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旅遊大全 » 諸葛村旅遊資源開發
擴展閱讀
潼南古村 2021-03-16 21:51:08
世界民俗文化旅遊 2021-03-16 21:48:20

諸葛村旅遊資源開發

發布時間: 2021-03-16 02:55:03

⑴ 如今諸葛村的老商業街是重建的嗎

諸葛村的老商業街是現在重建的。

諸葛八卦村原來叫高隆村,位於浙江省金華市蘭溪市西部,是迄今發現的諸葛亮後裔的最大聚居地。村中建築格局按「八陣圖」樣式布列,且保存了大量明清古民居,是國內僅有、舉世無雙的古文化村落。北緯29.5,東經119.2。

諸葛八卦村一帶地形如鍋底,中間低平,四周漸高。四方來水,匯聚鍋底,形成一口池塘,這就是鍾池。鍾池是諸葛八卦村的核心所在,也是布列「八陣圖」的基點。

鍾池並不大,但這口水塘半邊有水,半邊為陸,形如九宮八卦圖中的太極,奇妙無比。以鍾池為中心,有八條小巷向四面八方延伸,直通村外八座高高的土崗,其平面酷似八卦圖。小巷又派生出許許多多橫向環連的窄弄堂,弄堂之間千門萬戶,星羅棋布著許多古老縱橫的民居。

接近鍾池的小巷較為筆直,往外延伸時漸趨曲折,而許多小巷縱橫相連,似通非通,猶如迷宮一般。外人進入小巷,往往好進難出,甚至迷失方向。有意思的是,數百年來村中居住的諸葛亮後裔並沒有意識到小村布局的奇妙之處,身在「八陣圖」,不知八卦形。

(1)諸葛村旅遊資源開發擴展閱讀:

諸葛村開發過程:

雖然同是浙江省的旅遊勝地,諸葛八卦村的知名度遠不及西湖、千島湖。因為這個大村莊長期被世人遺忘,就像遺落在草叢的珍珠,幾百年來期待著發現者。

20世紀90年代開始諸葛八卦村放光芒,中央政府以及浙江省與蘭溪市政府發現這個村莊蘊藏著豐富的旅遊資源(也可以說是財源),當然,更重要的是它豐富深厚的文化積淀。

20世紀90年代初諸葛八卦村敞開村門,面向世界,世界也開始向諸葛八卦村走來。但在開放初期,來的絕大多數是中國國內的遊客,境外旅客都涌到千島湖、黃山,對諸葛八卦村只是擦肩而過。

這個奇村作為諸葛亮後代最重要聚居地的地位正式確定下來。1996年11月20日,諸葛村的地位更上一層樓:這一天,中國國務院公布,諸葛村列為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世界開始睜大眼睛凝視這個世上罕見的古村

⑵ 諸葛八卦村什麼時候並入杭州地區

諸葛八卦村不可能並入杭州地區的。因為諸葛八卦村目前是金華地區。離杭州市比較。再說不可能什麼好的旅遊資源。都要杭州獨占吧!金華市也需要旅遊資源開發。

⑶ 諸葛村的旅遊

交通:在蘭溪火車站乘1路或8路公交車到客運中心,轉乘往諸葛八卦村的專線車,10分鍾一班,40分鍾可達,車票3.5元。杭州汽車南站有到蘭溪的快速客車,每2小時一班,到諸葛村下車。 門票:80元
國家一級文物保護單位,全國最大的諸葛亮後裔聚居地--浙江省蘭溪市諸葛村,近幾年以其「原汁原味「的神秘文化與文物古跡,引來了無數海內外遊客,成為浙江旅遊的熱點。
景點
丞相祠堂:
始建於明萬曆年間,佔地近1400平方米,面闊五間,進深三間,高十米,建在1米高的餓台基上,是諸葛氏族祭祀的場所。為了諧音「松柏同春」,中庭選用了4根直徑約50cm的松木,柏木,桐木,椿木做成4大金柱。整個祠堂翼角高翹,木劍雕刻十分精美。

⑷ 諸葛鎮的經濟結構

諸葛鎮具有較強的工業基礎,是蘭溪市域西部的工業重鎮。經過多年發展,已基本形成建材和紡織兩大塊狀經濟,擁有一大批訓練有素的產業工人,具有良好的發展潛力。以330國道與杭金衢高速公路連接線接入口為中心的工業園區正在規劃建設中,有多個投資項目擬在園區落戶,已成為客商青睞的一方創業熱土。
諸葛鎮旅遊資源豐富,是浙江的旅遊名鎮。鎮內諸葛、長樂村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中諸葛八卦村是全國最大的諸葛亮後裔聚居地;有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築200多處,並按九宮八卦設計布局;是中國古村落、古民居的典範;也是浙江古文化的三大標志之一,被費孝通先生譽為「八卦奇村,華夏一絕。」

⑸ 諸葛鎮的概述

諸葛鎮系金華市級中心鎮和浙江省文明鎮,全鎮區域面積48平方公里,總人口2.68萬人,轄27個行政村和一個居民區。諸葛鎮具有獨特的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地處蘭溪市對外開放的高速公路游諸互通口和龍葛省道在該鎮集鎮地段交匯對接。鎮政府所在地的諸葛村和相鄰的長樂村系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其中諸葛八卦村為全國諸葛亮後裔最大居住地,享有「八卦奇村,華夏一絕」之美譽,被評為國家四A級旅遊景區

⑹ 找關於中國旅遊資源的開發與環境保護兩方面的論文

當前,旅遊資源開發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有限的資源面臨著旅遊市場迅速擴張的巨大壓力。而重復建設和盲目粗放式開發更加重了資源供需失衡;資源開發從人文景觀資源轉向自然生態資源,資源的保護與開發就成為一對難解的矛盾;城市建設與旅遊事業的發展也因「兩張皮」而導致不可再生的文化生態資源的浪費;旅遊經濟高速增長與僵化陳舊體制並存,開發機制有待轉換,管理水平有待提高。本文試就這些問題,並以珠海市為例來探討旅遊資源的合理開發、保護和利用的正確途徑。

關鍵詞:旅遊資源 開發 保護

一、旅遊資源開發原則與景點布局
珠海作為全國唯一以整座城市命名的國家級的風景旅遊區正在進行旅遊資源的大開發,也就是旅遊環境容量的大擴容。對此,我們應如何確定擴容的方向、內容、層次、深度,以達到既有內涵的提升,又有外延的擴展?在擴容的過程中又要注意哪些問題?本人認為,主要應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一)特色性原則。特色即差異性。鮮明的特色是旅遊資源的生命力所在。只有特色,才會有注意力。旅遊經濟本身就是注意力經濟,要注意旅遊景點之間的差別性,體現人無我有的特色。開發利用旅遊資源的實質就是要尋找、發掘和利用旅遊資源的特色。經過開發的旅遊資源,不僅應使它的原有的特色得以保持,同時,還應使其原由特色更加鮮明和有所創新和發展,絕對要避免在開發後的旅遊資源使原有的特色遭到破壞。
(二)共生性原則。就是這一旅遊項目與另一旅遊項目之間是共生的。旅遊項目是外部性很強的項目,有正向和負向外部性之分。所謂正向的外部性,是指旅遊項目之間是相容的、互補的、協調的,看了這一景點之後,有一種再去游覽另一景點的渴望。所謂負向的外部性是指旅遊項目之間是相剋的、類同的,而不是呈現合作形態。旅遊資源的共生性,包括自然資源與自然資源之間、自然資源與文化資源之間、文化資源與文化資源之間的共生性現象,而且不同的旅遊項目,其共生現象是不同的。如展覽館與賓館、商場、交通設施、自然景點、人造景點相互之間是共生的。所以,要注意各種旅遊景點在某一小區域內的協調。
(三)網路化原則。旅遊業是一個擴大化了的網路,是自然網路。在珠海旅遊業的發展問題上,我們經常強調要有大珠三角的觀念,要發揮珠三角各市的旅遊資源優勢。實際上,如果某地有獨特性的旅遊亮點,即使人為阻止也是不行的,遊客還是會千里迢迢去游覽,會千方百計解決道路不暢、住宿飲食不便等問題。現在的關鍵問題是,我們的旅遊景點有沒有形成亮點,有沒有形成網路,各地的旅遊景點在大區域范圍內有沒有產生互補效應。從珠海的旅遊實際情況看,存在著以下三個網路。
首先是小網路,即中心城區旅遊景點的大擴容。我們要考慮景點之間的共生性,要強調內涵的挖掘,包括實施市區西部和東部的旅遊大開發,重點開發建設唐家灣古村鎮文化旅遊景區(包括原唐家舊鎮、共樂園、淇澳白石街、金鼎會同村等,珠海國際賽車、珍珠樂園等旅遊資源也有待於整合)、現代教育科技文化旅遊景區(包括大學園區、南方軟體園、科技創新海岸等)和南灣旅遊新區(包括南屏科技工業園工業游、北山楊氏大宗祠、灣仔花卉公園、海鮮干貨市場購物游等)、橫琴特色旅遊區。
其次是中網路。也就是「兩區一島」,即斗門區、金灣區和東區海島的旅遊開發。斗門區的白藤湖旅遊區已經配套成熟;御溫泉也已名揚海內外;黃楊山-金台寺旅遊區正在完善之中;生態農業游有待於進一步開發挖掘。金灣區雖然成立時間短,但旅遊開發也呈現良好勢頭。亞馬遜熱帶風情園起步看好;平沙溫泉由於香港中旅注資改造氣勢恢弘;飛沙灘也漸漸遊人如過江之鯽;長達30千米的珠港大道不但串聯起一個個新的工業園區,也將串聯起一個個新的旅遊區……但目前整個大西區的旅遊線路安排還是單向的,沒有形成環線。我們應將珠港大道、湖心路、黃楊大道構成的「U」字形結構變為「O」字形結構,使之相互之間形成一個小的閉環,將湖光山色、寺廟溫泉、港口海灘等山水景觀和文化景觀、城市景觀串聯起來,而後向外輻射。東區海島開發還需加大力度。從目前已開發的東奧島、桂山島、萬山島和外伶仃島看,基礎設施不足、水電供應、交通、污染等問題有待解決,旅遊項目的開發尚待挖掘,動植物資源保護有待加強。特別是要乘港珠澳大橋的契機,加強與香港、澳門合作,形成珠江口海域特色旅遊環線。
第三是大網路,就是整個大珠三角旅遊資源的連線成網。要最大限度的利用別人的資源來彌補自身的不足,把本地資源與外地資源進行整合,取長補短。廣深珠和粵港澳的旅遊資源是完全可以整合的。今年初推出的廣深珠萬人美食游就是一個好的開端。
以上觀之,要實現旅遊景點的特色性、共生性和網路化,自身的核心景點建設就顯得非常重要。但目前我們許多旅遊景點存在著低水平重復建設的問題。這關鍵在於景點擴容的思路、設計理念和開發主體上存在著問題。從設計理念上講,自然資源的開發,不僅要求有獨特性,同時還要強調資源開發上的文化內涵。俗話講,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對景區也是這樣,景不在大,有文化內涵則榮,有民族和地方特色就會昌盛。小尺度的自然景點開發如果沒有文化,就會失去內涵,就不會令人流連忘返。有些旅遊景點建設的低水平,主要是表現在這一方面。就文化景觀而言,主題公園是最容易重復的。為什麼會是開發水平太低,而且互補性不強呢?關鍵是許多主題公園的文化原型沒有對路。歷史文化、宗教文化、民族文化、幻想文化(游樂園)之間都存在互補性,有些是延伸,有些是轉換,有些是對比,相互之間的關系如沒有處理好,景點規劃就難以落到實處。
二、旅遊資源開發與保護模式
珠海旅遊景點另一擴容方向,應該是由城市走向鄉村,這是符合人類回歸自然大趨勢的。在這一過程中,就要大力發展生態旅遊,要處理好自然資源的開發和保護之間的關系。在這一關系的處理上,存在著四種模式;而發展生態旅遊則應注意三大問題。
(一)旅遊資源開發與保護的模式選擇
1、為保護而保護。這是消極的,已是被實踐所否認的。為保護而保護,這是文物部門的職責,而不是地方政府目的,特別不是旅遊業的目的。
2、為開發而開發。這是盲目的,是小農意識。就像農民在水鄉養豬、河裡養點魚一樣,養大了賣出去,取得個人利益,而對水體造成的污染則全都不管。還有的地方把非常好的景觀地帶搞成墓地,能賣出去收點錢就行,根本不考慮環境效益和可持續發展,實際上是毀了聚寶盆去討飯。
3、為保護而開發。如果這個景觀是唯一的、獨特的、不可再生的,必須是通過保護來開發的。白藤湖地帶,既有沼澤地,又不完全是濕地,帶有天然與人工池塘相結合在一起的特徵。在珠海城區存在這樣的一塊地是非常難能可貴的。在這里,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完全可以統一,這在整個中國城市中也是難以找出第二個來的。白藤湖水鄉這樣的景觀是唯一的、獨特的、不可再生的,如果被破壞了,是無法恢復的。對於這樣的旅遊資源,不能由一家企業進行壟斷開發,必須是政府進行壟斷,在高起點的規劃指導下,以企業為主體分片分期進行開發。
旅遊資源開發的主體可分成三類:一是完全以企業為主體進行開發。二是政府與企業進行壟斷性開發。像威尼斯一樣,將白藤湖水鄉內的道路、橋梁由企業為主體興建。小遊船的經營權則由政府壟斷,拍賣給企業經營。三是完全由政府為主體開發。如城區中的古村落的改造、水體的保護等。重要的旅遊資源應取後兩種開發模式。
4、為開發而保護。如石溪山的石刻、高欄島的摩崖石刻等,只有通過開發才能得到保護。可以選擇在政府嚴格規劃的前提下,以企業為主體進行開發。有些項目規劃好以後,可以將項目30年的經營權公開拍賣,國有資產就可以實現最大化,而且是一次性收入。上述石刻和東區海島等項目的開發經營權,如進行公開拍賣,就可賣到很高的價錢,而後由業主們自行招商,精心策劃開發。這就是政府對項目的所有權壟斷,經營權放開。
項目經營權進行公開拍賣時,要設立誰最具有開發能力,誰設計的開發方案最好這兩個標的。第一個標的由拍賣評定,第二個標的由專家組投票評定。把這兩個標的統一起來,最後確定開發單位。
如為開發而保護,就要停止「石頭經濟」、「泥沙經濟」、高山蔬菜、木材加工的發展,把鬱郁蔥蔥的山頭搞成癩痢頭,那是對自然資源的極大破壞。這些低層次的開發、破壞性的開發,必須停止,要進行結構性調整。
(二)開發生態旅遊應注意的問題
發展生態旅遊是珠海的重頭戲。珠海森林覆蓋率達到70%以上,這是我們最大的資源,而且與廣州、深圳和香港、澳門是互補的。在發展生態旅遊問題上,我們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一是生態旅遊的對象是原生的、和諧的生態系統。在我國旅遊景點的開發上,要補上這一課。在西方國家有一門大地景觀學的學科,強調將整個自然大地看成為一個宏觀層次的景觀,而不是微觀層次的一個院落。而我國通常是把自然景觀神化,帶有一些神秘的文化色彩。所以在景觀中,必須是人與自然、文化與生態和諧共處的狀態。
二是生態旅遊的對象是應該受到良好保護的。生態資源與一般的資源是不同的,是不可再生的,不可逆的。無論是山林,還是水體都存在這個問題。所以,保護的對象是什麼?誰來保護?保護的目的和動力是什麼?這三者必須要搞清楚。否則,生態資源就不可能得到永續利用。
三是發展生態旅遊要強調當地群眾的參與性和收益性。只有當地群眾的參與,才能把破壞資源的力量轉變為保護資源的力量、建設性的力量。群眾參與存在著直接性,因為他們本身就是利益主體,確定了利益主體,資源的開發保護就比較容易進行。同時還存在著協調性,當地群眾參與所開發的生態旅遊,是原汁原味的,這一人文與當地的生態是協調的,是互補的。只有當地群眾參與,讓他們獲得了利益,才能讓他們體會到資源的價值,自覺地進行保護。過去許多景區亂砍亂伐,禁而不止,最後政府出一點資金,把農民組織起來成立護山隊,允許他們在景區劃定的地點開設小店做些土特產和旅遊品的生意,結果破壞的力量轉變為保護的力量,因為他們從中得到了收益。印尼在巴厘島的奴薩杜阿旅遊度假區的開發中十分注重這一點,獲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
生態旅遊主要存在著四個功能:即旅遊功能、保護功能、促進經濟增長功能或是扶貧功能、環境保護意識教育功能。所以在生態旅遊的開發上綜合效益很高,我們必須堅持「嚴格保護,統一管理,合理開發,永續利用」的方針。
三、旅遊資源開發與城鎮建設一體化
旅遊業是綜合性很強的產業,而城市是最有深度的旅遊資源,具有很好的留客性,是注意力經濟與集聚性經濟的結合體。既能引起人們的注意,又能把人們留下來的載體,非城市莫屬。風景區內的溶洞即使再漂亮,也不可能把遊客留住在洞里,但城市可以達到這一效果。對此,我們的認識遠遠不夠。
(一)旅遊城鎮的類型。作為一個城市,應有獨特性的自然風貌,有活躍的經濟活力,有集中的旅遊設施,而且每個城市都有不同的景觀、悠久的歷史文化、優越繁榮的購物環境,同時又有便利的交通和居住條件、發達的科技信息。江南水鄉名鎮周庄,過去遭到了人為破壞,現在認識到了這是旅遊資源,把它恢復起來,結果成了寶貝,每年的旅遊門票收入幾百萬元。門票收入的5倍就是旅遊總收入。像蘭溪的諸葛村,原來是比較破落的村莊,經修復以後,每年的旅遊門票收入也達到300萬元,成為村級經濟最主要的收入來源。這都是在城鎮建設中注意到旅遊業的發展所起的效果。按城市旅遊資源的特性來劃分,珠海的城鎮可以分為三類;
1、資源驅動型。自然與文化資源有獨特性,如金灣區、香洲區的唐家灣鎮、東區海島等可劃為這一類。
2、經濟驅動型。主要為購物流通,如斗門城區、前山城區、灣仔鎮等是典型的經濟驅動型。
3、都市綜合型。既有眾多的自然景觀,又有廣泛的經濟文化的景點。如香洲主城區。
這些城鎮的建設應分門別類,都要摸清本地的資源。如橫琴的蚝、灣仔的花、白藤湖的粉藕、斗門的荔枝、重殼蟹等獨具特色的資源,要找出其歷史痕跡,挖掘其文化內涵,編寫成動人的故事篇章,推陳出新,這樣就可以成為一個個很好的旅遊資源。
(二)開發利用城鎮旅遊資源的方略
1、確立一體化發展的戰略思想。如果沒有一體化的戰略思想,城鎮建設就會出現千鎮一面。只有注意挖掘自己的優勢,才能體現出各自城鎮建設的特色。根據統計資料,珠海市前年接待境外遊客的數量已超過杭州。我們為什麼會超過杭州呢?就是因為我們在城市建設中,確立了城市建設與旅遊發展一體化的戰略,成為這兩者完美結合的典範。我們把旅遊歸結為「吃住行游購娛」六要素是有局限性的,實際上可以分為三個系統:第一是直接系統。如旅遊項目、旅遊主體、旅遊資源、媒體和旅遊服務等,這些是直接為旅遊服務的。第二是介入系統。如交通運輸、機場、碼頭、鐵路等,解決外部的可達性。包括通訊、金融保險、商業等都是旅遊業的組成部分。第三是支持系統。如城市景觀、房地產、文化設施、醫療保健、安全保衛等。旅遊業的發展,離開了這三個系統,就不可能形成一體化的戰略。
2、確立硬體建設一體化的意識。目前,我們這方面的意識比較薄弱,在硬體建設上往往是各自為政,各管各的。典型的如江海防洪堤建設,沒有一點旅遊景觀的意識。市區河道的整治,也搞成了一條排水溝,僅僅做成一項水利工程,而留下了許多景觀和生態上的遺憾。實施硬體建設的一體化,首先要突出特色意識。要通過城市的硬體建設,形成注意力,產生與眾不同的景觀,這些景觀之間的組合,就是獨特的城市景觀。這方面天津有成功的經驗,如將已變成臭水溝的護城河改造成交通便利、環境優美、休閑觀光皆相宜的旅遊景觀——環城公園。第二是環境意識。大連提出了「出門就是花園」、「處處是景觀」,城市向園林化方向發展,居住小區向旅遊景區演進,就像新加坡那樣,這就形成了很強的凝聚力和注意力。第三是文化意識。倡導多種形式辦劇院、博物館,修繕歷史街區、村落、文物古跡,一定要注意城市建設的藝術性,要精益求精,推行文化精緻主義。第四是可識別性。一個城市,要在宏觀的尺度上給人以一種獨特的感覺。為什麼許多遊客願到雲南的麗江去游覽參觀?上海市原市長徐匡迪到了麗江以後,就提出上海不再搞老城復建了。為什麼?因為麗江利用民居的結構完全展示了古城獨特的風貌,形成了異於其他城市的肌理,給人以另類城市的感覺。所以麗江古城對中外遊客的聚集力、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就非常強。而其他許多城市,老百姓的民居、城市住宅都是千城一面,是雷同的,中斷了自身的歷史文脈的延續,也就喪失了自己的風格,從而也喪失了自己的地位。
3、確立突出地方資源特色的思路。在我國城市中,缺水的城市佔大多數,水景資源更是稀缺,而珠海富有海江湖河、溪流和濕地,水景資源極為豐富。如果我們把這些水景觀資源充分發掘出來,利用起來,那珠海就是獨一無二的。珠海難以與國內其他城市比硬體設施建設的規模。在文化建設中珠海要形成浪漫、休閑、優雅、精緻的情調,要區別於其他城市。所以,城市建設要圍繞自己的特色進行創造,包括民居都要體現嶺南水鄉的風格,亞熱帶風情,形成新式粵派建築特色,既有中國嶺南建築古樸莊重、典雅精緻的韻味,又廣泛吸取國外先進的建築材料和施工工藝,突出現代建築清新明快、色彩鮮明、氣勢恢弘的風采。
(三)旅遊資源開發與城鎮建設一體化的內容。主要體現在以下十個方面:
——塑造市民內在的文化素質,展示珠海獨有的精神風貌。每一個城市,都有其歷史文化的積淀,這也是一種有深度有內涵的旅遊資源。對珠海而言,主要是「特區精神」的外在化,要提高市民的綜合素質。澳大利亞的堪培拉為什麼能吸引世界各地的遊客去旅遊?就是因為當地的文素質特別好,使得人們非常願意到那裡去。
——嚴格城市管理特別是城市交通管理。城市交通一定要有便利性,可達性,保證安全暢通。
——保障城市的安全有序。西北旅遊資源中遇到的問題,就在於當地的治安環境。
——熱情好客,培育地區信用。如遊客到了珠海,購買的旅遊品應沒有贗品。就像在香港購買黃金飾品,都同時附有成分比例的標簽,哪一家商品只要欺瞞顧客一次,香港旅遊協會就會取消其經營黃金飾品的資格,管理非常嚴厲,所以在香港購買黃金裝飾品,完全是貨真價實的。而如果是珠海也能做到這一點,成為一個童叟無欺、誠信卓著的城市,就會成為一個很大的賣點。
——成功舉辦各種旅遊節。江西推出「四時連八節」很值得學習。珠海也要造就季季有節,月月都有高潮的旅遊氣氛。各個區鎮的旅遊活動都要注意質量,相互之間都要有內容和時間上的關聯性和互補性。
——要大力開拓會展業。珠海完全有能力、有資源、有潛力去發展會展業。我們要從辦好珠海國際航展、國際賽車做起,從辦好「世界經濟發展宣言大會」做起。
——提升城市的文化活動。既要有陽春白雪,又要有下里巴人,高雅與通俗相結合。高雅的文化活動,有一台戲可以做,那就是繼續辦好「珠海國際電影文化節」。還有常年都有二十多個劇組在珠海拍戲,珠海整個城市就是一個很好的影視基地。麗江把納西古樂搗鼓得如此的熱,成為麗江旅遊的必游項目,而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一國兩制的交匯點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而又噴發生機活力的美麗的熱帶海濱旅遊城市,沒有一台自己的拿手好戲,這是怎麼也說不過去的!通俗文化,就是南方雜技、廣場文化、民間歌舞等,也是一台好戲。深圳華僑城的這台戲就非常好,有震撼感,給人以深刻的印象。法國巴黎的紅磨房,也是到巴黎的許多遊客必看的。
——要有整潔的市容市貌。像新加坡、澳門等旅遊城市,城市建築一般是三年粉刷一次,使城市面貌始終保持清新整潔。城市綠化、街道鋪裝、燈飾、廣告牌也要與城市整體格調相諧調。比如商業步行街就可與澳門接軌,有鵝卵石鋪裝成彩色圖案,給遊客造成強烈的視覺效果,留下深刻的印象。
——要挖掘和改進傳統名菜。近十年來,清淡可口的粵菜已為珠海廣大的移民們所接受。而移民們又帶來了各自的家鄉菜和洋菜式,可謂南北交匯,東西融通,精彩紛呈。但要真正形成本地區民俗食風,成為遊客們趨之若騖的美食天堂還需要全市各界共同進一步努力。近年來,組織的幾界珠海美食風情節,評選出的珠海名菜、珠海名小吃,無疑是一個良好的開端。
——要優化景點的管理。對同類的有可比性的景點,就要搞最佳、最差景點的評比,由遊客和市民投票,建立一個機制,促進其加強和改善管理。
同世界上其他旅遊城市一樣,不斷地舉辦國際活動,創新旅遊活動的內容和形式,開發具有本地特色的旅遊景點,必將為珠海的旅遊業的持續發展不斷注入新的活力。

轉貼於 中國論文下載中心 http://www.studa.net

⑺ 關於旅遊資源的論文的開頭

不是專業人士,帶你找點資料當前,旅遊資源開發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有限的資源面臨著旅遊市場迅速擴張的巨大壓力。而重復建設和盲目粗放式開發更加重了資源供需失衡;資源開發從人文景觀資源轉向自然生態資源,資源的保護與開發就成為一對難解的矛盾;城市建設與旅遊事業的發展也因「兩張皮」而導致不可再生的文化生態資源的浪費;旅遊經濟高速增長與僵化陳舊體制並存,開發機制有待轉換,管理水平有待提高。本文試就這些問題,並以珠海市為例來探討旅遊資源的合理開發、保護和利用的正確途徑。 關鍵詞:旅遊資源 開發 保護 一、旅遊資源開發原則與景點布局珠海作為全國唯一以整座城市命名的國家級的風景旅遊區正在進行旅遊資源的大開發,也就是旅遊環境容量的大擴容。對此,我們應如何確定擴容的方向、內容、層次、深度,以達到既有內涵的提升,又有外延的擴展?在擴容的過程中又要注意哪些問題?本人認為,主要應遵循以下幾個原則:(一)特色性原則。特色即差異性。鮮明的特色是旅遊資源的生命力所在。只有特色,才會有注意力。旅遊經濟本身就是注意力經濟,要注意旅遊景點之間的差別性,體現人無我有的特色。開發利用旅遊資源的實質就是要尋找、發掘和利用旅遊資源的特色。經過開發的旅遊資源,不僅應使它的原有的特色得以保持,同時,還應使其原由特色更加鮮明和有所創新和發展,絕對要避免在開發後的旅遊資源使原有的特色遭到破壞。(二)共生性原則。就是這一旅遊項目與另一旅遊項目之間是共生的。旅遊項目是外部性很強的項目,有正向和負向外部性之分。所謂正向的外部性,是指旅遊項目之間是相容的、互補的、協調的,看了這一景點之後,有一種再去游覽另一景點的渴望。所謂負向的外部性是指旅遊項目之間是相剋的、類同的,而不是呈現合作形態。旅遊資源的共生性,包括自然資源與自然資源之間、自然資源與文化資源之間、文化資源與文化資源之間的共生性現象,而且不同的旅遊項目,其共生現象是不同的。如展覽館與賓館、商場、交通設施、自然景點、人造景點相互之間是共生的。所以,要注意各種旅遊景點在某一小區域內的協調。(三)網路化原則。旅遊業是一個擴大化了的網路,是自然網路。在珠海旅遊業的發展問題上,我們經常強調要有大珠三角的觀念,要發揮珠三角各市的旅遊資源優勢。實際上,如果某地有獨特性的旅遊亮點,即使人為阻止也是不行的,遊客還是會千里迢迢去游覽,會千方百計解決道路不暢、住宿飲食不便等問題。現在的關鍵問題是,我們的旅遊景點有沒有形成亮點,有沒有形成網路,各地的旅遊景點在大區域范圍內有沒有產生互補效應。從珠海的旅遊實際情況看,存在著以下三個網路。首先是小網路,即中心城區旅遊景點的大擴容。我們要考慮景點之間的共生性,要強調內涵的挖掘,包括實施市區西部和東部的旅遊大開發,重點開發建設唐家灣古村鎮文化旅遊景區(包括原唐家舊鎮、共樂園、淇澳白石街、金鼎會同村等,珠海國際賽車、珍珠樂園等旅遊資源也有待於整合)、現代教育科技文化旅遊景區(包括大學園區、南方軟體園、科技創新海岸等)和南灣旅遊新區(包括南屏科技工業園工業游、北山楊氏大宗祠、灣仔花卉公園、海鮮干貨市場購物游等)、橫琴特色旅遊區。其次是中網路。也就是「兩區一島」,即斗門區、金灣區和東區海島的旅遊開發。斗門區的白藤湖旅遊區已經配套成熟;御溫泉也已名揚海內外;黃楊山-金台寺旅遊區正在完善之中;生態農業游有待於進一步開發挖掘。金灣區雖然成立時間短,但旅遊開發也呈現良好勢頭。亞馬遜熱帶風情園起步看好;平沙溫泉由於香港中旅注資改造氣勢恢弘;飛沙灘也漸漸遊人如過江之鯽;長達30千米的珠港大道不但串聯起一個個新的工業園區,也將串聯起一個個新的旅遊區……但目前整個大西區的旅遊線路安排還是單向的,沒有形成環線。我們應將珠港大道、湖心路、黃楊大道構成的「U」字形結構變為「O」字形結構,使之相互之間形成一個小的閉環,將湖光山色、寺廟溫泉、港口海灘等山水景觀和文化景觀、城市景觀串聯起來,而後向外輻射。東區海島開發還需加大力度。從目前已開發的東奧島、桂山島、萬山島和外伶仃島看,基礎設施不足、水電供應、交通、污染等問題有待解決,旅遊項目的開發尚待挖掘,動植物資源保護有待加強。特別是要乘港珠澳大橋的契機,加強與香港、澳門合作,形成珠江口海域特色旅遊環線。第三是大網路,就是整個大珠三角旅遊資源的連線成網。要最大限度的利用別人的資源來彌補自身的不足,把本地資源與外地資源進行整合,取長補短。廣深珠和粵港澳的旅遊資源是完全可以整合的。今年初推出的廣深珠萬人美食游就是一個好的開端。以上觀之,要實現旅遊景點的特色性、共生性和網路化,自身的核心景點建設就顯得非常重要。但目前我們許多旅遊景點存在著低水平重復建設的問題。這關鍵在於景點擴容的思路、設計理念和開發主體上存在著問題。從設計理念上講,自然資源的開發,不僅要求有獨特性,同時還要強調資源開發上的文化內涵。俗話講,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對景區也是這樣,景不在大,有文化內涵則榮,有民族和地方特色就會昌盛。小尺度的自然景點開發如果沒有文化,就會失去內涵,就不會令人流連忘返。有些旅遊景點建設的低水平,主要是表現在這一方面。就文化景觀而言,主題公園是最容易重復的。為什麼會是開發水平太低,而且互補性不強呢?關鍵是許多主題公園的文化原型沒有對路。歷史文化、宗教文化、民族文化、幻想文化(游樂園)之間都存在互補性,有些是延伸,有些是轉換,有些是對比,相互之間的關系如沒有處理好,景點規劃就難以落到實處。二、旅遊資源開發與保護模式珠海旅遊景點另一擴容方向,應該是由城市走向鄉村,這是符合人類回歸自然大趨勢的。在這一過程中,就要大力發展生態旅遊,要處理好自然資源的開發和保護之間的關系。在這一關系的處理上,存在著四種模式;而發展生態旅遊則應注意三大問題。(一)旅遊資源開發與保護的模式選擇 1、為保護而保護。這是消極的,已是被實踐所否認的。為保護而保護,這是文物部門的職責,而不是地方政府目的,特別不是旅遊業的目的。 2、為開發而開發。這是盲目的,是小農意識。就像農民在水鄉養豬、河裡養點魚一樣,養大了賣出去,取得個人利益,而對水體造成的污染則全都不管。還有的地方把非常好的景觀地帶搞成墓地,能賣出去收點錢就行,根本不考慮環境效益和可持續發展,實際上是毀了聚寶盆去討飯。 3、為保護而開發。如果這個景觀是唯一的、獨特的、不可再生的,必須是通過保護來開發的。白藤湖地帶,既有沼澤地,又不完全是濕地,帶有天然與人工池塘相結合在一起的特徵。在珠海城區存在這樣的一塊地是非常難能可貴的。在這里,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完全可以統一,這在整個中國城市中也是難以找出第二個來的。白藤湖水鄉這樣的景觀是唯一的、獨特的、不可再生的,如果被破壞了,是無法恢復的。對於這樣的旅遊資源,不能由一家企業進行壟斷開發,必須是政府進行壟斷,在高起點的規劃指導下,以企業為主體分片分期進行開發。旅遊資源開發的主體可分成三類:一是完全以企業為主體進行開發。二是政府與企業進行壟斷性開發。像威尼斯一樣,將白藤湖水鄉內的道路、橋梁由企業為主體興建。小遊船的經營權則由政府壟斷,拍賣給企業經營。三是完全由政府為主體開發。如城區中的古村落的改造、水體的保護等。重要的旅遊資源應取後兩種開發模式。 4、為開發而保護。如石溪山的石刻、高欄島的摩崖石刻等,只有通過開發才能得到保護。可以選擇在政府嚴格規劃的前提下,以企業為主體進行開發。有些項目規劃好以後,可以將項目30年的經營權公開拍賣,國有資產就可以實現最大化,而且是一次性收入。上述石刻和東區海島等項目的開發經營權,如進行公開拍賣,就可賣到很高的價錢,而後由業主們自行招商,精心策劃開發。這就是政府對項目的所有權壟斷,經營權放開。項目經營權進行公開拍賣時,要設立誰最具有開發能力,誰設計的開發方案最好這兩個標的。第一個標的由拍賣評定,第二個標的由專家組投票評定。把這兩個標的統一起來,最後確定開發單位。如為開發而保護,就要停止「石頭經濟」、「泥沙經濟」、高山蔬菜、木材加工的發展,把鬱郁蔥蔥的山頭搞成癩痢頭,那是對自然資源的極大破壞。這些低層次的開發、破壞性的開發,必須停止,要進行結構性調整。(二)開發生態旅遊應注意的問題發展生態旅遊是珠海的重頭戲。珠海森林覆蓋率達到70%以上,這是我們最大的資源,而且與廣州、深圳和香港、澳門是互補的。在發展生態旅遊問題上,我們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一是生態旅遊的對象是原生的、和諧的生態系統。在我國旅遊景點的開發上,要補上這一課。在西方國家有一門大地景觀學的學科,強調將整個自然大地看成為一個宏觀層次的景觀,而不是微觀層次的一個院落。而我國通常是把自然景觀神化,帶有一些神秘的文化色彩。所以在景觀中,必須是人與自然、文化與生態和諧共處的狀態。二是生態旅遊的對象是應該受到良好保護的。生態資源與一般的資源是不同的,是不可再生的,不可逆的。無論是山林,還是水體都存在這個問題。所以,保護的對象是什麼?誰來保護?保護的目的和動力是什麼?這三者必須要搞清楚。否則,生態資源就不可能得到永續利用。三是發展生態旅遊要強調當地群眾的參與性和收益性。只有當地群眾的參與,才能把破壞資源的力量轉變為保護資源的力量、建設性的力量。群眾參與存在著直接性,因為他們本身就是利益主體,確定了利益主體,資源的開發保護就比較容易進行。同時還存在著協調性,當地群眾參與所開發的生態旅遊,是原汁原味的,這一人文與當地的生態是協調的,是互補的。只有當地群眾參與,讓他們獲得了利益,才能讓他們體會到資源的價值,自覺地進行保護。過去許多景區亂砍亂伐,禁而不止,最後政府出一點資金,把農民組織起來成立護山隊,允許他們在景區劃定的地點開設小店做些土特產和旅遊品的生意,結果破壞的力量轉變為保護的力量,因為他們從中得到了收益。印尼在巴厘島的奴薩杜阿旅遊度假區的開發中十分注重這一點,獲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生態旅遊主要存在著四個功能:即旅遊功能、保護功能、促進經濟增長功能或是扶貧功能、環境保護意識教育功能。所以在生態旅遊的開發上綜合效益很高,我們必須堅持「嚴格保護,統一管理,合理開發,永續利用」的方針。三、旅遊資源開發與城鎮建設一體化旅遊業是綜合性很強的產業,而城市是最有深度的旅遊資源,具有很好的留客性,是注意力經濟與集聚性經濟的結合體。既能引起人們的注意,又能把人們留下來的載體,非城市莫屬。風景區內的溶洞即使再漂亮,也不可能把遊客留住在洞里,但城市可以達到這一效果。對此,我們的認識遠遠不夠。(一)旅遊城鎮的類型。作為一個城市,應有獨特性的自然風貌,有活躍的經濟活力,有集中的旅遊設施,而且每個城市都有不同的景觀、悠久的歷史文化、優越繁榮的購物環境,同時又有便利的交通和居住條件、發達的科技信息。江南水鄉名鎮周庄,過去遭到了人為破壞,現在認識到了這是旅遊資源,把它恢復起來,結果成了寶貝,每年的旅遊門票收入幾百萬元。門票收入的5倍就是旅遊總收入。像蘭溪的諸葛村,原來是比較破落的村莊,經修復以後,每年的旅遊門票收入也達到300萬元,成為村級經濟最主要的收入來源。這都是在城鎮建設中注意到旅遊業的發展所起的效果。按城市旅遊資源的特性來劃分,珠海的城鎮可以分為三類;

⑻ 江西安義古村群的旅遊發展對當地產生了哪些影響

參考這里http://www.lcvlcv.com/liancuntese/lcjj8.asp
http://www.hnshx.com/Article_Print.asp?ArticleID=3431

古村保護性開發模式
古村是一類較為獨特的特色村,是遺存的歷史時期農村百姓的住宅建築群落,一般距今有幾百年至上千年的歷史。能夠得以完整保留至今的古村,多處於較偏僻地區。由於古村落傳承了歷史文化,是沿襲民間習俗的聚居地,有著獨特的建築風貌、豐富的文化內涵、深厚的文化底蘊,因此有著極高的歷史、文化價值。隨著社會的發展,古村落的數量和分布越來越少,與現代民居相比,差異性和稀缺性使他被賦予了較高的旅遊價值,旅遊業也隨之成為古村發展經濟的一個典型模式。
作為一種歷史、文化遺產,古村的旅遊開發不同於其他形式的鄉村旅遊。
由於很多古村落的房屋建築歷史悠久,設施簡陋,許多古村落中的建築,在現代生活以及旅遊開發的沖擊下,面臨著拆除、改建等危險。這些情況一旦發生,不僅破壞了歷史文化遺產,也將破壞古村落的整體觀賞價值,對於古村的價值及其長遠發展會產生極為不利的影響。因此,對於古村所選擇的旅遊開發模式,無論處於何種開發階段,古村保護是要放在首位的,這是古村實現其價值的必要條件,也是古村保護開發模式不同於其他鄉村旅遊發展模式的特性之一。
同其他鄉村旅遊發展模式一樣,村民的積極參與是古村保護與開發的關鍵。古村是村民生產、生活的場所,對古村的保護性開發還要依靠村民自身。通過發展旅遊產業,使村民從古村的保護性開發中獲益,找到保護古村與村民獲益的共鳴點,這樣才會提高百姓對村落保護的主動性、積極性。同時,古村保護性開發帶來的效益,可投入於村內的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環境建設,改善村民的生活水平,從而帶來多方面的效益。
〔案例1〕
「八卦村」的保護與開發
位於浙江蘭溪的諸葛村是諸葛亮後裔最大的聚居地。之所以稱之為「八卦村」,來源於其獨特的布局。據歷史記載,諸葛村是由諸葛亮第27代裔孫諸葛大師按九宮八卦設計布局的。村落位於八座小山環抱之中形似八卦的八個方位,成為外八卦;村內以「鍾池」為核心,八條小巷由此向外延伸,其間房屋成放射狀排列,形成內八卦。諸葛村距今已有600餘年的歷史,村內建築大多形成於明、清時期,雖歷經數百年,至今仍有200多處民居及廳堂保留較為完好,且「九宮八卦」的村落格局也一直未變,成為中國古村落、古民居的典範。1996年11月,諸葛村被國務院批准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諸葛村從湮沒到開發,經歷了一系列轉變的過程。
1.保護方式的轉變
諸葛村被世人所熟知,起源於村內一座建築的修繕。
1991年,諸葛村建於元代的諸葛亮紀念堂——大公堂,因年久失修瀕臨倒塌。大公堂
是諸葛村用以紀念先祖活動的紀念堂,是諸葛村十八廳堂中年代最為久遠、最具代表性的建築。由於當時集體經濟薄弱,無力支付幾十萬元的維修經費,在村民集體的商議下,成立了「修理大公堂理事會」。理事會由村幹部、村民代表、退休教師、離退休幹部等20多人組成,理事會成員無報酬進行工作,他們向全國各地工作和僑居海外的諸葛後裔發函募捐,同時也由村委會動員村民自願捐款。在理事會的努力下,籌集了18萬元資金,大公堂於1992年搶修完畢。
在諸葛村搶修大公堂的時候,清華大學陳志華教授等在考察建德新葉村時,經同事介紹來到諸葛村。看到諸葛村的古村落群體保存還如此完整,存量之大、建築形制之齊、結構精美而為之驚嘆。在諸葛村大公堂理事會等一些老同志的協助下,清華大學二十幾位師生在諸葛村調查一個多月,認為諸葛村是中國南方鄉土建築文化極具代表性的古村落,呼籲市政府採取措施加以保護。於是引起了蘭溪市政府的重視,著手對諸葛村進行了一系列保護工作。
1992年,蘭溪市政府公布諸葛村為蘭溪市歷史文化名村、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成立了由市政府、文化局、鎮、村幹部組成的「諸葛村文物保護領導小組」。同時,將原糧站用以辦醬油廠的丞相祠堂歸還諸葛村。
1993年,在諸葛村召開了全國諸葛亮學術研討會,諸葛村是全國諸葛亮後裔的最大聚居地得到研究專家的論證肯定。諸葛亮的文化挖掘為諸葛村日後旅遊開發主打的文化品牌奠定了基礎。
1994年,由諸葛村成立「諸葛文物旅遊管理處」試行對外旅遊開放。管理處由村委會一位委員主持日常旅遊管理工作,實行自主經營,獨立核算。「文物保護領導小組」與文物旅遊管理處是一種隸屬關系。
1995年,蘭溪市政府向國家文物局申報全國重點文保單位,1996年12月,諸葛村被國務院批准為全國重點文保單位。
1997年,「諸葛文物保護管理所」成立。文保所為市全民行政編制。文保所成立後在村委會的配合下開始對諸葛村的古建築進行調查、統計、編制檔案、制定保護措施。 1997年由清華大學建築學院編制的《諸葛村保護規劃》論證通過。諸葛村的整體保護得到了法律的保障。
2.旅遊業經營管理方式的轉變
1996年,當地政府認為諸葛村體制不順,機制不活。為了進行旅遊開發,改變了諸葛村原有的體制,接管了諸葛村原來的「文物旅遊管理處」,成立了以當地鎮政府為主管的「諸葛旅遊公司」,交由鎮政府來經營管理。
由於旅遊公司形同虛設,既沒有資產,也沒有資金投入,只是依靠收取門票作為資金來源。同時,這些門票收入要返還擁有產權的諸葛村一部分,加上辦公等開支費用,旅遊公司基本沒有利潤可言。
對諸葛村來講,由政府經營原本產權屬於自己的旅遊項目,使諸葛村的幹部和村民產生了一種無奈和「業不由主」的不滿情緒,嚴重影響了村委會和村民保護古建築和旅遊基礎設施投入的積極性。
同時,因為產權關系不純,政府對諸葛村的古建築保護也不願投入。古建築的維修經費和村落環境綜合整治所投入的資金大,修一幢舊房子的費用要比買一幢舊房子的費用高幾倍,並且古村落保護和開發投入成本,很難作為與村集體、村民協調的產權股份被認可,形成固定資產,投資經營者和產權所有者的利益很難統一。
在這雙重作用下,諸葛村的古建築失去了有效的保護體系,在旅遊開發的沖擊下,面臨著極大被破壞的風險。
經過兩年多的多頭管理、多方運作,這種經營管理體制暴露出來的許多問題,促使當地政府轉變了觀念,認為在諸葛村的保護和作為旅遊資源被開發管理體制中,應以諸葛村為主。
1998年,政府淡出了旅遊公司的直接管理,經營權重新歸還給諸葛村。經過幾年的探索和實踐,諸葛村的幹部和村民也已意識到諸葛村文物保護的重要性和旅遊開發的價值。村幹部和村民的思想觀念發生轉變,決定把旅遊業作為諸葛村的主要產業來發展。
對於旅遊開發的管理,諸葛村採取了「村委會+旅遊公司+文保所」的管理模式:
(1)村民委員會與諸葛旅遊公司的職能分工為:村兩委負責村民建房、審批,村內基礎設施投入、環境衛生管理、村民福利待遇、古建築維修及保護、旅遊項目投入、行政事務等;諸葛旅遊發展有限公司負責景區內景點管理、景區經營和宣傳促銷工作;
(2)諸葛旅遊發展有限公司是諸葛村民委員會、村經濟合作社所轄的經營企業,公司資產歸屬行政村經濟合作社所有,村委會同時是諸葛旅遊發展有限公司的董事會;
(3)旅遊公司獨立核算,門票收入按比例上繳村集體,村委會(董事會)每年對公司下達一定的經濟考核指標;
(4)文物保護管理所是文物保護領導機構,文保所和諸葛村聯合,負責古民居的維修、改造,以及新建房屋的審批,並對村中民宅的自行維修給予技術性指導。
這種經濟管理體制,明確了國家、集體、個人三者的關系和責任。對村裡而言,產權和經營權的合為一體,讓經營管理變得更為有效,村裡對村落保護以及旅遊開發擁有自主權,可以根據自身實際情況更好地進行資金配置;對村民而言,建築的保護與開發直接關繫到切身利益,因此對村內建築、環境的保護與維護則更為自覺;政府通過文保所對村內建築的具體保護措施予以把關,從宏觀層面對古建築進行了有效的保護。
3.村內環境的整治
如果說古建築是諸葛村發展旅遊業的硬體,那麼村內環境則是旅遊業發展的軟體,同樣必不可少。為了提高自身的旅遊價值,諸葛村先後投入大量資金用於旅遊基礎設施建設上,對村內的環境進行了綜合治理:
(1)對村落進行綜合性整治,清理了村內的池塘,引活水進村,進行了自來水改造,對村內的三線(電線、電話線、有線電視線)、污水管道實行了地埋處理,把污水引出村外進行凈化。重新修建了村內的廁所。
(2)對村中的水泥路進行了改造,利用舊城改造時收集來的廢棄舊磚、舊石板和紅砂岩條石進行仿古鋪砌,恢復了歷史原貌。
(3)村裡成立了由4人組成的專職消防隊,配備了各種滅火設備和消防器材,24小時值班。
對於諸葛村的整體發展規劃、布局,他們聘請了專業人員進行技術指導。通過大量的工作,村落環境得以改變,整個村落景觀也逐漸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4.古建築、傳統文化的保護與開發
諸葛村在開發上,有一點非常明確:古建築及其內在文化是諸葛村價值的核心,是旅遊資源的源泉,只有保護好諸葛村的所有古建築,發揚他們的文化內涵,諸葛村的旅遊業才有生命力。保護古建築、古文化,就是要保護這些建築景觀的完整性,同時,也保護他們的歷史、文化價值不受到破壞。
對於古建築的保護,諸葛村首先搶修了村裡那些因年久失修、極易受到損壞的建築先後對7座廳堂,50多幢民居進行了維修。
在維修的同時,對於已經遭到破壞的古建築則盡量恢復、還原。
村裡始建於清代中期的上塘古商業街,在1958年前後被填平,並在上面蓋起了建築。2001年,村裡投資1000多萬元對上塘古商業街進行了復原,拆除了地上建築,重挖了上塘,恢復了古商業街的古舊風貌;村裡的節孝坊,在「文革」時期被拆除,部分原構件留存散落於村外或村民家中,通過村裡的努力,搜集了大量原構件,在其遺址上經過裝拼重新恢復了一座節孝坊,同時恢復了一座穿心亭和修復了一座枯童塔。
在維修方式上,諸葛村本著「還原歷史,不改變原貌」的原則,採取了「以舊修舊」的方式。在維修中所用材料,盡量採用民間收集來的舊木料、舊木雕、舊木材等舊材料,這樣既節省成本,又能「修舊如舊」。
長期的古建築維護,使諸葛村內形成了一套獨特的施工體系。村裡有一支土生土長的工匠隊伍,這些木匠、石匠、泥瓦匠、雕花匠經過專業人士的指點,在實踐中不斷摸索、模仿,在傳承、發揮祖傳工藝的同時,逐漸掌握了歷史時代建築的結構、風格和修繕方法。在上塘古商業街復原工程和「三榮堂」的整體復原工程中,他們的工作得到了建築專家的認可。這支施工隊伍的形成、壯大,對諸葛村的保護修繕起著重要的作用。
古文化是諸葛村內的隱形資產,對於通過古建築而發展起來的旅遊來說,文化的發揮會對旅遊的發展注入更多的活力。對此,諸葛村對傳統民俗文化進行了深入的挖掘。村裡恢復了每年四月十四和八月廿八的傳統祭祖活動,以及元宵節的板凳龍燈會,並以諸葛亮及其家族文化、中醫中葯文化、廉正文化為載體,對諸葛村的文化內涵進行了全方位的展示和宣傳。通過這些活動,不僅使傳統文化得以傳承和發揚,而且提高了諸葛村的旅遊價值,增加了對遊客的吸引力。
5.村民與古建築間矛盾的協調
在村裡古建築的維修上,村民與古建築之間也存著一些矛盾。隨著時代的發展,村裡部分年輕人對住老房子已不適應,對於年久陳舊的古宅,村民也不願意花很大的資金去維修。對於這些矛盾,村委會採取了幾種方式進行處理:
第一,村委會與戶主協商予以收購,房產權歸屬村集體後,由村集體出錢進行維護。
第二,對確實由於經濟條件差維修困難的住戶,村集體給予部分維修補貼,幫助其對房屋進行維修。
第三,對部分幾家共有,而在維修經費分攤上又難以統一的住宅,以及瀕臨倒塌的房子,村委會採取強制搶修。要求戶主與村委會簽訂協議,搶修前對危房進行估價,搶修費先由村委會墊付,房屋修好後使用權歸村委會,5年之內戶主交清維修費後,村委會將使用權歸還,超過5年,村委會付給戶主維修前評估的房價,產權即歸村委會。
對於居住面積不夠或舊房確實不宜居住的村民,村裡安排其在新區建房。但在批准宅基地前,必須先與村委會簽訂原老房子的保護合同,規定其在新房建成外遷前後,仍要承擔舊房的維護責任,對於老房子不予保護和維修而造成毀壞的,村裡有權強制收歸集體保管和使用。
在村集體積極採取古建築保護措施的同時,也積極提高村民的保護意識。村裡先後制定了一系列的村規民約。規定村民如對村落的古建築和文物以及村落環境破壞的,村委會將終止其家庭的一切福利待遇;同時,村裡還進行了一系列的宣傳活動,如每年春節由村裡印製帶有《文物法》的有關條款和村規民約的掛歷,向村民發放,從宣傳上起到了一定的積極效果。
6.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
在古建築得到有效保護,進行適度開發之後。諸葛村也加強了周邊環境的改造,通過集體租用了村周圍山坡村民的自留地,種植了樟樹、松樹、桃樹、梨樹以及銀杏、芙蓉等中葯材,提高了區域生態環境,從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大量遊人湧入以及村民生活對自然環境造成的不良影響,提高了諸葛村旅遊的附加值,也促使旅遊由單一的觀光型向多元休閑型逐步轉變。

〔案例2〕
「皇城相府」品牌的打造
皇城村,位於山西省東南部太行山西麓的樊川峽谷之內,是一個僅有700多口人的小山村。皇城村的聞名得益於村裡的皇城相府。皇城相府是《康熙字典》總閱官、文淵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康熙皇帝的老師陳廷敬的故居。
皇城相府分內外城建築。內城為陳廷敬伯父陳昌於明崇禎壬午年(1642年)建,外城為陳廷敬於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所建。相府集明、清兩代建築精華為一體,依山就勢,層樓疊院、錯落有致,是一座保留完好的明清時期古建築。
皇城村旅遊業的開發始於上個世紀末。
在開發旅遊業之前,皇城村的產業以煤炭為主,地下資源的開采是村裡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位於村子邊緣的皇城相府,只是作為村民的普通居所。隨著地下資源的不斷開采,皇城村開始意識到這種經濟發展方式沒有持久性,而受其他地區旅遊業發展的啟發,他們意識到村裡的皇城相府正是尚未開發的寶貴旅遊資源。
為了確認皇城相府的價值,村書記張家勝帶著《康熙字典》、《午亭文編》等書籍到北京向專家、學者等專業人士咨詢請教。經過一系列的努力,1997年12月,全國著名的專家學者雲集皇城村,在這里舉行了「清代名相陳廷敬學術研討會」,相關專家學者對這座古建築群及其主人陳廷敬給予了高度的評價,肯定了皇城相府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認為他極具開發價值。
隨後,1998年10月,在洛陽舉行的「清代名相陳廷敬暨皇城古建學術研討會」進一步明確了皇城相府的價值,也同時拉開了皇城村旅遊業發展的序幕。
確定了皇城相府的旅遊價值之後,村裡開始對相府著手旅遊開發。
開發伊始,困難重重。當時村民們的思想觀念還比較落後,還處於很保守的狀態,尤其是住在相府里的那些村民。對於因為旅遊開發而讓他們搬到相府之外感到很不情願,他們不希望習慣了的生活被打破。因此,一部分村民對於搞旅遊開發很是不解,甚至有些反對。
針對這樣的情況,皇城村細心地做著村民的工作,村幹部挨家挨戶做思想工作,與他們耐心地交流旅遊開發的利弊得失。與此同時,村裡還組織一些村民前往省內、北京、蘇杭等地的文化旅遊景點去參觀。從山村裡走到外面去的村民,看到了其他地方旅遊發展的紅火景象,思想也隨之發生了轉變。在村裡的細致工作下,村民的思想疏通了,認可了旅遊業的發展道路,開始積極配合村裡的工作。
為了轉移相府內的村民,村裡多方籌集資金,建起了120多套現代化居民住宅,妥善安置了村民的遷居問題。隨後,村裡開始對相府進行全面的修繕,同時對相府內的文物價值及內涵進行深入挖掘、整理。在修復工作進行的同時,皇城村與相關部門積極聯系,成立了「皇城古文化研究中心」「皇城相府管理處」「皇城相府旅遊公司」等旅遊開發和旅遊管理部門,開始了旅遊業的全面啟動。
由於長久「藏在深巷無人知」,對於皇城村的旅遊業起步,外界並沒有給予過多的關注。但是在2001年,皇城村抓住了一個宣傳自己的好機會,皇城相府也由此得以聞名於天下,旅遊業開始興旺起來。這個機會就是電視劇《康熙王朝》。
2001年,當村裡得知大型電視連續劇《康熙王朝》即將開拍的消息後,村領導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他們由其他地區旅遊業發展的經驗得到了啟示,對於影視劇中所出現的旅遊景點,大多會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會大幅度提高旅遊區的社會知名度,對旅遊業發展有著積極的影響。特別是皇城相府作為康熙老師陳廷敬的故居,與電視劇《康熙王朝》中的影視內容有著直接的聯系,因此「借劇宣傳」是一個絕好的對外宣傳機會。
在村裡作出了要參與這部戲的決定之後,他們馬上聯繫到了劇組,說明了皇城村與這部戲的歷史淵源,以及皇城村要參與拍攝的願望。由於當時這部電視劇已進行拍攝,劇組表示如果要按皇城村所提的拍攝和宣傳要求,需要以300萬元作為劇本修改以及相關的拍攝、宣傳費用。
對於皇城村來說,300萬元不是小數字。對於是否要進行這項投入,村裡領導經過反復斟酌,深入權衡資金投入與預期產出之間的利益關系。經過了多次的討論和反復的商議,他們最終認為,電視劇《康熙王朝》是皇城相府對外宣傳的有力平台,這300萬元的投入,除了將帶來旅遊業利益的增長外,還將對皇城相府在社會上的影響產生持久作用。最後,他們決定出這300萬元錢,參與拍攝。
於是,在皇城村的努力下,陳廷敬這位歷史、文化名人成為這部歷史巨作中的重要角色,皇城相府也成為電視劇拍攝的外景地。正如皇城村所期待的那樣,《康熙王朝》在央視黃金時段熱播之後,深受觀眾青睞,劇中獨具特色的皇城相府也成為人們茶餘飯後談論的熱點話題。
宣傳的目的達到了,經濟效益也如期而至。2002年,皇城村迎來了宣傳的回報,到皇城相府旅遊的火暴景象持續不斷。當年,他們接待遊客25萬人次,僅門票收入就達700多萬元,實現綜合收入2000多萬元。僅在「十一」黃金周期間,遊客高峰就達到了8000餘人。皇城相府成為晉東南的旅遊熱點。自此之後,皇城村的遊客數量均處於較高狀態,《康熙王朝》的影響一直持續著。
看到了宣傳切實效果的皇城村,繼《康熙王朝》之後又幾次出招,促使了《我認識的鬼子兵》、《契丹英後》等影視劇先後在皇城相府拍攝。2003年8月,皇城村以重金買斷了河南洛陽至山西嘉峰7520/7517次列車的冠名權,將該次列車冠名為「皇城相府號」。這一系列的宣傳手段持續不斷地擴大著皇城相府的社會影響,皇城相府也越來越被遊人所熟知,皇城相府的旅遊業也因此得以較快的發展。
由皇城村對其旅遊品牌打造的經過可以看出,皇城村的文化傳播意識、宣傳意識和市場營銷意識是皇城相府得以快速被社會所接納的一個重要原因。皇城村對自身文化的挖掘和對外呈現,加深了社會對於皇城相府的印象和感知;大力的宣傳吸引了人們的廣泛關注;靈活的市場營銷意識成就了皇城村旅遊業的興旺發達。

〔啟示〕
在古村落的保護性開發中,擁有古村落資源是先決條件。在我國各地分布著風格迥異的古村落:有分布於安徽、江西,自然古樸的徽派古村落群;分布於陝西,風格質朴敦厚西北古村落群;分布於浙江、江蘇的水鄉古村落群;分布於山西的北方大院建築群;分布於福建、廣東的嶺南古村落群;分布於四川、重慶的西南古村落群;分布於雲南的南詔古村落群;分布於湖南、貴州的湘黔古村落群。這些古村落群都各具特色,有著較高的歷史、文化價值,都有著進行保護性開發的資源條件。
從古村開發的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到,古村在由湮沒轉變為受世人矚目,實現其保護開發的模式過程中,有著以下的幾個關鍵點:
1.價值認同
在諸葛八卦村、皇城村的發展過程中,由藏在深閨無人知到聞名天下,有個相同的轉變促因:得到了價值認同。這個認同既包括專家、學者角度的歷史、文化等學術價值認同,也包括廣大遊客對古村景觀、品味等旅遊價值的認同。
古村對於當地村民而言,只是熟視久居的宅院,是繁衍生息、生活勞作的居所。沒有什麼特殊的價值。而對於外界來講,那些歷經滄桑的椽木瓦石,卻有著獨一無二的寶貴價值。專家學者的鑒定,遊人對古村的感知、宣傳,古村的主動對外宣傳等等,這些都為古村與外界搭了一座溝通的橋梁,而古村的旅遊價值也在這一過程中得以體現。
2.保護是前提
古村實現旅遊開發,首先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古村的保護。古村中的建築作為不可再生資源,一旦破壞便永久消失,也就談不上長遠的開發利用。因此,在開發過程中,要特別注意古建築的保護,而絕對不要對開發急功近利。在保護方法上,除了要依照國家相應的保護法規之外,還要與實際情況相結合,找到與自身環境、條件相符合的辦法。
3.規劃是先導
規劃對古村的發展有著長遠戰略性的意義。在開發中首先要制定一套長遠的規劃體系,明確的規劃體系形成相應的保護制度,以約束盲目發展,避免短視行為。通過未來發展規劃,來確定村裡什麼地方可以開發,什麼地方不能動,並做到保護、修復、開發相結合。在對古跡開發的規劃同時,也要注重開發當地的自然景觀,避免盲目地開發所造成的對古跡的破壞。
4.村民的積極參與是關鍵
村民的觀念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古村的開發和發展。由於宗族觀念和傳統文化,一些觀念如自給自足、重農抑商等使得村民對於發展旅遊服務業持有排斥態度,這對於古村的開發會產生很不利的影響。
在轉變村民觀念的工作中,要善於疏導而不是強行改變。皇城村在發展旅遊業之初相府內還居住著很多人家,對於讓他們搬遷到新村,空出老房子發展旅遊業,一部分人很是想不通。對此,村裡組織部分村民到省內的王家大院、喬家大院,北京故宮等地去旅遊,通過耳聞目睹,這些村民徹底轉變了觀念,對於相府這一祖先留給他們的寶貴財富有了重新的認識,對村裡發展旅遊業所做的工作也開始積極地配合。
5.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遊客來到古村,在欣賞古村濃厚歷史、文化價值的同時,旅遊的基礎設施是否完善也是遊客對古村之行滿意程度的一個重要指標。基本衛生設施的缺乏,住宿、飲食服務業的不完善,將無法留住遊客。而完備的基礎設施會提高遊客對古村游的滿意度,有利於古村旅遊業的長遠發展。
6.資金問題如何解決
在古村落的保護性開發中,資金是一個制約性的問題。由政府提供的保護資金對於古建築的保護往往杯水車薪。在這種狀況下,古村通過藉助社會資金,用於古村的保護性開發,再利用所得的收益返還於這部分資金,可使古村的保護走上良性的可持續之路。
諸葛村在發展過程中,對於修繕維護古建築資金的缺乏,曾是一個令他們很困頓的問題。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他們通過多種渠道進行,一方面努力爭取政府的資金扶持;另一方面通過民間借貸、銀行貸款、社會捐款等多種方式。多渠道的資金獲取方式,使諸葛村的前期保護及開發獲得了資金保證,諸葛村也得以突破資金阻礙,走上持續發展之路。
7.古宅保護與村民住房需求間矛盾的化解
生活於古宅中的村民,其居住條件大多不能適應現代生活,加上家庭人口不斷增加,對住房有了更高的要求。對於這種矛盾,要根據實際情況,為村民改善生活、改善居住條件等需求找到恰當的出路。
對於村內古宅民居條件簡陋的,在保護法規內可以允許村民對內部適當裝修,以改善居住條件。對於居住條件緊張,村內房屋供給承載力不足的,可以考慮建新村,將古村居民適度轉移到古村之外的辦法來化解村民住宅需求矛盾。在新村的規劃與建設過程中,要積極爭取政府等部門的支持。
8.無形資源也要重視
古村落之所以有價值,不僅在於其獨特的有形建築、文物,還在於其內所包含的豐富、無形的鄉村文化、人文資源,他們同樣擁有著較高價值。在發揮有形實物價值的同時,充分發揮無形人文價值,會增加古村的旅遊價值,提高他的吸引力。
9.市場運作
古村內建築的保護,文化內涵的發掘,是古村旅遊業發展的基礎,市場的開發是旅遊業發展的關鍵。古村旅遊業的興旺需要一定的知名度和美譽度來推動,市場宣傳的到位會對古村旅遊業的發展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皇城村藉助於影視劇對外宣傳,使皇城相府聲名大振,諸葛八卦村也因為對外宣傳其獨特的魅力而對遊人產生強烈的吸引力,他們都挖掘了村裡最獨特的一面,通過市場宣傳,形成了自身的品牌,提高了公眾的認可度,推動了旅遊業的快速發展。

〔展望〕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作為一種寶貴、不可再生的資源,這些獨一無二的古村落的價值會日益增加。因此,那些擁有古村文化資源的村莊,應當高度重視其所擁有的寶貴資源,要意識到這些資源是潛在的、不斷升值的資本,要從長遠角度來看待。即使當下受條件所限無法立即進行開發,也要積極予以保護,可利用其他產業先行發展,待時機適當的時候,再將其寶貴的文化價值予以轉換。

⑼ 諸葛村的概況

浙江省蘭溪市諸葛村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三國時期蜀漢名相諸葛亮後裔的聚居地, 坐落在蘭溪市高隆之西。諸葛村中現居有諸葛亮後裔近4000人,為全國諸葛亮後裔最大聚居地。近幾年以其「原汁原味」的神秘文化與文物古跡,引來了無數海內外遊客,成為浙江旅遊的熱點。
諸葛村位於蘭溪、建德、龍游三市(縣)交界處,距蘭溪市城區18公里,330國道和省道龍葛線在此交接,是浙江中西部重要集鎮。這里是三國著名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嫡傳後裔的聚居地。1992年底,全村890戶、2879人。諸葛村發脈的諸葛氏現有25000多人,諸葛氏聚居規模為江南第一。1993年,蘭溪市人民政府公布諸葛村為歷史文化名村。全村有耕地1328畝。 諸葛村被國家文物局專家組稱為「傳統民居古建築的富金礦」。現存有209座明清民宅建築,「青磚小瓦馬頭牆,肥梁胖柱小閨房」,結構之精、布局之奇,令人嘆為觀止。建築類型上的樓上廳和前廳後堂樓,在全國范圍內都屬少見。明清時期有18座廳、18座堂、18口井及8條主巷。保存完好的11座堂有:大公堂、丞相祠堂、崇信堂、崇禮堂、雍睦堂、大經堂、崇行堂、春暉堂、文與堂、燕貽堂和敦復堂。
據歷史記載,諸葛村整體結構是諸葛亮第 27代裔諸葛大師按九宮八卦設計布局的,整個村落以鍾池為核心,八條小巷向外輻射,形成內八卦,更為神奇的村外八座小山環抱整個村落,構成外八卦;村內以明、清建築為主,現有保存完整的明清古民居及廳堂有200多處。雖歷經數百年,但村落九宮八卦的格局一直未變,其「青磚、灰瓦、馬頭牆、肥梁、胖柱、小閨房」的建 築風格,成為中國古村落、古民居的典範。1996年被國務院批准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該村處於8座連成弧形的小山包圍之中,地勢隱蔽。始建者全面規劃、精心布局,以一個池塘為中心,村道呈放射狀,四周拱衛著大公堂、懷德堂、崇信堂、丞相祠堂等樓宇建築,組成了一個宏偉機巧的「九宮八卦」圖形的迷宮式建築群,正好與文獻上記載的「八陣圖」相吻合,有很強的防衛功能與觀賞價值。據傳盜賊進村會因巷道交錯復雜、難覓出路而被獲。抗戰時期,日軍從崗下大道經過,由於四面環山,茂林修竹,未能發現這一繁華村落,從而免受劫掠之災。
村中心池塘與地面型如陰陽魚圖形,在兩個陰陽魚中有兩口井,這就行成了一個內八卦;而村外有八座小山形成一個外八卦,加上村中的建築與小河剛好形成一個「八陣圖」。

⑽ 八卦村落

古村保護性開發模式
古村是一類較為獨特的特色村,是遺存的歷史時期農村百姓的住宅建築群落,一般距今有幾百年至上千年的歷史。能夠得以完整保留至今的古村,多處於較偏僻地區。由於古村落傳承了歷史文化,是沿襲民間習俗的聚居地,有著獨特的建築風貌、豐富的文化內涵、深厚的文化底蘊,因此有著極高的歷史、文化價值。隨著社會的發展,古村落的數量和分布越來越少,與現代民居相比,差異性和稀缺性使他被賦予了較高的旅遊價值,旅遊業也隨之成為古村發展經濟的一個典型模式。
作為一種歷史、文化遺產,古村的旅遊開發不同於其他形式的鄉村旅遊。
由於很多古村落的房屋建築歷史悠久,設施簡陋,許多古村落中的建築,在現代生活以及旅遊開發的沖擊下,面臨著拆除、改建等危險。這些情況一旦發生,不僅破壞了歷史文化遺產,也將破壞古村落的整體觀賞價值,對於古村的價值及其長遠發展會產生極為不利的影響。因此,對於古村所選擇的旅遊開發模式,無論處於何種開發階段,古村保護是要放在首位的,這是古村實現其價值的必要條件,也是古村保護開發模式不同於其他鄉村旅遊發展模式的特性之一。
同其他鄉村旅遊發展模式一樣,村民的積極參與是古村保護與開發的關鍵。古村是村民生產、生活的場所,對古村的保護性開發還要依靠村民自身。通過發展旅遊產業,使村民從古村的保護性開發中獲益,找到保護古村與村民獲益的共鳴點,這樣才會提高百姓對村落保護的主動性、積極性。同時,古村保護性開發帶來的效益,可投入於村內的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環境建設,改善村民的生活水平,從而帶來多方面的效益。
〔案例1〕
「八卦村」的保護與開發
位於浙江蘭溪的諸葛村是諸葛亮後裔最大的聚居地。之所以稱之為「八卦村」,來源於其獨特的布局。據歷史記載,諸葛村是由諸葛亮第27代裔孫諸葛大師按九宮八卦設計布局的。村落位於八座小山環抱之中形似八卦的八個方位,成為外八卦;村內以「鍾池」為核心,八條小巷由此向外延伸,其間房屋成放射狀排列,形成內八卦。諸葛村距今已有600餘年的歷史,村內建築大多形成於明、清時期,雖歷經數百年,至今仍有200多處民居及廳堂保留較為完好,且「九宮八卦」的村落格局也一直未變,成為中國古村落、古民居的典範。1996年11月,諸葛村被國務院批准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諸葛村從湮沒到開發,經歷了一系列轉變的過程。
1.保護方式的轉變
諸葛村被世人所熟知,起源於村內一座建築的修繕。
1991年,諸葛村建於元代的諸葛亮紀念堂——大公堂,因年久失修瀕臨倒塌。大公堂
是諸葛村用以紀念先祖活動的紀念堂,是諸葛村十八廳堂中年代最為久遠、最具代表性的建築。由於當時集體經濟薄弱,無力支付幾十萬元的維修經費,在村民集體的商議下,成立了「修理大公堂理事會」。理事會由村幹部、村民代表、退休教師、離退休幹部等20多人組成,理事會成員無報酬進行工作,他們向全國各地工作和僑居海外的諸葛後裔發函募捐,同時也由村委會動員村民自願捐款。在理事會的努力下,籌集了18萬元資金,大公堂於1992年搶修完畢。
在諸葛村搶修大公堂的時候,清華大學陳志華教授等在考察建德新葉村時,經同事介紹來到諸葛村。看到諸葛村的古村落群體保存還如此完整,存量之大、建築形制之齊、結構精美而為之驚嘆。在諸葛村大公堂理事會等一些老同志的協助下,清華大學二十幾位師生在諸葛村調查一個多月,認為諸葛村是中國南方鄉土建築文化極具代表性的古村落,呼籲市政府採取措施加以保護。於是引起了蘭溪市政府的重視,著手對諸葛村進行了一系列保護工作。
1992年,蘭溪市政府公布諸葛村為蘭溪市歷史文化名村、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成立了由市政府、文化局、鎮、村幹部組成的「諸葛村文物保護領導小組」。同時,將原糧站用以辦醬油廠的丞相祠堂歸還諸葛村。
1993年,在諸葛村召開了全國諸葛亮學術研討會,諸葛村是全國諸葛亮後裔的最大聚居地得到研究專家的論證肯定。諸葛亮的文化挖掘為諸葛村日後旅遊開發主打的文化品牌奠定了基礎。
1994年,由諸葛村成立「諸葛文物旅遊管理處」試行對外旅遊開放。管理處由村委會一位委員主持日常旅遊管理工作,實行自主經營,獨立核算。「文物保護領導小組」與文物旅遊管理處是一種隸屬關系。
1995年,蘭溪市政府向國家文物局申報全國重點文保單位,1996年12月,諸葛村被國務院批准為全國重點文保單位。
1997年,「諸葛文物保護管理所」成立。文保所為市全民行政編制。文保所成立後在村委會的配合下開始對諸葛村的古建築進行調查、統計、編制檔案、制定保護措施。 1997年由清華大學建築學院編制的《諸葛村保護規劃》論證通過。諸葛村的整體保護得到了法律的保障。
2.旅遊業經營管理方式的轉變
1996年,當地政府認為諸葛村體制不順,機制不活。為了進行旅遊開發,改變了諸葛村原有的體制,接管了諸葛村原來的「文物旅遊管理處」,成立了以當地鎮政府為主管的「諸葛旅遊公司」,交由鎮政府來經營管理。
由於旅遊公司形同虛設,既沒有資產,也沒有資金投入,只是依靠收取門票作為資金來源。同時,這些門票收入要返還擁有產權的諸葛村一部分,加上辦公等開支費用,旅遊公司基本沒有利潤可言。
對諸葛村來講,由政府經營原本產權屬於自己的旅遊項目,使諸葛村的幹部和村民產生了一種無奈和「業不由主」的不滿情緒,嚴重影響了村委會和村民保護古建築和旅遊基礎設施投入的積極性。
同時,因為產權關系不純,政府對諸葛村的古建築保護也不願投入。古建築的維修經費和村落環境綜合整治所投入的資金大,修一幢舊房子的費用要比買一幢舊房子的費用高幾倍,並且古村落保護和開發投入成本,很難作為與村集體、村民協調的產權股份被認可,形成固定資產,投資經營者和產權所有者的利益很難統一。
在這雙重作用下,諸葛村的古建築失去了有效的保護體系,在旅遊開發的沖擊下,面臨著極大被破壞的風險。
經過兩年多的多頭管理、多方運作,這種經營管理體制暴露出來的許多問題,促使當地政府轉變了觀念,認為在諸葛村的保護和作為旅遊資源被開發管理體制中,應以諸葛村為主。
1998年,政府淡出了旅遊公司的直接管理,經營權重新歸還給諸葛村。經過幾年的探索和實踐,諸葛村的幹部和村民也已意識到諸葛村文物保護的重要性和旅遊開發的價值。村幹部和村民的思想觀念發生轉變,決定把旅遊業作為諸葛村的主要產業來發展。
對於旅遊開發的管理,諸葛村採取了「村委會+旅遊公司+文保所」的管理模式:
(1)村民委員會與諸葛旅遊公司的職能分工為:村兩委負責村民建房、審批,村內基礎設施投入、環境衛生管理、村民福利待遇、古建築維修及保護、旅遊項目投入、行政事務等;諸葛旅遊發展有限公司負責景區內景點管理、景區經營和宣傳促銷工作;
(2)諸葛旅遊發展有限公司是諸葛村民委員會、村經濟合作社所轄的經營企業,公司資產歸屬行政村經濟合作社所有,村委會同時是諸葛旅遊發展有限公司的董事會;
(3)旅遊公司獨立核算,門票收入按比例上繳村集體,村委會(董事會)每年對公司下達一定的經濟考核指標;
(4)文物保護管理所是文物保護領導機構,文保所和諸葛村聯合,負責古民居的維修、改造,以及新建房屋的審批,並對村中民宅的自行維修給予技術性指導。
這種經濟管理體制,明確了國家、集體、個人三者的關系和責任。對村裡而言,產權和經營權的合為一體,讓經營管理變得更為有效,村裡對村落保護以及旅遊開發擁有自主權,可以根據自身實際情況更好地進行資金配置;對村民而言,建築的保護與開發直接關繫到切身利益,因此對村內建築、環境的保護與維護則更為自覺;政府通過文保所對村內建築的具體保護措施予以把關,從宏觀層面對古建築進行了有效的保護。
3.村內環境的整治
如果說古建築是諸葛村發展旅遊業的硬體,那麼村內環境則是旅遊業發展的軟體,同樣必不可少。為了提高自身的旅遊價值,諸葛村先後投入大量資金用於旅遊基礎設施建設上,對村內的環境進行了綜合治理:
(1)對村落進行綜合性整治,清理了村內的池塘,引活水進村,進行了自來水改造,對村內的三線(電線、電話線、有線電視線)、污水管道實行了地埋處理,把污水引出村外進行凈化。重新修建了村內的廁所。
(2)對村中的水泥路進行了改造,利用舊城改造時收集來的廢棄舊磚、舊石板和紅砂岩條石進行仿古鋪砌,恢復了歷史原貌。
(3)村裡成立了由4人組成的專職消防隊,配備了各種滅火設備和消防器材,24小時值班。
對於諸葛村的整體發展規劃、布局,他們聘請了專業人員進行技術指導。通過大量的工作,村落環境得以改變,整個村落景觀也逐漸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4.古建築、傳統文化的保護與開發
諸葛村在開發上,有一點非常明確:古建築及其內在文化是諸葛村價值的核心,是旅遊資源的源泉,只有保護好諸葛村的所有古建築,發揚他們的文化內涵,諸葛村的旅遊業才有生命力。保護古建築、古文化,就是要保護這些建築景觀的完整性,同時,也保護他們的歷史、文化價值不受到破壞。
對於古建築的保護,諸葛村首先搶修了村裡那些因年久失修、極易受到損壞的建築先後對7座廳堂,50多幢民居進行了維修。
在維修的同時,對於已經遭到破壞的古建築則盡量恢復、還原。
村裡始建於清代中期的上塘古商業街,在1958年前後被填平,並在上面蓋起了建築。2001年,村裡投資1000多萬元對上塘古商業街進行了復原,拆除了地上建築,重挖了上塘,恢復了古商業街的古舊風貌;村裡的節孝坊,在「文革」時期被拆除,部分原構件留存散落於村外或村民家中,通過村裡的努力,搜集了大量原構件,在其遺址上經過裝拼重新恢復了一座節孝坊,同時恢復了一座穿心亭和修復了一座枯童塔。
在維修方式上,諸葛村本著「還原歷史,不改變原貌」的原則,採取了「以舊修舊」的方式。在維修中所用材料,盡量採用民間收集來的舊木料、舊木雕、舊木材等舊材料,這樣既節省成本,又能「修舊如舊」。
長期的古建築維護,使諸葛村內形成了一套獨特的施工體系。村裡有一支土生土長的工匠隊伍,這些木匠、石匠、泥瓦匠、雕花匠經過專業人士的指點,在實踐中不斷摸索、模仿,在傳承、發揮祖傳工藝的同時,逐漸掌握了歷史時代建築的結構、風格和修繕方法。在上塘古商業街復原工程和「三榮堂」的整體復原工程中,他們的工作得到了建築專家的認可。這支施工隊伍的形成、壯大,對諸葛村的保護修繕起著重要的作用。
古文化是諸葛村內的隱形資產,對於通過古建築而發展起來的旅遊來說,文化的發揮會對旅遊的發展注入更多的活力。對此,諸葛村對傳統民俗文化進行了深入的挖掘。村裡恢復了每年四月十四和八月廿八的傳統祭祖活動,以及元宵節的板凳龍燈會,並以諸葛亮及其家族文化、中醫中葯文化、廉正文化為載體,對諸葛村的文化內涵進行了全方位的展示和宣傳。通過這些活動,不僅使傳統文化得以傳承和發揚,而且提高了諸葛村的旅遊價值,增加了對遊客的吸引力。
5.村民與古建築間矛盾的協調
在村裡古建築的維修上,村民與古建築之間也存著一些矛盾。隨著時代的發展,村裡部分年輕人對住老房子已不適應,對於年久陳舊的古宅,村民也不願意花很大的資金去維修。對於這些矛盾,村委會採取了幾種方式進行處理:
第一,村委會與戶主協商予以收購,房產權歸屬村集體後,由村集體出錢進行維護。
第二,對確實由於經濟條件差維修困難的住戶,村集體給予部分維修補貼,幫助其對房屋進行維修。
第三,對部分幾家共有,而在維修經費分攤上又難以統一的住宅,以及瀕臨倒塌的房子,村委會採取強制搶修。要求戶主與村委會簽訂協議,搶修前對危房進行估價,搶修費先由村委會墊付,房屋修好後使用權歸村委會,5年之內戶主交清維修費後,村委會將使用權歸還,超過5年,村委會付給戶主維修前評估的房價,產權即歸村委會。
對於居住面積不夠或舊房確實不宜居住的村民,村裡安排其在新區建房。但在批准宅基地前,必須先與村委會簽訂原老房子的保護合同,規定其在新房建成外遷前後,仍要承擔舊房的維護責任,對於老房子不予保護和維修而造成毀壞的,村裡有權強制收歸集體保管和使用。
在村集體積極採取古建築保護措施的同時,也積極提高村民的保護意識。村裡先後制定了一系列的村規民約。規定村民如對村落的古建築和文物以及村落環境破壞的,村委會將終止其家庭的一切福利待遇;同時,村裡還進行了一系列的宣傳活動,如每年春節由村裡印製帶有《文物法》的有關條款和村規民約的掛歷,向村民發放,從宣傳上起到了一定的積極效果。
6.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
在古建築得到有效保護,進行適度開發之後。諸葛村也加強了周邊環境的改造,通過集體租用了村周圍山坡村民的自留地,種植了樟樹、松樹、桃樹、梨樹以及銀杏、芙蓉等中葯材,提高了區域生態環境,從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大量遊人湧入以及村民生活對自然環境造成的不良影響,提高了諸葛村旅遊的附加值,也促使旅遊由單一的觀光型向多元休閑型逐步轉變。

〔案例2〕
「皇城相府」品牌的打造
皇城村,位於山西省東南部太行山西麓的樊川峽谷之內,是一個僅有700多口人的小山村。皇城村的聞名得益於村裡的皇城相府。皇城相府是《康熙字典》總閱官、文淵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康熙皇帝的老師陳廷敬的故居。
皇城相府分內外城建築。內城為陳廷敬伯父陳昌於明崇禎壬午年(1642年)建,外城為陳廷敬於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所建。相府集明、清兩代建築精華為一體,依山就勢,層樓疊院、錯落有致,是一座保留完好的明清時期古建築。
皇城村旅遊業的開發始於上個世紀末。
在開發旅遊業之前,皇城村的產業以煤炭為主,地下資源的開采是村裡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位於村子邊緣的皇城相府,只是作為村民的普通居所。隨著地下資源的不斷開采,皇城村開始意識到這種經濟發展方式沒有持久性,而受其他地區旅遊業發展的啟發,他們意識到村裡的皇城相府正是尚未開發的寶貴旅遊資源。
為了確認皇城相府的價值,村書記張家勝帶著《康熙字典》、《午亭文編》等書籍到北京向專家、學者等專業人士咨詢請教。經過一系列的努力,1997年12月,全國著名的專家學者雲集皇城村,在這里舉行了「清代名相陳廷敬學術研討會」,相關專家學者對這座古建築群及其主人陳廷敬給予了高度的評價,肯定了皇城相府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認為他極具開發價值。
隨後,1998年10月,在洛陽舉行的「清代名相陳廷敬暨皇城古建學術研討會」進一步明確了皇城相府的價值,也同時拉開了皇城村旅遊業發展的序幕。
確定了皇城相府的旅遊價值之後,村裡開始對相府著手旅遊開發。
開發伊始,困難重重。當時村民們的思想觀念還比較落後,還處於很保守的狀態,尤其是住在相府里的那些村民。對於因為旅遊開發而讓他們搬到相府之外感到很不情願,他們不希望習慣了的生活被打破。因此,一部分村民對於搞旅遊開發很是不解,甚至有些反對。
針對這樣的情況,皇城村細心地做著村民的工作,村幹部挨家挨戶做思想工作,與他們耐心地交流旅遊開發的利弊得失。與此同時,村裡還組織一些村民前往省內、北京、蘇杭等地的文化旅遊景點去參觀。從山村裡走到外面去的村民,看到了其他地方旅遊發展的紅火景象,思想也隨之發生了轉變。在村裡的細致工作下,村民的思想疏通了,認可了旅遊業的發展道路,開始積極配合村裡的工作。
為了轉移相府內的村民,村裡多方籌集資金,建起了120多套現代化居民住宅,妥善安置了村民的遷居問題。隨後,村裡開始對相府進行全面的修繕,同時對相府內的文物價值及內涵進行深入挖掘、整理。在修復工作進行的同時,皇城村與相關部門積極聯系,成立了「皇城古文化研究中心」「皇城相府管理處」「皇城相府旅遊公司」等旅遊開發和旅遊管理部門,開始了旅遊業的全面啟動。
由於長久「藏在深巷無人知」,對於皇城村的旅遊業起步,外界並沒有給予過多的關注。但是在2001年,皇城村抓住了一個宣傳自己的好機會,皇城相府也由此得以聞名於天下,旅遊業開始興旺起來。這個機會就是電視劇《康熙王朝》。
2001年,當村裡得知大型電視連續劇《康熙王朝》即將開拍的消息後,村領導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他們由其他地區旅遊業發展的經驗得到了啟示,對於影視劇中所出現的旅遊景點,大多會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會大幅度提高旅遊區的社會知名度,對旅遊業發展有著積極的影響。特別是皇城相府作為康熙老師陳廷敬的故居,與電視劇《康熙王朝》中的影視內容有著直接的聯系,因此「借劇宣傳」是一個絕好的對外宣傳機會。
在村裡作出了要參與這部戲的決定之後,他們馬上聯繫到了劇組,說明了皇城村與這部戲的歷史淵源,以及皇城村要參與拍攝的願望。由於當時這部電視劇已進行拍攝,劇組表示如果要按皇城村所提的拍攝和宣傳要求,需要以300萬元作為劇本修改以及相關的拍攝、宣傳費用。
對於皇城村來說,300萬元不是小數字。對於是否要進行這項投入,村裡領導經過反復斟酌,深入權衡資金投入與預期產出之間的利益關系。經過了多次的討論和反復的商議,他們最終認為,電視劇《康熙王朝》是皇城相府對外宣傳的有力平台,這300萬元的投入,除了將帶來旅遊業利益的增長外,還將對皇城相府在社會上的影響產生持久作用。最後,他們決定出這300萬元錢,參與拍攝。
於是,在皇城村的努力下,陳廷敬這位歷史、文化名人成為這部歷史巨作中的重要角色,皇城相府也成為電視劇拍攝的外景地。正如皇城村所期待的那樣,《康熙王朝》在央視黃金時段熱播之後,深受觀眾青睞,劇中獨具特色的皇城相府也成為人們茶餘飯後談論的熱點話題。
宣傳的目的達到了,經濟效益也如期而至。2002年,皇城村迎來了宣傳的回報,到皇城相府旅遊的火暴景象持續不斷。當年,他們接待遊客25萬人次,僅門票收入就達700多萬元,實現綜合收入2000多萬元。僅在「十一」黃金周期間,遊客高峰就達到了8000餘人。皇城相府成為晉東南的旅遊熱點。自此之後,皇城村的遊客數量均處於較高狀態,《康熙王朝》的影響一直持續著。
看到了宣傳切實效果的皇城村,繼《康熙王朝》之後又幾次出招,促使了《我認識的鬼子兵》、《契丹英後》等影視劇先後在皇城相府拍攝。2003年8月,皇城村以重金買斷了河南洛陽至山西嘉峰7520/7517次列車的冠名權,將該次列車冠名為「皇城相府號」。這一系列的宣傳手段持續不斷地擴大著皇城相府的社會影響,皇城相府也越來越被遊人所熟知,皇城相府的旅遊業也因此得以較快的發展。
由皇城村對其旅遊品牌打造的經過可以看出,皇城村的文化傳播意識、宣傳意識和市場營銷意識是皇城相府得以快速被社會所接納的一個重要原因。皇城村對自身文化的挖掘和對外呈現,加深了社會對於皇城相府的印象和感知;大力的宣傳吸引了人們的廣泛關注;靈活的市場營銷意識成就了皇城村旅遊業的興旺發達。

〔啟示〕
在古村落的保護性開發中,擁有古村落資源是先決條件。在我國各地分布著風格迥異的古村落:有分布於安徽、江西,自然古樸的徽派古村落群;分布於陝西,風格質朴敦厚西北古村落群;分布於浙江、江蘇的水鄉古村落群;分布於山西的北方大院建築群;分布於福建、廣東的嶺南古村落群;分布於四川、重慶的西南古村落群;分布於雲南的南詔古村落群;分布於湖南、貴州的湘黔古村落群。這些古村落群都各具特色,有著較高的歷史、文化價值,都有著進行保護性開發的資源條件。
從古村開發的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到,古村在由湮沒轉變為受世人矚目,實現其保護開發的模式過程中,有著以下的幾個關鍵點:
1.價值認同
在諸葛八卦村、皇城村的發展過程中,由藏在深閨無人知到聞名天下,有個相同的轉變促因:得到了價值認同。這個認同既包括專家、學者角度的歷史、文化等學術價值認同,也包括廣大遊客對古村景觀、品味等旅遊價值的認同。
古村對於當地村民而言,只是熟視久居的宅院,是繁衍生息、生活勞作的居所。沒有什麼特殊的價值。而對於外界來講,那些歷經滄桑的椽木瓦石,卻有著獨一無二的寶貴價值。專家學者的鑒定,遊人對古村的感知、宣傳,古村的主動對外宣傳等等,這些都為古村與外界搭了一座溝通的橋梁,而古村的旅遊價值也在這一過程中得以體現。
2.保護是前提
古村實現旅遊開發,首先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古村的保護。古村中的建築作為不可再生資源,一旦破壞便永久消失,也就談不上長遠的開發利用。因此,在開發過程中,要特別注意古建築的保護,而絕對不要對開發急功近利。在保護方法上,除了要依照國家相應的保護法規之外,還要與實際情況相結合,找到與自身環境、條件相符合的辦法。
3.規劃是先導
規劃對古村的發展有著長遠戰略性的意義。在開發中首先要制定一套長遠的規劃體系,明確的規劃體系形成相應的保護制度,以約束盲目發展,避免短視行為。通過未來發展規劃,來確定村裡什麼地方可以開發,什麼地方不能動,並做到保護、修復、開發相結合。在對古跡開發的規劃同時,也要注重開發當地的自然景觀,避免盲目地開發所造成的對古跡的破壞。
4.村民的積極參與是關鍵
村民的觀念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古村的開發和發展。由於宗族觀念和傳統文化,一些觀念如自給自足、重農抑商等使得村民對於發展旅遊服務業持有排斥態度,這對於古村的開發會產生很不利的影響。
在轉變村民觀念的工作中,要善於疏導而不是強行改變。皇城村在發展旅遊業之初相府內還居住著很多人家,對於讓他們搬遷到新村,空出老房子發展旅遊業,一部分人很是想不通。對此,村裡組織部分村民到省內的王家大院、喬家大院,北京故宮等地去旅遊,通過耳聞目睹,這些村民徹底轉變了觀念,對於相府這一祖先留給他們的寶貴財富有了重新的認識,對村裡發展旅遊業所做的工作也開始積極地配合。
5.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遊客來到古村,在欣賞古村濃厚歷史、文化價值的同時,旅遊的基礎設施是否完善也是遊客對古村之行滿意程度的一個重要指標。基本衛生設施的缺乏,住宿、飲食服務業的不完善,將無法留住遊客。而完備的基礎設施會提高遊客對古村游的滿意度,有利於古村旅遊業的長遠發展。
6.資金問題如何解決
在古村落的保護性開發中,資金是一個制約性的問題。由政府提供的保護資金對於古建築的保護往往杯水車薪。在這種狀況下,古村通過藉助社會資金,用於古村的保護性開發,再利用所得的收益返還於這部分資金,可使古村的保護走上良性的可持續之路。
諸葛村在發展過程中,對於修繕維護古建築資金的缺乏,曾是一個令他們很困頓的問題。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他們通過多種渠道進行,一方面努力爭取政府的資金扶持;另一方面通過民間借貸、銀行貸款、社會捐款等多種方式。多渠道的資金獲取方式,使諸葛村的前期保護及開發獲得了資金保證,諸葛村也得以突破資金阻礙,走上持續發展之路。
7.古宅保護與村民住房需求間矛盾的化解
生活於古宅中的村民,其居住條件大多不能適應現代生活,加上家庭人口不斷增加,對住房有了更高的要求。對於這種矛盾,要根據實際情況,為村民改善生活、改善居住條件等需求找到恰當的出路。
對於村內古宅民居條件簡陋的,在保護法規內可以允許村民對內部適當裝修,以改善居住條件。對於居住條件緊張,村內房屋供給承載力不足的,可以考慮建新村,將古村居民適度轉移到古村之外的辦法來化解村民住宅需求矛盾。在新村的規劃與建設過程中,要積極爭取政府等部門的支持。
8.無形資源也要重視
古村落之所以有價值,不僅在於其獨特的有形建築、文物,還在於其內所包含的豐富、無形的鄉村文化、人文資源,他們同樣擁有著較高價值。在發揮有形實物價值的同時,充分發揮無形人文價值,會增加古村的旅遊價值,提高他的吸引力。
9.市場運作
古村內建築的保護,文化內涵的發掘,是古村旅遊業發展的基礎,市場的開發是旅遊業發展的關鍵。古村旅遊業的興旺需要一定的知名度和美譽度來推動,市場宣傳的到位會對古村旅遊業的發展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皇城村藉助於影視劇對外宣傳,使皇城相府聲名大振,諸葛八卦村也因為對外宣傳其獨特的魅力而對遊人產生強烈的吸引力,他們都挖掘了村裡最獨特的一面,通過市場宣傳,形成了自身的品牌,提高了公眾的認可度,推動了旅遊業的快速發展。

〔展望〕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作為一種寶貴、不可再生的資源,這些獨一無二的古村落的價值會日益增加。因此,那些擁有古村文化資源的村莊,應當高度重視其所擁有的寶貴資源,要意識到這些資源是潛在的、不斷升值的資本,要從長遠角度來看待。即使當下受條件所限無法立即進行開發,也要積極予以保護,可利用其他產業先行發展,待時機適當的時候,再將其寶貴的文化價值予以轉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