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旅遊觀光 » 中國旅遊消費文化存在的問題
擴展閱讀
潼南古村 2021-03-16 21:51:08
世界民俗文化旅遊 2021-03-16 21:48:20

中國旅遊消費文化存在的問題

發布時間: 2021-03-16 01:05:31

㈠ 如何看待中國旅遊業的未來及在發展過程中需要注意的方面

未來我國旅遊業發展趨勢 一、旅遊的多樣化趨勢 旅遊目的的不同,使目前占統治地位的觀光型旅遊將向多樣化發展,如休閑娛樂型、運動探 險型等。旅遊者多樣的個性化需求對旅遊基礎設施的多樣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進入老齡 社會後針對老年人出遊增多進行的特色旅遊服務等。 二、旅遊空間擴展的趨勢 科技的進步,旅遊的空間活動范圍更加廣闊,不但可以輕易地進行環球旅行,而且可以向深 海、月球或更遠的宇宙太空發展,出現革命化的新的旅遊方式。 三、遠程旅遊迅速發展 在未來2O年間,世界旅遊業發展最顯著的特點是遠程旅遊的增加,到2020 年區域內旅遊 和洲際游的比例將從目前的82:18 上升為76:24,未來2O年洲際旅遊平均增長速度將 達到5.4%,高於世界旅遊平均增長速度一個百分點。 四、旅遊大眾化趨勢 旅遊不再是高消費活動而是作為日常生活進入了千家萬戶。旅遊有廣泛的群眾基礎,人們的 工作、生活都可能是遠距離的長途旅行方式,形成空前廣泛而龐大的人群交流和遷移,傳統 的地域觀念、民族觀念被進一步打破,旅遊的淡旺季不再明顯。 五、文化性是旅遊業發展的新亮點 就旅遊業的市場運作而言,第一個層次的競爭是價格競爭,這是最低層次的也是最普遍的競 爭方式;進一步是質量競爭;而最高層次則是文化的競爭。旅遊本身的文化功能是內在的。 旅遊企業是生產文化、經營文化和銷售文化的企業,旅遊者進行旅遊,本質上也是購買文 化、消費文化、享受文化。在旅遊開發、管理和經營的過程之中沒有文化就沒有競爭力。因 此,旅遊業發展首先要注重文化內涵。無論是文化性、生態性、探險性還是度假性的旅遊項 目,也無論是辦旅行社,還是建飯店,都要充分挖掘文化內涵。可以說,對文化內涵的注重 已經成為旅遊業競爭的起點,起點高則發展餘地大。其次要注重文化的形式。豐富的文化內 涵需要恰當的文化形式來表現,文化形式必須要和文化內涵緊密地結合。最後,還要注重過 程的文化性。旅遊經營很大程度上是一種活文化的經營,這種活文化的經營就必須注重過程 的文化性。如各地普遍組織的各類旅遊文化節,從項目構思、總體框架到開展過程,都要充 分體現獨具本土特色的文化內涵,才能形成特品。 六、形式與內容的多元化是旅遊業發展的主旋律 在旅遊發展的初級階段,人們主要以游覽名勝古跡和自然景觀為目標。但隨著經濟、文化和 教育的發展,人們不再滿足於單純的「觀山看水」,而更多地是要求在旅遊的過程中獲取知識 和體驗生活。人們旅遊需求的多層次發展勢必迫使旅遊業無論在形式上還是在內容上均呈現 出多元化的特點。從形式上講,自助游等旅遊形式將越來越普遍;從內容上講,工業旅遊、 農業旅遊、會展旅遊等將會成為新的熱點。所謂工業旅遊,是指以工業企業的生產線、生產 工具、產品和廠區等為對象的專項參觀活動。它起源於上世紀30 年代的法國,當時雪鐵龍 公司讓遊客參觀其生產流水線,欣賞其汽車生產工藝。後來,世界各國著名現代化工業企業 紛紛仿效,汽車、鋼鐵、飛機、釀酒、電器、石油、飲料、食品、陶瓷等行業先後開放生產 製作過程,讓遊客一覽眼福。工業旅遊不僅滿足了遊客對於工業企業生產過程和生產工藝的 好奇心,還有利於企業樹立良好的公眾形象。農業旅遊與工業旅遊相比內涵更為豐富。它不 僅包括田園風光的游覽、 村水鄉的休閑度假,還包括農產品的自摘、自食享受,民風鄉 情的體驗等。可以說農業旅遊是全方位、多層次綜合性的休閑娛樂活動。此外。各類會展也 會吸引大批的參與者,他們盡管有不同的目的和意圖,但都要在會展所在地進行購物、住 宿、餐飲和娛樂,於是便形成了會展旅遊。在我國,會展旅遊始於上世紀5O年代末6O年 代初,而商業性運作的會展旅遊起步較晚,直到1990 年代後期才姍姍起步,但發展迅 速。最具代表性的如1999 年在昆明召開的「世界園藝博覽會」,僅在半年時間內其旅遊收 入就高達1 15 億元,超乎許多人的意料之外。 七、旅遊業將日益走向規范和法治之路 我國旅遊業自改革開放以來,經營管理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從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來 看,還顯得不夠成熟。特別是許多旅遊企業還缺乏行業自律的自覺性,只考慮本企業的眼前 利益,不考慮整個行業的長遠發展。如一些旅遊企業競相削價、惡性競爭就是一個突出的例 子。旅遊企業集團化是解決我國旅遊企業多、雜、散、亂等現象較好的方法,這是因為企業 集團有利於實現規模效益和產業結構優化,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有利於在信息高度發達條 件下實現資源共享、對外宣傳、開發客源市場和組接待。同時,在市場經濟下,建立規范的 法治體系既是保障旅遊業健康發展的基礎,也是其發展的必然趨勢。目前,旅遊立法、旅遊 執法的重點是提高旅遊質量和整頓市場秩序。今後則要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深化,要保障市場 的全面規范和提升企業信用,即保障合法經營、保護合理競爭。 八、旅遊服務逐漸向人性化和社會化方向發展 隨著旅遊業從經驗管理走向科學管理,標准化服務的實施使服務質量有了很大提高。然而由 於旅遊需求的多樣性、多變性等特點,標准化服務的弊端逐漸顯露。因此,未來旅遊服務將 通過人性化的服務滿足不同遊客的需要,努力使所有的遊客滿意。近幾年,我國旅遊業的服 務范圍在不斷拓寬,但是和發達國家相比,還做得很不夠。發達國家基本上實現了旅遊服務 社會化,它的服務對象包括旅遊者、各類企業以及政府等。今後我國旅遊服務的觸角也將會 不斷延伸,涉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一方面通過開展度假游等繼續為旅遊者提供服務;另 一方面通過積極開展商務游、會展游擴大對企業、政府的服務。通過承攬其他各種專項旅遊 服務,真正實現旅遊服務全面化、社會化。 九、旅遊業科技化趨勢日益突出 發達國家高科技在旅遊業中的應用始於20 世紀70 年代,而且迅速得到了推廣普及。高科 技在旅遊業中的應用范圍十分廣泛。主要包括以下3 個方面: 一是旅遊資源開發的高科技化。近年來在各種高科技主題公園建設過程中使用高科技對各種 旅遊環境的模擬已成為現實,同時,科學技術的發展使得海底游、南北極游、太空游等旅遊 方式已成為可能啕。 二是旅遊服務的高科技化。各類旅遊企業如旅行社、旅遊飯店、旅遊交通運輸企業等可以利 用信息網路技術開展網上咨詢、網上預定、網上在線付款等業務,並且形成各部門具有代表 性的信息系統,如:旅遊目的地信息系統、計算機預訂系統、飯店管理系統、開張與結算計 劃等。信息網路技術在旅遊業中廣泛應用,能夠極大地促進旅遊業的發展。 三是旅遊企業營銷管理的高科技化。目前,國內旅遊企業多採用傳統的面銷方式,各旅行社 存在小、散、弱、差的狀況。這種局面要得到切實轉變,必須調整旅遊經營管理體系。旅遊 企業只有轉變傳統的營銷觀念,積極觸網,開展旅遊電子商務,建立自己的內部業務處理和 管理信息系統,並與互聯網高度融合,建設面向代理商的電子分銷系統和面向遊客的在線銷 售系統,創建、鞏固和發展自己的品牌,才能逐步實現規模化、網路化經營。傳統旅遊企業 與新興的旅遊網站之間的整合與戰略聯盟是大勢所趨,是我國傳統旅遊企業與旅遊網站的共 同出路與新的增長點。針對不同規模的旅遊網站和企業,應有不同的選擇:中小旅遊企業可 以採取「人主市場」的方式,利用旅遊代理商的知名度和資源優勢開拓國內及園際市場;大型 的旅遊企業可採用「網社合一」的方式,把旅遊網站作為一種新渠道,投人資金和人力完善網 絡服務,建立國際知名的品牌形象。

㈡ 中國有哪些文化對旅遊消費行為有影響細。。。

佛學、道學、儒家及風俗文化都對旅遊消費有影響,側重思想或者物質形式上。思想上游覽古人故居或者走走古人經歷過的山川水脈。物質上,購買具有特色的或者地域性的物品可以增加對游覽地的了解,加深感情。

㈢ 簡述會展業對政治、經濟、文化、旅遊方面的積極影響,並說明我國會展旅遊業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

第一,能產生強大的互動共贏效應。會展業不僅能帶來場租費、搭建費等直接收入,而且還能拉動或間接帶動數十個行業的發展,直接創造商業購物、餐飲、住宿、娛樂、交通、通訊、廣告、旅遊、印刷、房地產等相關收入;不僅能集聚人氣,而且能促進各大產業的發展,對一個城市或地區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產生重大影響和催化作用。據有關統計表明,一個好的會展對經濟拉動效應能達到1:9,甚至更高。
第二,能獲得優質資源。會展業匯聚巨大的信息流、技術流、商品流和人才流,意味著各行業在開放潮中,在產品、技術、生產、營銷等諸方面獲取比較優勢,優化配置資源,增強綜合競爭力。會展業發展可以不斷創造出"神話",博鰲效應就是其中的一個最典型範例,窮鄉僻壤的博鰲建成國際會議中心後,以其良好的生態、人文、治安環境,吸引了眾多海內外會議組織者、參會者、旅遊者等。
第三,能提升支持力度。各產業的發展,特別是製造業要生存和提升競爭力,需要相關服務行業的協作,加快新型工業化、新農村建設,更離不開會展業的支持和助力。其中會展是一項極其重要的服務內容,作為特殊的服務行業,會展經濟能服務於和增強城市面向周邊地區的輻射力和影響力。所以,會展經濟有巨大的效能。
第四,能增加就業機會。隨著近年來辦展活動的增多,會展業不僅能提供就業機會,而且還能拉動和促進就業。
第五,能成為經濟發展的"風向標"。會展緊扣經濟,展示經濟發展成果,會展經濟的發展將直接刺激貿易、旅遊、賓館、交通、運輸、金融、房地產、零售等行業的市場景氣,大型和專業性會展往往是產品或技術市場佔有率及盈利前景的晴雨表,推動商品貿易、投資合作、服務貿易、高層論壇、文化交流等各方面的發展與進步。

㈣ 中國旅遊文化的特點

一、集合性(形態的多樣性與消費的廣泛性)
二、繼承性(歷史繼承性和演進性)
三、民族性(旅遊文化的民族特徵)
四、區域性(旅遊文化具有的地方特色)
如果想要全一些的,就按照我告訴你的網址自己去看吧!

㈤ 淺析中國文化對消費者行為有什麼影響

中國傳統文化對消費者行為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如下方面。
1.以「根」為本。中國自古以來的文化傳統重家、重族、重國,生命血統的延續是頭等大事,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以光宗耀祖。子女的教育消費在家庭開支中占據較高的比例,親情消費、倫理孝敬消費在「寧願苦自己不願傷感情」的支配下成為中國消費者購買行為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國家遇到自然災害時,中國人會毫不遲疑地捐錢捐物,以履行「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之志。
2.和為貴。中國人認為人類是自然的一部分,人與自然是「和諧」的關系。受古代自然崇拜、天地崇拜的影響,注重和諧與統一,並努力「順其自然」並與身處的環境保持和諧。消費者討厭人造的防腐劑,女性消費者不喜歡香波中的化學成份。認為細菌是根本的病痛之源,中國母親的首要職責是保護孩子和家人不受細菌的侵害,空調、洗衣機、肥皂和食品由此大力宣傳「無菌」概念。痛恨「假冒偽劣」產品,但又按照「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的與人為善原則寬容和解處理。
3.關系主義。中國是一個「關系導向」的社會,關系文化是中國特色文化之一,被視為了解中國消費者行為的核心概念。在關系主義下,消費者的交易活動往往不是單純的經濟利益算計,還有人情往來、互惠交換、面子問題等微妙復雜的方面。消費者的購買行為往往不僅僅是一次經濟交易,而且是種社會互動和關系交往。中國文化一向看重人情往來,有「禮儀之邦」的美稱,送「禮」是普遍存在的現象,是人們相互傳遞感情和美好願望的一種必不可少的手段。中國人送禮注重包裝、內容和價格,包裝越豪華越高貴,禮品越高檔,也就越顯示出送禮人的「誠意」。禮品消費構成中國人消費行為特色之一。
4.面子與公眾。受儒家思想影響,社會狀態和地位是一種投資,消費者會將錢花在社交場合需要的商品上。實質上,就是中國人很注重「面子」,「面子」在中國人的消費行為中起著很大的作用。對於中國人而言,社會地位不僅意味著成就,而且是一個人及其家庭、親屬乃至宗族地位的確立標志。中國人往往為了強化別人眼中自己的社會形象而調整消費動機,來維護自己的「面子」和自身的社會地位,從而家用的價格便宜,外用的價格昂貴。與中國人面子相關的消費行為集中體現為攀比消費、炫耀消費和象徵消費。於是,在各種消費的相互攀比中追求世界頂級名牌、奢侈品等,但對家中使用的商品價格卻極其敏感,更在於其功能特色,昂貴的床單和維利利亞內衣等就商機不足。
5.安土樂天。中國人將國產品歸類為「土」,代表價廉物美、理性消費;將進口品視為「洋」,代表時尚超前、感性消費。對消費價格喜好整數討厭尾數,視尾數為小氣和麻煩。盡管年輕一代受西方消費文化影響較大,與中老年消費行為有較大的差異,但在安土樂天的文化氛圍中,對產品或者服務的選擇上很大程度上來自家人和朋友的推薦,品牌忠誠度不高,口碑營銷最為重要。在消費行為上主要體現為:對於時新的、不確定、非傳統的產品或購買渠道心懷芥蒂,不願意昌險。中國文化一向比較懷舊戀古,對故鄉的眷念,對往事的回憶,對先人舊友的緬想,往往超過對未來的憧憬。在消費上,這種「思古之幽情」再加上現代科技的包裝就極易激發中國人的消費行為。

㈥ 文化與旅遊融合需要注意處理好的幾個問題

文化與旅遊融合的作用、意義、必要性不少文章已經闡述的非常清版晰,這里前瞻產業研究權院淺議文化與旅遊融合需要注意和處理好的幾個問題。
一、需要認清文化和旅遊的性質,把握好融合的點和面,避免走入誤區。文化是一個寬泛的大概年,至今還沒有一個各方認可的確切定義,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文化帶有傳統性、民族性、地域性、唯一性特徵,籠統地說,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們長期創造形成的產物。
二、需要堅持一個方向。文化與旅遊融合既是一個工作任務,也是長期堅持的努力方向。
三、文化與旅遊融合需要一個突破口,切入點。前瞻產業研究院認為,當今,文化的傳承和發揚光大已進入新階段,旅遊產業依託文化魅力在快速發展,文化產業規模和種類也在不斷的擴大、延伸,文化與旅遊融合提法不如改為文化產業與旅遊產業深度融合更現實、更科學、更具指導意義。
四、文化與旅遊的融合需要一個強推力。中國有自己的國情,文化與旅遊的融合,特別是文化產業與旅遊產業的融合一方面需要市場調節,一方面更需要政府的推動。

㈦ 在傳統文化影響下中國人的旅遊消費心理和行為特點

富人消費的是價格 中等消費的是享受 窮人不回去旅遊,旅遊的錢還不如吃頓飽飯

㈧ 論述中國旅遊文化的封閉性特點

中國信息文化的封閉性
中國的改革開放已經30年了,市場開放促成了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但我們同時也看到中國在很多領域內改革動作的遲緩與阻力之大,顯示了封閉社會在中國所擁有的保守力量,仍舊在歷史進程中阻礙著中國的進步。就拿2007年本已經定案的「港股直通車」政策來說,其最終被迫無時間表延後開通期限,表明資本開放力量在資本管制力量面前,仍舊顯得弱小。
在這樣的社會環境當中,中國的信息文化帶有普遍的保守性、封閉性,就絲毫不顯得奇怪。我們在當今所有需要改革的領域,幾乎都可以聽到要提高「信息透明度」的呼籲。是的,沒有信息,如何監管?沒有信息,又如何監督?所以當像國家統計部門等諸多政府機構,以納稅人的錢來獲取數據,最終卻不公開,甚至還以此謀取額外收益,這讓所有中國納稅人所不齒。
時至今日,中國政府在信息公開上也不是毫無進步。自2000年安邦分析師與中國研究信息法的權威、北京大學信息 管理系教授周慶山博士討論信息公開法的問題之後,已經8年了,中國政府的有關法規終於姍姍來到。今年,國務院公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這一條例將自2008年5月1日起施行。這顯然將成為中國社會信息透明度提高的重要推動力,但我們仍舊對中長期內整個社會的信息透明度提高,並不抱有太高的期望。其理由在於,中國根深蒂固的權力思想和「官本位」,從根本上違反了信息的自然規律——系統論。
「官本位」思想在中國根深蒂固,權力總是在很多人的心目中佔有事實上最高的位置,因為沒有權力這顆大樹,就很難審批,要不就是事情辦不成,要不就是效率太低、成本太高。通過權力來獲取信息,已經成為領導們最習以為常的做法。不過很多領導卻同時忽略了另外一個問題,擁有權力的最終目的是控制,而控制卻必須通過釋放信息來加以實現,而不僅僅是通過行政權力或自己制定法律、規定的權力來實現。
就拿國家發改委來說,如果真的希望控制鋼鐵行業的投資增長速度過快,難道就真的只有通過權力關停小鋼廠一個辦法嗎?事實上,這些小鋼廠都是企業家自願投資的,因為他們預期鋼價會繼續上漲,他們願意自負盈虧。如果發改委這個價格監管部門能夠在統計信息上多下點功夫,提供更全面的價格統計信息,同時提供全面的投資信息,或許投資者自己就能夠發現:現在投資太熱了,將來恐怕要供給過剩導致虧損,因此就不投資了。
由於龐大的信息需求滿足不了,所以中國的官員就會一年花費3000億元在吃喝上,3000億元要花在旅遊上。這些成本,除了因為權力膨脹造成的享樂需求驅動而增加之外,從根本上來說,這些吃喝、旅遊的活動,其真正的目的在於獲取信息。我們不讓外國人進來提供服務,那麼我們的官員就要出去花錢獲取信息;我們的領導不知道向下共享信息,我們下面的公務員就要想方設法請領導吃喝,以獲得信息。我們的政府不提供信息,我們的企業也治好想盡各種手段來獲取信息,吃喝就因此成為中國經濟社會最大的愛好和消費。
事實上,要想實現控制,要想避免如此大的信息交易成本支出,系統控制論早就已經給了我們答案。「控制」就是賦予信息;提供信息,就是控制;保證信息透明度就是控制。因此,我們可以看到,英國一個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的國家,經歷了無數次經濟危機的國家,因為從19世紀60年代開始就保持良好的金融市場透明度,其結果是在其後的140年時間里,在今年的北岩銀行事件之前,都沒有一家銀行面臨擠兌倒閉危機。
如果分析一下當前流行的概念和時髦用於,就會發現「系統」一詞在統計表上名列前茅。這個概念已經遍及一切領域,並滲透於大眾思想、專業行話和輿論工具之中。從企業、武器裝備,到論題深奧的純科學領域,系統思維方式在廣闊的范圍內起著顯著的作用。目前被稱作系統涉及、系統分析和系統工程一類的行業和工作已經成為新技術和技術統治的核心。就連全球最有錢的比爾·蓋茨,也將自己的頭銜改為了首席(系統)架構師。
此時的中國如果忘記系統論所能在社會上產生的作用,那麼就會如著名生物學家、一般系統論之父貝塔朗菲在「一般系統論基礎發展和應用」之中所言,封閉系統不斷運動的最終結果,只能是沿著既定的規律走向無序平衡,並導致系統的「死亡」。而如果是一個開放系統的話,它就一定會遵循「異因同果性原理」。貝塔朗菲這是在告訴我們,只要成為一個開放社會,即便道路、方式和手段不同,最終的結果也將是一樣的:向更有序和更高的組織狀態前進。因此,我們完全沒有必要再去爭論「姓資還是姓社」的問題,只需要保持穩步的「開放」就足夠了。

激進的開放性與封閉性共生共存
如果沒有美,就無所謂丑。中國社會的信息文化在改革開放原則的指引下,也引入了開放性,並對封閉性文化造成了強大的沖擊。從某種程度來說,正是因為根深蒂固的封閉性信息文化需要被打破,所以激進的開放式信息文化就有了生存的空間。由於對待信息「只進不出」的官本位思想,導致了信息不透明成為中國信息文化的基礎性特點,而新進出現的網路暴力信息文化,則是中國信息不透明體制下的壓力發泄途徑。
相較數千年歷史而言,在短短30年的時間,外來信息瞬間充斥中國社會,很自然就使得我們很多人對信息來不及辨別就加以吸收了。這在中國講究「效率優先」的前三十年改革開放中,能夠帶來效率提高的IT技術領域,表現極為突出。當中國70年代末、80年代初開始將幾乎所有的情報研究所改為科技信息研究所之後,這種對西方泊來的IT技術、管理思想的盲從簡直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
例如在信息技術的市場上,西方發達國家已經給我們的中國企業提了太多的建議,以至於信息技術領域內的概念每年都要更新一波,讓國人應接不暇。我們中國企業接受了如此多的概念,每年在信息技術設備和服務上消費成千上萬億資金。名義上,這些錢都讓自己的軟體企業、系統集成商、硬體商賺走了,但實際上,中國的這些企業統統都需要向國外的公司交上一筆不菲的「稅」——從硬體中各種各樣的IP,到軟體中各種各樣的資料庫和中間件的「許可費用」。
思想驅動行為——接受了國外各種各樣信息化管理思想的人,造就了中國企業的信息化消費行為。可是發達國家既然封鎖尖端信息技術和信息技術設備對中國的出口,他們就會將最優秀的信息管理理念傳播給中國企業嗎?天真的人會說,思想無國界。但更多的情況卻是,國家沖突的深層矛盾往往是文化和思想的沖突。我們如果要企業家相信,競爭對手會主動把自己的管理經驗告訴他,他一定不會相信。那為什麼我們要對國外競爭對手傳播過來的信息化理念,就那麼深信不疑?
拿現數年前極為流行的「ERP」來說,在汽車行業的ERP系統就被大肆鼓吹為降低成本的秘訣。合資企業的外方也紛紛建議中方全力建設ERP。不過存在一個簡單的問題是:外國企業在十幾年前就已經建好了ERP,現在建ERP系統對於我們中國自己汽車企業的競爭來說,有什麼戰略性的決定意義嗎?即使我們把ERP做得再好,能靠它超過對手嗎?
這些案例在告訴我們這樣一個事實:在市場競爭中,如果你徹底被西方信息化管理思想所征服,而不是批判地吸收,那你只有被動挨打的份兒。當然,我們完全無意否定泊來的信息技術能夠對效率的提升作用,但我們更應該知道的是,西方泊來的管理思想畢竟是他們已經實踐過的總結,它代表的是過去或者現在,但它不一定意味著是我們的未來。

激進的後遺症是「忘記自己」
當接收外來最新思想成為「激進」信息文化的代錶行為之後,「忘記自己」就成為很自然的後遺症。「忘記自己」最嚴重的表現是,忘記了我們自己還有信息分析和處理的能力。在如今一些完全接受了西方管理思想的人士看來,如果一篇研究報告沒有圖表,一篇經濟學論文沒有數學模型,那就根本不值得一看。難道分析就只意味著圖表和數學模型?
毋庸置疑的是,數學模型的優點是:無含混性、嚴格推到的可能性、可用觀察數據來檢驗。而且這些特點,藉助了所有人對數學這門基礎學科的認識,使得人所共知。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可以輕視或者拒絕使用日常語言來表達的模型。一種語言模型畢竟比全然沒有模型或者強加給現實和歪曲現實的數學模型要好。我們更應該知道的是,數學模型總有必備的假設前提條件,而這往往與現實相去太遠。我們還應該知道是,所有人更習慣語言模型,更容易理解它,而不是數學模型;數學這門學科最大的進步也是最近這兩三百年的事情,而語言溝通技能則是所有人使用了上百萬年經驗累積,已經成為人所共有的基本思維模式。語言分析能力的影響,遠遠超過了後來才出現的、只涉及個別經驗材料或者一小部分經驗材料基礎上總結出來的數學模型構想。還有一個更簡單的例子可以說明這一點。對於所有人都知道,要先找到問題,然後才能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是一個解決問題的三步曲,一個很簡單的語言模型,無需證明。可如果讓數學模型來說明一點,寫上幾本書也未必能夠講得清楚。
忽視了我們自己的語言分析能力的後果是極為嚴重的。我們可能已經看到的市場機會,只能眼睜睜看著別人拿走還不自知,最後等到別人回過頭來教我們。著名IT評論人姜奇平就在其博客文章「《黃帝內經》是最早ERP的物理證據」中指出,「我本人並不看重美國人的理論,但我看到,對我們這個行業內許多人來說,IT方面的『真理』,經過美國人嘴裡說出,他們比較相信。最近的例子是,體驗理論基本概念的提出者卡尼曼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後,國人對我們這些體驗經濟的鼓吹者寬容多了。所以,我要把我的觀點,借對岸人之口,再講一遍,以引起人們重視。康有為時代宣傳現代化,要藉助古人,說孔子如何說過,這種戰術的學名叫「托古改制」,今天,宣傳信息化意義上的現代化也很困難,所以要發展成「托洋改制」,俗稱「出口轉內銷」,算與時俱進罷。
姜奇平到底發現了什麼,要再借外國人的口再說一次?原來在2006年底的美國著名雜志《新聞周刊》封面文章「另類醫學」中,西方人將驚奇地發現,《黃帝內經》與企業信息化的內在關系是如此緊密。美國人說:兩千多年前根據《黃帝內經》發展出來的中醫科學,其中許多行之有年的療法確實有效,現在才開始受到西方科學的證實。文章提到:針灸經絡學一直不被西醫採納的主要原因就是氣脈或穴道沒有解剖學的根據,如今美國的研究發現,穴道通常位於「連接組織」最密集處所在。佛蒙特大學的藍吉分博士說:「連接組織形成一個網路,遍布全身,每個連接組織也含有神經終結點,這就是右手受到針刺,針灸會對身體造成醫療效果的道理。」 姜奇平認為,如果把《黃帝內經》中的經絡「換算」成企業信息化中的概念「流程」,整個《黃帝內經》讀起來,就成了一部ERP式的企業信息化原理指南,或網路哲學。因為,流程是職能的連接,如果非得把流程從它聯接的職能中分離出來看,流程通常就位於「連接組織」最密集處所在。流程重組,不就是針灸、打通經絡嗎?
事實如此,當我們忘記自己之後,連自己文化的繼承都談不上,還談什麼發展?2007年網路上對中醫存廢問題的激烈爭議,不得不讓我們認識到,洋務派代表人物張之洞提出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至今仍具有極為現實的意義。在這一問題上,筆者也效仿一下姜奇平,且「托洋改制」一下。在如今的醫學領域,西醫幾乎獨霸了中國所有的資源投入,中醫體系真的快被我們自己忘記了。
而在談及「中醫如何走向世界」時,比利時人阿諾語出驚人:「如果世界不歡迎你,你何必去?」阿諾認為中國同行試圖讓中醫西化得到西方承認是很錯誤的想法。中醫和西醫是兩個完全不同的系統,西方科學把自己宣傳成唯一的科學,所以反而說中醫是不科學的。其實和中醫相比,西醫僅僅是個小孩子。中醫體系要比西醫成熟很多,完善很多,先進很多。西葯是實驗室做出來的,而中醫是順應自然,怎麼能讓實驗室標准來衡量自然的東西呢?成熟的體系向不成熟的體系妥協,難道就是「走向世界了」嗎?阿諾認為他和中醫同行最重要的事情在於把中醫整套體系推廣到西醫世界,而不是改變中醫自身去向西醫妥協。
這些話從老外嘴裡講出來,會別有一番味道,特別是一個從事醫學研究的西方人。如果我們立足系統論來看待這一問題將非常簡單:如果我們不了解自己,我們將無法創造信息,也就無法有序系統外釋放信息,因此也就無法影響世界、無法獲取有效的反饋和信息輸入,同時又無法有序提高我們自身的組織狀態。
最後總結一句:在開放中了解自己,將是中國信息文化的必然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