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旅遊觀光 » 我國生態旅遊政策
擴展閱讀
潼南古村 2021-03-16 21:51:08
世界民俗文化旅遊 2021-03-16 21:48:20

我國生態旅遊政策

發布時間: 2021-02-23 17:26:33

1. 簡述我國的旅遊政策主要有哪些

1.政府將地來方旅遊業作為重點源規劃對象,給予政策優惠以及資金支持;2.加強宣傳,擴大旅遊市場,推動旅遊走向國際化;3.地方加強旅遊資源的開發,促進旅遊結構的調整,由觀光型旅遊向度假型轉變;4.政府加強基礎設施投資,美化環境,完善交通網,形成旅遊一體化。5.政府支持旅遊的創新、打造一流精品景區、推進城鄉旅遊發展、加快旅遊人才隊伍建設。6.政府引導地方旅遊發展,走特色化道路,形成品牌優勢。

2. 我國農家生態旅遊興起的背景條件是什麼

(1)國家政策的支持。為了「扶貧」和解決「三農」問題,國家推出一系列方針政策,政府把旅遊作為傳統農牧業的替代形式加以大力推廣。通過農業和服務業的結合,農村大量剩餘勞動力得以從傳統農牧業中脫離出來,投入到旅遊服務業中去。這樣既提高了農村就業率,增加農民收入,又促進了農業結構的調整。據統計,中國在過去的25年,通過發展旅遊直接受益的貧困人口有6000萬~8000萬,佔全部貧困人口的1/4~1/3。

(2)綠色理念的產生。現代工業文明給人類帶來極大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但由於沒有科學的可持續發展觀的指導,城市發展的同時也衍生出一系列危及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問題,如資源枯竭、環境污染、生態失衡等。為了擺脫這種困境、反思人類過去的行為,綠色理念應運而生。綠色理念注重人類的進步與發展要與自然環境的承受力相適應,注重有限制的資源開發利用,要求自然資源的開發與保護並重,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農家生態旅遊以無污染的自然生態環境為依託,以休閑和諧的鄉村純朴鄉情為特色,正好滿足了都市人回歸自然、返璞歸真的心理要求。在農家生態旅遊中,人們感受到的是田園風光、自然風景,呼吸的是清新的空氣,吃到的是新鮮的食物,體驗到的是淳樸和諧的鄉村風情,這是一種全新的感受,它把都市中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拉近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人與人的和諧相處,是現代都市人的追求,也是農家生態旅遊產生和發展的基礎。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居民對回歸自然有強烈的心理需求,這種內在需求是農家生態旅遊興起的根本原因。

(3)供需機制的影響。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國民經濟飛速發展,居民收入大大提高,消費總支出越來越多,按照一般經濟規律,人們在溫飽狀態下的消費主要集中在第一產業(農業)的物質產品上;在小康時期,人們的消費熱點主要集中在第二產業(加工業)的物質產品(如彩電、冰箱、洗衣機等)上;小康水平以後,人們的消費熱點必然轉向第三產業,尤其旅遊業所提供的非物質產品轉移。可以說這種居民收入的迅速增加是農家生態旅遊發展的動力所在。再加上雙休日和「黃金周」等休假制度也為城市居民提供了足夠的閑暇時間,使農家生態旅遊成為現實的可能。另一方面,農家生態旅遊因其投資少、規模小、見效快而成為農民致富的首選。所以由於供需機制的雙重影響作用,而推動了農家生態旅遊的快速發展。

3. 我國生態現狀 為什麼要發展生態旅遊

農業,是一個古老的產業,幾千年的農業發展積淀了濃厚的文化。旅遊是為了休閑,達到精神上的愉悅與豐富。農業與旅遊應做到相輔相成,將旅遊與農業交叉形成新型的旅遊產品,它是集原始風味、現代感、特色文化為一體的新型旅遊體驗,符合當下遊客多層次、全方位、高品位的休閑體驗需求,而這樣一項新型的農業旅遊業態,必成世界新潮流。
但當大家都在講農業+旅遊模式,卻很少有人真正能意識到如何能把這一新型業態做好,而高源飛實業集團對農業旅遊發展有著獨到的研究,探索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商業模式之路。觀音山生態旅遊項目正是公司目前正在開發的重點項目,項目按國家5A標准規劃設計,項目佔地17700畝、項目總投資10.85億,其中貴州高源飛旅遊科技有限公司(高源飛集團子公司)投資6.85億元。該項目在傳統旅遊基礎上,充分挖掘特色,大膽創新、打造賣點,通過農業觀光、工業觀光及戶外運動體驗和特色文化展示等結合,形成特色旅遊產品,並通過產業鏈的延伸,豐富觀光、休閑、度假等旅遊功能,提升區域地產價值,實現農業旅遊持續健康發展。
對於投資者來說,這是一個值得深入研究的項目。在消費層面上,國內的遊客越來越多的注重旅遊過程中娛樂休閑的內容,從以前馬不停蹄走馬觀花模式,轉變到更加註重感受的體驗型模式,而觀音山生態旅遊資源正好符合新時代遊客渴望脫離都市、體驗原真文化的新需求。從政策層面上,《國務院關於進一步促進貴州經濟社會發展的若干意見》首次從國家層面明確了貴州旅遊業的戰略定位,為貴州旅遊發展帶來重大歷史性戰略機遇。

4. 旅遊局對發展生態旅遊業有哪些政策

多樣性
1、注重生態系統完整性,應在非生物因子和生態過程等方面加強生態系統完整性建設。
2、保持生態系統本土性,禁止或慎用引進外來物種,防止生物入侵,保護古樹名木和原生的鄉土植物群落,防止生態環境退化。
3、重視生物多樣性,有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管理計劃,將生物多樣性納入監測內容。示範區設有生物多樣性保護專職人員及咨詢專家。
4、生物因子植被良好,動植物資源豐富,物種的生境類型眾多。物種保護措施有效,珍稀物種和瀕危物種能得到重點保護。
5、示範區內無捕獵野生動物和破壞野生動物的生態環境的行為,禁止出售野生動物製品。研究和防治生物危害、生物入侵,合理控制原有的林產品採伐規模。保護區內物種的生存環境,結合示範區綠化等生態建設項目,進行適宜生境的擴大設計。
6、調查、記錄和監測國家重點保護和省級保護的野生動植物的種類,種群現狀、動態分布和生境。識別野生動物活動廊道,必要時可採取人工廊道設計。在野生動物棲息區內的人工設施,控制夜間照明和雜訊,保持天空的自然黑暗,避免驚擾野生動物,不應對夜行動物造成明顯的干擾。

豐富性
旅遊資源結構合理,規模較大,豐度較好。

獨特性
1、區內獨特的自然景觀具有很高或較高的美學價值、科研價值、文化價值,或與之密切相關的人文景觀價值較高;
2、生態資源遊憩價值較高。示範區內的人為干擾較少,大部分為自然區域。
3、特定資源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稀缺性,在市場上形成較大影響。

5. 我國生態旅遊發展的制約因素有哪些 如何解決

就是怕破壞環境嘛,提高人們素質,口水話

6. 我國農家生態旅遊中環境教育存在什麼問題

(1)相關政策法規調控約束不力。在政策法規調控約束方面,存在著「重學校環境教育,輕社會環境教育」的失衡現象。現實情況是,國家對學校環境教育進行了一定的政策制定和制度安排,使學校環境教育獲得了一定的法律地位和政策支持,取得了一定的教育效果。然而,對於社會環境教育,特別是以生態旅遊活動為媒介的生態旅遊環境教育,則沒有通過相應的政策和制度途徑來使其成為生態旅遊開發者及經營管理者的法定或約定義務,以致上述負有環境教育義務的主體對開展環境教育缺乏應有的壓力和動力,其積極性和主動性難以被調動。

(2)經費來源無可靠保障。上述政策法規調控約束的不力又進一步影響到農家生態旅遊環境教育實施中的經費來源保障。由於沒有對經費的來源作出剛性的規定,也沒有對經費安排作出彈性的指導,環境教育經費的來源就只能依靠單位領導或決策層的生態自覺和生態意識這一非常不確定的因素。結果,農家生態旅遊普遍缺乏專門的、足夠的經費用於環境教育設施的建設和人員的培訓。

(3)缺乏對環境教育內容、形式的系統規劃。從中外環境教育的實踐和研究成果來看,完整意義的環境教育應包括環境知識、環境問題、環境審美、環境倫理、環境法律、環境安全、環境行為等一系列內容。然而,現實中,絕大多數的農家生態旅遊區對環境教育的內容和形式缺乏系統的認知,對生態旅遊者的環境教育往往僅停留在教育生態旅遊者如何正確處理隨手垃圾的層次上,且教育形式也只限於路邊的指示牌提醒,或偶爾伴有經營農戶的口頭提醒,沒有形成系統的、科學的旅遊區環境教育解說系統,導致環境教育的層次低、效果差。

(4)缺乏對旅遊者環境行為的有效監控和干預。農家生態旅遊環境教育應以農家生態旅遊者在旅遊過程中的生態化旅遊行為(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環境行為)之付出為外在行為目標。為達此目的,要求對旅遊者的環境知識、環保技能等的傳授與對其行為的引導和監控同步進行,特別是對旅遊者的問題行為及時進行提醒和勸阻,以防止危害結果的發生。現實中,環境教育主體對客體環境行為監控和干預的「不作為」而放任自流的現象普遍存在——部分旅遊者製造「垃圾文化」、造成「白色污染」等與此不無關聯。

(5)缺乏多元教育主體的聯動和廣泛的社會參與。生態旅遊環境教育是一種全程教育,應該貫穿到農家生態旅遊活動的各個環節。與旅遊六大要素「食住行游購娛」相關的組織,如旅行社、旅遊區、農戶、飯店等均應成為環境教育的主體,都有結合服務或產品進行「游中」環境教育的義務。現實中,旅行社、旅遊區對環境教育尚有一定的「作為」,而其他組織和個人則往往淡出環境教育的視野,沒有表現出應有的「作為」。此外,旅遊企事業單位之外的其他多元主體(如科研機構、大眾傳播媒體等)對「游前」和「游後」環境教育參與的廣度和深度均不夠,尚沒有發揮其應有的環境教育作用。

(6)相關學術研究嚴重匱乏。農家生態旅遊環境教育需要教育學、心理學等相關科研成果的理論指導,以達到最優化的教育效果。然而,現實情況是,國內外針對生態旅遊環境教育課題的學術研究異常匱乏,國內情況更甚。

7. 國家旅遊局制定了哪些發展農家生態旅遊的相關政策

(1)1998年,國家旅遊局開展「華夏城鄉游」旅遊年主題活動,「吃農家飯、住農家屋、做農家活、看農家景」成為農村一景,休閑農業旅遊成為我國旅遊業發展的方向之一。休閑農業主要有科技觀光體驗、休閑度假、生態旅遊、垂釣餐飲等幾種類型。科技觀光體驗通過先進的現代科技的宣傳、示範、推廣,向人們展示現代農業的風采,體現現代農業的樂趣。休閑度假型為遊人提供休憩、游樂、就餐、住宿等服務,滿足遊客回歸自然、享受寧靜安逸生活的消費需求,讓遊人盡享生態自然之美、農家風情之樂。生態旅遊型以綠色、生態、自然的農業產業帶和農業資源為載體,為遊客提供觀光賞景、採摘、遊玩等項目,使人們領略到生態農業的大自然情趣。垂釣餐飲型是一種功能較為單一的休閑農業,憑借其富有地域特色和獨到的資源優勢,為人們提供垂釣、捕撈、加工等服務,讓遊客品嘗原汁原味的農家菜,體驗淳厚的農家風景。

(2)1999年,由國家旅遊局、國家環保總局、國家林業局、中國科學院主辦的「中國生態環境游」啟動。該活動以「99昆明世界園藝博覽會」為契機,秉承「人與自然——邁向21世紀」的世博會主題,確定了自己的主題:「走向自然、認識自然、保護環境」,宣傳口號有:

①走向自然,認識自然,保護環境;

②返璞歸真,回歸自然;

③生態環境游——時尚的選擇;④青山秀水探凈土,清風明月近自然。

1999年,國家旅遊局同有關部門逐步規劃開發,建設了一批生態旅遊區。目前,我國生態旅遊形式已從原生的自然景觀發展到半人工生態景觀,旅遊對象包括原野、冰川、自然保護區、農村田園景觀等,生態旅遊形式包括游覽、觀賞、科考、探險、狩獵、垂釣、田園採摘及生態農業主體活動等,呈現出多樣化的格局。

(3)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五千年的歷史文明傳承,培育了中國人民勤勞勇敢、淳樸善良的傳統美德,也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生活方式、飲食習慣和民間習俗。豐富多彩、富有特色的中國百姓生活已成為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構成了極富人文價值的旅遊資源。據此,國家旅遊局將2004年旅遊主題確定為「中國百姓生活游」,並指出:中國的百姓生活獨具東方特色,無論是民居、飲食、服飾,還是娛樂、節慶和風俗,都體現了五千年來中華民族為自由、獨立與解放而英勇奮斗的光輝歷史,體現了中華民族良好的精神風貌和道德情操。確定百姓生活游的主題,目的就是讓海外旅遊者深入中國的社會、深入中國的實際,去體會獨具特色的中國百姓生活,體察和學習中國勞動群眾創造的優秀文化。

(4)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和2005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部署,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要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進一步做好『三農』工作」的戰略安排,更好地發揮旅遊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中的優勢和作用,國家旅遊局將2006年的旅遊主題確定為「2006年中國鄉村游」,宣傳口號為「新農村、新旅遊、新體驗、新風尚」,要求各地旅遊管理部門和各類旅遊企業認真貫徹上述精神,緊密結合本地旅遊業發展實際,將「旅遊產業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作為本地區旅遊業發展的重要目標之一,研究制定切實可行的工作方案和措施,進一步加強旅遊宣傳和農業旅遊、農家生態旅遊產品項目的開發,以推動農家生態旅遊更快更好發展,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做貢獻。

(5)2007年3月20日,國家旅遊局與農業部簽署了關於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與農家生態旅遊發展合作協議。

為深入貫徹中央關於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戰略部署,充分利用「三農」資源發展旅遊業,全面拓展農業的功能和領域,積極促進農民增收致富,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國家旅遊局、農業部決定共同推進農家生態旅遊工作,「十一五」期間,在全國范圍內共同組織實施農家生態旅遊「百千萬工程」,建成具有農家生態旅遊示範意義的100個縣、1000個鄉(鎮)和10000個村,使已有農家生態旅遊項目得到明顯提升和完善,基本形成種類豐富、檔次適中的農家生態旅遊產品體系和特色突出、發展規范的農家生態旅遊格局,滿足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對旅遊消費的需求。同時,通過發展農家生態旅遊,增加農民收入,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加快城鄉統籌發展,為新農村建設和構建和諧社會做出貢獻。

雙方決定,成立全國農家生態旅遊工作領導小組與工作機構,共同承擔農家生態旅遊發展的調查研究、組織推動、工作指導、服務協調、政策研究、規范管理、典型推廣等工作。近期將重點在發展現代農業「一村一品」、改善農村基礎設施、營造農家生態旅遊發展環境等方面開展合作。期望通過5年努力,使我國農家生態旅遊的輻射范圍進一步擴大、旅遊項目進一步拓展、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整體水平進一步提高,實現農家生態旅遊與新農村建設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6)2009年,國家旅遊局將全國旅遊主題確定為「中國生態旅遊年」,主題口號為「走進綠色旅遊、感受生態文明」。並指出:近年來,我國生態旅遊快速發展,業已成為一種增進環保、崇尚綠色、倡導人與自然高度和諧的大眾化旅遊產品類型,深受海內外遊客喜愛。舉辦2009中國生態旅遊年,旨在進一步加大生態旅遊產品推廣力度、廣泛宣傳環境友好型旅行旅遊理念、大力倡導資源節約型旅遊經營方式、切實滿足不斷升級的旅遊消費新風尚,把我國旅遊業建設成為遵循可持續發展原則的綠色產業。要求各級旅遊部門以「2009中國生態旅遊年」為主線,在產品開發、市場推廣、經營管理、消費引導等關鍵領域和重要環節,豐富生態內涵、提升生態品質、強化生態關切,做好主題演繹和口號宣傳,切實營造出關注、參與、推動生態旅遊發展的良好社會氛圍。

這一系列政策,為旅遊部門發展新型旅遊業指出了新方向;對廣大農村來說,是發展農家生態旅遊的新機遇。農家生態旅遊作為生態旅遊發展的最具規模、最有代表性的形態,對促進我國旅遊發展,實現旅遊大國向旅遊強國的跨越,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