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旅游观光 » 依托农业观光园助推生态涵养发展
扩展阅读
潼南古村 2021-03-16 21:51:08
世界民俗文化旅游 2021-03-16 21:48:20

依托农业观光园助推生态涵养发展

发布时间: 2021-03-16 11:50:04

『壹』 生态涵养发展区的介绍

生态涵养区发展规划,是以提升生态涵养功能、促进富民就业为核心,强化生态修复与水源保护,完善生态补偿和后期管护机制;同时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等生态友好型产业,并积极引入总部经济及高端产业发展;推动城市公用设施和服务向生态涵养发展区延伸,促进生态特色城镇和新农村建设发展。
研究内容
充分研究生态涵养发展区现状及存在问题,站在未来以创新思路破解山区发展难题,科学定位,有效实施,对生态环境建设、生态产业培育、生态城镇建设、生态文明引导等主要内容进行科学论证。

『贰』 都市农业是指地处都市及其延伸地带,紧密依托并服务于都市的农业。都市农业是以生态绿色农业、观光

1、C
2、D

『叁』 如何壮大农业支柱产业,助推生态农业发展

近年来,各级农业部门紧紧围绕服务现代农业建设,不断加大农业资源保护与污染防治工作力度,努力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大力发展生态友好型农业,取得了积极成效。
一是农业环保和农村能源工作体系建设进入新阶段。已建成由2个国家站、33个省级站、300多个地级站和1700多个县级站组成的农业环境保护工作体系;建成由1个国家级、41个省级、343个地市级、2675个县级和9976个乡级机构组成的全国农村能源管理推广体系,成为农业环境监测与管理、污染防治和农村能源生态建设的坚实力量。
二是耕地重金属污染防治取得新突破。启动全国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普查,建立监测预警机制,建设重金属污染治理修复示范区和开展禁止生产区划分试点工作。
三是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再上新台阶。在全国建立农业面源污染监测网络,及时掌握农业面源污染动态变化;在太湖、巢湖、洱海和三峡库区等重点流域,建设了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示范区。
四是农田残膜污染防治迈出新步伐。在甘肃、新疆等10个省区180个县实施了废旧地膜回收利用的农业清洁生产示范项目,新增残膜加工能力8.1万吨,新增回收地膜面积3400多万亩,初步构建了地膜回收加工体系。
五是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建设得到新提升。先后两批建设国家级生态农业示范县100余个,带动省级生态农业示范县500多个,建成生态农业示范点2000多处,连续多年实施了10个循环农业示范市建设。
通过实施“十百千万”示范创建、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化肥农药减量、清洁田园推进、农业节水、生态模式与技术集成推广、农产品品质提升和生态自觉提升等八大专项行动,工作的着力点主要是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抓生态布局。按照主体功能区、农业“两区”建设规划和农牧结合、循环利用要求,在种养业空间和及产业内部实行生态化布局,形成产业循环。
二是抓治污攻坚。以环保的硬约束为底线,以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为重点,集中精力打歼灭战。全面完成禁养区养殖场关停搬迁,完成年出栏生猪30万头以上的畜牧主产县(市、区)死亡动物无害化集中处理厂建设,并建立完善长效运行机制;2015年底,全面完成年存栏50头以上畜禽养殖场(户)污染治理和生态化提升,并进行达标验收。
三是抓肥药控减。到2017年,全省氮肥使用量比2013年减少6%;化学农药使用量比2013年减少9%;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力争达到90%以上。
四是抓循环利用。加大畜禽养殖排泄物、农作物秸秆、食用菌种植废弃物,以及沼液、沼气资源的开发利用,大力推广废弃物循环利用模式,加快推进农业废弃物变废为宝及无害化处置。壮大“三品一标”农产品总量和规模,到2017年,全省主要农产品“三品”认证面积比例达到50%以上。
五是抓示范引领。在湖州、衢州两市和16个县(市、区),打造全境域推进、全领域覆盖的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构筑县域大循环;结合现代农业园区和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建成110个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形成园区中循环;培育1000个以上示范主体,形成一批生态农业主体小循环样板;通过畜牧养殖场整治提升,建设1万个以上生态牧场。
六是抓机制建设。按照治标与治本相结合、当前与长远相统筹、具体实践与机制建设相并进的要求,不断创新探索符合浙江实际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推进机制、监管机制、评价机制、连接机制和保障机制,努力建立健全法律约束、政策支撑、市场化运行有效衔接的制度体系和长效机制。

『肆』 农业主题公园是传统农业观光园的升级吗

据报道,“田园综合体”作为乡村新型产业发展的亮点措施被写进相关文件后,农业主专题公园在平衡属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过程中的探索经验,仍值得借鉴。

农业主题公园是一个用多学科理论与先进技术武装起来,具有强大生产功能,优美旅游观光外貌,综合效益显著,多元化、复合型的生态经济系统,根据生态经济学理论,应用景观设计造园的原理和技法,着力塑造“形散神不散”的农业景区,赋予农业更深层次的生态、经济与社会内涵。

生态农业示范区的规划设计应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遵循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园区设计所采用的生态农业类型中既包含有生产者,消费者,也要有分解者,体现观光农业生态园的旅游科普功能,进一步营造旅游产品的精品形象。

希望更多的农业主题公园可以早日出现!

『伍』 (2013西城区一模)近年来,北京郊区依托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大力开发建设以农业观光园为主体的多类

(1)∵抄2010年的年收袭入为17.8亿元,2009年的年收入为15.2亿元,
∴2010年比2009年增加的年收入为:17.8-15.2=2.6亿元,
∴2010年农业观光园经营年收入的年增长率是:

2.6
15.2
×100%≈17%.
故答案为17%;

(2)设2011年的年收入为x亿元,
由题意,得
x?17.8
17.8
=22%,
解得x≈21.7.
补全统计图如下:


(3)设从2012年以后,再过y年,能够使经营年收入不低于2008年的4倍,
由题意,得26.9(1+30%)y≥13.6×4,
解得y≈3,
2012+3=2015.
即若经营年收入要不低于2008年的4倍,至少要到2015年.
故答案为2015.

『陆』 如何搞旅游休闲农业生态园项目规划简单分析一下

首先,生态园功能分区规划:依据资源属性、景观特征性及其现存环境,在考虑保持原有的自然地形和原生态园的完整性的基础上,结合未来发展和客观需要,规划中应采取适当的设计实现园内的功能分区,设计以因地制宜设置生态农业示范区、观光农业旅游区和科普教育功能区。
其次,生态园基础设施规划:园路规划、给水排灌工程规划、园区绿化设计。

『柒』 如何依托生态农业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为加快推进毕节市村级集体资产股份量化改革试点工作,及时掌握试点工作新动态,认真总结改革工作新经验,近日,毕节市农经站就织金县官寨乡红岩村村级集体经济业态发展试点工作进行了深入调研。织金县官寨乡在改革试点中制定方案,健全机制,整合资源,因地制宜地开展改革试点工作,力争打好“生态农业观光”牌,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一、抓好组织建设,健全工作机制

红岩村成立了以副乡长为组长,财政分局、村管、国土、经济发展办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共同商讨,建立健全的村级集体经济业态发展试点工作机制,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领导小组通过完善各项权能,激活红岩村各类生产要素,共同探索创新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有效途径,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集体经济运营机制,避免集体资产流失和农民权益受损,防止集体资产被集体组织内部少数人侵占和支配,防止外部资本侵吞、控制集体资产,保证村级集体经济健康发展。

二、利用区位优势,制定工作方案

红岩村距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织金洞7.8公里,仅需10分钟车程,是乌江百里廊的核心地段,风光秀丽,气候迷人;辖区内盛产柑橘、樱桃、枇杷、果蔬等主要名特产品,吸引众多游客来此游玩采摘,据统计,红岩村共有农家乐17家,名特产品带动每家年收入达10万元以上;境内旅游资源丰富,东风湖库区裸结河水上旅游、生态农业观光园与织金洞风景名胜区连为一体;除此之外,面积2万多平方米,政府耗资300多万元建成的生态农业观光园坐落其中。乡、村两党委就如何发展壮大村级经济进行了深入调研,并充分结合该村经济、地理、人文、环境气候以及现有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循序渐进,依托乡村区位优势,制定以发展农村特色旅游经济为主的村级集体经济业态发展试点方案,全力打造“生态农业观光园”品牌,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实力。

三、整合资产资金资源,发展集体经济

红岩村将对集体资源和资产进行清产核资折股量化到集体经济组织每个成员,让集体资产变股权,明晰产权归属,赋予农民更多的财产权利,让农民真正能把资产揣进口袋。同时,以村级集体经济业态发展试点省级财政补助的80万元扶持资金、“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的财政补助资金以及“一事一议”财政资金为牵引,进行折股量化后投入“生态农业观光园”的建设和经营中,让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共同打造“生态农业观光园”,共享收益分红。除此之外,红岩村将通过整合本村集体资产、资金、资源,采用“公司%2B农户”现代农业发展形式和“考酒%2B养猪%2B建设沼气池%2B种植发季节蔬菜”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实现农民创收,增强集体经济实力。

四、做好宣传工作,尊重群众意愿

红岩村充分做好了集体业态经济发展宣传工作,召开村级集体经济项目实施群众动员大会及各种形式的座谈会,做到大小事务公开,保障群众的知情权,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做到方案制定、实施坚持尊重群众意愿的原则,既要重视和尊重村支书等关键人物的意见和建议,也要保证方案制定不以参与决策者个人意见为主攻方向,须经村集体经济组织代表充分酝酿、民主讨论,提交成员大会或成员代表大会并经应到人数的2/3以上通过,方案报乡人民政府批准和县级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核准备案后实行。保证村民既是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参与者,同时也是共享集体资产收益的受益者。

『捌』 生态涵养发展区的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按照科学发展观和“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建设要求,全面提升生态资源质量,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不断提高城镇化水平。进一步加强规划指导,统筹兼顾近期和长远发展,留足绿色空间和未来产业发展空间;统筹兼顾生态涵养和生态经济发展,增强区域发展后劲;统筹兼顾政府推动和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拓宽社会力量参与渠道,实现生态涵养发展区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将生态涵养发展区建设成为山川秀美、社会和谐的生态文明示范区和产业友好、人民富裕的生态经济发展区。
近期,以提升生态涵养功能、促进富民就业为核心,强化生态修复与水源保护,完善生态补偿和后期管护机制;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等生态友好型产业,积极引入总部经济及高端产业发展;推动城市公用设施和服务向生态涵养发展区延伸,促进生态特色城镇和新农村建设。 一是分层次、分阶段、分步骤地推进深山原始生态系统、浅山农村生态系统和城镇人工生态系统三个子系统的建设,并结合流域治理、矿区生态恢复等重点工程,继续建设首都生态屏障体系。
二是加强涵养区水源生态建设。以保护区域内各种河流和水库为重点,全面启动对河流、湖泊、水库、湿地等水源及流域的综合治理,防止地表植被破坏,防止水土流失,防止污水流入河道和水库。开发节水设施,提高水利用率,发展节水产业。
三是通过植树造林加强山区生态建设,扩大生态林规模。
四是加强空间管制,特别是生态涵养区中的密云水库上游、官厅水库上游要禁止开发;
五是加大禁牧力度,保护野生动物,防止违规采伐和非法开矿,形成全面的生态林资源的安全保障体系。
六是以农田林网为主要内容加强浅山区生态建设。更替过熟林带,培育新生林带,健全农田林网。
七是以公共绿地为基本内容加强城镇生态建设。继续以公园大型绿地为主体,以街道绿化为骨架,以单位庭院和居住小区为基础,植树种草,增加绿地,美化环境。 一是建立若干个生态建设试验区,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和统筹安排生态建设。
二是建立各个区县之间生态建设协调机制,促进生态链在涵养区以及更大的范围内良性循环。
三是实现生态建设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把经济社会发展纳入生态系统建设规划统筹考虑,培育文明生活方式,构建节约型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共赢。
四是建设科学、完善的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涵养区生态补偿制度,加强水源建设补偿制度,制定扶植涵养区发展的经济援助政策,积极支持涵养区各项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
五是继续把涵养区“新农村”建设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认真贯彻落实并不断完善各项农村经济政策,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建立“三农”发展的投入与分配机制和全面建立城乡接轨的各项保障制度。
六是遵循“比较优势”和“市场需求”两大原则,通过全面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技术含量,从根本上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为山区农民转行增收,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养殖业、旅游业、林果业等富民产业,引导山区农民由“靠山吃山”向“养山就业”转变。 一是继续加强生态保护和污染源治理,以提高生态保护和水源涵养功能,优化生态环境。
二是提高生活垃圾处理率,提高再生资源比重,减少直接处理投资;建设垃圾填埋场以及粪便处理场,提高城镇垃圾、粪便无害化处理能力。
三是提高县城和重点乡镇范围内的社会单位及居民楼房垃圾袋装率和县城内垃圾分类率;建立农村的生活垃圾处理机制,建设清洁农村,文明乡镇。
四是限制或减少农业生产污染,实施有机农业工程。推广缓释肥,提倡农家肥和有机肥,改善施肥方式,推广测土平衡施肥技术,控制化肥施用量。扩大生物治虫农田范围,减少农药使用量。
五是杜绝污水灌溉,推广可降解地膜,控制白色污染;实施绿色畜牧养殖工程,加强畜禽养殖场污水粪便处理监管;加大对农业生产的垃圾处理和环境保护力度,实施控制农业生产污染源示范工程。 一是制定促进涵养区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积极推动“环境一票否决”制度,建立产业项目筛选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的综合评价,严格限制不合指标的项目进入。
二是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以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为保障,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减少废物排放,倡导绿色消费,逐步形成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三是推广促进资源循环利用的工业生产方式。逐步降低资源依赖型工业比重,增加企业污水处理、废弃物利用的费用投入。研究制定有关政策法规,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的长效机制。
四是建立农业循环经济链。以加工企业及相关服务组织为纽带,链接种植业和养殖业以及农民家庭生活,构建农业循环经济链。
五是倡导科学消费方式。通过宣传教育、政府绿色采购,引导全社会绿色消费,节约消费。鼓励使用绿色标志食品、环保标志产品和节能节水论证产品。
六是倡导使用洁净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减少煤炭使用量,并实施“全程管理、清洁高效”的措施;在农村减少使用薪柴秸秆等燃料,发展生物质工程,提倡使用沼气等可再生能源,继续实施“绿色照明”工程、扩大太阳能杀虫灯的使用范围。 一是建设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的发展聚落,通过生态移民、生产移民、生活移民等方式调整人口布局,推进农村人口向新城的集聚,坚持以环境友好型工业和服务业的产业集聚带动人口的空间集聚,构筑科学合理的区域城镇体系。
二是集约发展经济,坚持以内涵式发展为核心,充分发挥生态涵养发展区的比较优势,合理利用资源,优化一产,提升二产,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培育新型产业,壮大特色产业,促进经济集约增长。
三是要努力提高城乡基础设施承载能力,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基本形成覆盖城乡、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救助体系。

『玖』 生态旅游农业是以农业生产为依托,开发具有旅游价值的农业资源、农产品、田园风光,是一种新型的“农业+

(1)保温;光合呼吸;呼吸作用
(2)碳一氧平衡
(3)木质部;导管(或木质部中的导管,只填);蒸腾
(4)稳定性

『拾』 农业观光园的发展

农业观光园是农业高速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需要。进入2l世纪,伴随着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及乡村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的深入,农业已从传统的生产形式逐步转向景观、生态、健康、医疗、教育、观光、休闲、度假等方向。农业观光园的出现,就等于扩大了人类的生存空间,为人类生存和需求创造了更好的、更易适应的环境条件。如我国台湾省的观光农业位居世界领先地位。从20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末,台湾省借助“农业发展实现农业生产企业化、农民生活现代化和农村生态自然化”的措施,形成了生产、生活与生态相结合,平衡发展的“三生观光农业”,从而解决了农业萎缩、农产品过剩、外国产品向台湾倾销等一系列问题、农业生产水平迅速提高而位居世界前列。
农业观光园是农业结构调整和社会经济生活发展的需要。农业结构调整、农业集约化生产和社会经济生活发展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传统农业的一家一户分散、高耗、低效且不合理的种植结构和生产形式已渐渐不适合现代农业的要求,农民迫切希望有一种快速、低耗、高效的现代农业生产形式出现,农民也迫切需要在资金、信息、科技方面得到支持与引导。农业观光园的出现,不仅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了示范,而且也吸引了城市居民到此一游。城市居民到农村乡间旅游观光,会带去大量的科技思想、市场信息和文明生活方式,既可促进农民素质提高,也可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农业观光园内的高效农业也能吸引城镇居民到此投资,从而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此外,这还能促进农业由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转化.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农业观光园是旅游事业朝向生态旅游发展的产物,是旅游业发展创新的一种新形式。它开辟了新的旅游景点,满足了人们对旅游的新追求。长期居住在现代化高密度、高层建筑区,整天为污染的城市空气和呆板且无情趣的城市景观所困扰的现代市民,为了缓解紧张工作带来的精神压力和抑郁,提高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多选择外出旅游放松一下自己。但各大主要景点一则是距城市较远,多为高地,不方便带老人或孩子;二则是人员暴满,影响清静放松的情趣;三则是门票也相对较高,使人望而却步。因此,他们(尤其是老人和孩子)多转向选择能亲近和感受的田园风景区。故此,农业观光园就形成了一个新的旅游热点,如北京1998年各类农业观光园年接待游人378.72万人次,河南省濮阳市2000年各类农业观光园共接待游人20万人次。
农业观光园也是21世纪生态园林绿化发展的方向,是一种新的园林形式。现代园林的发展方向是将园林和生态有机结合起来,即向生态园林方向发展。园林已开始从城市向城郊和乡村漫延,与农业紧密相结合,逐渐形成园林化的农业,农业化的园林。人们生活在园林化的环境中,耕作在农业化的园林中。这对改善生存和生态环境,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农业观光园的改善生态和保护环境的巨大作用,也符合西部农业大开发的主导思想,可作为我国西部农业大开发的参考和借鉴模式。
人们对农业观光园发展前景的认识进一步提高,已经认识到农业观光园是观光农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来规划、建设和使用它。开发和经营中的短期意识问题、资源掠夺式开发问题、技术人员缺乏和农民缺乏技术培训问题等正在逐步扭转。农业观光园的发展方向是产业化、科技化、国际化。农业观光园既是城市居民的乐园,也是农村农民的公园和增加收入的市场。因此,农业观光园是一个多产业一体化的新的产业,是2l世纪新型的生态农业形式,具有权威广阔的发展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