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旅遊觀光 » 古典文化與旅遊
擴展閱讀
潼南古村 2021-03-16 21:51:08
世界民俗文化旅遊 2021-03-16 21:48:20

古典文化與旅遊

發布時間: 2021-02-25 14:26:30

㈠ 中國古代旅遊文化發展的過程

在中國古代,遊山玩水是士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山水之樂」被認為是讀書人應有的愛好,彰顯出「君子」特有的清高品格和文化品位,其意義遠遠超出單純的旅行或娛樂。這一旅遊文化現象的形成及其價值的提升,是儒家與道家思想互補交融的結果。
道家崇尚「見素抱朴」(《道德經》)、「法天貴真」(《莊子·漁父》),「素樸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莊子·天道》)。山水景物代表自然與天工,與人為斧鑿的廟堂都市恰成鮮明對比,「山林歟!皋壤歟!使我欣欣然而樂焉」(《莊子·知北游》)。東漢末年,道家思想的影響漸增,有人即指出旅遊之樂合乎老莊悟道之旨,仲長統《樂志論》曰:「躕躇畦苑,游戲平林,濯清水,追涼風,釣游鯉,弋高鴻。諷於舞雩之下,詠歸高堂之上。安神閨房,思老氏之玄虛;呼吸精和,求至人之彷彿。」迄魏晉南朝,玄學盛行,老莊之道上升為士大夫階層的流行信仰,山水游覽隨之風靡。其時士人習慣將觀賞自然風光與回歸人的自然本性聯系起來,如陶淵明的名句「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等。由於視山水為自然之道的體現,也就視玄理與山水如同一物,戴安道《閑游贊》內有一段經典的論述:「昔神人在上,輔其天理,知溟海之禽,不以籠樊服養;櫟散之質,不以斧斤致用,故能樹之於廣漢,棲之於江湖,載之以大猷,覆之以玄風,使夫淳樸之心,靜一之性,鹹得就山澤,樂閑曠,自此而箕嶺之下,始有閑游之人焉。……彼閑游者,奚往而不適,奚待而不足?故蔭映岩流之際,偃息琴書之側,寄心松竹,取樂魚鳥,則淡泊之願於是畢矣。」在當時的文人創作中,山水與玄理的結合很常見,兩者相互滲透,使山水景物升華為士大夫可以恣意遨遊的一方自在、自得的天地,旅遊活動從而獲得了返璞歸真、追求逍遙自得的象徵意義。
山林既然在樊籠之外,於是變成隱逸的代名詞。這樣,便摻雜了入世和出世(處與出)的矛盾。在儒家傳統中,原本存在仕與隱的對立,所謂「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論語·泰伯》),「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孟子·盡心上》)。孔子對隱士們的評價是「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論語·微子》)。由此可見,隱逸包含著強烈的不滿和反抗現實的意味。但玄學家們努力調和「名教」與「自然」(即儒家與道家)的關系,提出朝隱說:「夫隱之為道,朝亦可隱,市亦可隱。隱初在我,不在於物。」(《晉書·鄧粲傳》)有人甚至斷言:「大隱隱朝市,小隱隱陵藪。」(王康琚《反招隱詩》)著意於林泉之下、脫略形骸的隱者不過是格局狹窄的「小隱」,而恣意所適、安閑朝市的才算「大隱」。在入世與出世的關繫上,儒家與道家從矛盾一變而為互補交融,郭象詮釋《莊子·逍遙游》「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一段時強調:「夫神人即今所謂聖人也。夫聖人雖在廟堂之上,然其心無異於山林之中。」盡管在亂世與衰世,隱居山林仍然具有不合作乃至抗爭的意蘊,但魚與熊掌兼得的邏輯從此占據士文化的主流,居官入仕享受世俗的成就,同時縱情山水獲取精神上的滿足,入世而又出世。山水之樂不再是消極避世的選擇,而是與功名富貴並行不悖的另一種精神追求。游風興盛之下,還出現了一種奇特的柏拉圖式精神旅遊——「臥遊」。始於晉宋間的名人宗炳,其人「好山水,愛遠游」,晚年時將一生游歷過的山水風光「圖之於室」,「澄懷觀道卧以游之」。這一紙上行游的精神娛樂變成著名典故,為後世眾多士大夫所效仿。
唐宋時期,朝隱說進一步發展為吏隱說,謂不以利祿縈心,雖居官而猶如隱者。回歸自然的旅遊之樂是吏隱者的精神寄託,在文人作品中屢見不鮮,如白居易《江州司馬廳記》雲:「江州左匡廬,右江湖,土高氣清,富有佳境……苟有志於吏隱者,舍此官何求焉?」宋王禹偁《游虎丘》雲:「我今方吏隱,心在雲水間。」白居易還提出中隱說,闡發官居閑職的生活風味,「大隱住朝市,小隱入丘樊。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囂喧;不如作中隱,隱在留司官」(《中隱》)。他歷數中隱的種種樂趣,首先就是旅遊之樂,「君若好登臨,城南有秋山;君若愛游盪,城東有春園。」
經過儒道思想的互補交融,追求山水之樂的旅遊活動躋身主流文化,成為讀書人風雅清高的一個標志,以及文人創作的重要題材。山水畫論代表作《林泉高致》(北宋郭熙著)生動闡述了「君子」的山水癖:「君子之所以愛夫山水者,其旨安在?丘園養素,所常處也;泉石嘯傲,所常樂也;漁樵隱逸,所常適也;猿鶴飛鳴,所常親也;塵囂韁鎖,此人情所常厭也;煙霞仙聖,此人情所常願而不得見也。」因此,士大夫階層中流行一種姿態,即不時表露對功名的蔑視和對仕宦的厭倦,希望掙脫名韁利鎖,脫去塵俗之氣,歸隱田野,留連於佳山秀水之間,過自由閑適的生活。即使王安石這樣的大政治家也會在登臨之際表白:「游者如可得,甘棄萬戶封。」(《次韻游山門寺望文脊山》)古代「士」的旅遊,與現代的大眾旅遊迥異。其在本質上是小眾化、精英化的,刻意與「眾人」保持距離,目的是暫離名利場上的激流險灘,躲避城市的喧囂嘈雜,從山水中汲取自在逍遙的精神愉悅。
山水不僅是旅遊觀賞的對象,更是「士」的精神家園。它的意蘊雖以道家的自然為主,也融入了儒家的比德觀。儒家有托物言志的傳統,《詩經》善用比興,籍物抒情。孔子周遊列國,歷覽名山大川,以山水比德(「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出自《論語·雍也》),用自然景觀的特性比喻人格意義和社會屬性,藉以言志。隨著士大夫游覽山水之風的興盛,這一傳統得以發揚光大,如松柏、蓮花、「四君子」等,相繼成為士大夫品格的象徵。清康熙帝曾談到自然景物的比德意義:「至於玩芝蘭則愛德行,睹松竹則思貞操,臨清流則貴廉潔,覽蔓草則賤貪穢,此亦古人因物而興,不可不知。」(《欽定熱河志》卷25《行宮一》)因此,游覽山水又稱「仁智之樂」,被認為是繼承了聖賢之心。歷代大儒往往酷愛旅遊,朱熹「每經行處,聞有佳山水,雖迂途數十里,必往游焉。攜樽酒,一古銀杯,大幾容半升,時引一杯,登覽竟日,未嘗厭倦」(羅大經《鶴林玉露》丙編卷三《觀山水》)。明代王守仁常說自己「生平山水是課程」,偶爾還發點道家的感慨:「塵網苦羈縻,富貴真露草。不如騎白鹿,東游入蓬島。」(《登泰山五首》之四)
放意林泉、流連山水的旅遊文化,對中國古代的雅文化產生了深刻影響,派生出中國獨有的文化財富——山水詩、山水畫、盆景以及「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私家園林,而且塑造了富有中國特色的傳統審美觀,即反對人工斧鑿的痕跡,追求樸拙自然之美,嚮往人與自然的和諧。
更為重要的是,「寄傲山水」的旅遊文化完善了士大夫的文化性格。余英時先生認為士是「中國文化傳統中的一個相對的『未定項』,所謂『未定項』即承認『士』有社會屬性但並非為社會屬性所完全決定而絕對不能超越者」。他主要從階級立場和社會功能立論,但「士」的超越性還體現在超脫世俗的追求上。誠然,一般的士大夫多以山水之樂、出塵之想妝點風雅的門面,但又不宜簡單視之為虛偽做作,因為廟堂和山林的互補交融是士的理想人格,激勵士在心理上與世俗成就保持一定距離。特別是當仕途疲倦或官場失意時,山水旅遊之樂永遠是士大夫的精神寄託。正如余英時先生所言:「也許中國史上沒有一位有血有肉的人物完全符合『士』的理想典型,但是這一理想典型的存在終是無可否認的客觀事實;它曾對中國文化傳統中無數真實的『士』發生過『雖不能至,心嚮往之』的鞭策作用。」

㈡ 《阿里山紀行》里「古典文化」具體指什麼台灣人搞旅遊的這種方式體現了台灣人怎樣的旅遊理念十萬火急

給你參考:

  1. 古典文化具體來說,就是古早的禮儀風俗,且有一定文化背景的專考究,並藉由古式屬火車等歷史遺留來呈現。

  2. 阿里山是由大片的原始森林所構成,毫無人為加工的痕跡,更無人為破壞現象,一切都是原生態的,體現了台灣人的生態意識,就連火車也是古式的,台灣人正是利用人們需要古典文化感受的心理,設置古典的禮儀風俗,成功地招徠遊客,體現了台灣人利用【生態發展旅遊】的理念。

㈢ 古代旅遊、旅行的特點

我國古代旅行和旅遊,可以看出以下五個特點:

1.古代旅遊多屬少數人的個人活動專。游者范圍主要有帝王、貴屬族、官僚、地主等人及其附庸士大夫階層。平民百姓僅在佳慶節日到近地出遊,如踏青、趕廟會等。

2.國內旅行家多以學術考察旅行為主,是在古代「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思想影響下進行的。

3.古代旅遊活動都和當時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密切相關。當社會處於安定、強盛的時候,旅遊活動就特別活躍,反之,便一蹶不振。因此,不同的歷史時期,旅遊具有不同的時代內容和特點。

4.國際旅遊以政治交往(如互派使者)、宗教求法和經商貿易等形式為主。遊程比較艱險,歷時比較長。游歷的成果多以「游記」、「見聞」等題材出現。

5.旅遊基本上停留在旅行的階段,與以獲得經濟收入為目的的旅遊業有本質的不同。但是某些私立旅館業和觀光業,已具有初級旅遊業的雛形性質。

㈣ 中國歷史文化與旅遊的關系

馬踏飛燕

㈤ 中國古代旅行和西方古代旅行的形式區別

1中國古代的旅遊屬內向、靜態、求同類型,足跡基本停留在「國內」,故國神遊、內舊地重遊,成為通容常的旅遊選擇,如唐朝大詩人李白和杜甫;而西方古代旅遊屬外向、動態、求異類型,浩渺又瞬息萬變的大海,「國外」陌生遙遠的世界,成為他們首選的旅遊景點,如馬可波羅和哥倫布。 2中國古代旅遊是層次性的,上層社會成員是旅遊的主體,一般是知識分子,喜歡結伴同行;西方古代旅遊是全民性的,市民多個人,且喜歡單獨旅遊。 3在旅遊價值觀上,古代中國旅遊多注重實惠、收獲和觀物比德,所到大山之處必定吟詩作賦;而西方古代旅遊多注重休閑和感情釋放,例如參拜古希臘聖地和景仰大唐文化。 4在旅遊審美上,中國古代講求"天人合一",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偏向於身心與自然山水的交融;西方強調人與自然的對立,偏向於登山、攀岩等征服自然的參與性行為。

㈥ 中國傳統文化與旅遊活動的矛盾與統一

我去。你跟我報的是同一個公選課

㈦ 最能體現中國古文明和傳統文化的旅遊線路

要古文明和傳統文化的西安不能不去,不過現在受地震影響那邊旅遊很多都停了
西安、洛陽或者開封,都是非常有文化底蘊的古都,南京跟這幾個地方比起來根本不值得一提

要一個禮拜的話可以在西安待上三四天,好好體會一下,順便提一下,西安的小吃非常不錯,價錢便宜,分量足,種類多,總有你喜歡的。
不知道你是哪裡的。。。這樣幫你排一下不知道是不是符合你的要求

先到洛陽,可以去中國第一個佛教寺院--白馬寺,要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就絕對不能忽略了佛教的影響。在洛陽住一晚,第二天去個龍門石窟,非常恢宏的唐朝佛教藝術,然後去西安,入住。
到了西安肯定要去一下兵馬俑、華清池、高興的話再去看一下仿造的秦陵地宮、大雁塔廣場音樂噴泉、玄奘法師譯經的大慈恩寺、以最高規格珍藏佛指舍利的法門寺、武則天的乾陵、中國人的老祖宗--黃帝陵、中國母親河--黃河壺口、革命聖地延安

旅遊線路:
我們還是從西安中心市區說起吧
1. 鍾樓,為市區中心,建成於明代,最初在西2公里處,後整體移至現在所在的位置。可由鍾樓地下盤道進入。在鍾樓上你可以俯視西安的四條大街,效果不一般哦。而且鍾樓上的鍾是最有名的,為什麼呢,聽老人們說,老西安只要是在鍾樓上敲哪個鍾整個西安城都能聽見!想必諸位來到西安也要去敲敲吧
2. 鼓樓,與鍾樓遙相輝映,所謂晨鍾暮鼓因此而來內有北院門(回民街)飲食街
3. 明城牆,世界保存最完整的古代軍事防禦設施。迄今已經歷600多年風雨,依然毅力不倒,西安城市的象徵。
4. 碑林,被稱為中國書法薈萃地,收集了萬余塊歷代名人的書法碑刻,也被人稱為中國書法碑刻博物館。位於城牆南部文昌門內。
5. 八路軍辦事處 ,顧名思義。位於城牆內西七路
6. 大雁塔和大慈恩寺,玄奘法師翻譯佛經的地方。位於雁塔路南終點。大雁塔北廣場了。那裡可有全亞洲數一數二的音樂噴泉。不是簡單的噴水+音樂。噴出的水是會隨音樂而變化的,氣勢確實很壯觀,現在來西安可不能不去看啊,建議在晚上去,那樣會有彩燈的效果,會更好看。
7. 書院門一條街 位於南門內,內有古玩字畫,古董雜項出售。還有關中書院。
8. 小雁塔和薦福寺,位於友誼西路和朱雀路交叉口
9. 大清真寺,位於北院門內化覺巷
10. 半坡博物館,是距近6000年前的半坡人的村落。位於西安東郊半破路。
11. 陝西歷史博物館,絕對重量級的博物館。匯集了陝西多年來的出土文物精品。
二.西線
1. 咸陽博物館:咸陽是秦文化的發祥地。
2. 茂陵、乾陵、昭陵、楊貴妃墓,唐墓。霍去病墓
3. 法門寺 佛祖指舍利的存放處,我國著名佛教勝地。位於扶風縣。
4. 太白山,位於寶雞市眉山縣。秦嶺生態原始森林的及至表現。有溫泉,稱西湯浴與藍田的東湯浴並稱。第四紀冰川、奇珍異禽、太白積雪(6月份上山會有皚皚百雪哦,強烈建議遊玩。)
5. 寶雞嘉陵江源頭,大家都知道嘉陵江在重慶,可他的源頭在陝西,源頭的水清澈見底,風景宜人。
6. 關山牧場,陝西唯一的草原地貌,這里可以縱馬馳騁,露宿野營,燒烤肥羊哦
7. 釣魚台,是姜太公願者上鉤釣魚的地方。風景入畫,美侖美奐啊
三.南線
1. 興教寺、香積寺、杜甫祠,位於長安區。著名佛教聖地。
2. 翠華山,西安市民最喜歡去的森林公園之一,內有冰洞(四季皆冰啊)風洞(置身其中,會有很大風,奇怪奇怪)天池等。風景秀麗,美不勝收啊。
3. 南五台、嘉午台,都是秦嶺山麓的著名風景區。
4. 終南山,古時的人們走到這里以為走到了天的盡頭,故稱之為終南山。金庸小說中的全真教就是在此,這里是著名的道教聖地。群山環抱,氣勢磅礴。也許到此遊玩你能找到小龍女居住的活死人墓也說不定的。
5. 榨水溶洞,秦嶺南麓,是其他的洞穴景觀,值得一看。
6. 朱雀國家森林公園、王順山。位於戶縣。
7. 水陸庵、湯峪、金魚溝、草堂寺、 仙游寺、都是位於藍田縣的著名景點。
四.北線
1. 黃帝陵,中華人文初祖黃帝的陵墓,古柏參天,庄嚴肅穆,中華兒女皆到此祭奠祖先,你能不來嗎?位於黃陵縣。
2. 司馬遷祠,我國古代大哲學家歷史學家司馬遷的故鄉。位於韓城市。這里有著名的關中民俗住宅大院。還有洽川自然濕地。可以到黃河上坐一次擺渡,抓上幾天黏魚,喝上幾口魚湯,美哉美哉。
3. 延安 革命聖地,長征的會合點,新中國開創者門蟄伏了10年的地方,以前這里是窮的掉渣,現在?去看看就知道了,享受民俗風情,感受革命聖地,緬懷先烈遺志。寶塔山黃河延安,go go go。
4. 壺口瀑布,我國落差最大的河流瀑布,氣勢雄偉,壯觀、悲壯。養育中華兒女的黃河從這里奔流直下。1997年的小黑從這里飛過,不過物是人非。
5. 榆林,一個神秘古老的城市。一個現代充滿生機的城市,毛烏蘇沙漠,統萬城,看慣了翠綠的山山水水,去感受一下沙漠的魅力吧。
6. 三原城隍廟、葯王山石刻、耀州窯博物館。
五.東線
1. 秦始皇陵,中國第一個封建帝王,中國第一個統一王朝,中國第一個同意度量衡、文字、錢幣的皇帝。萬里長城永不倒,秦始皇已然不在。
2. 兵馬俑2000多年來在地下默默的守護著他的主人,一旦沒發覺出來,他帶給世人的絕對不僅僅是震撼,還有那遠古悠揚的樂曲聲,「風,風,大風—見《英雄》」世界文化遺產,世界第八大奇跡。
3. 華清池、驪山唐時宮廷御花園,楊貴妃在此沐浴,常年溫泉,洗過後延年益壽,治療皮膚病。園內花鳥魚蟲楊柳榴花。美啊,驪山也在華清池園內,最著名的要屬蔣界石被抓的「兵諫亭」,以前稱捉蔣亭,為體現人道還是改了名。當年蔣界石在五間廳里睡的正香,聽到有人來抓,提著褲子就上到了這里。最終被擒。這也就是著名的西安事變的開端。
4. 臨潼博物館、鴻門宴遺址、扁鵲墓,以上1.2.3.4均可在火車站坐306路到達。
5. 華山,華山自古一條道,華山天下第一險。智取華山,華山論劍,五嶽歸來不看山,華山歸來不看岳,難道這些理由都不能讓你去嗎?華山以險著稱。分為五峰,東西南北中,最高處為南峰。西峰為傳說沉香劈山救母之地。強烈建議遊玩。坐火車華山站下。坐汽車到華陰市

一個禮拜可以慢慢的挑

㈧ 民俗文化與旅遊的關系,以下哪些正確

民俗文化使旅遊豐富化,一般來說,旅遊業包括遊客的吃、住、行、游、購、娛六大版要素,而民俗文化權涵蓋了每個地區、民族居民的吃、住、行、游、購、娛六個方面,因此可以說,民俗文化極大地豐富了旅遊的內容。 二、民俗文化使旅遊深刻化。也就是說,民俗文化增加了旅遊的內涵。民俗涉及每個地區和民族自己獨特的生活文化具有群眾性、異質性、無政治傾向等特徵,與旅遊的大眾化趨勢,與遊客的求異心理吻合。 四、民俗文化拓寬了旅遊的對象。一是指民俗文化增加了游覽的對象,因為沒有民俗文化的旅遊,可能只是遊山玩水。二是指民俗文化增加了遊客的群體,因為民俗旅遊超越國界,據國內一次權威抽樣調查表明,來華美國遊客中主要目標是欣賞名勝古跡的佔26%,而對中國人的生活方式、風士人情最感興趣的卻達56.7%。 總之,民俗文化對旅遊能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這一點已經通過深圳的民俗文化村的巨大成功和雲南民俗旅遊開發而一躍成為旅遊大省的實踐所證明。

㈨ 中國古鎮哪個地方最具有古典文化適合春節去旅遊的

平遙古城位於山西的平遙古城,是一座具有2700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與專同為第二批國家歷屬史文化名城的四川閬中、雲南麗江、安徽歙縣並稱為「保存最為完好的四大古城」,也是目前我國唯一以整座古城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獲得成功的古縣城。平遙舊稱「古陶」,明朝初年,為防禦外族南擾,始建城牆,洪武三年(公元一三七零年)在舊牆垣基礎上重築擴修,並全麵包磚。以後景德、正德、嘉靖、隆慶和萬曆各代進行過十次在的補修和修葺,更新城樓,增設敵台。康熙四十三年(公元一七零三年)因皇帝西巡路經平遙,而築了四面大城樓,使城池更加壯觀。平遙城牆總周長6163米,牆高約12米,把面積約2.25平方公里的平遙縣城一隔為兩個風格迥異的世界。城牆以內街道、鋪面、市樓保留明清形制;城牆以外稱新城。這是一座古代與現代建築各成一體、交相輝映、令人遐思不已的佳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