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旅遊觀光 » 觀光農業理念
擴展閱讀
潼南古村 2021-03-16 21:51:08
世界民俗文化旅遊 2021-03-16 21:48:20

觀光農業理念

發布時間: 2021-03-15 23:50:08

1. 生態觀光農業監測系統的創新和優勢是什麼

生態觀光農業監測系統的創新和優勢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隨著社會經濟的回飛速發展,人們生活水答平也逐漸提高。而生活水平提高以後,人們對於「玩樂」的追求也日益增多,生態觀光農業也就就此產生了。生態觀光農業是以現代農業生產為基礎,以現代旅遊經營服務理念和管理方式為支撐,以滿足遊客多元化需求和旅遊消費轉型升級為目標,依託庄園自然和人文資源,深度開發的旅遊觀光、休閑度假、健康養老、科普文化等多種功能,並形成多種形態的旅遊產業集聚區和旅遊綜合體。
浙江托普物聯網為生態觀光農業而研發的生態觀光農業監測系統,運用物聯網系統的溫度感測器、濕度感測器、PH值感測器、光感測器、CO2感測器等設備,檢測環境中的溫度、相對濕度、PH值、光照強度、土壤養分、CO2濃度等物理量參數,通過各種儀器儀表實時顯示或作為自動控制的參變數參與到自動控制中,保證生態觀光農業農作物有一個良好的、適宜的生長環境。遠程式控制制的實現使技術人員在辦公室就能對環境進行監測控制。

2. 鄉村通過體驗農業、觀光農業、休閑農業,真的可以致富嗎

鄉村通過通過體驗農業、觀光農業、休閑農業,是有可能致富的。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和競爭的日益激烈,人們渴望多樣化的旅遊,尤其是在典型的鄉村環境中放鬆。因此,一種交叉於農業和旅遊業邊緣的新興產業——觀光農業、休閑農業和體驗農業應運而生。這是一種以農業(廣義)自然資源為基礎,以農業文化和農村生活文化為核心,通過規劃、設計和建設吸引遊客前來觀賞、品味、購物、實踐、體驗、休閑度假的新型農業和旅遊相結合的生產經營模式。

生態休閑農業起源於19世紀30年代。由於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急劇增加,為了緩解城市生活的壓力,人們渴望在農村享受短暫的閑暇和寧靜,體驗農村生活。因此,生態休閑農業在義大利、奧地利等地逐漸興起,然後在歐美國家迅速發展。就其概念而言,休閑農業一詞來源於英語農業。旅遊業,即農業和旅遊業的結合。同時,休閑農業目前被描述為都市農業和鄉村旅遊。

3. 農家生態旅遊模式的核心理念是什麼

農家生態旅遊模式的核心理念是:以市場為導向,以生態農業為依託,以「綠色、環保、可持續發展」為原則,堅持「以農為本,大力發展特色農業旅遊」的發展方針,在建設「高產、優質、高效」生態農業的基礎上,將農業和旅遊兩種產業結合,讓客人享受清新自然、遠離污染的高品質生活。

4. 什麼是創意農業

創意農業:藉助創意產業的思維邏輯和發展理念,有效地將科技和人文要素融入農業生產,進一步拓展農業功能、整合資源,把傳統農業發展為融生產、生活、生態為一體的現代農業,即是現在所謂的創意農業。
創意農業起源於上世紀90年代後期,由於農業技術的創新發展,以及農業功能的拓展,觀光農業、休閑農業、精緻農業和生態農業相繼發展起來;與此同時,創意產業的理念也在英國、澳大利亞等國家和地區形成並迅速在全球擴展。創意農業學以美學經濟理論、總部經濟理論、戰略資本理論、附加值文化理論、消費教育理論為理論基礎,以附加值文化為理論核心,瞄準世界農業高新技術發展前沿,著力構建創意農業理論創新體系,為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提供有力支撐,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附加值文化理論的出發點和著眼點是充分調動廣大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大力培育農產品附加值文化,改善農村生活方式,改善農村生態環境,統籌城鄉產業發展,不斷發展農村社會生產力,達到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農村繁榮,推動農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目標。

5. 休閑觀光的農場規劃建設

觀光農園規劃的原則與要點
1. 規劃原則
(1)「三理念」統一原則。在觀光農園規劃中運用景觀生態設計理念、園林設計理念和文脈分析理念,並將三者有機結合起來。具體講就是:運用景觀生態設計理論進行園區總體空間布局,實現斑塊(功能區)、廊道(園區通道)、基質(園區地被)、邊緣(功能區邊界)的良性和諧;將中國園林的「欲揚先抑」、「隱、漏、露」及主景與配景、借景、層次、前景、點景等思想滲透到園區景觀規劃中,讓遊客在其中體驗「生境、畫境、意境」的精神升華;提煉和挖掘「皇家上林苑」和漢代歷史文化,通過功能區的建設與布局、道路設計營造一種文化情調和意境,提高觀光休閑的品位。
(2)動靜結合原則 。宏觀景觀配置上按照動靜結合的原則以及適應長遠發展的原則。園區的東半部文物分布量大面廣,屬文物保護區,項目總體布局上應該以靜為主,靜中有動;西半部基本沒有文物分布,不受文物保護的限制,項目總體布局上應以動為主,動中有靜。這樣就避免了主題不明確以及各個功能區之間氣氛相互沖突的問題。
(3)游覽便捷性、景觀豐富性原則。道路的設計必須遵循游覽便捷性、景觀豐富性原則。這就要求園林道路不僅要主次分明,而且還要曲折迂迴,疏密合理,讓遊人可以在沿途體驗不同的生境和畫鏡,並能夠達到意境的精神升華。
(4)「小、散、隱」原則。園區建築物要通過限制高度和綠雕等形式融入自然,必須體現出「天人合一」的意境。
(5)「一步一景、非同步異景」原則。景觀配置要遵循「一步一景、非同步異景」的「珍、奇、特、全」的原則,景觀豐富變化的程度是遊客的體驗豐富與否的關鍵。
2.規劃要點
(1)景觀系統。植物景觀是全園景觀規劃的中心。通過在不同功能區內渲染不同的植物景觀特色,豐富遊人的游覽觀賞感覺。豎向地形規劃對園區景觀也有很大影響,在規劃中以現狀地形為基礎,局部作地形調整,予人以山林重疊之感。人工建築、設施及園林小品會影響到園區的觀賞效果,必須與總體環境協調一致,注意體量小、色調淡、造型簡單。
(2)道路系統。園內道路不同於市區道路及一般交通道路,其道路系統規劃應從 「形」和「質」兩方面入手,並依據現狀和地形特徵,遵循「遇溝架橋,遇坎設階」的原則設計路網。「形」即總體布局要求合理、美觀,具有一定的導游作用,構建主環路——次級路——散步小路等園路系統。主環路連接各大功能區,但並不穿過各大功能區,使遊人在最少的時間內觀賞、參與其最感興趣的項目。而且當遊客登上陵頂俯視整個園區時可以觀賞到園區標志性的具像景觀,即通過種植不同類型的行道樹,遊客可以看到主環路上「上林苑」漢語拼音三個首字母的大寫「SLY」;次級路連接但不貫穿各功能亞區,通過設計一些意象圖案,呈現出曲折迂迴的感覺;散步小路聯結功能亞區中的各項目斑塊。「質」即道路與廣場鋪裝的材質,做到自然、簡朴、美觀,且與周圍環境和諧統一。
(3)水景系統。園區的水景是整個園區靈性的展現,通過水景將歷史上「皇家上林苑」的水景做到「意到」。水景的設置在利用原有地形的基礎上,利用原有大溝以及人工挖掘的方法。大小水面結合,大可體現動感、開闊的效果;小可營造出寧靜、幽深的氛圍。而且,水面的分割與聯系主要是亭、堤、橋等建築小品來烘托營造。
(4)種植系統。選擇觀賞價值較高的本地適生的特色植物和農作物,適當引進國內外優良品種,並在局部引種關中和秦嶺北坡的一些珍稀瀕危植物。注意體現科學、自然、優美的配植原則,形成植物群落觀賞效果,並具有一定的季相變化,即三季有花,四季常綠。
四.功能分區與項目設計
根據觀光農園建設的指導思想、目標和規劃原則,將全園劃分為「三層五區」。「三層」劃分主要是考慮文物保護,全園由漢宣帝陵向外依次劃分為核心保護層、一般保護層和外圍保護層;「五區」即五個功能區:漢宣帝陵文物保護游覽區、文化求知區、農業觀光休閑區、綜合娛樂區、管理服務區。(參見皇家上林苑觀光農園規劃圖)
1.漢宣帝陵文物保護游覽區
本區環境應強調遵循陵區歷史景觀格局,禁止建設任何現代建築及仿古建築,邊界范圍為杜陵陵牆外25~30米以內的區域。該區包括主陵保護展示和寢園保護展示兩個亞區。旅遊活動以參觀憑吊、登高遠望為主要內容。
2.文化求知區
本區環境主要強調靜謐幽雅、自然悠閑,通過松、竹、梅「歲寒三友」和仿漢古建築、
清心飛廉觀等要素組合成的整體景觀加以體現。該區包括杜陵陳列室亞區、聽松風「聲 圖1。皇家上林苑觀光農園總體規劃
景「亞區、賞梅園亞區和清心飛廉觀亞區。旅遊活動以文化求知和意境感悟為主要內容。
3.農業觀光休閑區
本區主要以種植觀賞性強、經濟效益高的經濟林木、花卉、農作物和喬木樹種,吸引城市居民前來觀光、休閑、求知、體驗鄉村生活;通過技術培訓和提供優良苗木、花卉品種,推廣農業高新技術,提高當地農民收入;並以青少年為主要對象,採用多種形式宣傳天然植物、經濟作物、經濟林木等的分類、栽培、保護知識,體現科學性、知識性、趣味性。該區設六個亞區:
(1)精準農業園。主要目的是開發和推廣現代化、工廠化、標准化高新農業栽培、繁育技術和生產加工技術,同時開展科普求知活動,增長遊人的見識,領略現代農業高新技術。設農業高新技術和產品展覽館、研發信息中心、現代化溫室等項目。
(2)果樹集錦園。依據觀光農業集錦性的特點,相對集中的配置杏園、桃園、梨園、石榴園、櫻桃園、栗子園和果樹果品文化中心,使遊客不用行程多遠,就可看到多種觀賞性強的果樹。
(3)採摘園。以種植特色果樹和綠色食品為主。遊人進園,交一定入園費,便可自由採摘,隨意品嘗,也可採摘一些果品帶回家中。
(4)休閑體驗園。主要是發揮遊人在觀光休閑活動中的參與性,設浪漫櫻花廣場、東湖娛樂、花卉觀賞、苗圃培育、農地(莊稼、蔬菜瓜果、果樹)租賃和經營體驗等項目。
(5)快活林。為一環境幽靜的林區,設沁心澗、情侶園、小木屋、野外生存體驗、森林浴等景觀項目。
(6)紀念園。主要供遊客和社會團體種植樹木留念。
4.綜合娛樂區
該區整體環境是將自然景觀與人工游樂設施有機結合起來,以動為主,動中有靜,寓觀光游覽於參與之中。包括樂游苑、世外桃源、跑馬場、養殖場和醉碧坡五個亞區。
5.管理區
位於整個生態園區入口處。其主要功能是:管理、餐飲、住宿、娛樂。包括管理中心亞區、「桃林小屋」亞區、特色小吃亞區。
五.觀光農園DI(旅遊地形象)設計
皇家上林苑觀光農園DI(Destination Image)設計應堅持整體性原則與差異性原則。整體性原則即設計園區旅遊形象時把整個園區看作是一個綜合的形象系統,並包括物質景觀形象、地方文化形象、企業形象等多個子系統;差異性原則是指園區的形象應該更加易於從多種旅遊產品中突現出來,具有自身個性。據此,「皇家上林苑」生態觀光園DI設計為:
1.物質景觀
在大門口設置兩個「漢闋」的仿製品,在入口處設置漢瓦當的綠雕圖案,作為標志性景觀,遊客可以意識到走入一個具有漢文化內涵的生態觀光園區。
2.宣傳口號設計
①「綠色休閑新精典,唯我皇家上林苑」;
②「古城休閑新精典,皇家上林苑」;
③ 「清風清月青水青山,皇家上林苑」;
④「回歸大自然,皇家上林苑」。

6. 福州休閑觀光農業

休閑農業是近年新興的以農業為依託,以生態休閑為目的的一門新型旅遊產業。是現代城市經濟發展的產物,是人們生活水平提高的一個標志性事物,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以農業產品投資開發的休閑行業漸漸在沿海開放城市登陸,一些城市化進程中的轉型農林行業,也參與其中,為城市居民提供了新的休閑去處,隨之而來關於現代生態農業、高新農業、無公害農業的休閑游深深的吸引著日益受城市環境污染的人們,他們嚮往環境優美、山清水秀的世外桃園,嚮往那水甜菜美的農耕時代。在這樣的情況下,以某一風景區或一定的農業特色產業帶為依託的休閑農業游,休閑農業度假村應運而生。
1.休閑農業的現況
福州是中國最早對外開放的沿海城市之一,所轄市縣為沿海經濟開發區,由於地緣優勢,受台灣現代農業的影響,休閑農業有一定的發展,也頗具特色,主要以發展名、特、優、新、稀農副產品為主,發展高效優質農業。近幾年來,隨著短途旅行、鄉村游的興起,休閑觀光農業也得到一定的發展。
1.1休閑農業的定義
休閑農業是利用農村田園景觀,自然生態及環境資源,且結合農業的有形資源(如:當地的農村文化,農家生活,農業經營活動及農林漁牧產品等)及其所隱含的觀光遊憩,教育等無形資源所形成的一種農業經營、遊憩服務並重的新興產業。一方面,它繼續維持農業產銷活動,從事農業經營;另一方面,它提供遊客休閑遊憩的機會,因此,可以說休閑農業結合了第一產業及第三產業的特性,發揮農業與農村所具有的教育,經濟,社會,遊憩,文化等多項功能,提供公民休閑遊憩的機會,並可增進國民對於農業及農村田園生活體驗的農業經營新型態。
1. 2休閑農業的行業歸屬
休閑農業從行業上來說應歸類於農林牧副漁行業,但是其在發展上又緊緊依附於旅遊業,甚至其生死存亡都與旅遊業息息相關。所以應理清關系,加強引導,需要各部門的協作。才能推進現代休閑農業業的更好發展,在經營管理上向旅遊行業靠攏。
1. 3現有休閑農業發展情況
福州市目前擁有的大中小各規模休閑農業「農家樂」農庄約66家之多,正在規劃中的外商投資休閑農業園也漸漸增多。
以莒溪和兔耳山休閑農業園為例,「莒溪農家樂一日游」內容為乘小舢板泛遊大樟溪,登龍山,觀賞鳥鳴谷、白觀音,領略莒溪八景,還有采木瓜、挖地瓜等活動,午餐後在莒溪竹林漫步,還可釣魚、捕魚等,返回時舉行泛舟比賽。而「兔耳山自釀酒農家游」安排遊客到閩侯兔耳山農業大觀園,用山上優質的泉水親釀美酒,還有篝火晚會、自助燒烤等。另外,連江溫泉鄉村游的休閑農家形成了「農家樂」玩、吃、買的一條龍服務,農民收入大大增加。因注入了現代的管理模式,以溫泉為特色,山海風光為著眼點,發展了現代果園,形成融農業觀光、休閑度假、森林沐浴為一體的溫泉生態休閑農庄。
2.休閑農業的作用
2.1休閑農業的生態功能
「吃一頓農家菜,爬爬山,摘摘果,釣釣魚,淳樸的農家生活讓游者體驗回歸自然、放飛心情的感受」,來體驗農家休閑生活。以其返璞歸真的內容、新穎有趣的形式、其原生態無污染的農耕產品和農業文明體驗,是現代城市人無比嚮往的地方。
2.2休閑農業的經濟作用
休閑農業有利於改善農業生產結構,增加農村就業機會且增加農民所得,將原本為第一產業的農業提升為服務走向的第三產業,繁榮農村社會。農業結構的變遷使農村人力的外流,大量農村的青壯勞動力流入城市,農村勞動力嚴重匱乏。發展休閑農業能夠改變傳統的農業經營方式,採取節省勞力或所謂「精緻農業」的型態,有效地提高農民收入,是一種解決農村勞動力不足,促進農民增收的行之有效的途徑。
2.3休閑農業的社會效益
首先,休閑農業優化產業結構,促進農業發展。休閑農業以現代種植養殖和觀光型的農業生產取代了簡單農副產品的生產加工,既實現了由第一產業向第二、第三產業的轉變,使一、二、三產業相互滲透、融合,打破了產業的界限,又延伸了農業產業鏈[3],加快了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形成了多元化的產業形態和多功能的現代產業體系。
其次,休閑農業增加就業崗位,促進農民增收。休閑農業的發展,需為旅遊者提供觀賞、品嘗、購買、習作、娛樂、療養、度假等服務,從而創造了廣闊的就業機會。並且休閑農業吸納的農村剩餘勞動力,屬於農民就地就業或「離土不離鄉」,符合當代農民的心理需求。同時,發展休閑農業不僅提高了農產品的商品轉化率,而且能把農業的生態效益和民俗文化等無形產品轉化為合理的經濟收入,拓寬了農民創收的渠道,增大了增收潛力。
再次,休閑農業加大硬體建設,促進新農村建設。休閑農業的發展有力地促進了村級經濟的發展,增強了村級組織的經濟實力,使之有財力投入到硬體基礎設施建設中去,推動了休閑農業的發展,實現了良性循環。 休閑農業整合資源,促進城鄉協調。休閑農業能對土地、生態、勞力、資金等要素進行有效整合,注重了生產與生態的和諧、人與環境的和諧、資源的長效和循環利用,促進了我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進一步推動了城鄉的相互交融和城鄉一體化進程。
3.休閑農業存在的問題
3.1起步晚,依附於某風景園
福州市的休閑農業尚缺乏單項運作,起步較晚,發展不均衡,極大地影響了旅遊的可進入性和開發程度。福州市近年開發出的休閑農業項目中,只重規模,不求質量,急功近利,粗製濫造的例子比比皆是,而且大多依託某些風景區,在旅遊市場上很少有單獨的農業休閑游的品牌號召,這導致福州市休閑農業難以獲得進一步發展。應該說,在休閑農業項目的開發過程中,不因地制宜,盲目附盤景區和人文資源帶,帶來的結果不是資源破壞,就是資源閑置,缺乏規劃和低規劃水平的開發容易走向」盲目性+積極性=破壞性」,最終將使本地的休閑農業旅遊業遭受毀滅性打擊。
3.2缺特色,應強化各自特徵
目前,福州市各個休閑農業項目的經營特色並不鮮明,經營項目單調、缺乏特色和吸引力,活動內容相似,創新不足。開發者的思維定勢局限在很小的領域,如賞花、摘果等。由於創意匱乏和特色不鮮明,現已造成部分觀光休閑農業園區的經營舉步維艱。
3.3農業園的基礎設施比較落後
休閑農業旅遊景區的整體形象關系著景區的全局利益,也關系著經營戶們一家一戶的利益。而當前福州市的一些鄉村以城鎮化發展為目標,但接待設施落後,有景無門,路小且路況差,加上地方行政管理部門缺乏行之有效的監管,使得基礎設施缺失破壞現象十分嚴重,極大地損害和降低了休閑農業項目原生的高經濟附加體驗價值。
3.4管理落後,科技含量低
福州市現有的休閑農業項目多為私營,從最大的經濟效益這一目的出發,經營者多僱傭低廉的勞動力或親友,造成經營管理上的諸多問題。由於缺乏必要的休閑業從業技能,導致服務人員不能提供給遊客高質量的服務享受,甚至於造成沖突,引起不必要的糾紛,破壞園區的旅遊形象,從而影響經濟效益。
如何根據福州郊區農業旅遊資源和城市居民消費需求的特點,理念創新,准確定位多種類型、多種模式的有序發展及合理布局、觀光農業與高科技農業可持續發展和旅遊相結合,構建觀光休閑農業技術體系是目前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
3.5沒有很好發揮農業園的特色效能
目前還有很多的項目存在脫離農業經營的問題。這些項目在開發之初就將區域內的農戶全部遷出,僅以零工形式僱傭其從事耕作,人員、時間均不固定;農場農產品的生產也不以經營為目的,而是大多僅供遊客觀賞、品嘗。這類項目雖然也認為農業經濟和農村景觀是吸引遊客的法寶,但在開發中卻流於形式,其農舍、農田由於「農民」的消失而成為物化的空殼,其發展的可持續性令人擔憂。 3.6小而散,缺效益
福州市現有的休閑農業在發展過程中主要表現為「小農經濟」的旅遊經營模式,即主要以自發的、分散的、粗放的小農、個體、私營等經營形式為主。雖然「小農經濟」是中國農業的原生經濟形態,對遊客有著較強的吸引力,但由於其內部接待由一家一戶分散經營,自負盈虧,因而在品牌形成、科學管理與整體營銷等方面存在著許多實際困難和問題;而且有限的經營規模難以形成相應的產業化發展空間。因此,其在短期內只能提供相對粗放的、低水平的初級休閑農業旅遊產品。與此同時,福州市的休閑農業經營者在項目開發與經營中一味片面強調對農業自然資源的開發,而忽視對鄉土文化、鄉村民俗等人文資源的深度開發和系統開發,在資源的開發整合上存在著豐富的資源與有限的資金,沒有形成有效合力的經營困境。
4.關於休閑農業發展的建議
4.1提高認識,政策扶持
休閑觀光農業的投資主體應該是包括農民在內的社會各方面。但政府一定的資助也是必要的,特別是一些涉及千家萬戶農民事業的項目。如農家樂的投資主體是農家,但村鎮區市在公共衛生、交通道路等設施建設方面要給予資助,信貸方面給予貼息優惠,此外政府在組織培訓等方面要給予適當的幫助。例如日本休閑農業成功經驗之一在於農園建立之初,當地政府為其提供適宜的硬體配套設施,同時還提供配套的優惠政策。而項目經營者則偏重於企業財團進行直接策劃、經營,這樣既減少政府負擔,經營者又能獲得較好的收益。法國休閑農業的發展也得力於政府在資金、技術上的大力支持,在管理上予以輔導,在發展方向上加以規范,並由農民協會進行組組織協調,從而有力的推動了觀光農業的發展。
比之西方發達國家對休閑農業在軟硬體上的支持,我國雖然對休閑農業重視有加,但迄今為止尚未出台任何形式的法律規定,無法走上規范、有計劃的發展道路。我認為應該呼籲有關部門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引導和約束休閑農業的有序化、制度化經營。因為只有完善的保障體系和措施,才能保證效率和公平的實現。因此,福州市相關部門也應當在職權范圍內盡快制定有關的資金、項目扶持政策,予以政策傾斜,加強對休閑農業的指導。在尊重市場規律和農民意願的基礎上,政府應當盡量少用行政性強迫命令,而應該充分發揮政府的引導、協調和服務作用。觀光休閑農業的發展必然涉及相關政策的改革、配套和制定。政府應為觀光休閑農業的產生和發展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特別是在立項、用地、建設、信貸、能源、供水方面經予優惠政策。
4.2因地制宜,科學規劃
然而現在福州休閑農業發展存在兩種趨勢:一是把它視作都市休閑生活的再延伸,二是向純粹的觀光業靠攏,都忽視了休閑農業本來就有的多功能的特性。實際上,休閑農業自身的最大特色,便是它的綜合性——生產、生活、生態三部分的統一。因此,對於農業休閑園址的選擇因做到因地制宜的原則;對觀光農業的開發要在一個區域內全面規劃,在此基礎上,選准重要項目,集中資金,重點開發。
4.3規范管理,創新模式
目前,大多數縣級都沒有制定觀光農業的總體規劃,也沒有明確的管理機構和管理辦法,觀光農業的發展基本上還是以鄉村和企業自主開發為主,布局不盡合理。雖然有些地區的建設、農林、水利和旅遊部門都制定了一些相應的標准來評定景區景點的等級,實施著各自相應的管理辦法,但這樣又往往形成了多頭管理,幾個部門都各自做規劃,缺乏宏觀控制和指導,加上投資者自身缺乏發展規劃能力,導致投資決策的明顯隨意性和開發的盲目性。
4.4打造品牌,永續發展
充分利用福州文史資源,民俗藝術、手工藝品、地方舞蹈、戲劇、音樂和古跡史話、傳說,將過去和現實結合在一起,提升休閑農業的品位。將農業休閑和文化結合,舉辦節慶活動,使休閑和生活、產業相連結,更具活力,做出品牌,提升品質。在景觀布置上,要精心策劃,從農漁業生產出發,放置農耕狩獵、漁撈器具和農事操作、農村生活的雕塑或實物,點綴和反映農村情景,了解鄉土文史,美而不俗。結合了這些民間藝術發展起來的休閑農業將更加的富有特色。
發展休閑農業,要在保持傳統農業精華,反映傳統農業歷史的基礎上,尋求技術上的支撐,一方面充分利用現有自然資源、人文環境、農村古老的文化、古老的生產方式,讓現代人了解過去的農耕歷史,勤勞勇敢人民的智慧,體會古老的文明奧秘;另一方面,積極引進先進優良的適合休閑農業發展的特種蔬菜、水果、花卉和其他觀賞性植物品種等[10]。農業科研單位要利用自身的優勢,積極參與休閑農業的開發,讓自身的科技轉化增值的同時帶動休閃農業的良性發展;通過現代高科技來展示農業的前景、未來的發展方向,讓遊客能體會知識的力量,體會人類創造力的偉大,從而激發自己奮發向上。
5.研究結論
5.1總結當前的農業休閑市場形勢和發展的任務
休閑農業除具有城鄉互補的娛樂功能、生產與生活的互動、產銷一體、村民與市民人際關系的互動關系外,還能以更宏觀的人文觀點創造人性化的生活環境,以及生態觀點維持人與環境的長期調和關系,可將旅遊觀光休閑農業規劃到城市區域生活圈中。同時,促進生產和休閑活動既可滿足城市居民的休閑需求,又可提高農民所得,達成城鄉互動的社會經濟共同體。在這種城鄉互動價值體系下,福州市旅遊觀光休閑農業的發展,要把短期發展與長期發展結合起來,在短期以滿足市民需求為導向,在長期以發揮休閑農業與鄉村景觀為特色,才可塑造出城郊旅遊觀光休閑農業無可替代的競爭優勢。
5.2 福州市對休閑經濟迫切需要進行全面、系統、前瞻性的研究
關注政府、商業機構、非營利組織等多種服務組織的作用,以樹立全新的「休閑觀念」,開發多樣的「休閑產品」 ,發展多元的「休閑產業」 ,制定積極的「休閑政策」 ,提供必要的「休閑教育」 ,全面提高「休閑質量」 ,從而做大做強休閑農業,成為旅遊產業的有益補充,結合新農村的建設和海峽西岸經濟區的建設,為農業現代化、休閑化、國際化的建設提供服務。

7. 怎樣發展觀光旅遊農業

農業觀光旅遊,無論作為一種旅遊項目,還是一種新的農業發展方式,方興末艾,專正越來屬越受到人們的關注。農業觀光旅遊是旅遊業與農業相互交叉滲透而形成的一種新型產業,農業是農業觀光旅遊中旅遊資源的主體,在觀光農業中,遊客旅覽的主要對象除了農產品之外,農村風貌、生產過程、生產方式、生產場景、生產體驗,以及民風民俗民藝作為旅遊產品而推出。像《遠景設計研究院—康綠鮮生態農業園區》則比較有借鑒意義,可了解。

8. 觀光農業園的景觀規劃設計理念有哪些

觀光農業園具有的地域特色、資源優勢以及多樣的活動都吸引不少觀光遊人,帶動農業產版業發展的同時也帶動了權旅遊業的發展,提高了當地農民的收入,對經濟、社會以及環境改善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觀光農業發展與國外相比還處於起步階段,對觀光農業園的景觀規劃設計研究尤為重要。
遠景設計研究院觀光農業景觀設計專家結合豐富景觀設計經驗,提出以下觀光農業景觀設計原則:
功能性原則
根據農業景觀的特徵,充分利用園區的閑置空間,利用當地材料,建設具有特點的景觀設施小品。
美觀性原則
結合周邊環境,在各項設施物的設計上,表現出農業文化的美感。
多樣性原則
提供多樣化遊憩功能,配合地形、植物等給予遊客不同的空間感受,,創造彈性而多變性的體驗空間。
文化性原則
在環境設計上巧妙地將具有指引或導示功能的設施物與空間融合進來,進而創造具有解說功能的環境。
人性化原則
結合景觀設施小品創造和諧而又浪漫的休憩空間,讓遊客真正體驗園區的人性化功能設計。

9. 休閑農業的發展措施

科學規劃,合理布局
加強自然資源條牛和農業特色優勢,從市場需求入手,把休閑觀光農業規劃與觀代農業發展、城市休閑旅遊櫃結合,把工業化,市場化和生態、綠色、高效理念融入到休閑觀光農業的發展中,注重挖掘亮點,把握重點、突破難點。
強化扶持,正確引導
積極依託政府農業產業化扶持政策平台,進行重點立項項補助,予以適當傾斜。探索市場化的運作機制,調動社會力量發展休閑觀光農業的積極性吸引外資和工商資本的投入形成政府引導、市場化運作,多元化投入的機制,引進新的理念,採用新的模式,為農業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整合資源,形成合力
積極引進先進的休閑觀光理念,加強自主創新,探索形成特色休閑觀光農業發展模式。遠景設計研究院休閑農業規劃專家提醒說:注重農業結構多元化,從農業產業發展的全面性和協調性出發,加快畜牧業,種子種苗、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提升農業產業層次,提高休閑觀光農業整體素質和綜合效益。加強部門間的聯系和協調,為休閑觀光農業的健康發展提供積極有效的指導和服務。探索制訂休閑觀光農業管理辦法,嚴格申批程序,強化前期論證,規范經營行為,形成發展合力。
廣泛宣傳,打造品牌
休閑觀光農業是一項新興農業產業,涉及領域多、覆蓋面廣。不斷總結和挖掘典型經驗,進行大力宣傳,堅持點面結合,以典型示範帶動休閑觀光農業的發展,調動各類農業經濟主體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形成全社會關心、支持休閑觀光農業發展的良好氛圍。注重休閑觀光農業品牌的打造,大力引進適合休閑觀光農業發展的名、特、優、新、奇農產品新品種,推廣高效種養模式,高新農業科技以及先進農業設施,提高休閑觀光農業的科技含量和特色內涵。

10. 休閑農業的發展概況

(1)起步階段:19世紀50年代,代表:法國巴黎貴族返鄉游;義大利成立農業與旅遊全國協會。
(2)發展階段:二戰後,特點是觀光農園。
(3)擴張階段:20世紀60年代初,具體表現為休閑項目加入農場、庄園的規劃,觀光休閑農業繁榮。
(4)成熟階段:80年代以後,度假農庄、教育農園、市民農園等興起。 2013年3月26日,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現場交流會在南昌舉行,農業部鄉鎮企業局局長張天佐介紹,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的發展拓展了農業功能,提高了農業綜合效益,正成為繁榮農業農村經濟,促進農民就業增收,拉動國內消費和推動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發展的重要途徑。
有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底,我國共有8.5萬個村開展了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活動,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經營主體達到170萬家,其中農家樂150萬家;從業人員2800萬,佔全國農村勞動力的6.9%;年接待遊客8億人次,實現營業收入超過2400億元。根據農業部對全國13.5萬家典型休閑農業經營主體的調查,農民占其從業人員的92.4%,其土地產出率每畝接近12000元,是全國農業用地平均產出率的6.2倍,經營休閑農業的農民人均產值5.41萬元,是同期全國農業勞動力人均產值的2.75倍。
鄉村旅遊發展已經初具規模,並呈現出多樣化發展的態勢。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的鄉村旅遊開始飛速發展。進入21世紀,鄉村旅遊已進入一個全面發展的時期,旅遊景點增多,規模擴大,功能拓寬,分布擴展,呈現出一個蓬勃發展的新態勢。但報告分析認為在各地鄉村旅遊快速發展的同時,選擇適合自身特色的發展模式至關重要,我們的報告是國內第一份對鄉村旅遊發展模式進行系統闡述的報告,現具體介紹其中的三種:
一、個體農戶經營模式
個體農民經營模式是最簡單和初級的一種模式,它主要以農民為經營主體,農民自出經營,通過對自己經營的農牧果場進行改造和旅遊項目建設,使之成為一個完整意義的旅遊景區(景點),能完成旅遊接待和服務工作。通常呈現規模小、功能單一、產品初級等特點。通過個體農庄的發展,吸納附近閑散勞動力,通過手工藝、表演、服務、生產等形式加入到服務業中,形成以點帶面的發展模式。
在全國各地迅速發展的「農家樂」就是這一經營模式的典型代表。如湖南益陽赫山區的「花鄉農家」和內蒙烏拉特中旗的「瑙干塔拉」,通過旅遊個體戶自身的發展帶動了同村的農牧民參與鄉村旅遊的開發,走上共同致富的道路。
二、農戶+農戶模式
農戶+農戶模式是由農戶帶動農戶,農戶之間自由組合,共同參與鄉村旅遊的開發經營。這也是一種初級的早期模式,只是通過農戶間的合作,可以達到資源共享的目的。在遠離市場的鄉村,農民對企業介入鄉村旅遊開發有一定的顧慮,大多農戶不願把資金或土地交給公司來經營,他們更信任那些「示範戶」。在這些山村裡,通常是「開拓戶」首先開發鄉村旅遊並獲得了成功,在他們的示範帶動下,農戶們紛紛加入旅遊接待的行列,並從示範戶學習經驗和技術,在短暫的磨合後,就形成了「農戶+農戶」的鄉村旅遊開發模式。這種模式通常投入較少,接待量有限,但鄉村文化保留最真實,遊客花費少還能體驗最真的本地習俗和文化,是最受歡迎的鄉村旅遊形式。但受管理水平和資金投入的影響,通常旅遊的帶動效應有限。
在湖南漢壽縣的「鹿溪農家」,從2001年7月起開發鄉村旅遊,最初只有兩戶村民參與,在不到一年的旅遊接待中,「開拓戶」獲純利8000元,產生了巨大的示範效應,到2003年全村30多戶中有14戶條件較好的農戶參與旅遊接待服務,還有不少農戶為旅遊提供特種家禽、綠色蔬菜、山裡野菜、生態河魚等農產品和參與民俗表演,逐漸形成了「家禽養殖戶」、「綠色蔬菜戶」、「水產養殖戶」、「民俗表演隊」等專業戶和旅遊服務組織,吸納了大量富餘勞動力,形成了「一戶一特色」的規模化產業,通過鄉村旅遊的開發,順利調整了農村產業結構,實現了農村經濟的良性發展。
三、公司+農戶模式
公司+農戶模式的主要特點是公司開發,經營與管理,農戶參與,公司直接與農戶聯系與合作。這種模式的形成通常是以公司買斷農戶的土地經營權,通過分紅的形式讓農戶受益。它是在發展鄉村經濟的實踐中,由高科技種養業推出的經營模式,因其充分地考慮了農戶利益,在社區全方位的參與中帶動了鄉村經濟的發展。它通過吸納社區農戶參與到鄉村旅遊的開發,在開發濃厚的鄉村旅遊資源時,充分利用了社區農戶閑置的資產、富餘的勞動力、豐富的農事活動,增加了農戶的收入,豐富了旅遊活動,向遊客展示了真實的鄉村文化。同時,通過引進旅遊公司的管理,對農戶的接待服務進行規范,避免不良競爭損害遊客的利益。
(1)發展及產業規模
20世紀90年代中國休閑農業開始發展,到2l世紀初,休閑農業己進入一個全面發展時期,旅遊景點增多,規模擴大,功能拓寬,分布擴展,呈現出一個良好的發展新態勢。全國休閑農業特色農戶(農家樂)己發展至150多萬家,具有一定規模的休閑農業園區發展至12000多家,直接從業人員近300萬人,年接待遊客7億人次,年經營收入達900億元左右1J。休閑農業產業幾乎各縣都有,在東部沿海城市郊區尤為多見。僅紹興一縣,休閑農園到2007年就有48家,其中從投資規劃看,100元萬以下的7家,佔15.2%,101萬~500萬的23家,佔50.0%,500萬~1000萬的8家,佔17.4%,1000萬以上8家,佔17.4%。從經營面積看,23.2hm2以上的有20家,最大的達280hrn2;從實際投入看,已經有資金投資的占總數的3.5%,其中投資100萬以下的27家,佔58.7%,投入101萬~500萬的l5家,佔32.6%,500萬~1000萬的1家,佔2.2%_2J。
中國休閑農業產業已成為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亮點之一,彰顯廣闊的發展前景,必將成為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建設和農民增收的重要舉措。當前應著力解決好基礎設施條件差,人才隊伍短缺,規劃滯後,特色不突出,管理不規范,服務水平不高等問題。
(2)產業分布
2004年和2005年,國家旅遊局共評選出農業旅遊示範點359處。其中,農業觀光旅遊點112個,佔31.2o%;農業科技觀光旅遊點60個,佔16.71%;農業生態觀光旅遊點56個,佔15.60%;民俗文化旅遊點20個,佔5.57%;休閑度假村(山莊)26個,佔7.24%;古鎮新村39個,佔l0.86%;農家樂l8個,佔5.01%;自然景區28個,佔7.80%。從東、中、西三大區域分布來看,中國東部地區100個,佔49.76%;中部地區65個,佔32.1%;西部地區38個,佔l8.7%。從省、市、區分布來看,最多的是山東55個,佔15.32%,江蘇43個,佔11.98%,遼寧34個,佔9.47%,貴州l8個,佔5.01%,安徽、四川各17個,分別佔4.74%,河北l5個,浙江、廣東l4個,山西13個,河南l2個,廣西l1個,內蒙古、新疆各l0個,黑龍江、重慶各9個,北京、甘肅各7個,湖北、雲南各6個,江西、上海各5個,其餘均在5個以下。 (1)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在工業化城鎮化深入發展中同步推進農業現代化,是「十二五」時期的一項重大任務,必須堅持把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統籌城鄉發展。加強社會主義新農村規劃建設,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開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建設農民幸福生活美好新家園。
(2)農業多產化:城市居民休閑,形成了鄉村旅遊的核心結構,包括觀光採摘農業、大棚生態餐廳、農家樂、農家大院、民俗村、垂釣鮮食等,帶動了觀賞經濟作物種植、蔬菜瓜果消費、家禽家畜消費、餐飲住宿接待、民俗文化消費的全面發展,同時把第三產業引入農村。
(3)農村景區化:鄉村風貌成為旅遊本底,用景觀的概念建設農村,用旅遊的理念經營農業,用人才的觀念培育農民,將鄉村裝點成旅遊度假腹地;鄉村民居成為觀光體驗產品,鄉村民居與本地資源及文化特色相結合,形成產業型、環保型、生態型、文化型、現代型發展思路。
(4)農民多業化:鄉村旅遊的發展可以使農民以旅遊為主業、種植為副業;農民的身份可以從務農轉變成農商並舉,農戶可以獨立經營,也可以形成私營企業;吸引農民大力發展觀光農業、生態農業、精品農業。
(5)資源產品化:把農村的生產、生活資料轉換成具有觀光、體驗、休閑價值的旅遊產品,並且一定區域內要差異化發展。具體有田園農業旅遊、民俗風情旅遊、農家樂旅遊、村落鄉鎮旅遊、休閑度假旅遊、科普教育旅遊等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