创作态度上,“扬州画派”画家出于维持生存和竞争的需要,在创作中尽可能地展示其艺术才能,作品中除了诗书画完美结合,表现较强的综合素质外,他们更多地考虑如何使自己的创作主题成为符合市场要求的作品。扬州画家都非常注重写生,他们中早年大多师从职业画家学习,临摹描绘尽可能地采取实用之物像,从大量实物写真而来。如黄慎早年仔细观察过各个阶层的种种人物肖像,郑板桥分不同时辰认真观察竹子,形成“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创作理念。同时,他们还善于转益多师,向古人学习。如石涛对扬州画派的全面影响,“笔墨当随时代”、“借古开今”成为了“扬州画派”绘画创作的理论基础。郑板桥为学习古人,专门刻了一方“青藤门下走狗”的印,以示对徐渭的仰慕与学习。李鱓有《题花卉册》诗句表达其个人的学习取法:“不学元章与补之,庭前老干是吾师……岂知造化从心手,顷刻春生莫要迟。”“扬州画派”的画家们都十分钦佩石涛,主要是石涛敢于摆脱当时画坛的正统主义和形式主义束缚,主张个性解放。如金农画马曾题诗曰:“扑面风沙行路难,昔年曾蹑五云端,红鞯今敝雕鞍损,不与人骑更好看。”由此可观,他所表现的更主要是人的理想和人的特殊思想感情以及叛逆思想。

二、“扬州画派”对当代中国书画艺术的启迪

扬州画派之所以能在18世纪中期商业发达的城市扬州迅速崛起,并因盐商和广大市民的认同而名载史册,流传千古,其成功之处对振兴和繁荣当代中国书画艺术具有重要启迪意义:

(1)艺术创作必须紧密结合市场,结合受众的审美习俗。扬州画派因盐商而兴,因广大市民的认同而流传于千古。18世纪的封建中国社会,商人的政治地位并不高。按照传统的儒家尊卑思想,要使在古代封建社会占有重要地位的士大夫(文人)去迎逢商人的口味,应该说是很难的。但“扬州画派”画家由于他们本身已沦入生活窘迫之境,为了维持生存,只有按商人们的意志去创作,去画一些佛道之像或民间生活题材,甚至画乞丐,从而反造就了“扬州画派”在历史上的地位。
(2)具备较高的艺术综合素质。诗、书、画、印结合是历代中国艺术家们的崇高追求,诗、书、画、印结合是中国书画艺术魅力的完美表现。“扬州画派”即使作为卖画求生者也得遵守这一艺术形式,即使是充满铜臭的扬州盐商们,在对待画家、对待文人和与文人们打交道时也不忘“以文会友”,以诗文水平确定招待档次,以诗文水平确定画作的价格。

(3)艺术必须树立个人风格,形成独特面貌。“扬州画派”画家之所以又被后人冠以“扬州八怪”,主要是针对他们每个人所形成的风标独著,不乖同道的个人特色。即使一个地域,一个时代、一个师门所出的画家,他们的作品也会迥然而异。例如,“扬州画派”几乎都画梅兰,但是各人在所画梅花的表现手法上却各有不同。如汪士慎画梅清淡秀雅,李方膺画梅则“铁干铜皮”,高翔画梅疏枝瘦朵、花蕊半开、雪冷风清,金农画梅则是用笔简朴、古涩,浓淡相宜,玲珑剔透;罗聘师从于金农,而画梅则又是浓淡交映,疏狂粗放。同时,在扬州画家中,早年金农同郑燮一样都喜画竹,由于郑板桥的显著影响,金农为了与郑拉开差距晚年便转向画梅而以此著称。其他如金农自创“漆书”,郑板桥的“六分半书”,黄慎的以草书入画,都使扬州画家一人一个面貌,一家自有一家风格,才形成了“扬州八怪”。从某种程度讲,怪而不怪,只是一种特殊的个人风格而已。
(4)创新求变的艺术理念和深入写生的学习方法。在扬州画家的眼里,真正意义上的作品应该是创造性地表现某种思想情感,并产生表现形式的创新。他们的创造以石涛、徐渭等大家为榜样,更多地吸取他们对传统的变革创新的创作思想,与古人拉开差距,与同时代者拉开距离,形成极富个性的作品。这些作品一方面是他们深入学习古人技法技巧的结果,更是他们深入观察生活、观察身边事物的结果。正如郑板桥所说:“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毫夜间思……”又如李鱓在学蒋廷锡的同时,还深入向高其佩学习,并在表现形式上吸取明代孙隆、清代恽南田及石涛诸家,这种集众家所长不断丰富自身,从而导致其画风数变,并形成自己的崭新风格的学习方式亦为后世所传颂。

对于学习古人,扬州画家们多是取长补短的扬弃式学习。如李鱓曾言:“……八大山人长于笔,清湘大涤子长于墨;至予则长于水。水为茶墨之介绍,用之得法,乃凝于神,甚矣。”“笔与墨作合生动。妙在用水。余长于用水,而用墨用笔又不及二公(石涛与八大)”。可见,他们对古人是选择性的学习、扬弃,才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扬州画派的创造无疑是成功的。他们既有那一个时代,那一个地域经济文化背景,更有他们自身努力创新的结果。

㈨ 求论文,题目是关于旅游资源的开发与规划

“旅游资源的开来发源和规划”与“旅游景区的开发和规划”有什么区别?就一般意义上说,现代旅游资源观应该涵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目前特别要注重生态、民俗、城市、商务、会议、休闲、健身、节庆、娱乐、购物、教育、科技、产业、时尚等各种旅游资源,以及传统的以观光旅游为主的自然旅游资源和文化旅游资源。“旅游资源的开发规划”事实上涵盖了“旅游景区的开发规划”,也可以说“旅游景区的开发规划”是“旅游资源的开发规划”的一部分而已。 摘自:北京巅峰智业旅游规划设计院

㈩ 宜昌近十年变化的论文(900字左右)

千年梦想一朝成真

长江三峡地区山系纵横,水系密布,四周山峦起伏,峡谷幽深,江流湍急,气势壮观。这里既是雄奇险峻的天然山水画廊,也是暗礁密布,滩险浪急的长江航运畏途;既是丰富的水力资源宝库,也是川江洪水蓄精养锐、肆虐为害的产床。千百年来,强烈的水患意识酿出了“神女助禹”和“黄牛助禹”的传说,兴利除害的愿望激发了无数志士伟人在长江上筑坝的美梦。1918年,孙中山先生提出了“改良此上游一段,以闸堰其水,使舟得以溯流以行,而又可资其水力”的设想。30年代至40年代,国民党政府也曾想开发长江三峡并进行过勘测和设计。

许多外国人也为三峡做过梦,其中,美国垦务局总工程师萨凡奇博士的梦尤为动人,他在1944年考察三峡后,完成丁著名的《杨子江三峡计划初步报告》,他异常兴奋地在记者招待会上说:“我已经六十五岁了,如果上帝给我时日,让我看到三峡工程变为现实,我死后的灵魂一定会在三峡得到安息!”他认定他一生走遍了世界的大江大河,而只有长江三峡才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力资源。可惜,这些美梦,在旧中国无法实现。

然而,新中国成立不久,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就开始关注长江三峡的治理与开发,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制定了以三峡枢纽为主体的长江流域规划。1956年7月,毛主席在《水调歌头·游泳》中,描绘了“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的宏伟蓝图,表达了他治理开发长江三峡的强烈愿望。
1957年12月3日,周总理在参观全国水电展览后,欣然欣然题词:“为充分利用中国五亿四千万千瓦的水力资源和建设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的远大目标而奋斗”。1970年底,毛主席亲自批准兴建葛洲坝工程。
当中国历史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进入20世纪90年代第二个春天的时候,一个激动人心的特大喜讯传遍了遍了神州大地: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于1992年4月3日通过了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几代人的美梦终将成真!

宜昌境内不仅是三峡大坝的所在地,而且还拥有著名的名的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清江隔河岩水利枢纽工程和高坝高坝洲水利枢纽工程,这些水利枢纽工程的防洪、发电、航运
航运、旅游等巨大效益,将为祖国的改革开放、繁荣富强发挥巨大作用,发挥巨大作用,也将为宜昌的繁荣和发展开辟广阔而美好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