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旅遊觀光 » 雲升生態旅遊觀光園
擴展閱讀
潼南古村 2021-03-16 21:51:08
世界民俗文化旅遊 2021-03-16 21:48:20

雲升生態旅遊觀光園

發布時間: 2021-03-15 05:00:49

① 濰坊市有什麼好玩的地方

安丘石家莊民俗村

安丘石家莊民俗村,在安丘市西南16公里凌河鎮。該村樹高林密,路直田方;二層樓房幢幢,排列有序,干凈明麗。花圃路邊排列,賓館瀟灑大方,廣場寬敞平坦,幼兒園典雅玲瓏,一派生機勃勃的新農村興旺景象。鍾秀的景緻,文明的鄉風,淳樸好客的主人,每年都迎來日本、美國以及東南亞、西歐等許多國家的朋友,來這里隨農家俗、學農家活、住農家房、吃農家飯,體驗民間風俗,飽享田園之樂。
這個村有個民俗博物館,建於1988年4月,完全採用了當地民間工藝,深壘石基,腰裝踐腳,石灰泥牆,青磚大梢小瓦房,石家莊民俗表演是我國北方魯中一帶典型的農家四合套院,佔地面積1900平方米,
建築面積725平方米。整個博物館設分一廳、六室、一院。代表和體現了魯中一帶清末和建國初期的農家生活和風俗習慣,對研究當時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有較高價值。
民間禮儀廳是民間供奉神靈、年節行禮儀的場所。民間工藝室主要陳列著民間工藝品,如剪紙、刺綉、年畫等,顯示了當地人民的藝術才能和情趣。民間文娛室陳列著民間節日流傳盛行的龍燈、高蹺、旱船、獅包以及游戲娛樂器具等。農事用具室陳列著清末以來各式農具,張掛著「四季生產圖」,形象地刻畫出農家一年四季的耕作過程。農家生活室各種生活用具品類齊全,有儉朴的家常用具,也有待客用的精緻餐具和宴席用品。農家紡織室陳列著老式的軋、彈、紡、織、印、染等工具,牆上掛有大型壁畫「農家紡織圖」。村塾學堂室壁上掛有字畫,「四書五經」陳於案頭,文房四寶列於幾上,再現當年私塾面貌。
婚俗院大門上的對聯為:「天上雙星渡,人間六禮成。」院內放著花轎,設有拜天地用的香案花燭。洞房內布置著新婚擺設,充滿喜慶氣氛。五湖四海的賓客可在此舉行傳統的中國古典婚禮,享受天倫之樂。
後院設有碾房、磨房,備有馬車。主人可以應遊人要求一塊去推磨、推碾或坐馬車到村外穿行鄉間小路、放風箏、觀賞田園風光。
2 青雲山民俗游樂園
青雲山民俗游樂園是近年來安丘市委、市政府開發建成集旅遊、觀光、娛樂、投資、購物於一體的大型旅遊園區,佔地3000畝、堪稱「山東第一園」。青雲山民俗游樂園地處安丘市區、206國道和省道下小路的相交處,交通十分便利。青雲山民俗游樂園基本利用了原來的自然山體、自然湖泊、溪流和植被資源,栽植名貴樹種、花卉和大型竹林形成以游、樂、玩、吃、住為一體的大型游樂場所。園內共分六個景區,各景區都有不同的特色,置身園中,一步一景,變化萬千,使您流連忘返。

3 濰坊富華游樂園
各種慶祝活動精彩紛呈 琳琅滿目
時尚先鋒藝術-人體彩繪再度登陸
毛澤東萬枚像章再現偉人風彩
富華藝術團」金秋歡樂」專場歌舞演出
街頭演藝 大型迎賓 歡樂無限 輕松精彩

各位尊敬的朋友
富華游樂園每天都洋溢著節日氣氛
在這陽光明媚的日子裡
富華游樂園全體員工以全新的面貌等候著閣下的到來.
4 濰坊風箏博物館
濰坊風箏博物館位於濰坊市奎文區行政街66號,1989年4月建成。是目前世界上建築面積最大的風箏專業博物館。它佔地1.3公頃,建築面積8100平方米,建築造型選取了濰坊龍頭蜈蚣風箏的特點,屋脊是一條完整的組合陶瓷巨龍,屋頂用孔雀藍琉璃瓦鋪成,牆壁鋪白色馬塞克。整個建築設計風格獨特似蛟龍遨遊長空,伏而又起。

該館設有綜合館、中國館、濰坊館、友誼館等12個展館,在約2000平方米的展室內,收藏了古今中外的風箏珍品以及有關風箏的文物資料2000餘件,介紹了風箏的歷史、分類、創新及濰坊國際風箏會、風箏界友好往來、濰坊市概況。

展覽以1000餘只筒式、板式、硬翅、軟翅、串式五大類風箏精品以及300餘件翔實的風箏文物資料為主,較全面、客觀地體現了濰坊風箏所獨有的題材廣泛、造型優美、繪畫精細、色彩艷麗的風格;介紹了構思大方、造型誇張、色彩對比鮮明、注重飛翔性能、研究價值較高的外國風箏;重現了歷屆濰坊國際風箏會的盛況;展示了在濰坊市委、市政府「文化搭台,經濟唱戲」這一決策指導下各行各業發生的巨大變化。1988年各國風箏組織推舉濰坊為「世界風箏都」,1989年「國際風箏聯合會」成立。風箏博物館每年接待國內外觀眾3萬餘人次,已成為濰坊市對外開放的一個重要窗口。

5 浮煙山旅遊度假
浮煙山旅遊度假區位於濰坊市區西南12公里處,總規劃面積為10平方公里,控制區面積為23.5平方公里,距濰坊機場10公里,距濟青高速公路12公里,距濰坊火車站13公里。浮煙山開發區於91年被市政府正式批准立項,93年被省政府批准為省級旅遊開發區。浮煙山開發區經過七年的開發建設已初具規模,先後順利舉辦了第九屆至十五屆濰坊國際風箏會的放飛比賽。浮煙山為泰沂山脈尾閭,南有明宮山,北有符山,海拔161.5米。浮煙山處於望留鎮、符山鎮南半部之間。浮煙山山名源於唐代,山上原有浮煙閣、溪澗草堂、詠翠亭、卧雲台、朝陽觀、公孫弘墓、麓台書院等古跡,現已大部分整修。浮煙山整個山勢呈東北西南走向,東坡平緩,西坡陡峭,山區地貌多變,溝谷密布,頂部較為平坦寬敞,山上林木蔥郁,四季風景各具特色。山西依符山水庫,山水相映,更為浮煙山增添了幾分秀麗。
浮煙山是濰坊市區唯一的一大自然風景區,是市區的旅遊勝地。濰城區政府非常重視浮煙山旅遊開發區的投資建設,現已投資3800萬元,基本完成基礎設施建設和部分景點建設,已建成朝陽觀和進山大型牌坊一座,大型風箏放飛場及觀禮台一處,浮鳶大酒店現已完成主體部分,度假別墅區已基本建成。浮煙山現規劃為六大部分:1、世界民俗風情園;2、自然風光區;3、娛樂活動區;4、度假別墅區;5、水上活動區;6、後勤服務區。規劃完成可使開發區成為融娛樂、游覽、商業、貿易、服務於一體的綜合性、多功能的游樂場所。

6 濰坊金寶樂園
濰坊金寶樂園是一個以旅遊觀光的大型綜合性游樂園。位於山東金寶商業貿易區對面,西鄰濰坊民航機場,東靠濰州路206國道,區位優勢得天獨厚。山東金寶集團自1996年8月10日開辦金寶樂園以來,同時建成了金寶賓館、金寶汽車站和金寶旅行社,已接待遊客100多萬人次,其中接待海外遊客1萬多人次。
金寶樂園總面積40萬平方米,融娛樂性、觀賞性、刺激性和參與性為一體。民俗風情濃郁,田園風格獨有。娛樂區、生態旅遊觀光區、城郊農業觀光區、休閑區4大部分是旅遊度假的良好場所。園內有孔明稱、盪山澗、空中纜車、世紀鍾和環園電車等120餘個娛樂景點項目,有金泉寺、金秀湖垂留釣中心等觀賞休閑的配套服務設施,金寶賓館、金寶旅行社、金寶汽車站,可為您提供前來旅遊觀光考察的最佳服務。

7 萬印樓
萬印樓位於濰坊市中心1公里處,佔地面積370平方米,建築面積380平方米,距濰坊飛機場7公里,距濰坊火車站1.5公里,萬印樓是陳介祺於清光三十年創立的,因為它珍藏過萬余件文物珍品,故稱萬印樓。一九九三年對外開放以來,其接待8千多人,其中海外遊客2千多人。陳介祺(1813-1884)濰坊市濰城區人,字壽卿,清代著名金石學家。道光廿五年進士,授翰林院編修,於咸豐四年辭官歸里。在以後的三十年中,專心致於金石學收藏和研究,成為一代金石大師。他以孜孜不倦的精神,進行金石考釋和研究,寫下了五十多種著作,文物界權威稱:他的論調與批評,不但高出當時同輩一等,簡直可以說「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他的「金石書林」別具一格,質朴凝重,豐富了我國的書法藝術。他以畢生的努力,為我國的金石學做出了卓越的貢獻,贏得了國內外專家學者的敬仰。萬印樓建築群具有典型的清代濰坊建築特點,並有清代宮廷建築風格。這里的東樓,就是聞名海內外的萬印樓,東樓二層十間,陳列介紹收藏情況,學術成果,西間大廳各三間,大廳陳列仿古品,收藏編鍾11件,取整數名齋號「十鍾三房」。收藏稀世珍品有:毛公鼎、曾伯霖簋
8 十 笏 園
十笏園建於明代,原是明嘉靖年間刑部郎中胡邦佐的故宅,清代陳兆鸞(清順治年間任彰德知府)、郭熊飛(清道光年間任直隸布政吏)曾先後在此住過,後被濰縣首富丁善寶以重金購得,於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改建為私人花園。

「笏」為古時大臣上朝時拿著的狹長形手板,多用玉、象牙或竹片製成。丁善寶在他的《十笏園記》中對十笏園的命名作了解釋:「以其小而易就也,署其名曰十笏園,亦以其小而名之也。」「十笏」一詞,來自唐人所著《法苑珠林》,在此書的《感通篇》中說,印度吠舍哩國有維摩居士故宅基,唐顯慶中王玄策出使西域,過其地,以笏量宅基,只有十笏,故號方丈之室。後人即以「十笏」來形容小面積的建築物。此園面積僅二千餘平方米,確是小園,丁善寶即取此意。
十笏園面積雖小,但在有限的空間里,能呈現自然山水之美,含蓄曲折,引人入勝。園中假山池塘、曲橋迴廊、亭榭書房等建築共34處,房間67間,緊湊而不擁擠,身臨其境,如在畫中,給人一種布局嚴謹、一步一景的感覺,體現出北方建築的特色,是我國古典造園藝術中的奇葩。十笏園平面呈長方形,由中、西、東三條古建築軸線組成,中軸線建築及其院落為園之主體部分。主要有如下景點:
十笏草堂 進大門東行為前院,正廳即十笏草堂。結構為三開間七檁,無廊硬山頂,明間雕花門,上懸清代金石學家陳介祺手書「無數青山拜草廬」匾額。堂前山石花木散點,池中荷香四溢,碧波漣漪。
四照亭 取其四面陽光普照之義,故名。亭較大,方形,為六檁卷棚式歇山頂,四周有坐凳欄桿。該亭水環四面,荷風水月,頗饒詩意,西有曲橋同迴廊相連。亭中有清代狀元曹鴻勛所題「四照亭」橫匾,亭外懸有「濤音」,是清代書法家桂馥手跡。亭柱上對聯為「清風明月本無價,近水遠山皆有情」,亭前懸對聯「望雲慚高鳥,臨水愧游魚」。順迴廊曲橋步入池心,四面環視,荷花滿池,景色宜人。亭內石桌凳,是當年園主舉觴流連,詠詩之處,四面橋欄可坐,可觀賞池水荷花和假山全景。曲橋與迴廊相接的地方,還有一副對聯為「於心有不厭,即事多所欣」。
鳶飛魚躍 亭北面六角門上有「鳶飛魚躍」四字石刻,原為唐代韓愈於貞觀二十年,貶為陽山令所書的自勉之作。字體飛動婉轉,氣貫長虹,有草篆隸筆意,安排得有正有欹,冶草篆隸於一爐,寓情於書,表現出那種「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的凌雲壯志,有形神兼備、意到筆隨之妙。此四字拓片曾發表在《書法》雜志1980年第6期上,為稀世珍品。園內此石刻,為清中期書畫家翟雲升臨摹,維妙維肖。
穩如舟亭 亭東北角築有船形建築名曰穩如舟,亭臨水池如舟形,故名。此亭建築巧妙,系六檁卷棚式頂,外形如船,恰似拋錨水中,隨時可以起錨解纜,引人遐思。穩如舟小亭的北門,有對聯為:山亭柳月多詩興,水閣荷風入畫圖。
假山 水池東臨半壁假山,山高10米,南北長30米,東西寬15米,是依東軸線上院落的房屋山牆以太湖石而建。拾級登山,山徑崎嶇,怪石嶙峋,路隨峰轉,其勢巍峨。間有水池、山洞、瀑布、山門之設,山間雜植松柏草木,四時常青,經冬不凋。
蔚秀亭 建於假山之巔,取自宋朝歐陽修《醉翁亭記》,「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中「蔚」、「秀」二字而名。亭內有揚州八怪之一金農的白描羅漢石刻一塊,姿態嫵媚,造意新奇。旁有孤松一株,直插霄漢,有對聯為:小亭山絕頂,獨得夕陽多。
落霞亭 山南端建有落霞亭,為四檁卷棚式結構。亭內裝嵌有鄭板橋手跡刻石「筆墨三則」、「田游岩」和「題畫竹」各一,所懸「聊避風雨」為鄭板橋手筆。落霞亭對聯為:竹宜著雨松宜雪,花可參禪酒可仙。
漪嵐亭 順山徑而下,卵石鋪路,位於荷池東南假山角下,有一六角攢尖頂小亭建築,名曰「漪嵐亭」。此亭小巧別致,坐於亭檻,平視噴泉,銀珠萬點,邊起邊落;俯視游魚,飄忽不定。池水的波紋即「漪」;山中之雲氣即「嵐」,故名。宋代名臣富弼的園亭就曾用此名。漪嵐亭與山上的蔚秀亭相呼應。
小滄浪亭 與漪嵐亭相對,是一座四角攢尖頂、覆以茅草之亭,其四柱為原始松木建築,愈見其淡雅古樸,富有野趣。滄浪,取意於《孟子·離婁》:「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亭下池邊有大石一塊,正可濯纓濯足。宋代詩人蘇舜欽曾築滄浪亭於蘇州,為著名園林。小滄浪正是園主借蘇州拙政園滄浪亭而命名。又因此亭較小,故名小滄浪。亭內有石桌、石凳,可在此飲茶、乘涼,又可以濯洗。
迴廊石刻 在水池西有迴廊,它把西軸線與中軸線景觀巧妙而有機地的隔開,起到了既合理分布景觀,又增加觀賞性建築的作用。廊上雕花牙,柱間設欄桿。在長廊的牆上嵌鄭板橋竹蘭圖石刻5方。最南端為丁善寶撰、翰林丁良干書寫的《十笏園》,記述了建園情況及其意圖。這是十笏園最好的史料。最北端有張昭潛撰、曹鴻勛書寫的《十笏園記》。
春雨樓 出迴廊而北,院西二層小樓即春雨樓。此樓為三開間七檁廡殿式建築,樓門抱廈出廊,輔以坐凳欄桿。取名春雨樓,系借宋代詩人陸游詩《臨安春雨初霽》中的名句「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而為。它雖建於清代,但又取宋代建築特點,雨天登樓,窗外一望別有雅趣。「春雨樓」三字由曹鴻勛手書。
硯香樓 院中北樓為十笏園主體建築,系明代所建,名硯香樓。其結構為二層,兩開間五檁,硬山頂;樓前有月台,圓窗方台,古色古香;樓上門窗外有前廊,設欄桿護之。硯香樓是原園主人藏書和讀書之所,其名借唐詩人李賀《楊生青花紫石硯歌》中「紗帷晝暖墨花春,輕漚漂沫松麝重」之句,就是說,白晝書房溫暖如春,研墨起花紋,墨汁發出陣陣松麝香味,故取此意而名。站在樓上向前望去,「崖壁假山,飛瀑流泉,藕塘蓬蒲,蓮葉田田」,十笏園全貌盡收眼底。中外書畫家經常聚會於此進行交流。正如詩雲:欲醉春雨樓,硯香十笏堂;橋通四照亭,漪嵐小滄浪。
十 笏 園 (續)
靜如山房 西軸線上一排西廂房共八開間,其院稱作園中園。自南至北,第一為靜如山房,取其安靜閑雅、潔凈之意,是比較高級的客房。
秋聲館 取歐陽修《秋聲賦》而名,為客人下榻之處,前出抱廈並有坐凳欄桿。
深柳讀書堂 在園之西院的北過廳名叫深柳讀書堂。唐詩人劉慎虛詩的《闕題》中有:「閉門向山路,深柳讀書堂」句,因借用為書塾名稱,表示自己志趣在於讀書,不好交往,深深柳蔭中的堂屋裡正好讀書。清代賀國嶙、何日浩、錢向杲等,都曾用此作書齋名稱。
頌芬書屋 過深柳讀書堂,入小院,北廳即頌芬書屋,為園主之書房。廳內雕梁畫棟,熠熠生輝。此廳後院,西為廂房,北廳名雪庵,康有為游十笏園後改題為「小書巢」。
碧雲齋 位於東軸線上,有碧雲齋等4院。碧雲齋為園主人之家居,取碧色天空, 晴穹萬里之意。東西有小廊,東廊內裝有馮起震畫竹刻石10塊,分別由董其昌、邢侗、李曄題跋;西廊內嵌有招子庸畫竹刻石。畫上招子庸自題詩曰:「寫竹當師竹,何須法古人,瞭然心眼手,下筆自通神。」園中其它石跡尚多。
城隍廟碑 碑高1.90米,寬0.80米,厚0.20米。碑文20行,每行47字,為鄭板橋所撰並書,通篇楷書,在鄭氏書作中極為少見,稱為「三絕碑」。鄭板橋不信鬼神,在碑文中直道神為人所造,神權是人所授,有樸素唯物主義思想,稱一絕。書法為鄭板橋楷書傑作,稱一絕。丹書石上,由其高足司徒文膏刻,不失筆意,與真筆不差毫釐,又一絕。
唐代鐵佛造像 1962年在濰城區石佛寺出土,現存十笏園。據《濰縣志稿》及碑刻記載,石佛寺在宋代以前名鐵佛寺,鐵佛寺毀,改建為石佛寺,鐵佛遂埋於地下。鐵佛像高3米,寬2米,約重5噸。下部及手部殘毀,系分段排模鑄造,體現了古代鑄造藝人高超的鑄造工藝。鐵佛造像盤腿趺坐,左手端胸前,右手前伸,面部豐腴端莊,鼻端隆起,寬額豐腮,雙目微合,面呈慈祥微笑狀,美發高髻,穿博帶式大衣,附瓔珞,造型優美,體現出唐代典型藝術風格,是我國罕見的巨型鐵佛造像。
?龜蛇碑 原在濰城區玉清宮內,上書「龜蛇」二字,故名。碑名為金代道士譚處端所書。「龜蛇」二字為象形體草書。字體飛動勁拔,氣勢雄偉,一筆揮就。玉清宮為一道觀,道教認為,北方之神為玄武,它的形象是龜蛇合體。道士譚處端書此二字意為敬玄武。道教祀玄武時以龜蛇二物之像置於其旁。
?文徵明石刻 文徵明,明書畫家,江蘇蘇州人,正德末,以諸生歲貢薦試吏部,任翰林院待詔。嘉靖初年預修《武宗實錄》。不附和張璁、楊一清,辭官歸鄉,行草書有智永遺意,大字仿黃庭堅,尤精小楷。擅畫山水,師法宋元,筆墨蒼潤秀雅,人稱「吳門派」。與沈周(或祝允明)、唐寅、仇英並稱「明四家」。又與祝允明、唐寅、徐禎卿切磋詩文,人稱「吳中四才子」。有《甫田集》傳世。園中石刻內容為:萬事年來盡掃除,無端翰墨尚留余。欲緣鷗鳥投丹粉,還為鵝群寫道書。
?董其昌書法石刻 董其昌,明書畫家,字元宰,號思白,香光居士,上海市松江人。萬曆已丑進士,官至南京禮部尚書、詹事府詹事。以書畫名重海內外。畫山水,宗北,其作品秀潤蒼郁,超然出塵,書法師宗顏、虞,又學鍾、王,疏宕秀朗,頗有特色。此石刻為董氏行書一幅:縈渟淡不流,金碧如何拾;迎晨含素華,獨往事朝汲。下有於祉(澹園)跋:「楊君潤軒,既刻衡山書,並此卷上石,此亦吾家故物也。筆力大似李北海。乙卯秋識。」
?張瑞圖石刻 張瑞圖(公元1576-1641年),明末福建晉江人,天啟六年(1626年),晉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入參機務。時魏忠賢用事,忠賢生祠碑文,多出其手書。崇禎初罷去。定逆案,贖徙為民。善畫山水,工書法,與米萬鍾、董其昌等齊名。有《白毫庵集》。園中石刻內容為:一夜春雨過,千畦盡成綠;不曉意所欣,道是齋廚足。
??鄭板橋專題陳列室 鄭板橋(公元1693-1765年),名燮,字克柔,號理庵,又號板橋,江蘇興化人。出身貧寒,性情落拓,不拘小節,人多目為狂士。清濰縣知縣,「揚州八怪」之一。應科舉為清康熙秀才,雍正舉人,乾隆進士。清乾隆七年(1742年)春,任范縣知縣。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調任濰縣知縣。鄭板橋任濰縣(今濰坊市區)知縣7年,最大的政績是救濟災民。當時濰縣發生百年不遇的大旱,大批災民流離失所。「十日賣一兒,五日賣一婦,來日剩一身,茫茫即長路……」是當時的寫照。他採取果斷措施:一面先行開倉賑貸,令百姓具券借糧,一面向上呈報;對於積粟之家,不分紳商,盡行封存,責其平糶。還修築城牆,疏浚城河,以工代賑。「衙齋卧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他處處關心百姓,千方百計拯民於水火,因此觸犯了豪紳巨賈利益,遭誣告罷官。
?鄭板橋詩、書、畫皆有成就,號稱「三絕」。其畫秀麗蒼勁,隨意揮灑,筆趣橫生,尤善蘭、竹、石;詩文講究真情,傲放慷慨,惻惻動人;書法則揉楷、行、草、隸而為一,圓潤古秀,自號「六分半書」。著有《板橋文集》、《板橋家書》、《板橋詩鈔》等。鄭板橋在中國文學史、美術史上有一定地位。徐悲鴻先生說:「板橋先生為中國近三百年來最卓絕的人物之一,其思想奇、文章奇、書畫尤奇。觀其詩文與書畫,不但想見高致,而且寓仁慈於奇妙,尤為古今天才之難得者。」
? 鄭板橋專題陳列室共四個部分:第一部分為序言部分,除文字、實物外,還有鄭板橋畫像及塑像;第二部分重點陳列鄭板橋在濰縣遺留的碑刻,其中有鄭氏撰文並書寫的「城隍廟碑」原碑,院中還有一方石刻,是鄭板橋所書「潤格」,真隸相參,雜以行草,是其書法代表作之一;第三部分陳列有鄭板橋手跡以及文字圖表等,介紹鄭氏生平及藝術造詣;第四部分展出當代紀念和研究鄭板橋的論文專著等。
10 雲門山
雲門山,是1985年山東省政府公布的第一批省級風景名勝區之一,位於青州城南2.5公里處,海撥421米。平原撥笏,松蔭蓋足,雖不高而有千仞之勢,自古為魯中名山。主峰大雲頂,有洞如門,南北相通,遠望如明鏡高懸,夏秋時節,雲霧繚繞,穿洞而過,如滾滾波濤,將山頂廟宇托於其上,若隱若現,虛無縹緲,宛若仙境,蔚為壯觀,謂之「雲門」,或稱「雲門仙境」。
在主峰雲門洞南西側有一天然石罅,深不可測,當氣壓低時,常有蒸氣泛出,名曰「雲窟」。雲門山松柏如海,鬱郁蔥蔥,危崖峭立,景色迷人,位居青州府城南,好似一幅天然屏障。雲門仙鏡,歷來頗得佛、道兩教的青睞。雲門山的陽坡有大、小石窟5個,造像272尊。在雲門山陰,有一海內罕見的巨大型摩崖石刻「壽」字,人稱「雲門獻壽」。系「大明嘉靖三十九年九月初九日,衡府內掌司冀陽周全寫」。雲門山後東側,還有冀陽周全開造的「萬春洞」。雲門山主峰名「大雲頂」,形若魚脊,東西走向,上多寺廟宮觀,山巔植「東岳大帝」之宮,樹「泰山老母」之祀,東西建閬風亭,修盤山石級968級。登上雲門山巔,向西眺望,駝山及西南大小群峰,山巒起伏,十分壯觀。建雲門山「天仙玉女祠」、「望壽閣」、紅牆青瓦,古色古香,巍偉壯觀。

11 偶園
偶園,在青州城裡偶園街中段東側,原系清朝康熙年間文華殿大學士、太子太傅馮溥的私人花園,所以當地俗稱為「馮家花園」。這座花園規模並不大,由於它是現存稀有的「康熙風格」園林建築,所以便有著很高的建築文化價值。
偶園的歷史,有多種說法,有人認定它是由明朝衡王府的東花園改建而成的。明憲宗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皇帝朱見深封其第七子朱佑木軍為衡王,於明孝宗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就藩青州。衡王在建造起一座富麗堂皇的宮殿的同時,在東華門外建造了一座花園,名東花園。根據明王朝的規定,東花園的布局和規模,都跟皇帝宮內的御花園相仿。當時,凡是御花園內有的設施,這里也有,只是規模略小而已。大約過了180多年,清朝的文華殿大學士太子太傅馮溥,在告老還鄉之前,將他在北京的萬柳堂獻給皇上,皇上就把原衡王府的東花園賜給了他。馮溥將東花園又進行了一番整修和改建,即取名「偶園」。這種說法在青州城鄉頗為流行,卻沒有文字依據。現在有據可查的是:馮溥(公元1609-1692年),字孔博,又字易齋,清順治三年進士。歷任庶吉士、編修、宏文院侍講學士、吏部右侍郎、刑部尚書等職。「端敏練達、勤勞素著」,深得皇帝的信任,康熙十年(公元1671年)拜文華殿學士。次年,他上書乞休,康熙帝捨不得,便批示說:「卿六十四歲,未衰也,俟七十乃休耳!」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馮溥74歲以年老請休獲准,加太子太傅,卒年83歲。他平生愛才若渴,精於詩章,有《佳山堂集》傳世。清咸豐《青州府志》載:馮溥既歸,辟園於居地之南,築假山,樹奇石,環以竹樹,曰偶園。到現在已有300多年的歷史。
偶園的原貌,據馮溥的曾孫馮時基所著的《偶園記略》介紹,原為一組宅第、宗祠、園林三結合的古建築群。除去為數眾多的竹木花卉以外,主要的建築設施有:一山(人工堆砌的假山,分東、西、中三峰)、一堂(佳山堂)、二水(洞泉水、瀑布水)、二門(偶園門木耆綠門)、三橋(大石橋、橫石橋、瀑水橋)、三閣(雲鏡閣、綠格閣、松風閣)、四池(魚池、蓄水池、方池、瀑水池)、五亭(友石亭、問山亭、一草亭、近樵亭、卧雲亭)。石亭前的太湖石奇巧為一方之冠。另外,還有小齋、幽室、山茶房等建築。園門上有一匾額,上書「偶園」二字。門內的四扇石屏上鐫刻著明朝高唐王的篆書。至清末,「山石樹木,大概雖存,而荒蕪殊甚」(清光緒《益都縣圖志》),僅存為一山一堂一閣。?
解放後,人民政府將偶園收歸國有,並加以修葺、擴建,1980年後又闢建花卉園與石景園,設置動物園與兒童游藝場等,使舊偶園煥然一新。偶園的結構嚴謹,布局得體。滿園內,亭閣棋布,怪石嶙峋,泉水叮咚,曲徑通幽,竹柏森森,花木隱翳,亭台樓榭錯落有致,小橋迴廊曲徑通幽,洋溢著令人流連忘返的魅力。其中,最有特點、最富吸引力的還是佳山堂前,以三峰假山為主體的那一組了。假山在結構上分坪、峰、澗、台四部分,每部分體現各自的主題,特色分明,使整座假山繁而不亂,層次分明。山上松竹隱翳,花木掩映,兼有亭、台、閣、洞、橋、溪、瀑等步移景異,變化多端。佳山堂正對假山的中峰,堂前峰後是個不大的空場,場上古柏挺拔,花卉斗艷。堂西南是飾以紫石的近樵亭,下臨池水,陡立的石壁上有一股流水作瀑布注入池中,然後循山根向東流去。水上疊石為橋,過石橋可鑽入一個石洞,沿洞穴先往東南走,再往南一折,便覺得腳下越來越高。順勢漸進,不知不覺地登上山腰,這就是假山中峰的西麓。踅身向東攀上主峰之巔,遠山近樹一覽在目,真有心曠神怡之感。峰東北臨水,壁上有一石窟,俯身入窟,開始光線昏暗得辨不清眼前的景物,蜿轉西行,頓覺豁然開朗,原來是已經進入一座方丈「石屋」!「屋」頂有一道裂縫,陽光自縫中射入,耀人眼目。再向南轉,洞頂有一個圓孔,孔中窺天,恰似懸在頭頂上的一塊玉璧。繼續前行,三面都有石砌的台階,拾級而上,就可到達假山中峰的東麓。峰巔以東橫一座石橋,下臨絕澗,有泉水自洞中曲折流出,匯入西來的瀑布水,沿山根北去,流入方池。澗北山坳間有一座小亭子,便是卧雲亭。亭後石徑崎嶇,盤桓而上,可以到達假山之東峰。沿石徑北去,可登松風閣,舉目四望,四園景色盡收眼底。閣底下為一暖室,冬季游山時在室內稍事休憩,也是別有一番韻味的。

② 賀蘭縣的風景名勝

賀蘭縣地處寧夏銀川平原,東臨黃河水、西依賀蘭山,賀蘭旅遊資源豐富,歷史積淀深厚、文化源遠流長,古老的黃河文化、邊塞文化、穆斯林文化和神秘的西夏文化在這里相互滲透。賀蘭縣境內的賀蘭山東麓、110國道東西兩側有賀蘭山岩畫、蘇峪口國家森林公園、拜寺口雙塔、艾克斯星谷、插旗口鹿盤寺、賀蘭山農牧生態旅遊區、暖泉古漢墓群等旅遊景點;中部有「三丁湖」、賀蘭百雀寺、宏佛塔、蘭山公園等旅遊景點;東部有黃河沙棗林生態保護區、雲升生態旅遊觀光園、通昌南寺、黃沙古渡等。80年代賀蘭山岩畫、拜寺口雙塔、宏佛塔、插旗口鹿盤寺等文化遺址先後被定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和縣級文物保護單位。90年代中期蘇峪口國家森林公園進行了旅遊資源開發,1997年正式接待遊客。2000年9月3日賀蘭山岩畫正式接待中外遊客。2001年拜寺口雙塔也正式接待遊客(現由銀川市管理)。2003年艾克斯星谷由艾克斯星谷旅遊實業公司投資開發建設,但由於資金投入不足,在後期,一些旅遊項目停止開發建設。洪廣營沙漠、「三丁湖」,沙棗林等一些生態旅遊資源一直沒有被開發。寧夏賀蘭山農牧生態旅遊區和雲升生態旅遊觀光園這兩個旅遊景區的開發填補了賀蘭縣沒有景區(點)接待遊客的空白。截止2007底共接待旅遊人數3.2萬餘人,旅遊總收入271萬余元。
中國枸杞館,位於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銀川德勝工業園,由寧夏百瑞源枸杞產業有限公司策劃並投資興建,於2009年籌劃,2011年建成並投入使用,歷時三年之久。是國家AAA級旅遊景區,建築面積4000平方米,總投資約3000萬元。
賀蘭山岩畫風景名勝區,位於賀蘭縣境內,距銀川市40公里。在山口內外分布著5000多幅古代游牧民族的摩崖石刻岩畫,其中人面像就有類人面像、巫術面具類人面像等。人體像有蛙形人體,「透視人體」、狩獵人體、放牧人體、舞蹈人體、爭戰人體、祭祀人體等。距銀川40公里的賀蘭口是參觀古代岩畫的最佳去處。在這里你可看到「太陽神」、圖騰族徽、星辰、雲紋、水紋、圖畫、器物、田畝、建築車輛、「西夏文字」和手印等精美岩畫。
賀蘭山岩畫是研究游牧民族習俗、宗教、狩獵、戰爭和情感的文化寶庫。據專家考證,這些古代岩畫的創作年代可自明清上溯至5000年前的史前文明。它以其表現形式豐富、分布區域集中、文化內涵深厚、距離中心城市近而名冠世界岩畫之首。
拜寺口雙塔,獨具西夏風格,位於賀蘭山東麓的拜寺口北坡廢寺內,東距賀蘭縣城50公里。
據考證,曾是西夏佛祖寺廟所在地。雙塔東西錯落對峙,相距百米,皆為八面十三層樓閣式磚塔,外型裝飾華麗。
東塔高約39米,塔身呈錐體。每層由疊澀稜角牙和疊澀磚構成腰檐,腰檐外挑。塔頂上砌八角形平座,平座中間為一圓形剎座,上承「十三天」寶剎。西塔高36米,塔體比例協調,比東塔較為粗壯高大。二層以上由數層疊澀稜角牙和疊澀磚構成腰檐,腰上砌成平座,外檐飾以圓形獸頭構件。雙塔建築綜合了中原佛塔傳統特點,又把繪畫和雕刻藝術結合起來,構成了兩座雄偉壯觀、絢麗多彩的藝術珍品。拜寺口雙塔是西夏時期的建築遺存,1988年被國家列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蘇峪口國家森林公園,位於賀蘭縣境內西45公里的賀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是國家4A級旅遊景區。
寧夏金馬河生態旅遊區,位於賀蘭縣城東10公里處金貴鎮火星村黃河岸邊,南距銀川市30公里,東隔黃河與興慶區的黃沙古渡、馬蘭花大草原和兵溝漢墓群等旅遊景區相望,2003年,由寧夏雲升養殖實業有限公司投資開發建設,佔地面積1萬余畝,其中河灘地4500畝,黃河護岸林5000畝,奶牛養殖基地400畝,現有觀光休閑垂釣池100畝,大水面節水生態型養殖池塘850畝。2007年新開挖改造850畝,修建觀光休閑長廊5座,水上涼亭3座,種植觀賞荷花150畝,養殖各種家禽50000餘只。水產養殖主要品種有草魚、鯉魚、鯽魚、鯰魚等,均嚴格按水產品無公害標准化技術操作規程進行養殖生產,可年產各類鮮魚30餘萬公斤。建有清真餐廳、洗浴中心、垂釣中心、休閑中心、黃河觀光區、農家樂服務中心和養殖基地。
北大湖「四水」生態園,北大湖「四水」生態園位於立崗鎮先進村,始建於上世紀80年代中期,毗鄰立崗「2814」漁場,總佔地面積1300餘畝,現有養殖水面940畝,是一個以發展名特優新品種和生態養殖為主的股份制漁場。2007年,已投資30餘萬元對池塘進行了清淤改造和基礎設施配套建設,共整治高標准精養池塘380畝,大水面生態池塘560畝,新建生產用廠房500餘平方米,硬化道路3公里,在大水面生態池塘上建觀光休閑活動房7座,圍繞大水面四周種植茭白8000株,種植觀賞藕240畝,主養草魚560畝,主養黃河鯰60畝。
大夏光明農家樂園,位於賀蘭縣常信鄉四十里店村,東鄰109國道,開挖高標准精養池塘130畝。2007年,投資280萬元,進行二次創業,並為之命名「大夏光明農家樂園」。
釣魚湖生態養殖示範園,賀蘭縣釣魚湖現代生態水產養殖示範園區,總佔地面積1500畝,是在原縣機磚廠取土後,形成的撂荒地的基礎上,由企業投資建成轉包給農戶進行養殖生產的生態養殖示範園區。2007年開挖100畝精養池塘,建成觀光休閑活動房屋24間,並進行園區綠化、美化。該園區主要開展集「水中養殖、水上種植、水上觀光、水上垂釣和餐飲娛樂」於一體的現代漁業園區。
新明漁業科技示範園區,明漁業科技示範園區位於賀蘭縣洪廣鎮高榮村,東鄰石中高速公路,立暖路及北支渠從園區門口經過,是一家集水產苗種繁殖,水產新品種試驗、示範推廣,水產技術服務,技術培訓、垂釣、餐飲娛樂為一休的大型現代化漁業科技示範園區。
寧夏園藝產業園,寧夏園藝產業園暨農產品物流中心由四個相對獨立的園區組成,即:園藝博覽園、產業創意與孵化園、科技培訓與示範園、農產品物流中心。
園藝博覽園
佔地面積200畝。一次性建設完成並於博覽會期間投入使用。主展廳20000平方米、特色展廳40000平方米,其餘用於相關配套服務設施建設。
產業創意與孵化園
佔地面積800畝。建設標准試驗日光溫室,用於日光溫室結構參數試驗,對照寧夏二代溫室,優化溫室結構參數。建設陰陽型日光溫室,研究參數配置。建設教學與實驗室綜合樓、專家公寓,用於教學和試驗,為區外專家長期或短期來園區工作提供生活和工作場所。
科技培訓與示範園
佔地面積1000畝。在標准實驗日光溫室研究定型的基礎上,建設標准專用型生產日光溫室和連棟溫室;建設工廠化育苗溫室;配套建設組培室;建設標准化日光溫室。
農產品物流中心
佔地面積1000畝。其中物流、交易等主場館佔地600畝,上下游相關產業和停車場佔地400畝。主要建設內容:現代化鮮活農產品交易區;農業產品加工成品交易區;農牧業產品加工原料交易區;農業生產資料交易區;穆斯林生活用品交易區;穆斯林金街、銀街交易區;倉儲區;冷庫;交易核算中心;農產品檢測中心;產品信息發布中心;停車場等。

③ 我想知道寧夏平羅的農業情況,比如種植,養殖之類的,越詳細越好。

基本簡介
平羅縣是石嘴山市唯一的建制縣,位於寧夏平原北部,東與內蒙古鄂托克前旗相臨,西與阿拉善左旗接壤,南與銀川市賀蘭縣、北與石嘴山市惠農區相連。面積2086.13平方公里,人口30萬,城區人口8萬人,回族人口9.7萬人,佔全縣總人口的32%。現轄七鎮六鄉,141個行政村。黃河縱貫南北,湖泊濕地星羅棋布,土地一馬平川,溝渠縱橫。樹網成林,稻香魚肥,自古是西北的魚米之鄉、富庶之地,有「賽上小江南」的美譽。在第八屆、第九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與科學發展評價中,平羅在西部874個縣市中分別排名第93位、第78位,連續兩年進入西部百強縣。交通要地、資源富地、產業重地、投資福地是平羅的四大特點。
平羅縣礦產資源
「若說良田無限好,風光誰亞小江南」--清代詩人法海的名句,逼真地描繪出平羅縣山河之間,一片沃野,水草豐盛,資源富饒的勝景。 78萬畝良田,使其成為全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縣;山麓、河灘上寬闊的天然牧場,使得畜牧業發展勢頭強勁森林蓄積量達9.3萬畝。 礦產資源極其豐富,品種與產量在寧夏首屈一指,尤以煤、鋁土、硅石、鐵礦石、黏土、碳岩、石英砂等最為可觀。是國際市場冠譽的「煤王」太西煤的產地,已探明儲藏量6.55億噸。電力資源豐富,年供電量11億千瓦時。 土地和農副產品資源豐富,開發潛力巨大。黃河過境流程達41公里,農業倚黃河之利,水資源充足,加之日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農作物種類多、產量高、質量好、是寧夏優質小麥、大米、油料、蔬菜、瓜果和淡水魚的重要產地之一。土地面積廣闊,土質深厚,現已開發耕地78萬畝,宜農、宜林待開發荒地70.83萬畝,山麓、沙灘面積13.63公頃。
編輯本段旅遊資源
賀蘭山岩畫 賀蘭山岩畫
賀蘭山自然資源豐富。山前沖積平原上草場遼闊,是寧夏灘羊的重要產區,所產灘羊二毛皮古稱「千金裘」,毛色細潤,捲曲如雲。山區富含優質煤炭,有石嘴山等10座大型礦區。另外還有磷灰岩、石英砂岩、灰岩、粘土岩等礦產,其中小滾鍾口生產的粘板岩質地細潤,清雅瑩柔,用它雕成的賀蘭石硯是寧夏「五寶」之一。 賀蘭山是溫帶荒漠與溫帶荒漠草原的分界線,又是西北內流區與外流區的分水嶺。高聳的地形及良好植被對保護富庶的銀川平原的生態環境具有重要作用。 賀蘭山岩畫
金馬河(雲升)生態旅遊區 金馬河(雲升)生態旅遊區
寧夏金馬河生態旅遊區位於賀蘭縣城東10公里處金貴鎮火星村黃河岸邊,南距銀川市30公里,東隔黃河與興慶區的黃沙古渡、馬蘭花大草原和兵溝漢墓群等旅遊景區相望,2003年,由寧夏雲升養殖實業有限公司投資開發建設,佔地面積1萬余畝,其中河灘地4500畝,黃河護岸林5000畝,奶牛養殖基地400畝,現有觀光休閑垂釣池100畝,大水面節水生態型養殖池塘850畝。2007年新開挖改造850畝,修建觀光休閑長廊5座,水上涼亭3座,種植觀賞荷花150畝,養殖各種家禽50000餘只。水產養殖主要品種有草魚、鯉魚、鯽魚、鯰魚等,均嚴格按水產品無公害標准化技術操作規程進行養殖生產,可年產各類鮮魚30餘萬公斤。旅遊區內水、沙、樹、草、鳥五大景源有機結合,生態環境良好,自然風光得天獨厚。現建有清真餐廳、洗浴中心、垂釣中心、休閑中心、黃河觀光區、農家樂服務中心和養殖基地。 寧夏金馬河生態旅遊區集奶牛養殖、奶產品加工與銷售、休閑洗浴、黃河觀光、餐飲娛樂為一體,是您科考、投資、休閑觀光,生態旅遊的理想勝地
歷史沿革
平羅縣在西周、東周、春秋戰國時期,居戎狄部落游牧之沃野,水草豐美。秦時屬北地郡富平縣。西漢時屬北地郡方梁縣。東漢 田州古塔
時屬北帝郡廉縣。南北朝時期,在北魏時屬歷城郡建安縣。隋朝時屬靈武郡靈武縣。唐朝時屬警州。北宋時屬定州。嘉慶三十年(公元1551年)改為平虜千戶所。清朝初年改為平羅所。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置平羅縣。 平羅縣始建於清雍正二年(1724年)。秦及西漢初屬北地郡富平縣。漢武帝時在今縣境下廟鄉暖泉村設廉縣。東漢、兩晉時縣境為匈奴、鮮卑等少數民族控制。南北朝及隋時屬靈武郡。唐屬靈州都督府,朔方節度使管轄。唐先天二年(713年),在今縣境姚伏鎮置定遠城。唐景福二年(893年)升為警州。北宋、西夏時屬中興府(今銀川市)。元、明時屬寧夏府、寧夏衛轄。明嘉靖(1551年)時,設平虜守御千戶所。清初沿襲明代衛所制,雍正二年改置平虜所為平羅縣,屬甘肅省寧夏府。平羅縣即為平虜之轉音。 平羅建縣後第三年開挖興建了惠農、昌潤兩渠,招民墾種。於1727年、1729年在縣境內增設新渠(駐今姚伏鎮)、寶豐(駐今寶豐鎮)兩縣。至乾隆三年(1739年),此處大地震,新渠、寶豐二縣城震毀,兩縣隨之撤銷,並入平羅縣。 縣屬五堆子一帶的狹長地帶,1784年黃河向西改道,此塊土地被甩在黃河東岸。後經陝甘總督奏准該地仍歸平羅縣,並立碑為界。1930年,當時的綏遠省在此處設置沃野設治局;寧夏為爭此地,在此設置陶樂設治局。後經國民政府內政部派員查勘後,於1937年裁定沃野設治局歸寧夏管轄,仍名為陶樂設治局。1941年從平羅縣劃出,改建為陶樂縣。 清嘉慶十一年(1806年),原屬阿拉善旗的磴口一帶,劃歸平羅縣。1926年,將磴口從平羅劃出,設置為磴口縣。 民國22年(1933年),寧夏省調整寧夏、寧朔、平羅三縣的轄地,原屬平羅縣的常信、洪廣、丁義、李剛、清水、通義等9堡及高榮堡的西半部,劃歸寧夏縣。 民國三十年(1941年),劃出平羅縣北部的寶豐、黃渠橋,石嘴山高庄、惠北、靈沙等8個鄉劃出建立惠農縣。 1945年,平羅縣屬寧夏第三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管轄。兩個月後,寧夏第三專員督察區撤銷,改置為銀北專區,平羅縣歸其管轄。 1949年,寧夏解放,平羅縣直屬寧夏省。1954年,寧夏省撤銷並入甘肅省,設置銀川專區,平羅縣歸屬銀川專區管轄。 1958年,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銀川專區撤銷,平羅縣直屬自治區管轄。1972年,設立銀北地區,平羅縣又隸屬銀北地區。1975年,銀北地區撤銷,平羅縣劃歸石嘴山市。[1]
編輯本段區劃沿革
1949年以前平羅縣為鄉、保、甲制,全縣共轄8個鄉、1個鎮,41保,651甲。解放後,改設為8個區,不久後8個區調整為6個區。 1950年1月2日,將6個區調整為5個區36個鄉,其中第一區駐縣城內,轄9個鄉;第二區駐頭閘,轄7個鄉;第三區駐五香,轄7個鄉;第四區駐姚伏,轄7個鄉;第五區駐崇崗,轄6個鄉。 1955年10月,撤區並鄉,先將第一、二、三、四4個區撤銷,所轄30個鄉合並為14個鄉1鎮。1956年4月,撤銷第五區,將其所轄6個鄉合並為3個鄉。當時全縣共轄合作、老戶、惠威、周城、大興墩、姚伏、五香、渠口、六羊、六中、大寨子、頭閘、外紅崗、通伏、崇崗、大武口、下廟等17鄉和城關鎮1鎮。 1956年夏,將頭閘、外紅崗、渠口、六羊、五香、六中、大寨子、通伏合並為頭閘、渠口、五香、通伏等4個鄉。 1958年秋,人民公社化,全縣組建為政社合一的燈塔(後改名為姚伏)、紅旗(後改名為黃河)、紅星(後改名為大武口)和前進4個人民公社,原14個鄉(鎮)同時撤銷。 1960年2月,惠農縣的高庄、惠北、靈沙等公社劃歸平羅縣管轄,平羅縣將其分別劃歸前進和黃河人民公社。1961年,4個公社調整為11個公社。其中將前進公社分為前進、城關、高庄3個公社;黃河公社分為頭閘、渠口、靈沙、五香4個公社;姚伏公社分為姚伏、通伏2公社;大武口公社分為大武口和崇崗2個公社。 1962年4月從前進、姚伏、頭閘、靈沙4個公社各劃出一部分組建周城、二閘、惠北3個公社;城關公社改為城關鎮。10月,在石炭井工礦區成立大武口鎮。1963年7月,將石嘴山市的黃渠橋、寶豐2個公社劃歸平羅縣管轄;平羅縣的大武口鎮(駐石炭井)和大武口公社劃歸石嘴山市。 1982年,從五香公社分設六中公社,由崇崗公社分設下廟公社。1984年,撤銷所有公社,改為鄉(鎮)。在工礦地區組建了汝箕溝、大水溝2個鎮。1985年1月,設置了西大灘、火車站2個鎮。3月,改設姚伏、頭閘、寶豐、黃渠橋等4個鄉為鎮。 1994年4月,火車站鎮更名為太西鎮;至此,平羅縣轄城關、太西、西大灘、汝箕溝、大水溝、姚伏、頭閘、寶豐、黃渠橋等9個鎮和前進、周城、通伏、五香、六中、渠口、靈沙、惠北、高庄、二閘、崇崗、下廟等12個鄉。 (* 參考資料:《寧夏現代政區變遷沿革》,馮茂著,寧夏人民出版社,1998年9月第1版,銀川) ?年,將原有8個鎮、12個鄉調整為6個鎮、4個鄉:撤銷原前進鄉、太西鎮,合並到城關鎮;撤銷原周城鄉、西大灘鎮,合並到姚伏鎮;撤銷原下廟鄉、崇崗鄉、汝箕溝鎮,合並後新設崇崗鎮;撤銷原惠北鄉,合並到黃渠橋鎮;撤銷原二閘鄉,合並到高庄鄉;撤銷原六中鄉,合並到渠口鄉;撤銷原五香鄉,合並到通伏鄉。寶豐鎮、靈沙鄉的行政區劃不作調整(出處)。 2000年,平羅縣轄9個鎮、12個鄉。總人口257445人,各鄉鎮人口: 城關鎮 39622 黃渠橋鎮 10781 寶豐鎮 14940 頭閘鎮 14324 姚伏鎮 11102 汝箕溝鎮 9839 太西鎮 8934 西大灘鎮 7517 大水溝鎮 9 二閘鄉 16841 高庄鄉 11640 惠北鄉 10911 靈沙鄉 17468 渠口鄉 13856 六中鄉 6414 五香鄉 7435 通伏鄉 10826 周城鄉 10631 前進鄉 14498 崇崗鄉 12370 下廟鄉 7487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單位:人) 2002年10月19日,國務院批准(國函[2002]96號)調整石嘴山市部分行政區劃:將平羅縣的隆湖吊庄鄉及崇崗鄉的長勝、九泉、潮湖3個村劃歸大武口區管轄。(行政區劃調整前:平羅縣積2046平方千米,人口26萬。) 2003年12月31日國務院批准(國函[2003]139號):撤銷石嘴山市陶樂縣。將原陶樂縣的紅崖子鄉、高仁鄉、馬太溝鎮劃歸平羅縣管轄,月牙湖鄉劃歸銀川市興慶區管轄。2004年7月5日,馬太溝鎮(原陶樂縣城)更名為陶樂鎮。 2006年,平羅縣面積1568平方千米,人口29萬。2008年經濟實力進入西部百強縣。
編輯本段鄉鎮介紹
城關鎮 轄9個居委會、16個村委會:前西、人東、前東、北郊、玉龔路、南郊、玉皇閣、回中路、太西;合作村、和平村、新建村、關渠村、新利村、新民村、前進村、前鋒村、步口橋村、沿河村、前衛村、小興墩村、星火村、老戶村、二閘村、三閘村;縣農牧場、縣苗木繁育中心、縣漁種場、縣良種繁育場、銀北鹽改實驗站。 黃渠橋鎮 轄1個居委會、14個村委會:黃渠橋;紅光村、黃渠橋村、前光村、侯家梁村、四渠村、萬家營村、渠中村、通潤村、永豐村、通惠村、惠北村、五星村、西潤村、聯豐村。 寶豐鎮 轄1個居委會、9個村委會:寶豐;鎮關村、寶豐村、興勝村、吳家灣村、陸渠村、渠羊村、中方村、新渠村、馬家橋村。 頭閘鎮 轄12個村委會:頭閘;頭閘村、東通平村、永惠村、西永惠村、東永惠村、裕民村、外紅崗村、紅崗村、邵家橋村、立新村、雙渠村、正閘村。 姚伏鎮 轄1個居委會、18個村委會:姚伏;燈塔村、姚伏村、曙光村、高榮村、沙渠村、永勝村、小店子村、周城村、團庄村、高路村、大興墩村、趙渠村、上橋村、向前村、沈渠村、北營子村、張家墩村、許家橋村。 崇崗鎮 轄4個居委會、9個村委會:崇崗、北街、礦部、南街;崇崗村、崇富村、崇勝村、蘭豐村、躍進村、鎮朔村、下廟村、常青村、暖泉村。 陶樂鎮 轄2個居委會、4個村委會:東街、西街;王家莊村、東園村、馬太溝村、施家檯子村;陶樂良繁場、陶樂治沙林場。 高庄鄉 轄13個村委會:金星村、高庄村、幸福村、同進村、銀光村、遠景村、北長渠村、東風村、東勝村、廣華村、新村村、威鎮村、惠威村。 靈沙鄉 轄11個村委會:靈沙村、先鋒村、東靈村、勝利村、光明村、西靈村、田家村、東潤村、何家橋村、富貴村、統一村。 渠口鄉 轄13個村委會:渠口村、六羊村、紅陽村、永光村、金橋村、紅旗村、銀星村、新橋村、六中村、分水閘村、宏潮村、阮橋村、交濟村。 通伏鄉 轄13個村委會:通伏村、金堂橋村、集中村、永興村、團結村、馬場村、永華村、五香村、新潮村、通城村、新豐村、羅家莊村、新林村;黃河濕地保護林場。 高仁鄉 轄4個村委會:八頃村、高仁村、六頃地村、東沙村。 紅崖子鄉 轄5個村委會:紅崖子村、王家溝村、五堆子村、水泉子村、三棵柳村。 寧夏國營前進農場 轄2個居委會:西大灘、沙湖;管區村。
編輯本段基礎設施
航空
銀川河東機場是國家4D級現代化機場,現已開通至北京、西安、上海、廣州、南京、濟南、青島、太原、成都、鄭州、烏魯木齊等國內大中城市40多條航線。縣城距銀川河東機場80公里,行程1小時。[1]
鐵路
包蘭鐵路貫穿平羅境內,有蘭州鐵路局石嘴山站,年運輸能力300萬噸;縣城距惠農陸路口岸45公里,口岸年貨物吞吐能力400萬噸。
公路
京藏高速、109國道、110國道及203省道、301省道貫通縣境,道路四通八達,運輸便捷。[1]
供電
電力供應充裕、安全、可靠,價格便宜。大武口電廠、石嘴山電廠距縣城分別有20公里和40公里,總裝機容量312萬千瓦,發電量200億千瓦時,縣內共有220千伏變電所4座,110千伏變電所8座,35千伏變電所11座。[1]
供水
水資源充沛。黃河徑流縣境45.3公里,年平均流量185億立方米,地下水補給總量3.2億立方米以及賀蘭山泉水,可利用量1.1億立方米,日綜合生產能力7.5萬立方米,日污水處理能力1.5萬立方米,為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優質水資源。[1]
編輯本段農業資源
平羅縣糧食產量大,品質好,是全國商品糧生產基地之一,小麥、水稻、玉米種植面積為23.1萬畝、13.8萬畝和36.6萬畝,產量分別達到6.64萬噸、5.91萬噸、17.24萬噸;蔬菜質量、品質上乘,種植面積達24萬畝;養殖規模較大,牛、羊、豬、禽飼養量分別達到15.27萬頭、162.3萬只、25.83萬頭、454萬只。[3]
編輯本段土地資源
平羅縣土地遼闊,土壤肥沃,山、川、水並存。有耕地82.18萬畝,林地11.4萬畝,水域面積34.6萬畝,牧草地71.9萬畝,未利用土地150萬畝。[2]
編輯本段人力資源
平羅縣人力資源充足。現有勞動力11萬人。平羅縣職業教育中心、寧夏理工學院、寧夏煤炭職業技術學院、西北煤炭高級技校、西北外事中專學校等7所大中專院校,每年為各類企業提供所需的技術人才。[2]
編輯本段礦產資源
平羅縣礦產分布主要有煤炭、粘土、大理石、石灰石、鐵礦石、硫礦石等十多種。初步探明煤炭儲量16.4億噸,其中:太西煤探明儲量6.4億噸,具有「三低、六高」(低灰、低硫、低磷、高發熱量、高比電阻率、高機械強度、高精煤回收率、高塊煤率、高化學活性)的特點,是理想的動力電煤和化工用煤;縣境內的黃河東岸緊臨中國最大的整裝煤田鄂爾多斯煤田,初步探明煤炭儲量近10億噸。硅石探明儲量1754.6萬噸,預測遠景儲量42.8億噸,品位較高(二氧化硅含量96.8%-99.4%),是硅系列產品、鋼鐵爐料和玻璃工業的優質原料。粘土儲量19億噸,是陶瓷、水泥、建材工業的重要原料。砂石資源極其豐富,是建築業的主要原料,主要分布在崇崗鎮。[2]
編輯本段城市建設
平羅縣城是歷史文化古城,寧夏北部地區二級中心城市,以發展商貿流通、輕工業、農副產品加工、科技環保型產業和旅遊業為主的生態型城市,為康熙飲馬湖濕地、翰苑湖濕地、威鎮湖、明月湖所環繞。縣城公共交通體系健全,供熱、供排水功能完善。有建於明代巧奪天工的鍾鼓樓和清代的玉皇閣。縣城為寧北地區的交通樞紐,109國道、京藏高速公路、301省道、包蘭鐵路掠城而過,北通石嘴山,南達首府銀川,東通陶樂,西抵西大灘、沙湖,對外交通十分便捷。 平羅縣城新區建設是按照「大空間、低密度、大綠地、寬馬路、現代化、和諧性」的規劃理念,自2006年啟動實施以來,累計完成投資13.2億元,城市面積由6.9平方公里擴大到13.4平方公里,城區面積擴大了一倍。先後建設了行政中心辦公樓、社會事業服務中心、平中新校區、體育健身中心、文化會展中心、公安局辦公樓、法院辦公樓、司法局、檢察院辦公樓、黨校綜合樓、人武部辦公樓、三星級賓館、土地收儲中心、職業教育中心等建築群,總建築面積達20.8萬平方米;廣場面積11.6萬平方米;實施了城市生態植物園和道路綠化工程,城市人均綠地面積達10.6平方米;新建道路25.52公里;新區廣場、污水提升泵站、新區電網、景觀水系和唐徠渠縣城段整治等基礎設施初具規模;開發建設了金水湖畔、恆產家和春天、星海花園、祥雲都市花園、金順花園、明月新村等住宅小區。現代化園林城市和基礎服務設施功能 平羅文化會展中心
日臻完善,城市形象明顯提升。[4]
編輯本段工業園區
寧夏平羅工業園區從1996年開始規劃建設,是自治區人民政府批准建設的工業園區,同年被國家農業部列為全國鄉鎮企業東西部合作項目。經過8年多的建設,寧夏平羅工業園區已初步形成了佔地面積30平方公里,以硅鐵、電石、雙氰胺、活性炭、炭素、石灰氮、造紙、水泥等產品為主,集高耗能和煤化工為主體,交通方便,配套設施完善,投資環境寬松的工業園區。 園區位於縣城以西6公里處,規劃建設了兩個集團公司區、五個功能區、一個濕地區。兩個集團為興平冶金集團和沙湖紙業集團;五個功能區為高耗能區、煤化工區、高新技術區、機械製造區、輕工業區,一個濕地區為佔地200畝的太沙湖。園內基礎設施較完善,在區、市政府及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先後投入資金1200多萬元建成貫通工業園區南北,長5.8公里,寬7米的主幹道路一條,初步形成了五縱十三橫道路規劃的總體框架。架設10KVA高壓輸電線路及通迅線路,已建設有四座變電站和開關站,電力設施較齊全,高耗能企業用電實行聯動價格。為了解決用電需求猛增的問題,縣供電局計劃投資近3000萬元,在工業園區再建設一座22萬伏變電站。園區緊靠石中高速公路和包蘭鐵路,通過平大、平西公路與109國道和201省道相接,交通十分便利,園區與煤炭、礦石等原料基地的距離僅有百公里左右,運輸成本低。 據相關資料顯示:該園區共有各類企業160家,年產值6億多元,稅收4000多萬元。產值過億元,其中興平冶金和沙湖紙業集團利稅已過千萬元。

④ 山東財雲升互聯網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山東財雲升互聯網科技有限公司是2017-05-19在山東省青島市黃島區注冊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注冊地址位於山東省青島市黃島區團結路2877號中德生態園管委507房間。

山東財雲升互聯網科技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370211MA3DP3252J,企業法人王媛,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山東財雲升互聯網科技有限公司,本省范圍內,當前企業的注冊資本屬於一般。

通過網路企業信用查看山東財雲升互聯網科技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⑤ 雲升廣場怎麼樣好不好值不值得買

樓盤名稱:雲升廣場

樓盤位置:新城時代東路、盛世路交匯處(體育館北側100米)

開發商:連雲港雲升置業發展有限公司

產權年限:70年

公交線路:鹽場家園(公交站):贛榆6路;消防隊(公交站):贛榆1路內環;贛榆1路外環;教育大廈(公交站):601路;贛榆4路;富山首末站(公交站):贛榆6路;贛榆行政中心(公交站):601路;體育館(公交站):贛榆1路內環;贛榆1路外環;贛榆6路;區政府(公交站):贛榆1路內環;贛榆1路外環;贛榆4路;博物館(公交站):贛榆6路;行政服務中心(公交站):贛榆6路;一中(公交站):贛榆4路;

其他交通方式:公交車

規劃信息:其佔地面積為34909平方米,容積率,綠化率20%,共18棟樓,停車位暫無資料

周邊配套:其他:縣政府,體育館,博物館,規劃館,公園

(所載信息僅供參考,最終以售樓處信息為准。)

買新房,就上搜狐焦點網

⑥ 濰坊名勝有哪些啊

駝山 距青州城5公里,與雲門山東西相望,因山形似駝,故稱「駝山」。駝山除天然景觀外,主要以它為數眾多的石窟造像而聞名海內外。駝山主峰東西,懸崖聳空,著名的駝山石窟造像就在這里,駝山共有大小石窟五處,有佛像638尊,大者高7米,小者不足10厘米,為山東最大的摩崖造像群。由於年代不同,所以佛像風格各異,具有很高的資料價值和極高的藝術價值。據專家鑒定,這些石窟像早的誕生於北朝後期的北周,晚的刻成於中唐,是我國古代造像中的珍品,充分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能,是研究我國古代雕塑、繪畫藝術和佛教發展史的極為珍貴的實物資料。駝山石窟造像群是山東省最大的石窟造像群,也是我國最東部的石窟造像群,其保存的完整程度,是其它同時代造像群所無法比擬的。
偶園在青州市裡民主街南首,有一處被當地人稱為「馮家花園」的偶園,它原是清初大學士、太子太溥馮溥的私人花園,系清康熙初年所建,是全國倖存的為數不多的「康熙風格」的園林建築。偶園的規模雖不大,但它結構嚴謹,布局得體,別有一番情趣,滿園內亭閣棋布,怪石嶙峋,泉水叮咚,曲徑通幽,竹柏森森,花木隱翳,充分體現了我國勞動人民高超的園林建築藝術。園內四株明朝的桂花,已經四百餘年,三株明代留下來的迎春花,雖「老態龍鍾」,但每年隆冬都會綻開滿枝黃花,迎接春天的到來。在偶園最富有吸引力的就是偶園假山了,假山共有三峰,沿偶園東、南兩牆環列,乍看並無奇特之處,細考究則頗有趣味,假山在結構上分坪、峰、澗、台四部分,每部分體現各自的主題,特色分明,使整個假山繁而不亂,靜中有變,層次分明,境界高雅,於一園之內顯出千里之勢。
山旺古生物化石博物館山旺是臨朐縣的一個村莊,位於縣城東23公里處,因盛產各類精美完好的古生物化石而馳名中外。山旺化石現在已經發現和定名的有10幾個門類400多種,其中三分之二是已經絕滅的屬種。有關單位和中外專家研究推斷,山旺化石形成於1800萬年以前,即地質歷史上的中新世時期。山旺化石的發現和研究,開拓了古生物研究的新領域,提供了探索我國華東北部地區中新世動物群,古地理古氣候,以及地層對比的重要依據。對我國東部礦產資源的開發將起到重要作用。 中外專家把山旺譽為「化石寶庫」;國內知名人士把山旺化石贊為「國之瑰寶」;國內外遊客則把它視為「世界奇觀」。這里需要告訴各位的是,北京科教電影製片廠拍攝的「化石寶庫」紀錄片的15屆貝爾格萊德國際科教片電影節上獲得科學紀錄片金獎。1980年國務院把山旺確定為「國家自然重點保護區」,同年成立了「山旺古生物化石保護所」。
風箏博物館館內將收藏、陳列古今中外的風箏珍品,還可通過錄相重現歷屆濰坊國際風箏會的盛況,給觀眾系統地介紹中國濰坊的風箏發展、沿革及各流派的風箏製作技藝和由風箏技術啟迪派生的人類飛行的廣闊前景,陳列介紹了世界各國的風箏發展及扎、畫、放的技術。還有風箏藝人的現場製作風箏。風箏博物館又具有多功能用途,既是一個收藏、陳列古今中外風箏、民間工藝的專業性博物館,還是一個文化娛樂中心。如果全部配套,它將成為風箏都的一個旅遊、文化、娛樂和風箏貿易中心。本館以大量的實物、照片、資料生動形象地展示了風箏的起源和風箏沿革史;介紹了風箏的流派、種類和特點;展示了濰坊國際風箏會與各國風箏團體和人民的友好交流、展出的風箏有:一、傳統風箏。主要有各種大中小型龍頭蜈蚣,軟硬翅蝴蝶風箏,七星、八卦風箏,各種魚鳥、昆蟲風箏以及筒子風箏和傳說故事人物造型的人物風箏。還展有吉林、濟南、浙江的優秀作品。二、濰坊創新風箏。是濰坊風箏藝人和業余愛好者扎制的新意風箏、特技風箏、多特點風箏、微型和巨型風箏,表現出濰坊風箏愛好者大膽創新的精神和豐富的想像力。
浮煙山森林公園地處濰坊市西南郊,地理位置優越,自然風光秀美,文化遺址繁多,歷史上漢代丞相公孫弘故居、麓台書院、朴生泉、修貞觀、南燕太子慕容超讀書處,元代吏部尚書張啟岩親書《麓台秋月》碑文皆建於此。該園是按照濰坊市人民政府浮煙山旅遊度假區總體規劃而興建的一處融自然風光與人文景觀於一爐,集旅遊觀光、休閑娛樂及城市觀光農業示範於一體的綜合性大型公園。該園佔地98公頃,完成投資2070萬元,建成了鳥語林、珍奇動物園、動物演藝區、森林之家、婦女兒童樂園、植物園、國防教育基地、卡丁車賽場、五四廣場、森林歷險宮、高空覽車、垂釣湖、龍王亭、三十六計園等十五大景區99個景點。
青雲山民俗游樂園民俗游樂園就在市東1公里處的青雲山上。這座佔地三千餘畝的游樂園,在全省縣級城市中是最大的一處。園內山體起伏,地勢幽深,溝壑蜿蜒,繁復流變。山頂處有兩眼天然的石泉,久旱不涸,長澇不溢,相傳兩泉直通渤海,因此被稱為「海眼井」。 游樂園一共設有「五區兩園一村」:江南秀色區、邊寨神奇區、黃土高坡區、天山牧場區、北國之春區、春華秋實園、兒童游樂園和齊魯民俗村,是一處突出民俗文化特色、融和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集國內著名風景風情於一體的天型、綜合性游樂場所。 在這片昔日的荒山上,出現了江南水鄉的秀麗風光,西南邊陲的奇特風情,山東鄉間的淳樸風俗和神奇山谷的野生動物,樂園里的娛樂項目。特別是齊魯民俗村,遊人進入之後,便能獲得一種「農家樂、樂陶陶」的感覺。做農家人,干農家活,吃農家飯,更是城裡人一種難得的體驗。上了炕頭,可以學著剪窗花、綉荷包、糊風箏;廚房裡舞根麵杖,擀皮子、包餃子;院里的活兒也有趣,如剝花生、喂雞兔;女士們更喜歡手裡拷個籃籃,踏無名的小花小草走向菜園,一邊割韭菜,摘茄子,一邊觀看彩蝶翻飛,聆聽蟈蟈歡唱。 這里有著大自然的恩賜和民間的樂趣,她們要從天籟與靜謐中尋回屬於女人的世界。青雲山民俗游樂園,是濰坊「千里民俗旅遊線」上的一枝新蕾,一朵奇葩。
沂山沂山為岩漿岩石質山地,以花崗岩、片麻岩為主,少有砂岩,岩石風化較好,土層下多有疏鬆母質。沂山又名「小泰山」,素享「泰山為五嶽之尊,沂山為五鎮之首」的盛名。既有優美的自然景觀,又有古老的人文景觀。有壯觀秀麗的森林景觀,森林綠地面積2043.2公頃,覆蓋率達91.2%,以松類、刺槐、櫟類為主要樹種,還有水榆花楸、三椏鳥葯等珍貴樹種。有奇特險峻的山嶽景觀,海拔800米以上,有玉皇頂、歪頭崮、獅子崮等奇峰異崮。在玉皇頂仰望,日月低垂,白雲摩頂,俯視方圓百里景色,一覽無余;歪頭崮突兀矗立,高聳穹空,峭壁若劈,在崮之極頂,巨石層疊,登其上猶如身置凌空;獅子崮像一隻巨大的雄獅,橫卧在玉皇頂側,似鎮山之王。娟秀多姿的水文景觀。百丈崖瀑布落差68米,為臨朐八景之一。玉帶溪蜿蜒曲折,漫石穿隙,時起時伏,忽急忽緩。還有變幻莫測的天象奇觀。
富華游樂園濰坊富華游樂園是由濰坊新立克集團公司與美國亞洲娛樂公司合資興建的具有當今世界先進水平的現代化大型游樂園,位於「世界風箏都」濰坊市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樂園有大中型游樂項目三十餘個,分別從美國、日本、義大利等地引進,具有典型的歐美風格。大型游樂項目有五十六米高的摩天輪、驚險刺激的888米長雙環過山車、46米高的跳傘塔、太空飛行、環園列車、瘋狂老鼠、激流勇進、旋轉木馬及變幻萬千的動感電影院等。投資近千萬元的水上世界,佔地20000平方米,內設標准游戲池、造浪池、18米的高台滑梯、螺旋滑梯、兒童嬉水池等十幾個水上游樂項目。高爾夫俱樂部佔地60畝,採用歐美先進的設計標准建造,具有獨特的魅力。園內設有美國式商業街,有形形色色的旅遊精品供遊客欣賞選購;更設有多處餐廳,以魯菜為主,配合中西式快餐,能滿足不同層次遊客的餐飲需求。由於北方冬季氣候寒冷,冬季室外項目較受影響,以春夏秋季旅遊為最佳。
十笏園坐落於濰坊市濰城區的中部,原清末大地主丁善寶的一座私人花園,建於光緒十一年(公元1885年),至今已有一百多年歷史。 十笏,是以十塊笏板形容此庭園之小,這座以小巧著稱的晚清園林,面積僅僅有2000平方公尺,卻有假山、池塘、曲橋、亭榭、書房等多種建築,且布局得當,安排合理、緊湊而不擁擠,充分顯示了園林設計者的精妙構思。 園中主要建築有硯香樓、十笏草堂、春雨樓、讀書堂、碧雲齋、人造假山,以及迴廊、曲橋、荷花池等。此外還有多處名人書畫題刻:清鄭板橋竹石圖、題竹、芝藍圖;清翟雲升臨摹韓愈草書橫幅;清末濰縣狀元曹鴻勛書碑與題匾等。濰坊市博物館現設園內。
石門坊 又名石門山,因山勢結曲向南,兩峰對峙如門,故名。它包括紅葉景區、太平崮石建築群景點、三一山景點等。該區周圍山勢雄秀,群峰環翠,峭壁如削,奇石嶙峋,最高峰海拔526米。山石皆石灰岩,岩層階理明顯。山上部陡峭,多懸崖裸層,山中下部土層較厚,植被較好。 石家莊民俗旅遊村是位於旅遊城市安丘市西南20公里的凌河鎮的一個村莊,坐落在汶河南岸。村民勤勞智慧,熱情好客,民風淳樸,田園如畫。70年代初作為「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典型代表」,開始挖掘當地民俗文化旅遊資源,建起了民俗博物館、婚俗院等,在全國首開民俗旅遊之先河,被譽為「中國民俗旅遊第一村」。推出的「住農家房、吃農家飯、做農家活、隨農家俗」活動,吸引了眾多的中外遊客。
萬印樓位於濰坊市中心1公里處,佔地面積370平方米,建築面積380平方米。萬印樓是陳介祺於清光三十年創立的,因為它珍藏過萬余件文物珍品,故稱萬印樓。萬印樓建築群具有典型的清代濰坊建築特點,並有清代宮廷建築風格。這里的東樓,就是聞名海內外的萬印樓,東樓二層十間,陳列介紹收藏情況,學術成果,西間大廳各三間,大廳陳列仿古品,收藏編鍾11件,取整數名齋號「十鍾三房」。收藏稀世珍品有:毛公鼎、曾伯霖簋。
老龍灣老龍灣旅遊區包括老龍灣、冶源水庫、海浮山、懸泉寺、溫泉河、風火洞等,地處平原與山區交接地帶,西南為山區,東北為山前沖積平原和丘陵,地勢南高北低,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2.4°C,降水量為750毫米。老龍灣古名熏冶湖,位於海浮山北麓,泉水系地下泉脈涌匯地表而成,水域面積80餘畝,水深盈丈,清澈見底,四季恆溫18°C,湖中水鳥嬉戲,岸上竹林環繞。盛夏酷暑,泉水清涼甘冽,浸入肌膚;數九寒冬,霧氣蒸騰,古人留下「冶源煙靄三冬暖」的詩句。老龍灣內泉計萬許,主泉有鑄劍池、萬寶泉、秦池、善息泉、濯馬潭等。另外還有雪化橋、陳榮碑竹、清漪亭、江南亭、上天梯、松節亭、古戲樓等景點。主泉鑄劍池,水出石坎下,突涌若沸,傳說春秋時期歐冶子曾於此鑄劍淬火。池西南側磐石上,鐫有「鑄劍池」三個斗方大字和「天下明護陰陽劍,鬼斧鑿開混沌池」的詩句,為明嘉靖年間雪蓑道人書,其字體剛勁瀟灑,為歷代書法家所贊譽。
玲瓏山 位於青州市西南15公里,嵯峨的石峰林凸起在渾圓的山頂上,遠遠望去,猶如一座雄踞山巔的古代城堡。玲瓏剔透的怪石,形態各異的洞穴遍布山體,它簡直像一塊巨大的盆景石,擱置於天地之間,其主峰海拔567米,峻峰銳起,聳拔突兀,實為一方之冠。玲瓏山,山上有通天洞、串心洞、仙寶洞、觀音洞、天降石、飛來石、玉皇峰、凌霞關、卡天門等景觀,千姿百態,令人心曠神怡。「天降石」重約5噸,擱在一根孤聳的石柱子上,背後白雲飄動,彷彿柱搖石動。最為國內外人士所矚目的是位於同北峰中的魏部道昭《白駒谷題名》、《白雲堂題刻》等三處題刻,該石刻作為中國「魏碑三奇」之一,是研究中國古代書法藝術和中國文字變遷的珍貴資料。近年來,吸引著眾多的中外著名書法研究愛好者到此謁拜,特別是每年都有數百名日本書法界名人前來謁拜,參觀游覽。
青州博物館 是一座綜合性地誌博物館,成立於1959年。1984年建設新館,佔地40畝,建築面積12000平方米,為仿古式民族建築群.青州博物館是我國建館最早的博物館之一,收藏各類文物2萬余件。海內外孤本--明萬曆青州狀元趙秉忠的殿試卷填補了明代宮廷檔案的空白;東漢大型出廓「宜子孫」玉璧為目前僅見的有字漢璧;青州龍興寺石刻佛教造像群被評為1996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其數量之大、雕工之精、貼金彩繪保存之好為我國文物考古所罕見。
山旺萬卷書 山旺,位於臨朐縣城東北。這里展示出的是1000萬到2500萬年前大自然的絢麗畫卷。山旺的地層中,有著豐富的硅藻土頁岩,層層壘壘,薄如白紙,被人們稱為「萬卷書」。 上頁岩中保存有豐富多彩的古生物化石,人們又稱其為「萬卷書」中的「象形文字」,它真實地記載著當地滄桑演變的歷史。山旺化石蘊藏極其豐富,千姿百態,種類繁多,已發現的有十多個門類,189科,其中古植物有苔蘚,小草榆、中華柳椴等;動物有蜂,蛾、魚、蛙、龜、豬、鹿等。 1976年山旺首次發現了完整的珍奇罕見的鳥化石,引起了轟動,同時被命名為「山旺山東鳥」,填補了我國第三世紀鳥類化石的空白。山旺化石的完好精美稱著於世,狼蛛和足爪、足千、蜻蜓的翅膀、蝙蝠的翼膜、老鼠的須毛,都印良清晰,歷歷可辨。
庵上石坊 石坊為頂、身、座三部分,高15米,寬9.35米,用多塊石灰岩壘加而成,接縫嚴密,渾然一體,宏偉壯觀。正面刻「聖旨」二字,中部橫批刻「節動開褒」四字,兩側刻「旌表愚童馬若愚妻王氏節孝坊」字樣,橫批下兩側刻有「大清道光己丑歲建」八字,背面橫批為「貞順流芳」,其它刻字與正面相同。坊上題字均為翰林單蘭亭所書,字體端莊幽雅。石坊雕刻內容豐富,人物、動物、植物、器物、山河等,無所不有。手法綜合運用立雕、透雕、浮雕、高肉浮雕和線刻技巧,精妙絕倫。主樓下雕刻八仙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有呼之欲出的效果。次樓匾下的四組諧音吉祥祈福動植物圖像如:六(鹿)合(鶴)同春、太師(獅)少保、掛印封(蜂)侯(猴)、父子拜相(象)所雕刻的動物活龍活現。其中「掛印封候」一組尤為精彩,運用難度大的鏤空雕刻手法,刻出一對玲瓏剔透的鳥籠懸於枝頭之上,籠中刻畫眉鳥能迎風鳴叫,鳥籠能隨風擺動,又雕猴子去捅黃蜂窩的調皮活潑之狀,極富情趣,石牌坊的最高頂部,雕有麒麟昂首負寶鼎狀,給人以凌空欲飛的動感,與巋然岸立的堅實坊柱、坊座形成強烈的對比。石坊設置力度合理,極富情趣。石坊雕刻繁簡得當,主次分明,民諺「天下無二坊」是對庵上石坊的贊譽。
范公亭公園 位於古青州城西門外風景秀麗、氣候宜人、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的洋溪湖畔,是青州市的重要景區之一。范公亭相傳原為范仲淹所建,距今已有930餘年。亭後有三祠,分別塑有范仲淹、富弼、歐陽修像,又稱為「三賢祠」,祠後有崇台,建「後樂堂」三間,亭北有「澄清軒」八間,軒前豎馮玉祥將軍撰寫的巨碑一座,書法渾厚。院內唐楸、宋槐,雖然已經千年,仍枝葉茂盛。綠樹成蔭、碧水盪漾的洋溪湖位居范公亭公園中心,洋溪湖北岸建有「順河樓」,相傳宋代著名女詞人李清照曾居住於此十年之久,樓西北建築「李清照紀念祠」建築風格全仿宋代建造,樓南側有老柳橫斜,俯身河上,酷似老翁垂釣,故名曰「洋溪晚釣」,即為古青州八景之一。
金寶樂園濰坊金寶樂園是一個以旅遊觀光的大型綜合性游樂園。位於山東金寶商業貿易區對面,西鄰濰坊民航機場,東靠濰州路206國道,區位優勢得天獨厚。金寶樂園總面積40萬平方米,融娛樂性、觀賞性、刺激性和參與性為一體。民俗風情濃郁,田園風格獨有。娛樂區、生態旅遊觀光區、城郊農業觀光區、休閑區4大部分是旅遊度假的良好場所。園內有孔明稱、盪山澗、空中纜車、世紀鍾和環園電車等120餘個娛樂景點項目。
仰天山 是省級森林公園,位於青州西南35公里,山下有一座古老的寺院--文殊寺(俗稱仰天寺)。「望月亭」和「文昌閣」分別列於寺院的西南、東北。「望月亭」 是一拱頂石質建築,坐落於寺西的望月山上,明工部尚書鍾羽正親手書寫的「望月」二字作亭額,砌在亭門之上;「文昌閣」拔台而起,立於懸岩光壁,憑窗而望,整個寺院周圍的山光水色盡收眼底。仰天山還是一座天然植物園,一年四季有著「春天一片花,夏來綠樹蔭,秋到紅葉遍,冬日披銀裝」的美好景色。
雲門山位於青州城南2.5公里,海拔421米,群峰突起,像座千仞高山。山頂上有石洞南北相通,遠望像一方明鏡高懸太空。每到夏秋季節,雲門山內雲霧繚繞,猶如仙境,人稱「雲門仙境」,雲門山因此而得名。山陰有隋唐時代造像5窟,石佛272尊,最早的雕刻於隋開皇年間。歷代文人墨客,如歐陽修、富弼、王世貞、鍾羽正等,給雲門山留下了眾多珍貴的摩崖題刻。山陰摩崖鐫有中國古代最大的摩崖漢字「壽」字,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壽比南山」一詞即源於此。「壽」字通高7.5米,寬3.7米,僅壽下的「寸」字就高2.3米,所以當地流傳著「壽比高山,人無寸高」之說。山陰雲門洞西側有著名的「雲窟」,狀如曲井,深不見底,夏秋時有雲霧蒸騰,經雲門洞涌進湧出,景觀特別壯美。

⑦ 濰坊旅遊最值得去的地方 濰坊自駕適合去哪裡旅遊

安丘石家莊民俗村
安丘石家莊民俗村,在安丘市西南16公里凌河鎮。該村樹高林密,路直田方;二層樓房幢幢,排列有序,干凈明麗。花圃路邊排列,賓館瀟灑大方,廣場寬敞平坦,幼兒園典雅玲瓏,一派生機勃勃的新農村興旺景象。鍾秀的景緻,文明的鄉風,淳樸好客的主人,每年都迎來日本、美國以及東南亞、西歐等許多國家的朋友,來這里隨農家俗、學農家活、住農家房、吃農家飯,體驗民間風俗,飽享田園之樂。
這個村有個民俗博物館,建於1988年4月,完全採用了當地民間工藝,深壘石基,腰裝踐腳,石灰泥牆,青磚大梢小瓦房,石家莊民俗表演是我國北方魯中一帶典型的農家四合套院,佔地面積1900平方米,
建築面積725平方米。整個博物館設分一廳、六室、一院。代表和體現了魯中一帶清末和建國初期的農家生活和風俗習慣,對研究當時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有較高價值。
民間禮儀廳是民間供奉神靈、年節行禮儀的場所。民間工藝室主要陳列著民間工藝品,如剪紙、刺綉、年畫等,顯示了當地人民的藝術才能和情趣。民間文娛室陳列著民間節日流傳盛行的龍燈、高蹺、旱船、獅包以及游戲娛樂器具等。農事用具室陳列著清末以來各式農具,張掛著「四季生產圖」,形象地刻畫出農家一年四季的耕作過程。農家生活室各種生活用具品類齊全,有儉朴的家常用具,也有待客用的精緻餐具和宴席用品。農家紡織室陳列著老式的軋、彈、紡、織、印、染等工具,牆上掛有大型壁畫「農家紡織圖」。村塾學堂室壁上掛有字畫,「四書五經」陳於案頭,文房四寶列於幾上,再現當年私塾面貌。
婚俗院大門上的對聯為:「天上雙星渡,人間六禮成。」院內放著花轎,設有拜天地用的香案花燭。洞房內布置著新婚擺設,充滿喜慶氣氛。五湖四海的賓客可在此舉行傳統的中國古典婚禮,享受天倫之樂。
後院設有碾房、磨房,備有馬車。主人可以應遊人要求一塊去推磨、推碾或坐馬車到村外穿行鄉間小路、放風箏、觀賞田園風光。
2 青雲山民俗游樂園
青雲山民俗游樂園是近年來安丘市委、市政府開發建成集旅遊、觀光、娛樂、投資、購物於一體的大型旅遊園區,佔地3000畝、堪稱「山東第一園」。青雲山民俗游樂園地處安丘市區、206國道和省道下小路的相交處,交通十分便利。青雲山民俗游樂園基本利用了原來的自然山體、自然湖泊、溪流和植被資源,栽植名貴樹種、花卉和大型竹林形成以游、樂、玩、吃、住為一體的大型游樂場所。園內共分六個景區,各景區都有不同的特色,置身園中,一步一景,變化萬千,使您流連忘返。
3 濰坊富華游樂園
各種慶祝活動精彩紛呈 琳琅滿目
時尚先鋒藝術-人體彩繪再度登陸
毛澤東萬枚像章再現偉人風彩
富華藝術團」金秋歡樂」專場歌舞演出
街頭演藝 大型迎賓 歡樂無限 輕松精彩
各位尊敬的朋友
富華游樂園每天都洋溢著節日氣氛
在這陽光明媚的日子裡
富華游樂園全體員工以全新的面貌等候著閣下的到來.
4 濰坊風箏博物館
濰坊風箏博物館位於濰坊市奎文區行政街66號,1989年4月建成。是目前世界上建築面積最大的風箏專業博物館。它佔地1.3公頃,建築面積8100平方米,建築造型選取了濰坊龍頭蜈蚣風箏的特點,屋脊是一條完整的組合陶瓷巨龍,屋頂用孔雀藍琉璃瓦鋪成,牆壁鋪白色馬塞克。整個建築設計風格獨特似蛟龍遨遊長空,伏而又起。
該館設有綜合館、中國館、濰坊館、友誼館等12個展館,在約2000平方米的展室內,收藏了古今中外的風箏珍品以及有關風箏的文物資料2000餘件,介紹了風箏的歷史、分類、創新及濰坊國際風箏會、風箏界友好往來、濰坊市概況。
展覽以1000餘只筒式、板式、硬翅、軟翅、串式五大類風箏精品以及300餘件翔實的風箏文物資料為主,較全面、客觀地體現了濰坊風箏所獨有的題材廣泛、造型優美、繪畫精細、色彩艷麗的風格;介紹了構思大方、造型誇張、色彩對比鮮明、注重飛翔性能、研究價值較高的外國風箏;重現了歷屆濰坊國際風箏會的盛況;展示了在濰坊市委、市政府「文化搭台,經濟唱戲」這一決策指導下各行各業發生的巨大變化。1988年各國風箏組織推舉濰坊為「世界風箏都」,1989年「國際風箏聯合會」成立。風箏博物館每年接待國內外觀眾3萬餘人次,已成為濰坊市對外開放的一個重要窗口。
5 浮煙山旅遊度假區
浮煙山旅遊度假區位於濰坊市區西南12公里處,總規劃面積為10平方公里,控制區面積為23.5平方公里,距濰坊機場10公里,距濟青高速公路12公里,距濰坊火車站13公里。浮煙山開發區於91年被市政府正式批准立項,93年被省政府批准為省級旅遊開發區。浮煙山開發區經過七年的開發建設已初具規模,先後順利舉辦了第九屆至十五屆濰坊國際風箏會的放飛比賽。浮煙山為泰沂山脈尾閭,南有明宮山,北有符山,海拔161.5米。浮煙山處於望留鎮、符山鎮南半部之間。浮煙山山名源於唐代,山上原有浮煙閣、溪澗草堂、詠翠亭、卧雲台、朝陽觀、公孫弘墓、麓台書院等古跡,現已大部分整修。浮煙山整個山勢呈東北西南走向,東坡平緩,西坡陡峭,山區地貌多變,溝谷密布,頂部較為平坦寬敞,山上林木蔥郁,四季風景各具特色。山西依符山水庫,山水相映,更為浮煙山增添了幾分秀麗。
浮煙山是濰坊市區唯一的一大自然風景區,是市區的旅遊勝地。濰城區政府非常重視浮煙山旅遊開發區的投資建設,現已投資3800萬元,基本完成基礎設施建設和部分景點建設,已建成朝陽觀和進山大型牌坊一座,大型風箏放飛場及觀禮台一處,浮鳶大酒店現已完成主體部分,度假別墅區已基本建成。浮煙山現規劃為六大部分:1、世界民俗風情園;2、自然風光區;3、娛樂活動區;4、度假別墅區;5、水上活動區;6、後勤服務區。規劃完成可使開發區成為融娛樂、游覽、商業、貿易、服務於一體的綜合性、多功能的游樂場所。
6 濰坊金寶樂園
濰坊金寶樂園是一個以旅遊觀光的大型綜合性游樂園。位於山東金寶商業貿易區對面,西鄰濰坊民航機場,東靠濰州路206國道,區位優勢得天獨厚。山東金寶集團自1996年8月10日開辦金寶樂園以來,同時建成了金寶賓館、金寶汽車站和金寶旅行社,已接待遊客100多萬人次,其中接待海外遊客1萬多人次。
金寶樂園總面積40萬平方米,融娛樂性、觀賞性、刺激性和參與性為一體。民俗風情濃郁,田園風格獨有。娛樂區、生態旅遊觀光區、城郊農業觀光區、休閑區4大部分是旅遊度假的良好場所。園內有孔明稱、盪山澗、空中纜車、世紀鍾和環園電車等120餘個娛樂景點項目,有金泉寺、金秀湖垂留釣中心等觀賞休閑的配套服務設施,金寶賓館、金寶旅行社、金寶汽車站,可為您提供前來旅遊觀光考察的最佳服務。
7 萬印樓
萬印樓位於濰坊市中心1公里處,佔地面積370平方米,建築面積380平方米,距濰坊飛機場7公里,距濰坊火車站1.5公里,萬印樓是陳介祺於清光三十年創立的,因為它珍藏過萬余件文物珍品,故稱萬印樓。一九九三年對外開放以來,其接待8千多人,其中海外遊客2千多人。陳介祺(1813-1884)濰坊市濰城區人,字壽卿,清代著名金石學家。道光廿五年進士,授翰林院編修,於咸豐四年辭官歸里。在以後的三十年中,專心致於金石學收藏和研究,成為一代金石大師。他以孜孜不倦的精神,進行金石考釋和研究,寫下了五十多種著作,文物界權威稱:他的論調與批評,不但高出當時同輩一等,簡直可以說「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他的「金石書林」別具一格,質朴凝重,豐富了我國的書法藝術。他以畢生的努力,為我國的金石學做出了卓越的貢獻,贏得了國內外專家學者的敬仰。萬印樓建築群具有典型的清代濰坊建築特點,並有清代宮廷建築風格。這里的東樓,就是聞名海內外的萬印樓,東樓二層十間,陳列介紹收藏情況,學術成果,西間大廳各三間,大廳陳列仿古品,收藏編鍾11件,取整數名齋號「十鍾三房」。收藏稀世珍品有:毛公鼎、曾伯霖簋
8 十 笏 園
十笏園建於明代,原是明嘉靖年間刑部郎中胡邦佐的故宅,清代陳兆鸞(清順治年間任彰德知府)、郭熊飛(清道光年間任直隸布政吏)曾先後在此住過,後被濰縣首富丁善寶以重金購得,於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改建為私人花園。
「笏」為古時大臣上朝時拿著的狹長形手板,多用玉、象牙或竹片製成。丁善寶在他的《十笏園記》中對十笏園的命名作了解釋:「以其小而易就也,署其名曰十笏園,亦以其小而名之也。」「十笏」一詞,來自唐人所著《法苑珠林》,在此書的《感通篇》中說,印度吠舍哩國有維摩居士故宅基,唐顯慶中王玄策出使西域,過其地,以笏量宅基,只有十笏,故號方丈之室。後人即以「十笏」來形容小面積的建築物。此園面積僅二千餘平方米,確是小園,丁善寶即取此意。
十笏園面積雖小,但在有限的空間里,能呈現自然山水之美,含蓄曲折,引人入勝。園中假山池塘、曲橋迴廊、亭榭書房等建築共34處,房間67間,緊湊而不擁擠,身臨其境,如在畫中,給人一種布局嚴謹、一步一景的感覺,體現出北方建築的特色,是我國古典造園藝術中的奇葩。十笏園平面呈長方形,由中、西、東三條古建築軸線組成,中軸線建築及其院落為園之主體部分。主要有如下景點:
十笏草堂 進大門東行為前院,正廳即十笏草堂。結構為三開間七檁,無廊硬山頂,明間雕花門,上懸清代金石學家陳介祺手書「無數青山拜草廬」匾額。堂前山石花木散點,池中荷香四溢,碧波漣漪。
四照亭 取其四面陽光普照之義,故名。亭較大,方形,為六檁卷棚式歇山頂,四周有坐凳欄桿。該亭水環四面,荷風水月,頗饒詩意,西有曲橋同迴廊相連。亭中有清代狀元曹鴻勛所題「四照亭」橫匾,亭外懸有「濤音」,是清代書法家桂馥手跡。亭柱上對聯為「清風明月本無價,近水遠山皆有情」,亭前懸對聯「望雲慚高鳥,臨水愧游魚」。順迴廊曲橋步入池心,四面環視,荷花滿池,景色宜人。亭內石桌凳,是當年園主舉觴流連,詠詩之處,四面橋欄可坐,可觀賞池水荷花和假山全景。曲橋與迴廊相接的地方,還有一副對聯為「於心有不厭,即事多所欣」。
鳶飛魚躍 亭北面六角門上有「鳶飛魚躍」四字石刻,原為唐代韓愈於貞觀二十年,貶為陽山令所書的自勉之作。字體飛動婉轉,氣貫長虹,有草篆隸筆意,安排得有正有欹,冶草篆隸於一爐,寓情於書,表現出那種「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的凌雲壯志,有形神兼備、意到筆隨之妙。此四字拓片曾發表在《書法》雜志1980年第6期上,為稀世珍品。園內此石刻,為清中期書畫家翟雲升臨摹,維妙維肖。
穩如舟亭 亭東北角築有船形建築名曰穩如舟,亭臨水池如舟形,故名。此亭建築巧妙,系六檁卷棚式頂,外形如船,恰似拋錨水中,隨時可以起錨解纜,引人遐思。穩如舟小亭的北門,有對聯為:山亭柳月多詩興,水閣荷風入畫圖。
假山 水池東臨半壁假山,山高10米,南北長30米,東西寬15米,是依東軸線上院落的房屋山牆以太湖石而建。拾級登山,山徑崎嶇,怪石嶙峋,路隨峰轉,其勢巍峨。間有水池、山洞、瀑布、山門之設,山間雜植松柏草木,四時常青,經冬不凋。
蔚秀亭 建於假山之巔,取自宋朝歐陽修《醉翁亭記》,「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中「蔚」、「秀」二字而名。亭內有揚州八怪之一金農的白描羅漢石刻一塊,姿態嫵媚,造意新奇。旁有孤松一株,直插霄漢,有對聯為:小亭山絕頂,獨得夕陽多。
落霞亭 山南端建有落霞亭,為四檁卷棚式結構。亭內裝嵌有鄭板橋手跡刻石「筆墨三則」、「田游岩」和「題畫竹」各一,所懸「聊避風雨」為鄭板橋手筆。落霞亭對聯為:竹宜著雨松宜雪,花可參禪酒可仙。
漪嵐亭 順山徑而下,卵石鋪路,位於荷池東南假山角下,有一六角攢尖頂小亭建築,名曰「漪嵐亭」。此亭小巧別致,坐於亭檻,平視噴泉,銀珠萬點,邊起邊落;俯視游魚,飄忽不定。池水的波紋即「漪」;山中之雲氣即「嵐」,故名。宋代名臣富弼的園亭就曾用此名。漪嵐亭與山上的蔚秀亭相呼應。
小滄浪亭 與漪嵐亭相對,是一座四角攢尖頂、覆以茅草之亭,其四柱為原始松木建築,愈見其淡雅古樸,富有野趣。滄浪,取意於《孟子·離婁》:「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亭下池邊有大石一塊,正可濯纓濯足。宋代詩人蘇舜欽曾築滄浪亭於蘇州,為著名園林。小滄浪正是園主借蘇州拙政園滄浪亭而命名。又因此亭較小,故名小滄浪。亭內有石桌、石凳,可在此飲茶、乘涼,又可以濯洗。
迴廊石刻 在水池西有迴廊,它把西軸線與中軸線景觀巧妙而有機地的隔開,起到了既合理分布景觀,又增加觀賞性建築的作用。廊上雕花牙,柱間設欄桿。在長廊的牆上嵌鄭板橋竹蘭圖石刻5方。最南端為丁善寶撰、翰林丁良干書寫的《十笏園》,記述了建園情況及其意圖。這是十笏園最好的史料。最北端有張昭潛撰、曹鴻勛書寫的《十笏園記》。
春雨樓 出迴廊而北,院西二層小樓即春雨樓。此樓為三開間七檁廡殿式建築,樓門抱廈出廊,輔以坐凳欄桿。取名春雨樓,系借宋代詩人陸游詩《臨安春雨初霽》中的名句「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而為。它雖建於清代,但又取宋代建築特點,雨天登樓,窗外一望別有雅趣。「春雨樓」三字由曹鴻勛手書。
硯香樓 院中北樓為十笏園主體建築,系明代所建,名硯香樓。其結構為二層,兩開間五檁,硬山頂;樓前有月台,圓窗方台,古色古香;樓上門窗外有前廊,設欄桿護之。硯香樓是原園主人藏書和讀書之所,其名借唐詩人李賀《楊生青花紫石硯歌》中「紗帷晝暖墨花春,輕漚漂沫松麝重」之句,就是說,白晝書房溫暖如春,研墨起花紋,墨汁發出陣陣松麝香味,故取此意而名。站在樓上向前望去,「崖壁假山,飛瀑流泉,藕塘蓬蒲,蓮葉田田」,十笏園全貌盡收眼底。中外書畫家經常聚會於此進行交流。正如詩雲:欲醉春雨樓,硯香十笏堂;橋通四照亭,漪嵐小滄浪。
十 笏 園 (續)
靜如山房 西軸線上一排西廂房共八開間,其院稱作園中園。自南至北,第一為靜如山房,取其安靜閑雅、潔凈之意,是比較高級的客房。
秋聲館 取歐陽修《秋聲賦》而名,為客人下榻之處,前出抱廈並有坐凳欄桿。
深柳讀書堂 在園之西院的北過廳名叫深柳讀書堂。唐詩人劉慎虛詩的《闕題》中有:「閉門向山路,深柳讀書堂」句,因借用為書塾名稱,表示自己志趣在於讀書,不好交往,深深柳蔭中的堂屋裡正好讀書。清代賀國嶙、何日浩、錢向杲等,都曾用此作書齋名稱。
頌芬書屋 過深柳讀書堂,入小院,北廳即頌芬書屋,為園主之書房。廳內雕梁畫棟,熠熠生輝。此廳後院,西為廂房,北廳名雪庵,康有為游十笏園後改題為「小書巢」。
碧雲齋 位於東軸線上,有碧雲齋等4院。碧雲齋為園主人之家居,取碧色天空, 晴穹萬里之意。東西有小廊,東廊內裝有馮起震畫竹刻石10塊,分別由董其昌、邢侗、李曄題跋;西廊內嵌有招子庸畫竹刻石。畫上招子庸自題詩曰:「寫竹當師竹,何須法古人,瞭然心眼手,下筆自通神。」園中其它石跡尚多。
城隍廟碑 碑高1.90米,寬0.80米,厚0.20米。碑文20行,每行47字,為鄭板橋所撰並書,通篇楷書,在鄭氏書作中極為少見,稱為「三絕碑」。鄭板橋不信鬼神,在碑文中直道神為人所造,神權是人所授,有樸素唯物主義思想,稱一絕。書法為鄭板橋楷書傑作,稱一絕。丹書石上,由其高足司徒文膏刻,不失筆意,與真筆不差毫釐,又一絕。
唐代鐵佛造像 1962年在濰城區石佛寺出土,現存十笏園。據《濰縣志稿》及碑刻記載,石佛寺在宋代以前名鐵佛寺,鐵佛寺毀,改建為石佛寺,鐵佛遂埋於地下。鐵佛像高3米,寬2米,約重5噸。下部及手部殘毀,系分段排模鑄造,體現了古代鑄造藝人高超的鑄造工藝。鐵佛造像盤腿趺坐,左手端胸前,右手前伸,面部豐腴端莊,鼻端隆起,寬額豐腮,雙目微合,面呈慈祥微笑狀,美發高髻,穿博帶式大衣,附瓔珞,造型優美,體現出唐代典型藝術風格,是我國罕見的巨型鐵佛造像。
?龜蛇碑 原在濰城區玉清宮內,上書「龜蛇」二字,故名。碑名為金代道士譚處端所書。「龜蛇」二字為象形體草書。字體飛動勁拔,氣勢雄偉,一筆揮就。玉清宮為一道觀,道教認為,北方之神為玄武,它的形象是龜蛇合體。道士譚處端書此二字意為敬玄武。道教祀玄武時以龜蛇二物之像置於其旁。
?文徵明石刻 文徵明,明書畫家,江蘇蘇州人,正德末,以諸生歲貢薦試吏部,任翰林院待詔。嘉靖初年預修《武宗實錄》。不附和張璁、楊一清,辭官歸鄉,行草書有智永遺意,大字仿黃庭堅,尤精小楷。擅畫山水,師法宋元,筆墨蒼潤秀雅,人稱「吳門派」。與沈周(或祝允明)、唐寅、仇英並稱「明四家」。又與祝允明、唐寅、徐禎卿切磋詩文,人稱「吳中四才子」。有《甫田集》傳世。園中石刻內容為:萬事年來盡掃除,無端翰墨尚留余。欲緣鷗鳥投丹粉,還為鵝群寫道書。
?董其昌書法石刻 董其昌,明書畫家,字元宰,號思白,香光居士,上海市松江人。萬曆已丑進士,官至南京禮部尚書、詹事府詹事。以書畫名重海內外。畫山水,宗北,其作品秀潤蒼郁,超然出塵,書法師宗顏、虞,又學鍾、王,疏宕秀朗,頗有特色。此石刻為董氏行書一幅:縈渟淡不流,金碧如何拾;迎晨含素華,獨往事朝汲。下有於祉(澹園)跋:「楊君潤軒,既刻衡山書,並此卷上石,此亦吾家故物也。筆力大似李北海。乙卯秋識。」
?張瑞圖石刻 張瑞圖(公元1576-1641年),明末福建晉江人,天啟六年(1626年),晉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入參機務。時魏忠賢用事,忠賢生祠碑文,多出其手書。崇禎初罷去。定逆案,贖徙為民。善畫山水,工書法,與米萬鍾、董其昌等齊名。有《白毫庵集》。園中石刻內容為:一夜春雨過,千畦盡成綠;不曉意所欣,道是齋廚足。
??鄭板橋專題陳列室 鄭板橋(公元1693-1765年),名燮,字克柔,號理庵,又號板橋,江蘇興化人。出身貧寒,性情落拓,不拘小節,人多目為狂士。清濰縣知縣,「揚州八怪」之一。應科舉為清康熙秀才,雍正舉人,乾隆進士。清乾隆七年(1742年)春,任范縣知縣。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調任濰縣知縣。鄭板橋任濰縣(今濰坊市區)知縣7年,最大的政績是救濟災民。當時濰縣發生百年不遇的大旱,大批災民流離失所。「十日賣一兒,五日賣一婦,來日剩一身,茫茫即長路……」是當時的寫照。他採取果斷措施:一面先行開倉賑貸,令百姓具券借糧,一面向上呈報;對於積粟之家,不分紳商,盡行封存,責其平糶。還修築城牆,疏浚城河,以工代賑。「衙齋卧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他處處關心百姓,千方百計拯民於水火,因此觸犯了豪紳巨賈利益,遭誣告罷官。
?鄭板橋詩、書、畫皆有成就,號稱「三絕」。其畫秀麗蒼勁,隨意揮灑,筆趣橫生,尤善蘭、竹、石;詩文講究真情,傲放慷慨,惻惻動人;書法則揉楷、行、草、隸而為一,圓潤古秀,自號「六分半書」。著有《板橋文集》、《板橋家書》、《板橋詩鈔》等。鄭板橋在中國文學史、美術史上有一定地位。徐悲鴻先生說:「板橋先生為中國近三百年來最卓絕的人物之一,其思想奇、文章奇、書畫尤奇。觀其詩文與書畫,不但想見高致,而且寓仁慈於奇妙,尤為古今天才之難得者。」
? 鄭板橋專題陳列室共四個部分:第一部分為序言部分,除文字、實物外,還有鄭板橋畫像及塑像;第二部分重點陳列鄭板橋在濰縣遺留的碑刻,其中有鄭氏撰文並書寫的「城隍廟碑」原碑,院中還有一方石刻,是鄭板橋所書「潤格」,真隸相參,雜以行草,是其書法代表作之一;第三部分陳列有鄭板橋手跡以及文字圖表等,介紹鄭氏生平及藝術造詣;第四部分展出當代紀念和研究鄭板橋的論文專著等。
10 雲門山
雲門山,是1985年山東省政府公布的第一批省級風景名勝區之一,位於青州城南2.5公里處,海撥421米。平原撥笏,松蔭蓋足,雖不高而有千仞之勢,自古為魯中名山。主峰大雲頂,有洞如門,南北相通,遠望如明鏡高懸,夏秋時節,雲霧繚繞,穿洞而過,如滾滾波濤,將山頂廟宇托於其上,若隱若現,虛無縹緲,宛若仙境,蔚為壯觀,謂之「雲門」,或稱「雲門仙境」。
在主峰雲門洞南西側有一天然石罅,深不可測,當氣壓低時,常有蒸氣泛出,名曰「雲窟」。雲門山松柏如海,鬱郁蔥蔥,危崖峭立,景色迷人,位居青州府城南,好似一幅天然屏障。雲門仙鏡,歷來頗得佛、道兩教的青睞。雲門山的陽坡有大、小石窟5個,造像272尊。在雲門山陰,有一海內罕見的巨大型摩崖石刻「壽」字,人稱「雲門獻壽」。系「大明嘉靖三十九年九月初九日,衡府內掌司冀陽周全寫」。雲門山後東側,還有冀陽周全開造的「萬春洞」。雲門山主峰名「大雲頂」,形若魚脊,東西走向,上多寺廟宮觀,山巔植「東岳大帝」之宮,樹「泰山老母」之祀,東西建閬風亭,修盤山石級968級。登上雲門山巔,向西眺望,駝山及西南大小群峰,山巒起伏,十分壯觀。建雲門山「天仙玉女祠」、「望壽閣」、紅牆青瓦,古色古香,巍偉壯觀。
11 偶園
偶園,在青州城裡偶園街中段東側,原系清朝康熙年間文華殿大學士、太子太傅馮溥的私人花園,所以當地俗稱為「馮家花園」。這座花園規模並不大,由於它是現存稀有的「康熙風格」園林建築,所以便有著很高的建築文化價值。
偶園的歷史,有多種說法,有人認定它是由明朝衡王府的東花園改建而成的。明憲宗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皇帝朱見深封其第七子朱佑木軍為衡王,於明孝宗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就藩青州。衡王在建造起一座富麗堂皇的宮殿的同時,在東華門外建造了一座花園,名東花園。根據明王朝的規定,東花園的布局和規模,都跟皇帝宮內的御花園相仿。當時,凡是御花園內有的設施,這里也有,只是規模略小而已。大約過了180多年,清朝的文華殿大學士太子太傅馮溥,在告老還鄉之前,將他在北京的萬柳堂獻給皇上,皇上就把原衡王府的東花園賜給了他。馮溥將東花園又進行了一番整修和改建,即取名「偶園」。這種說法在青州城鄉頗為流行,卻沒有文字依據。現在有據可查的是:馮溥(公元1609-1692年),字孔博,又字易齋,清順治三年進士。歷任庶吉士、編修、宏文院侍講學士、吏部右侍郎、刑部尚書等職。「端敏練達、勤勞素著」,深得皇帝的信任,康熙十年(公元1671年)拜文華殿學士。次年,他上書乞休,康熙帝捨不得,便批示說:「卿六十四歲,未衰也,俟七十乃休耳!」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馮溥74歲以年老請休獲准,加太子太傅,卒年83歲。他平生愛才若渴,精於詩章,有《佳山堂集》傳世。清咸豐《青州府志》載:馮溥既歸,辟園於居地之南,築假山,樹奇石,環以竹樹,曰偶園。到現在已有300多年的歷史。
偶園的原貌,據馮溥的曾孫馮時基所著的《偶園記略》介紹,原為一組宅第、宗祠、園林三結合的古建築群。除去為數眾多的竹木花卉以外,主要的建築設施有:一山(人工堆砌的假山,分東、西、中三峰)、一堂(佳山堂)、二水(洞泉水、瀑布水)、二門(偶園門木耆綠門)、三橋(大石橋、橫石橋、瀑水橋)、三閣(雲鏡閣、綠格閣、松風閣)、四池(魚池、蓄水池、方池、瀑水池)、五亭(友石亭、問山亭、一草亭、近樵亭、卧雲亭)。石亭前的太湖石奇巧為一方之冠。另外,還有小齋、幽室、山茶房等建築。園門上有一匾額,上書「偶園」二字。門內的四扇石屏上鐫刻著明朝高唐王的篆書。至清末,「山石樹木,大概雖存,而荒蕪殊甚」(清光緒《益都縣圖志》),僅存為一山一堂一閣。

⑧ 濰坊有什麼值得一去的旅遊景點

安丘石家莊民俗村

安丘石家莊民俗村,在安丘市西南16公里凌河鎮。該村樹高林密,路直田方;二層樓房幢幢,排列有序,干凈明麗。花圃路邊排列,賓館瀟灑大方,廣場寬敞平坦,幼兒園典雅玲瓏,一派生機勃勃的新農村興旺景象。鍾秀的景緻,文明的鄉風,淳樸好客的主人,每年都迎來日本、美國以及東南亞、西歐等許多國家的朋友,來這里隨農家俗、學農家活、住農家房、吃農家飯,體驗民間風俗,飽享田園之樂。
這個村有個民俗博物館,建於1988年4月,完全採用了當地民間工藝,深壘石基,腰裝踐腳,石灰泥牆,青磚大梢小瓦房,石家莊民俗表演是我國北方魯中一帶典型的農家四合套院,佔地面積1900平方米,
建築面積725平方米。整個博物館設分一廳、六室、一院。代表和體現了魯中一帶清末和建國初期的農家生活和風俗習慣,對研究當時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有較高價值。
民間禮儀廳是民間供奉神靈、年節行禮儀的場所。民間工藝室主要陳列著民間工藝品,如剪紙、刺綉、年畫等,顯示了當地人民的藝術才能和情趣。民間文娛室陳列著民間節日流傳盛行的龍燈、高蹺、旱船、獅包以及游戲娛樂器具等。農事用具室陳列著清末以來各式農具,張掛著「四季生產圖」,形象地刻畫出農家一年四季的耕作過程。農家生活室各種生活用具品類齊全,有儉朴的家常用具,也有待客用的精緻餐具和宴席用品。農家紡織室陳列著老式的軋、彈、紡、織、印、染等工具,牆上掛有大型壁畫「農家紡織圖」。村塾學堂室壁上掛有字畫,「四書五經」陳於案頭,文房四寶列於幾上,再現當年私塾面貌。
婚俗院大門上的對聯為:「天上雙星渡,人間六禮成。」院內放著花轎,設有拜天地用的香案花燭。洞房內布置著新婚擺設,充滿喜慶氣氛。五湖四海的賓客可在此舉行傳統的中國古典婚禮,享受天倫之樂。
後院設有碾房、磨房,備有馬車。主人可以應遊人要求一塊去推磨、推碾或坐馬車到村外穿行鄉間小路、放風箏、觀賞田園風光。
2 青雲山民俗游樂園
青雲山民俗游樂園是近年來安丘市委、市政府開發建成集旅遊、觀光、娛樂、投資、購物於一體的大型旅遊園區,佔地3000畝、堪稱「山東第一園」。青雲山民俗游樂園地處安丘市區、206國道和省道下小路的相交處,交通十分便利。青雲山民俗游樂園基本利用了原來的自然山體、自然湖泊、溪流和植被資源,栽植名貴樹種、花卉和大型竹林形成以游、樂、玩、吃、住為一體的大型游樂場所。園內共分六個景區,各景區都有不同的特色,置身園中,一步一景,變化萬千,使您流連忘返。

3 濰坊富華游樂園
各種慶祝活動精彩紛呈 琳琅滿目
時尚先鋒藝術-人體彩繪再度登陸
毛澤東萬枚像章再現偉人風彩
富華藝術團」金秋歡樂」專場歌舞演出
街頭演藝 大型迎賓 歡樂無限 輕松精彩

各位尊敬的朋友
富華游樂園每天都洋溢著節日氣氛
在這陽光明媚的日子裡
富華游樂園全體員工以全新的面貌等候著閣下的到來.
4 濰坊風箏博物館
濰坊風箏博物館位於濰坊市奎文區行政街66號,1989年4月建成。是目前世界上建築面積最大的風箏專業博物館。它佔地1.3公頃,建築面積8100平方米,建築造型選取了濰坊龍頭蜈蚣風箏的特點,屋脊是一條完整的組合陶瓷巨龍,屋頂用孔雀藍琉璃瓦鋪成,牆壁鋪白色馬塞克。整個建築設計風格獨特似蛟龍遨遊長空,伏而又起。

該館設有綜合館、中國館、濰坊館、友誼館等12個展館,在約2000平方米的展室內,收藏了古今中外的風箏珍品以及有關風箏的文物資料2000餘件,介紹了風箏的歷史、分類、創新及濰坊國際風箏會、風箏界友好往來、濰坊市概況。

展覽以1000餘只筒式、板式、硬翅、軟翅、串式五大類風箏精品以及300餘件翔實的風箏文物資料為主,較全面、客觀地體現了濰坊風箏所獨有的題材廣泛、造型優美、繪畫精細、色彩艷麗的風格;介紹了構思大方、造型誇張、色彩對比鮮明、注重飛翔性能、研究價值較高的外國風箏;重現了歷屆濰坊國際風箏會的盛況;展示了在濰坊市委、市政府「文化搭台,經濟唱戲」這一決策指導下各行各業發生的巨大變化。1988年各國風箏組織推舉濰坊為「世界風箏都」,1989年「國際風箏聯合會」成立。風箏博物館每年接待國內外觀眾3萬餘人次,已成為濰坊市對外開放的一個重要窗口。

5 浮煙山旅遊度假區
浮煙山旅遊度假區位於濰坊市區西南12公里處,總規劃面積為10平方公里,控制區面積為23.5平方公里,距濰坊機場10公里,距濟青高速公路12公里,距濰坊火車站13公里。浮煙山開發區於91年被市政府正式批准立項,93年被省政府批准為省級旅遊開發區。浮煙山開發區經過七年的開發建設已初具規模,先後順利舉辦了第九屆至十五屆濰坊國際風箏會的放飛比賽。浮煙山為泰沂山脈尾閭,南有明宮山,北有符山,海拔161.5米。浮煙山處於望留鎮、符山鎮南半部之間。浮煙山山名源於唐代,山上原有浮煙閣、溪澗草堂、詠翠亭、卧雲台、朝陽觀、公孫弘墓、麓台書院等古跡,現已大部分整修。浮煙山整個山勢呈東北西南走向,東坡平緩,西坡陡峭,山區地貌多變,溝谷密布,頂部較為平坦寬敞,山上林木蔥郁,四季風景各具特色。山西依符山水庫,山水相映,更為浮煙山增添了幾分秀麗。
浮煙山是濰坊市區唯一的一大自然風景區,是市區的旅遊勝地。濰城區政府非常重視浮煙山旅遊開發區的投資建設,現已投資3800萬元,基本完成基礎設施建設和部分景點建設,已建成朝陽觀和進山大型牌坊一座,大型風箏放飛場及觀禮台一處,浮鳶大酒店現已完成主體部分,度假別墅區已基本建成。浮煙山現規劃為六大部分:1、世界民俗風情園;2、自然風光區;3、娛樂活動區;4、度假別墅區;5、水上活動區;6、後勤服務區。規劃完成可使開發區成為融娛樂、游覽、商業、貿易、服務於一體的綜合性、多功能的游樂場所。

6 濰坊金寶樂園
濰坊金寶樂園是一個以旅遊觀光的大型綜合性游樂園。位於山東金寶商業貿易區對面,西鄰濰坊民航機場,東靠濰州路206國道,區位優勢得天獨厚。山東金寶集團自1996年8月10日開辦金寶樂園以來,同時建成了金寶賓館、金寶汽車站和金寶旅行社,已接待遊客100多萬人次,其中接待海外遊客1萬多人次。
金寶樂園總面積40萬平方米,融娛樂性、觀賞性、刺激性和參與性為一體。民俗風情濃郁,田園風格獨有。娛樂區、生態旅遊觀光區、城郊農業觀光區、休閑區4大部分是旅遊度假的良好場所。園內有孔明稱、盪山澗、空中纜車、世紀鍾和環園電車等120餘個娛樂景點項目,有金泉寺、金秀湖垂留釣中心等觀賞休閑的配套服務設施,金寶賓館、金寶旅行社、金寶汽車站,可為您提供前來旅遊觀光考察的最佳服務。

7 萬印樓
萬印樓位於濰坊市中心1公里處,佔地面積370平方米,建築面積380平方米,距濰坊飛機場7公里,距濰坊火車站1.5公里,萬印樓是陳介祺於清光三十年創立的,因為它珍藏過萬余件文物珍品,故稱萬印樓。一九九三年對外開放以來,其接待8千多人,其中海外遊客2千多人。陳介祺(1813-1884)濰坊市濰城區人,字壽卿,清代著名金石學家。道光廿五年進士,授翰林院編修,於咸豐四年辭官歸里。在以後的三十年中,專心致於金石學收藏和研究,成為一代金石大師。他以孜孜不倦的精神,進行金石考釋和研究,寫下了五十多種著作,文物界權威稱:他的論調與批評,不但高出當時同輩一等,簡直可以說「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他的「金石書林」別具一格,質朴凝重,豐富了我國的書法藝術。他以畢生的努力,為我國的金石學做出了卓越的貢獻,贏得了國內外專家學者的敬仰。萬印樓建築群具有典型的清代濰坊建築特點,並有清代宮廷建築風格。這里的東樓,就是聞名海內外的萬印樓,東樓二層十間,陳列介紹收藏情況,學術成果,西間大廳各三間,大廳陳列仿古品,收藏編鍾11件,取整數名齋號「十鍾三房」。收藏稀世珍品有:毛公鼎、曾伯霖簋
8 十 笏 園
十笏園建於明代,原是明嘉靖年間刑部郎中胡邦佐的故宅,清代陳兆鸞(清順治年間任彰德知府)、郭熊飛(清道光年間任直隸布政吏)曾先後在此住過,後被濰縣首富丁善寶以重金購得,於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改建為私人花園。

「笏」為古時大臣上朝時拿著的狹長形手板,多用玉、象牙或竹片製成。丁善寶在他的《十笏園記》中對十笏園的命名作了解釋:「以其小而易就也,署其名曰十笏園,亦以其小而名之也。」「十笏」一詞,來自唐人所著《法苑珠林》,在此書的《感通篇》中說,印度吠舍哩國有維摩居士故宅基,唐顯慶中王玄策出使西域,過其地,以笏量宅基,只有十笏,故號方丈之室。後人即以「十笏」來形容小面積的建築物。此園面積僅二千餘平方米,確是小園,丁善寶即取此意。
十笏園面積雖小,但在有限的空間里,能呈現自然山水之美,含蓄曲折,引人入勝。園中假山池塘、曲橋迴廊、亭榭書房等建築共34處,房間67間,緊湊而不擁擠,身臨其境,如在畫中,給人一種布局嚴謹、一步一景的感覺,體現出北方建築的特色,是我國古典造園藝術中的奇葩。十笏園平面呈長方形,由中、西、東三條古建築軸線組成,中軸線建築及其院落為園之主體部分。主要有如下景點:
十笏草堂 進大門東行為前院,正廳即十笏草堂。結構為三開間七檁,無廊硬山頂,明間雕花門,上懸清代金石學家陳介祺手書「無數青山拜草廬」匾額。堂前山石花木散點,池中荷香四溢,碧波漣漪。
四照亭 取其四面陽光普照之義,故名。亭較大,方形,為六檁卷棚式歇山頂,四周有坐凳欄桿。該亭水環四面,荷風水月,頗饒詩意,西有曲橋同迴廊相連。亭中有清代狀元曹鴻勛所題「四照亭」橫匾,亭外懸有「濤音」,是清代書法家桂馥手跡。亭柱上對聯為「清風明月本無價,近水遠山皆有情」,亭前懸對聯「望雲慚高鳥,臨水愧游魚」。順迴廊曲橋步入池心,四面環視,荷花滿池,景色宜人。亭內石桌凳,是當年園主舉觴流連,詠詩之處,四面橋欄可坐,可觀賞池水荷花和假山全景。曲橋與迴廊相接的地方,還有一副對聯為「於心有不厭,即事多所欣」。
鳶飛魚躍 亭北面六角門上有「鳶飛魚躍」四字石刻,原為唐代韓愈於貞觀二十年,貶為陽山令所書的自勉之作。字體飛動婉轉,氣貫長虹,有草篆隸筆意,安排得有正有欹,冶草篆隸於一爐,寓情於書,表現出那種「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的凌雲壯志,有形神兼備、意到筆隨之妙。此四字拓片曾發表在《書法》雜志1980年第6期上,為稀世珍品。園內此石刻,為清中期書畫家翟雲升臨摹,維妙維肖。
穩如舟亭 亭東北角築有船形建築名曰穩如舟,亭臨水池如舟形,故名。此亭建築巧妙,系六檁卷棚式頂,外形如船,恰似拋錨水中,隨時可以起錨解纜,引人遐思。穩如舟小亭的北門,有對聯為:山亭柳月多詩興,水閣荷風入畫圖。
假山 水池東臨半壁假山,山高10米,南北長30米,東西寬15米,是依東軸線上院落的房屋山牆以太湖石而建。拾級登山,山徑崎嶇,怪石嶙峋,路隨峰轉,其勢巍峨。間有水池、山洞、瀑布、山門之設,山間雜植松柏草木,四時常青,經冬不凋。
蔚秀亭 建於假山之巔,取自宋朝歐陽修《醉翁亭記》,「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中「蔚」、「秀」二字而名。亭內有揚州八怪之一金農的白描羅漢石刻一塊,姿態嫵媚,造意新奇。旁有孤松一株,直插霄漢,有對聯為:小亭山絕頂,獨得夕陽多。
落霞亭 山南端建有落霞亭,為四檁卷棚式結構。亭內裝嵌有鄭板橋手跡刻石「筆墨三則」、「田游岩」和「題畫竹」各一,所懸「聊避風雨」為鄭板橋手筆。落霞亭對聯為:竹宜著雨松宜雪,花可參禪酒可仙。
漪嵐亭 順山徑而下,卵石鋪路,位於荷池東南假山角下,有一六角攢尖頂小亭建築,名曰「漪嵐亭」。此亭小巧別致,坐於亭檻,平視噴泉,銀珠萬點,邊起邊落;俯視游魚,飄忽不定。池水的波紋即「漪」;山中之雲氣即「嵐」,故名。宋代名臣富弼的園亭就曾用此名。漪嵐亭與山上的蔚秀亭相呼應。
小滄浪亭 與漪嵐亭相對,是一座四角攢尖頂、覆以茅草之亭,其四柱為原始松木建築,愈見其淡雅古樸,富有野趣。滄浪,取意於《孟子·離婁》:「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亭下池邊有大石一塊,正可濯纓濯足。宋代詩人蘇舜欽曾築滄浪亭於蘇州,為著名園林。小滄浪正是園主借蘇州拙政園滄浪亭而命名。又因此亭較小,故名小滄浪。亭內有石桌、石凳,可在此飲茶、乘涼,又可以濯洗。
迴廊石刻 在水池西有迴廊,它把西軸線與中軸線景觀巧妙而有機地的隔開,起到了既合理分布景觀,又增加觀賞性建築的作用。廊上雕花牙,柱間設欄桿。在長廊的牆上嵌鄭板橋竹蘭圖石刻5方。最南端為丁善寶撰、翰林丁良干書寫的《十笏園》,記述了建園情況及其意圖。這是十笏園最好的史料。最北端有張昭潛撰、曹鴻勛書寫的《十笏園記》。
春雨樓 出迴廊而北,院西二層小樓即春雨樓。此樓為三開間七檁廡殿式建築,樓門抱廈出廊,輔以坐凳欄桿。取名春雨樓,系借宋代詩人陸游詩《臨安春雨初霽》中的名句「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而為。它雖建於清代,但又取宋代建築特點,雨天登樓,窗外一望別有雅趣。「春雨樓」三字由曹鴻勛手書。
硯香樓 院中北樓為十笏園主體建築,系明代所建,名硯香樓。其結構為二層,兩開間五檁,硬山頂;樓前有月台,圓窗方台,古色古香;樓上門窗外有前廊,設欄桿護之。硯香樓是原園主人藏書和讀書之所,其名借唐詩人李賀《楊生青花紫石硯歌》中「紗帷晝暖墨花春,輕漚漂沫松麝重」之句,就是說,白晝書房溫暖如春,研墨起花紋,墨汁發出陣陣松麝香味,故取此意而名。站在樓上向前望去,「崖壁假山,飛瀑流泉,藕塘蓬蒲,蓮葉田田」,十笏園全貌盡收眼底。中外書畫家經常聚會於此進行交流。正如詩雲:欲醉春雨樓,硯香十笏堂;橋通四照亭,漪嵐小滄浪。
十 笏 園 (續)
靜如山房 西軸線上一排西廂房共八開間,其院稱作園中園。自南至北,第一為靜如山房,取其安靜閑雅、潔凈之意,是比較高級的客房。
秋聲館 取歐陽修《秋聲賦》而名,為客人下榻之處,前出抱廈並有坐凳欄桿。
深柳讀書堂 在園之西院的北過廳名叫深柳讀書堂。唐詩人劉慎虛詩的《闕題》中有:「閉門向山路,深柳讀書堂」句,因借用為書塾名稱,表示自己志趣在於讀書,不好交往,深深柳蔭中的堂屋裡正好讀書。清代賀國嶙、何日浩、錢向杲等,都曾用此作書齋名稱。
頌芬書屋 過深柳讀書堂,入小院,北廳即頌芬書屋,為園主之書房。廳內雕梁畫棟,熠熠生輝。此廳後院,西為廂房,北廳名雪庵,康有為游十笏園後改題為「小書巢」。
碧雲齋 位於東軸線上,有碧雲齋等4院。碧雲齋為園主人之家居,取碧色天空, 晴穹萬里之意。東西有小廊,東廊內裝有馮起震畫竹刻石10塊,分別由董其昌、邢侗、李曄題跋;西廊內嵌有招子庸畫竹刻石。畫上招子庸自題詩曰:「寫竹當師竹,何須法古人,瞭然心眼手,下筆自通神。」園中其它石跡尚多。
城隍廟碑 碑高1.90米,寬0.80米,厚0.20米。碑文20行,每行47字,為鄭板橋所撰並書,通篇楷書,在鄭氏書作中極為少見,稱為「三絕碑」。鄭板橋不信鬼神,在碑文中直道神為人所造,神權是人所授,有樸素唯物主義思想,稱一絕。書法為鄭板橋楷書傑作,稱一絕。丹書石上,由其高足司徒文膏刻,不失筆意,與真筆不差毫釐,又一絕。
唐代鐵佛造像 1962年在濰城區石佛寺出土,現存十笏園。據《濰縣志稿》及碑刻記載,石佛寺在宋代以前名鐵佛寺,鐵佛寺毀,改建為石佛寺,鐵佛遂埋於地下。鐵佛像高3米,寬2米,約重5噸。下部及手部殘毀,系分段排模鑄造,體現了古代鑄造藝人高超的鑄造工藝。鐵佛造像盤腿趺坐,左手端胸前,右手前伸,面部豐腴端莊,鼻端隆起,寬額豐腮,雙目微合,面呈慈祥微笑狀,美發高髻,穿博帶式大衣,附瓔珞,造型優美,體現出唐代典型藝術風格,是我國罕見的巨型鐵佛造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