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旅游观光 »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分类
扩展阅读
潼南古村 2021-03-16 21:51:08
世界民俗文化旅游 2021-03-16 21:48:20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分类

发布时间: 2021-03-15 11:56:49

A. 民俗风情的分类分为哪几类

根据民俗资源的存在形态和表现形式,可将其划分为三大类型。

第一大类.物质民俗旅游资源。这一类型民俗旅游资源又分为三个亚类:
(1)生产民俗,包括采集民俗、狩猎民俗、畜牧民俗、农耕民俗、手工业民俗等。
(2)消费民俗,包括服饰民俗、饮食民俗、居住民俗。
(3)流通民俗,包括市商民俗、交通运输民俗、通讯民俗等。

第二大类.社会民俗旅游资源。这一类型民俗旅游资源亦可分为五个亚类:
(1)家庭民俗,包括称谓民俗、排行民俗、亲族民俗、财产继承民俗等。
(2)村落民俗,包括集市民俗、乡规民俗、村社民俗等
(3)民间组织民俗,包括行会民俗、社团民俗、帮会民俗等。
(4)礼仪民俗.包括生育礼俗、成年礼俗、婚嫁礼俗、寿诞礼俗、丧葬礼俗等。
(5)岁时节日民俗,包括传统节日、公历节日、宗教节日、二十四节气等:

第三大类,精神民俗旅游资源。这一类型民俗旅游资源也可以分为四个亚类:
(1)信仰祭祀民俗,包括民间宗教信仰、巫术星占、礼俗禁忌等;
(2)口承语言民俗,包括民间神话、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叙事诗、谚语、方言俚语等;
(3)民间艺术民俗,包括民间音乐、民间美术、民间工艺、民间小戏、民间舞蹈等;
(4)民间游戏娱乐民俗,包括民间游戏、民间体育竞技、民间杂艺等。

B. 现有旅游资源的分类

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完整的风景学,自然没有对风景的分类,然而有关旅游资源的书籍颇多,其各自对旅游资源都进行了分类。在此先介绍部分旅游资源分类方案(按出版先后排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本书的风景分类方案。

1.王柯平主编《旅游审美学》之分类

山景——如苍山翠岭、幽谷奇峰;

水景——如浩荡江湖、流泉飞瀑;

海景——如碧海金沙、岛屿风光;

地景——如水乡田园、草原大漠;

云景——如云霞变幻、太虚万象;

洞景——如洞天福地、钟乳奇石;

花景——如名贵花卉;

林景——如森林植被;

其他——如珍禽异兽等。

2.杨学峰主编《旅游资源学》之分类

1)历史遗迹;

2)古建筑;

3)陵墓;

4)城镇;

5)园林;

6)宗教文化;

7)社会风情;

8)地质地貌;

9)水体;

10)生物;

11)天象气候。

3.梁明珠主编《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之分类(表3-1)

表3-1 旅游资源分类

4.张建萍著《生态旅游》之生态旅游分类

(1)自然生态旅游资源

1)陆地生态旅游资源:①森林生态旅游资源;②草原生态旅游资源;③荒漠生态旅游资源;④湿地生态旅游资源。

2)水体生态旅游资源:①河流生态旅游资源;②湖泊生态旅游资源;③海滨生态旅游资源;④温泉生态旅游资源。

(2)人工自然型生态旅游资源

1)园林文化生态旅游资源:①中国园林;②西方园林。

2)城市生态旅游资源。

3)科普生态旅游资源:①植物园;②野生动物园;③世界园艺博览园;④自然博物馆。

4)景观生态恢复生态旅游资源。

(3)人文生态旅游资源

1)农业文化生态旅游资源。

2)宗教文化生态旅游资源:①图腾崇拜;②禁忌习俗。

3)民俗文化生态旅游资源:①传统民俗文化;②俭朴自然生活方式。

5.黄子燕著《中外旅游休闲地理》之分类

1)地质地貌景观:①按高度划分;②按成因划分;③按岩性划分;④按作用力划分(火山、流水、风沙、冰川、海洋);⑤按功能划分(观光休闲地貌、考察探险地貌)。

2)水体景观:江河、湖泊、泉井、瀑布、海洋。

3)天象气候景观。

4)生物景观。

6.白文明著《中国自然风景大观》之分类

1)中华五岳;

2)佛林禅寺;

3)道教洞天;

4)万窟造像;

5)山岳奇观;

6)地质公园;

7)旅游名山;

8)雪岭冰峰;

9)高山峡谷;

10)溶洞天坑;

11)草原草甸;

12)沙漠戈壁;

13)森林景观;

14)古树名木;

15)大江大河;

16)流水清溪;

17)叠水瀑布;

18)湖泊水库;

19)园林池沼;

20)江南水乡;

21)沼泽湿地;

22)海岛海岸。

7.1992年中国旅游局与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主编《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试行稿)》之分类

1)地文景观(15种);

2)水域风光(7种);

3)生物资源(6种);

4)古迹和建筑(32种);

5)休闲健身(11种);

6)购物(5种)。

8.国家标准之旅游资源分类(表3-2)

此分类显然是在1992年中国旅游局与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主编《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的分类基础上发展补充而成。二者在分类的方法原则上没有区别,只是国家标准分类的内容更加丰富全面。

所有前述分类方案,在分类方法与原则上与此也没有区别,只是重点与简略取舍有一定差别。因此,本书涉及现有风景分类的评述,以国标为主,其他不再涉及。

表3-2 国家标准之旅游资源分类(GB/T 18972—2003)

续表

9.《中国森林公园游》编辑部编《中国森林公园游》之分类

1)山岳型森林公园,如张家界、四川瓦屋山、大别山、广西八角寨;

2)湖泊型森林公园,如浙江千岛湖、广东流溪河、西藏巴松湖;

3)火山遗址型森林公园,如黑龙江火山口、吉林龙湾、广东西樵山;

4)沙漠与沙地森林公园,如内蒙古额济纳胡杨、新疆胡杨;

5)现代冰川与冰川遗迹型森林公园,如四川海螺沟、陕西太白山;

6)海岛型森林公园,如山东长岛国家森林公园、福建平潭海岛、广东南澳海岛;

7)海滨型森林公园,如河北海滨、山东日照海滨;

8)溶洞型森林公园,如浙江双龙洞、山西禹王洞、河南五龙洞、云南靖华洞;

9)温泉型森林公园,如广西龙胜温泉、辽宁大黑山、江西明月山、陕西太白山;

10)草原型森林公园,如河北塞罕坝、内蒙古黄岗梁和海拉尔;

11)城郊型森林公园,如上海余山、江苏徐州环城、浙江兰亭、福建福州。

这一分类方法采用森林与地貌的组合。本书的分类,正是采用这一原则,只不过扩大了范围,以所有风景美因子的全面组合为分类依据。

C. 民俗旅游分类

1.民俗文化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民俗即民间风俗习惯,是广大中下层劳动人民所创造的民间文化,包括饮食、服饰、居住、节日、民间歌舞等各方面的民俗风情。旅游学的理论一般把旅游资源分为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其中,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和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共同构成人文旅游资源。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共同创造了祖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汉族和各少数民族的服饰饮食、婚葬嫁娶、待客礼仪、节庆游乐、民族工艺、建筑形式等等,都各有特色,形成了我国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景观。这些民俗文化现象,以其丰富的内容,浓厚的地方色彩,鲜明的民族特点,吸引着大量的国内外游客,构成我国民俗旅游开发的丰富资源,具有极高的旅游价值。
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由于它满足了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成为旅游行为和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国内一次抽样调查表明,来华美国游客中主要目的是欣赏名胜古迹的占26%,而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风土人情最感兴趣的占56.7%。目前,无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民俗旅游均已蓬勃发展:北美的“活人博物馆”通过仿照当年格式建造的房屋、棚圈、碉堡、果园组成的“移民村”,再现了几百年前欧洲抵美移民的生活,劳动和风俗习惯;科特迪瓦利用其独特精巧的人造面具表现其传统文化,还举办了全国舞蹈节;突尼斯根据西方游客喜欢猎奇的心理,利用本国土著居民的村落古迹、山洞住宅、民族服饰和车马游玩等民俗文化来发展旅游业,已成为非洲和阿拉伯国家中的旅游大国。在国内,深圳中国民俗文化村汇集了全国几十个民族的灿烂文化,昆明云南民族村也展示了云南25个少数民族的风俗,山东省长山岛“渔家文化”以及广东岭南文化、客家文化和连南瑶族风情的旅游开发,也是目前的关注热点。因此,对民俗文化的旅游开发进行研究已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2.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五种模式
通过对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进行精选和加工,激发人们前来观赏民俗、了解文化的旅游开发行为,可以概括为五种模式:
2.1集锦荟萃式
指将散布于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典型民俗集中于一个主题公园内表现出来,如深圳中国民俗文化村和美国佛罗里达州锦绣中华、北京中华民族村集中表现了中国的民族民俗文化,台湾九族文化村集中表现了高山族、格鲁族等分布于台湾附近的九个民族的民俗文化,云南民族文化村集中表现了云南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这一模式的优点是可以让游客用很短的时间,走很少的路程就领略到原本花很长时间、走很长路程才能了解到的民俗文化,其缺点是在复制加工过程中会损失很多原有的民俗文化内涵,如果建设态度不够严谨,可能会歪曲民俗文化。
2.2复古再现式
它是对现已消失的民俗文化通过信息搜集、整理、建设、再现,让游客了解过去的民俗文化。如美国的“活人博物馆”中,员工作为几百年的抵美“移民”而出现,身着十七世纪美国劳动人民的服饰,向游客表演了用方形的扁担挑水,用原始农具耕作,用独轮车运输等古老的传统习俗以及各种民间舞蹈,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杭州和香港的宋城,无锡的唐城、吴文化公园,滨州市孙武公园也属此类。优点是可以令时光“倒流”,满足游客原本不能实现的愿望,但也存在着与集锦荟萃式共同的缺点。
以上两种形式可以归并为一个大类,即博物馆类,以丰富的民俗文化知识为特征,其员工都是专门的旅游业从业人员。
2.3原生自然式
它是在一个民俗文化相对丰富的地域中选择一个最为典型、交通也比较便利的村落对旅游者展开宣传,以村民的自然生活生产和村落的自然形态为旅游内容,除了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外几乎没有加工改造,如广东连南三排瑶寨,其优点是投资很少,让游客有真实感,能自然与当地居民交流,甚至亲身参与劳作,有很大的活动自由度,缺点是难以将旅游开发带来的利益公平的分配给村民,村民的正常生产生活受到干扰后可能产生抵触或不合作,难以保证村民们在接待游客时保持热情、友好、不惟利是图。
2.4主题附会式
指将民俗文化主题与某一特定功能的旅游业设施结合起来,形成相得益彰的效果,如苏州名园“网师”传统上仅白天对外开放,让游人欣赏江南园林的造园艺术和文化内涵,夜间不对外开放,但近期“网师”推出了“古典夜园”活动,利用园内各厅堂分别表现一两段苏州评弹、昆曲等各种各种类型的民俗文化艺术,游客同时可以领略苏州园林在夜景下的意境,很受好评。
2.5短期表现式
以上四种模式均为长期存在、旅游者可随时前往欣赏的旅游开发形式。但也有一些特定的民俗文化,只存在很短时间,激发短暂的旅游人流。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出于民族民俗传统的节庆活动,如蒙古的“那达慕”大会、回族的“古尔邦节”、白族和彝族的“火把节”等,其本意并非为了发展生态旅游业,故不会常年存在,但在节庆期间会吸引大量的旅游者;二是流动性的民俗文化表演活动,如贵州组织民间表演队到国外演出松桃苗族花鼓、滩堂戏、下火海等,展现了民间文化的艺术风采,每到一处也吸引了不少外国民众远途而来欣赏(这本身即是旅游行为)进而吸引游客前往贵州旅游。
3.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两大原则
3.1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文化保存原则
旅游开发一方面本身存在着扭曲的反映文化与真实的反映文化的差别,更重要的是,它必将干扰民俗文化原有秩序和发展过程,使落后地区受到旅游者的外来文化的冲击。当地居民思想行为的混乱和盲目仿效追随将淡化原有文化的特征,进而在长远角度上破坏了旅游资源特征。这种现象目前有不少少数民族地区也已出现,一些旅游村落除了歌舞表演外,日常生活已面目全非,与外界趋同,旅游者求异求职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旅游点的市场吸引力日趋下降。我们固然要看到,没有一成不变的民俗文化,联合国把横断山区的一个小村落化定位世界民族人文保护区的做法,毕竟不可能推广到各地,也很难保证取得较好的实际效果。我们在旅游开发工作中,所应当做的,一方面是尽量真实地反映民俗文化,对于不同时期的民俗尽量予以时间说明;另一方面是向当地居民宣传教育,除了极少数野蛮的、愚昧无知的民治行为外,民俗文化是没有优劣高下之分的,都是世界文化的优秀组成部分,在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的同时,更应保护自己的文化传统,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失却自己的民俗文化特色,也就基本失去了旅游生命力,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3.2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经济效益原则
低效益甚至负效益的旅游开发是不可取的投资行为,对于民俗文化旅游开发而言,其经济效益有两个方面,一是通过饮食、住宿、购物、交通、就业、招商引资等带动地区经济,而是项目自身的经济效益。前者一般只有程度上的差别,后者才是决策关键。因此,民俗文化的旅游开发应慎选区位,尽量依托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规模都比较大的城市,且具体位置予依托城市之间不宜超过1小时车程,与主要客源区尽量在一日游可及的范围内且交通便利。
4.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重点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凡有人群聚集的地方就有民俗文化存在。但在全国范围之内几乎找不到一处相同的民俗文化。这就说明各个角落的民俗文化都有自己的特色,正好作为开发民俗旅游的丰富资源。填补我国的旅游空白区。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重点:一是抓住宗教旅游。宗教活动是民俗活动,牵动着中外男女的视线,宗教活动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中国著名的佛山道观以及各种庙会,吸引着千万名旅游者的心,形成了“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的格局。二是抓住田园式旅游。对于烦腻了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的都市生活的城市人来说,通过田园式旅游,来调节一下精神生活。田园式旅游把劳动、生活、科技、文化、知识融为一炉的最好的实践与体验,不仅极富情趣、教益,而且也很浪漫、清雅。
5.民俗文化旅游开发不应作秀
现在不少旅游活动中的民俗开发,很大程度上并不是社会与文化建设的推动造成的,而是来自另一方面的动力,即经济因素,通过吸引眼球以招徕游客,从而拉动消费。
民俗文化不仅仅是用来出售的,它是民众的有序的有文化传统的生活规则。从本质上讲,民俗不是做秀给人看,而是个体自我对生活传统的热爱和对群体生活的参与,体现的是人与社群的和谐关系。安居乐俗是和谐生活的前提,我们的民俗文化建设要以社区群体为中心,而不能一味的用于赚钱。
综上所述,民俗文化旅游开发要因地制宜,发掘特点,不能千篇一律,大同小异。应就地取材,深度挖掘当地的民俗资源,并展现当地的生活现实。这才是民俗文化旅游的根本之道。如潍坊的国际风筝会办的就不错,体现了当地民俗文化的特色,吸引了中外旅游者,扩大了潍坊的知名度,又增加了当地的财政收入。

好的话,选我哈~~~~~

D. 旅游资源分类

按传统旅游资源观分类,我国旅游资源包括自然景观资源、人文景观资源、民俗风情资源、传统饮食资源、文化资源和工艺品资源,以及都市和田园风光资源等。

按现代旅游产业资源观分类,我国旅游资源包括观光型旅游资源、度假型旅游资源、生态旅游资源和滑雪、登山、探险、狩猎等特种旅游资源,及美食、修学、医疗保健等专项旅游资源。

学术界按旅游资源的成因或其属性分类,将旅游资源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型。前者是指地貌、水体、气候、动植物等自然地理要素所构成的、吸引人们前往进行旅游活动的天然景观,具有明显的天赋性质。

后者内容广泛、类型多样,包括各种历史古迹、古今伟大建筑、民族风俗等等,是人类活动的艺术结晶和文化成就。也有的将其分为三类,除上述两大类型外,还有复合型旅游资源。

(4)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分类扩展阅读

旅游资源不同于传统的土地、水和矿产等资源,它具有多样性、独特性、变异性和永续性等特点。多样性表现在既有自然的,又有人文的;既有景观性的,又有文化性的。

既有古代遗存的,又有现代兴建的;既有实物性的,又有体察性的。独特性表现在,凡是旅游资源,都是有与旅游者通常的生活习俗、文化背景和居住环境不同之处,这种差异越大,对旅游者来说就越独特,对旅游者的吸引力也就越大。

变异性表现在某些事物在其存在之初并没有被作为旅游资源,但随着旅游者需求的变化,它成了具有吸引力的旅游资源;反之亦然。

永续性表现在,大多数旅游资源具有无限重复利用和不断再生的特点,如作为旅游资源主体的观光、度假、特种和专项旅游资源本身是旅游者带不走的,旅游者带走的只是对它们的各种印象和感受。

只要保护得当,大多数旅游资源是可以永续利用的,而某些旅游资源还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丰富的再生。

E. 属于民俗旅游资源,这一类型可分为哪几种亚类呢

主要有三种,一种是物质民俗旅游资源,一种是社会民俗旅游资源,一种是精神民俗旅游资源

F. 民风民俗类旅游资源的特点包括哪些

第一大类.物质民俗旅游资源。这一类型民俗旅游资源又分为三个亚类:
(1)生产民俗,包括采集民俗、狩猎民俗、畜牧民俗、农耕民俗、手工业民俗等。
(2)消费民俗,包括服饰民俗、饮食民俗、居住民俗。
(3)流通民俗,包括市商民俗、交通运输民俗、通讯民俗等。

第二大类.社会民俗旅游资源。这一类型民俗旅游资源亦可分为五个亚类:
(1)家庭民俗,包括称谓民俗、排行民俗、亲族民俗、财产继承民俗等。
(2)村落民俗,包括集市民俗、乡规民俗、村社民俗等
(3)民间组织民俗,包括行会民俗、社团民俗、帮会民俗等。
(4)礼仪民俗.包括生育礼俗、成年礼俗、婚嫁礼俗、寿诞礼俗、丧葬礼俗等。
(5)岁时节日民俗,包括传统节日、公历节日、宗教节日、二十四节气等:

第三大类,精神民俗旅游资源。这一类型民俗旅游资源也可以分为四个亚类:
(1)信仰祭祀民俗,包括民间宗教信仰、巫术星占、礼俗禁忌等;
(2)口承语言民俗,包括民间神话、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叙事诗、谚语、方言俚语等;
(3)民间艺术民俗,包括民间音乐、民间美术、民间工艺、民间小戏、民间舞蹈等;
(4)民间游戏娱乐民俗,包括民间游戏、民间体育竞技、民间杂艺等

G. 旅游资源的分类

根据旅游资源表现内容的基本属性,将旅游资源划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专源。

自然属旅游资源是一以大自然造物为吸引力本源的旅游资源。按其发生学和形态学上的差异,又可分为地文景观类、水域风光类和生物景观类。
人文旅游资源是指以文化事物为吸引力本源的旅游资源。
近年又有学者把旅游资源分为自然、人文、社会三大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