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旅遊觀光 » 流坑古村要門票嗎
擴展閱讀
潼南古村 2021-03-16 21:51:08
世界民俗文化旅遊 2021-03-16 21:48:20

流坑古村要門票嗎

發布時間: 2021-02-25 14:13:40

『壹』 今年有哪些景點是免門票的呢

全國近400個景區免費/半價

一起來看看吧!

江 西 省

3月6日-4月30日,江西省足足72個景點半價!不得不說,江西省這次讓全國人喜提大福利!先來看看幾大著名的5A級景區:

01 廬山風景名勝

門票原價:160元,現半價:80元

天河大峽谷旅遊度假區是伏牛山世界地質公園的核心景區之一,這里植物資源繁多,季相變化萬千,珍奇異獸,齊名斗艷,群峰險峻、怪石林立,潺潺溪流,千姿百態。

07龍峪灣景區

龍峪灣是名符其實的天然大氧吧、自然大空調。公園內奇峰林立、山巒疊翠,四大景觀引人入勝,園內有各種植物1900餘種,中葯材900餘種。野生動物400餘種,仙人谷幽靜。

吉 林 省

即日起至2019年4月30日,全國遊客免門票游覽長白山北景區和西景區。全年內購一張門票,在三天內不限次數暢游長白山北景區和西景區。老年人、殘疾人、現役軍人、人民警察、記者和導游等全年免門票。

01 長白山

長白山的冬季整座山峰覆蓋著厚厚的白雪,輕柔、松軟、潔白無瑕。放眼望去,茫茫大地,銀裝素裹。那種視野的純粹與氛圍的寂靜,猶如夢境般美麗。

北風捲起的雪霧如夢如幻,眼前的畫面如仙境一般夢幻迷離,如醉如痴。湛藍的天空,銀色的天池相映成趣,世界被冰雪清洗得如此純凈。這種美多了幾許冷峻,幾許靜默。

泡在露天的森林溫泉中,充分融入自然;林海中那抹緩緩升起的日出、猶如仙境般的霧凇奇觀、原始的狩獵體驗,無一不在彰顯著它無限的魅力。

最美的旅行,發生在最好的季節

從南到北,再由北向南

江南的煙雨朦朧,西北的冰雪消融

去看不同的美景,等不同的花開

趕緊出發吧!

『貳』 外婆坑村要門票嗎

「江南民族第一村」 外婆坑在山上 無需門票 。

『叄』 我想帶我女朋友在中秋3天期間去廬山,樂安流坑古村,還有西海溫泉旅遊。誰能幫助我計劃下

這兩個地方去相反方向的,三天時間肯定不夠,先到南昌坐高鐵到廬山,門票180元,只要45分鍾,要玩遍廬山也要3天時間的,建議你去廬山玩報散團去;然後返回南昌,從徐家坊客運站坐車到樂安,在從樂安短途汽車站坐車去流坑,門票好像是100元。

『肆』 進坑古村要門票嗎

不需要的,但是你要走小道的,請當地人幫助

『伍』 流坑古村、撫州、麻姑山是哪個城市

在江西撫州。麻姑山位於江西省撫州市南城縣,離城約十餘華里。這里山勢秀麗,萬木蔥籠,鳥語花香,物產豐富,不僅有奇特壯觀的飛瀑"玉練雙飛",還有千古流芳的"魯公碑",著名的"半山亭"。

『陸』 查濟古鎮住宿還要買門票

涇縣查濟古鎮住宿推薦:
涇縣查濟培元橋酒家 ¥108起
距離查濟古回村約27米
涇縣答浩敏客棧 ¥100起
距離查濟古村約44米
涇縣查氏山莊(宣城) ¥88起
距離查濟古村約53米
涇縣査濟肖家小院客棧(宣城) ¥180起
距離查濟古村約81米

『柒』 流坑的古村文化

流坑村是古村文化的經典,是我國古典民居建築中的明珠,也是為數不多的人類文明的瑰寶。
1990年秋,江西省著名歷史學家周鑾書到流坑考察,寫下《初訪流坑村》一文,掀開了這個久藏深閨的古典村落的面紗,把她公之於眾。此後多年,他又組織專家、學者到流坑考察、調查,撰寫了《千古一村——流坑歷史文化考察》等著作。1996年初冬,國家著名文物、古建築專家羅哲文、鄭孝燮等考察流坑村,見面的第一句話就是「相見恨晚」,認為流坑村「是我國文物保護、歷史文化地區保護的一個重要發現」。同年11月19日,《光明日報》頭版頭條發表了《江西千年古村流坑,中國古代文明縮影》一文,引起全國轟動。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委員的李鐵映同志當即作出重要批示,使流坑村的保護工作得到國家文物局、江西省人民政府和省文物局的高度重視與支持。1997年8月初,國家文物局局長張文彬專程考察流坑村,對流坑古村給予了高度評價,他說:「流坑村的歷史從五代一直延續到清代,延續時間之久,歷史價值、學術價值、藝術價值之高,建築藝術之精美,保存之完整,文化內涵之豐富,恐怕是國內其它地區的古村落所不能比擬的。」「完全可以申報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將來也可以申報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並揮筆為流坑題詞:「千古第一村」。同年8月22日,江西省人民政府特批流坑村為江西省歷史文化保護區,同時,21處古建築公布為省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6月,流坑村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10月,流坑村被評為首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這些年來,我們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等法律、法規,貫徹落實「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針,認真做好流坑古村文物古跡的保護管理、開發利用工作。我們請清華大學建築學院編制了《江西省樂安縣流坑古村落保護規劃》,對古村實行分區(重點保護區、一般保護區、建築控制地帶)分級(省、縣文物保護單位、精品建築、一般保護建築)保護,按上級要求完成了 33處省、縣文物保護單位的「四有」建檔工作,並扎扎實實地做好了文館、秘閣校書祠、明齋繩武先生祠等重要古建築的維修工作。我們根據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流坑村實際,制定了《樂安縣流坑村文物保護管理條例》,依法加強了對村中文物古跡的保護和管理。我們堅持創新意識,不斷探索古村文物保護和開發利用的新路子,採取思想教育、村民自治、利益驅動相結合的方法,調動方方面面的積極性,認真做好古村的各項工作。我們堅持開展合理利用,使古村文化旅遊業蓬勃發展。村中開辟了十二個景點為主要游覽內容的半日游活動,辦起了流坑文物陳列館,推出了儺舞藝術表演、烏江漂流等旅遊項目;修通了硬化路面公路,解決了進村難的問題;開通了程式控制電話和行動電話,解決了通訊差的問題;治理了村中環境,培訓了導游隊伍,組織了各種旅遊商品的生產與銷售。流坑古村的文物保護和旅遊業正在紅紅火火地發展。目前,我們正舉全縣之力,大手筆做好流坑古村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工作。

『捌』 為什麼說「流坑村」是千古第一村

自1990年8月周鑾書先生第一次到流坑村以來,已經整整二十年了。周先生第一次到流坑村,流坑村就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用他自己在《初探流坑村》一文中的話來說,就是:「在村中穿梭盤桓,流連忘返,此時雖烈日當空,而興味正濃。唯見種種文化遺存,雜然紛呈,真是瞻之在前,忽焉在後,俯仰皆是,美不勝收。大家都感到流坑村確是江西古代文明的一個代表,也是中國農業社會聚族而居、百世不衰的一個典型。」

第二:建村後注重規劃,並按規劃建設。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流坑董氏二十二世孫董燧辭官回村,在以後的20年中,倡集族人對流坑村進行整治規劃。在村莊的西面用人工擴大修整龍湖,將湖水與江水相連,使流坑村成為山環水抱的勝地。以七橫(東西向)一豎(南北向)的八條巷道總攬全村布局,董氏族人按照房派支系分不同巷子居住。七條橫巷的巷口都向著烏江,各條巷子的巷口均建有門望樓,門樓之間以牆垣相連,使全村成為一座城堡。靠烏江的七座門樓出去後正對著七個碼頭,給村民生活、出行帶來方便。沿八條巷子的一側均有下水道,至今仍然是無論天下多大的雨,村裡卻從不積水。現在有一種說法是:看一個城市現代化程度高不高,並不是看它建築有多高,而是看它下雨時積水不積水。因為不積水的城市才是規劃設施完整的現代化文明高的城市。村中的雨水經下水道排入龍湖,污水經龍湖沉澱後再排入烏江。既環保,河風也可順著巷子進入村中直達龍湖,起到清新空氣,調節氣溫的作用。村中房屋均建有馬頭牆,既體現了江南民居的特色,又起到了房屋之間防火的作用。我們現在的縣城是上個世紀末才開始規劃的,對村莊的規劃是最近幾年搞「新農村建設」才開始的。而流坑村的規劃在450年前的明代就開始實施,使流坑村外有烏江、龍湖環繞,內有村牆門樓守望。巷道規整,道路通達。既像一座城池,也像一方都會。這在全國古村來說應該算是第一。

第三:明清古建築保存基本完好的不僅數量多,種類多,建築精美,且有準確的年代可考。流坑村從明代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董燧治村時建造的18棟聯為一體的住宅開始,經後人多年的努力和經營,達到現在佔地約3.6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000餘人的規模。這些建築群在歷經了幾百年的風霜雪雨之後,至令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築多達260多棟,這在氣候多雨濕潤的江南是罕見的。其中明代和明清之際的民居30餘棟,祠堂60餘座,宮觀廟宇8處,文館、戲台各1座。此外,還有狀元樓、五桂坊、魁元坊、三策流馨、旌表節孝坊等紀念、表功性牌坊和翰林門、中流砥柱門、里仁門、拱辰門等碉堡式門樓。這些古建築的形狀和結構,是中國近古時代的典型模式:清一色的青磚灰瓦,朴實素雅;高峻的馬頭牆仰天昂起,既可防風,又可防火;間或有幾座建有水平高牆的宅第,又儼然如微型城堡;牆體內一般為木架結構,多為兩層,上層藏物,下層住人;廳堂居於中央,卧房分置左右,廳大房小,廳明房暗,這是因為前後廳堂可靠天井採光,而廂房耳房僅有墨窗或門窗通氣;廳大便於家人活動,房小適宜寒冬保暖之故。門楣、屋檐上多有雕刻、彩繪,有的還有儺像;屋內牆壁、門柱、窗欞、柱礎、枋頭、雀替、甚至檔板、天花板,也多有木刻、彩飾,花鳥魚蟲、人物山水、神魔鬼怪、傳奇故事,琳琅滿目,應有盡有。雕工繪制都很精緻細膩,堪稱上品。使流坑村的明清古建築成為當年江南富商住宅和祠宇的標本。最為難得的是,大部分古建築堂上有匾,門旁有聯。而這些匾聯與主人的身世、家族的榮顯息息相關,內涵豐富,意境深遠,且往往出自名家之手,使此房屋有準確的年代可考。明末著名的大旅行家和地理學家徐霞客在他的游記中稱流坑為:「萬家之市。」這對全國古村來說也應該算是第一。

第四:書院之眾多,科舉之興盛,歷時之久遠,在全國古村中罕有。流坑董氏的家世淵據其族譜記載可以上溯到西漢著名的儒家學者董仲舒。但流坑董氏在宋代以科舉而勃興的真正原因,卻是得益於流坑開基祖董合之長孫董文廣。北宋統一中國後,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偃武修文,大開科舉,董文廣於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試取明法科。由於其年歲已高,朝廷三次調他為官皆不赴任,以家族之財,創辦「桂林書院,」村中崇文重教蔚然成風。董文廣的努力很快有了結果,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文廣長弟文肇的四個兒子滋、湘、淵、淳全部中舉;次年董淳及進士第,成為流坑董氏的第一個進士。從此,董氏科甲之盛一發而不能收,「登科之儒,累累相續。」景右元年(1034年),流坑董氏洙、汀、儀、師德、師道叔侄五人同科中進士,時稱「五桂齊芳,」士林傳為佳話。南宋文天祥《謝恩表》中有:「名耀帖金,一門而五董」之句,即用此典。此即俗話中所說的「五子登科,」在全國僅此一例。流坑村所在的雲蓋鄉也因此由太守奏請朝廷改名為「五桂鄉。」流坑董氏為彰顯此事而建「五桂坊,」此在明末著名的大旅行家和地理學家徐霞客的游記中均有記載。自宋至清,流坑董氏家學師承深厚,大小書院林立。明萬曆年間,建書院、書屋19所,清道光年間建書院、書屋23所,可謂「序塾相望,弦誦相聞。」學風之盛,可見一斑。北宋靖康元年,流坑董藻在朝廷「特設一科以謀略取士」中,「名選第一,時稱武狀元。」南宋紹興十八年,董德元廷試第一,稱「恩榜狀元。」(現在流坑村文館的大門門額上題字為:「儒林發藻。」此「藻」即董藻的「藻,」因為董藻是憑謀略在儒林中選拔的武狀元。據此,我猜測文館有可能是流坑後人為紀念武狀元董藻所建的建築。否則:第一,「儒林發藻」四字很難解釋得通;第二:流坑有紀念文狀元董德元的「狀元樓,」而沒有紀念武狀元董藻的建築是說不過去的。)流坑村在科舉制中的近千年間,共考取進士34名,舉人78名。上至宰相、御使、侍郎,下至主簿、教諭,超過100人。至今,在住宅門口、祠堂門前樹旗以示榮耀的旗桿石仍遍布全村。廢科舉已達105年,而中舉喜報仍張貼在堂屋之上。江西在宋代進士共5000餘名,其中曾鞏、王安石、劉恕等家族或一門三進士,或一門四進士,而董氏一門五進士同科高中,這在江西乃至全國都是罕有的殊榮。古人雲:「江以右稱文獻世家,必以樂安董氏為最。」流坑村的科舉之盛,仕宦之眾,爵位之崇,在全國古村之中可以說是全國第一。其實流坑村還有許多方面可在全國古村中排名第一,例如走進流坑就象走進了書法的海洋,流坑村現存木質匾188方、題額362方、楹聯71聯。如宋代朱熹為董德元題寫的「狀元樓」匾和「南宮策士文章貴,北闕傳臚姓字先」對聯;明代大學士、三朝宰輔楊士奇為曾任翰林院編修、與修《永樂大典》、拜國子司業董琰題寫的「少司成第」匾額及「數封天子詔,當代帝王師」楹聯;明代狀元、理學家、地理學家羅洪先為刑部郎中董燧題寫的「高明廣大」坊額和「文章輝列宿,冠冕重南州」對聯;明代吏部尚書曾同亨送給董燧的「理學名家」題匾等,至今保存完好。他們書藝高超,諸體皆長,雖經數百年的歲月滄桑,仍有很高的觀賞價值。四百年前,由刑部郎中董燧、刑部尚書董裕等主編的董氏明代萬曆族譜,在傳世的明刻中,屬罕見的寫刻本,無論書寫、雕板、紙張、印刷都屬上乘,為國內稀有。其模刻的聶豹、譚綸、羅洪先、鄒守益等一批明代官宦名流的手跡,遒勁有力,流暢飄逸,使人愛不釋手。專家們一致譽為「稀世珍品。」正如國家文物局局長張文彬所說:流坑「延續時間之長,歷史價值、學術價值、藝術價值之高,建築藝術之美,保存之完好,文化內涵之豐富,恐怕是國內其它地區的古村所不能比擬的。」這也是張文彬局長贊譽流坑為「千古第一村」的真情表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