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旅遊大全 » 宜昌多遠旅遊資源整合提升研究的論文
擴展閱讀
潼南古村 2021-03-16 21:51:08
世界民俗文化旅遊 2021-03-16 21:48:20

宜昌多遠旅遊資源整合提升研究的論文

發布時間: 2021-03-16 10:16:52

㈠ 關於 宜昌進步文章

有了葛洲復壩 宜昌小有名氣了 帶動了制宜昌的經濟發展
有了三峽大壩 宜昌出名了 拉動了經濟發展
原來的鐵路壩是個亂墳崗 現在變成了夷陵廣場
原來過江要坐輪渡 現在27路車就行了
原來夏天一下雨 勝利一路就可以劃船 現在都是高科技瀝青路
原來從伍家崗坐車到一馬路都是中巴車 現在都是無人售票
原來大桃園小桃園的包子挺好吃 現在都變味了
原來南湖還可以釣魚 現在南湖看不到水
……
多問問自己的爺爺奶奶就知道了

㈡ 宜昌有哪些旅遊資源

世界級旅遊品牌

在宜昌,最有賣點的是旅遊產品,要數「長江三峽、三峽工程和屈原故里」三大世界級品牌。長江三峽,是上蒼賜給人類的自然奇觀,是宜昌自然風光中的極品,高山雄奇,長江洶涌,山水絕配,相得益彰。三峽工程蓄水後,高峽出平湖,新老三峽風光並存,使三峽風光更具魅力。除此之外,萬里長江第一壩葛洲壩,與世界最大的電站三峽大壩之間的「百里畫廊」,構成了世界獨有的「兩壩一峽」景觀,是三峽蓄水後仍保持著原有風貌的三峽地段。「兩壩一峽」之間的「百里畫廊」,原汁原味,已成為長江三峽的「絕版」,必將成為世界旅遊關注的熱點地區。

三峽工程,是世界上的人文奇跡。它的建成,除發電、防洪、航運外,其自身更是一個稱雄天下的旅遊景點。屈原,是世界古代四大文化名人之一,是中國古代歷史造就的文化奇才。屈原故里的文化遺存,是世界遊人了解中國文化的一個窗口。長江三峽的自然風光、三峽工程的人文景觀、屈原故里的文化巨匠,為宜昌旅遊成為「中國頂極、世界精品」的創造了先決條件,也是宜昌旅遊走向世界的最大賣點。

秀美的山色風光

除長江三峽外,宜昌山色是奇妙的,以山色為特色的景點,在宜昌占重要位置。宜昌的名山景點有:三峽極頂--黃牛岩(夷陵區境內);巴人發祥地--武落鍾山(長陽土家族自治縣境內);中武當天柱山(長陽土家族自治縣境內);絕壁懸崖景觀石牌(夷陵區境內)、小峰(夷陵區境內)、五爪觀(長陽土家族自治縣境內)、泗溪(秭歸縣境內);丹霞地貌鳴鳳山(遠安縣境內);峰柱峽谷--柴埠溪(五峰土家族自治縣境內)、九灣溪(長陽土家族自治縣)高嵐(興山縣境內);佛教名地玉泉寺(當陽市境內)、梁山(宜都市境內)、文佛山(點軍區);宜昌小桂林百寶寨(當陽市境內);野花四季的香山宋山(宜都市境內)。

獨特的文化景觀

宜昌的文化豐富多彩,從而誕生了許多著名的文化景點,通過這些景點的游覽,對宜昌文化會有一個大致了解。

當陽市有:

佛教文化景點玉泉寺;忠義文化景點關陵廟;三國古戰場景點三國虎()字右加「犭」)亭古戰場、長阪坡、關公文化園。

秭歸縣有:屈原文化景點屈原祠;古建築民居景點鳳凰山;三峽移民集居地移民新村。

長陽土家族自治縣有:土家民俗文化景點日月山莊、民俗文化村(觀音閣)、仙人寨;巴人故都清江夷城;興山縣有:美人之鄉昭君村;

宜都市有:書法大家楊守敬故居。夷陵區有:巴人長城三峽古兵寨;巴人遺存古懸棺;虎亭區有:三國古戰場虎牙山。點軍區有:民俗文化景點車溪。名人文化景點三游洞暨世界華人刻石園。中國聖母紀念地嫘祖廟。

生態旅遊資源的開發論文寫生態旅遊產品和主客體的研究現狀可以嗎

不可以的,生態旅遊,而你寫的是旅客而不是旅遊的現狀,不符合題目要求,

㈣ 長江中游城市群旅遊資源整合與開發路徑研究作者是誰

摘 要:隨著《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規劃》的出台,長江中游各城市旅遊合作進入發展的黃金期。旅遊資源是旅遊業發展的核心要素,旅遊資源的整合也是區域旅遊一體化的必然要求。本文在分析區域旅遊資源賦存的基礎上,運用SWOT分析法剖析區域內旅遊資源開發的現狀及存在的不足,並提出具體的對策與建議,以期提升旅遊資源開發效率,促進長江中游城市群旅遊經濟的發展。
中國論文網 http://www.xzbu.com/7/view-7222192.htm
關鍵詞:長江中游城市群;旅遊資源;整合;開發
一、前言
中國旅遊業的競爭在經歷了景點競爭、線路競爭、城市競爭三個階段之後,進入到第四個階段即區域協同與跨區域合作競爭的新時代,區域整合體成為旅遊業競爭的基本單位。在具體實踐中,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地區區域旅遊合作取得了巨大成就,被譽為中國旅遊區域一體化「三駕馬車」。與此同時,長江中游城市群作為中國區域發展「第四擎」,旅遊經濟增長快、發展空間巨大,旅遊發展潛力日益顯現,但是旅遊合作尚處於起步階段,有待進一步提升。
長江中游城市群豐富的自然、人文旅遊資源,便捷的交通聯系和雄厚的產業基礎,為區域旅遊合作提供了良好的條件。近年來,長江中游城市群經歷了從「中三角」到「中四角」再到「新中三角」的空間演繹格局[1]。2015年4月國務院批准《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規劃》,長江中游地區旅遊業迎來了發展的黃金期。
旅遊資源作為一種綜合性的經濟資源,是區域旅遊發展的基礎和前提。在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背景下,旅遊資源――旅遊產品的整合是區域旅遊業快速發展、轉型升級的重要戰略措施,實行資源整合,是培育旅遊核心品牌,增強長江中游城市群在全國乃至全球旅遊核心競爭力的必然選擇,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二、長江中游城市群旅遊資源概況
(一)研究區域界定
長江中游城市群是以武漢城市圈、環長株潭城市群、環鄱陽湖城市群為主體形成的特大型城市群,空間范圍包括武漢城市圈( 武漢、黃石、黃岡、咸寧、鄂州、孝感、仙桃、天門、潛江) 、襄荊宜城市帶( 襄陽、宜昌、荊州、荊門) 、環長株潭城市群( 長沙、岳陽、株洲、常德、益陽、湘潭、衡陽、婁底) 和環鄱陽湖城市群( 南昌、九江、鷹潭、上饒、景德鎮、新余、撫州、宜春、萍鄉、吉安市部分縣區) ,涉及3 省 31 市,國土面積約 31.7 萬平方公里,是長江經濟帶三大跨區域特大城市群之一[2]。
(二)區域旅遊資源稟賦
長江中游城市群是中國旅遊資源富集地區之一,旅遊資源總量豐富,特色鮮明,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數量多、種類全、分布廣、品質高,散發著獨特的魅力[3]。
長江中游城市群區域自然資源類型中,各種構景地貌多彩多姿,名山大川交相輝映,不僅有大別山,廬山、三清山,衡山等名山,也有東湖、洞庭湖、鄱陽湖等秀美江湖。區域內河、湖、潭、池、泉,形態豐富,品種多樣。區域歷史遺跡眾多,孕育了多姿多彩的人文旅遊資源,黃鶴樓、岳陽樓、滕王閣江南三大名樓蜚聲海外,湖北大別山區、紅安麻城、江西井岡山、湖南韶山,以及董必武、李先念,毛澤東、劉少奇、彭德懷等人的故居是著名的紅色旅遊目的地,湖北擁有的名人屈原、王昭君,湖南擁有名人曾國藩、齊白石,江西擁有名人陶淵明、王安石等,這些著名的歷史人物為區域旅遊增色良多。區域內現代城市景觀豐富,現代科技園區、人工科技場館、名校名氣等構成較為成熟的科教旅遊資源。
截止到2014年末,長江中游城市群共有世界遺產3處,國家級風景名勝區31處,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2處,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8處,5A級景區17處,4A景區154處。豐富獨特的旅遊資源為長江中游城市群各地市旅遊業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三、長江中游城市群旅遊資源開發SWOT分析
(一)優勢
目前,武漢城市圈、襄荊宜城市帶、環長株潭城市群和環鄱陽湖城市群總體旅遊業發展規模和水平在全國處於發展較快的行列,擁有一批開發比較成熟的景區,三大名樓、三大名湖、十大名山以及三峽等在海內外擁有較高的知名度,旅遊產品也日臻成熟。
隨著長江中游城市群建設的推進,三省旅遊產業的融合步伐加快,在客源互送、營銷推廣、線路設計等具體事項上加以突破,並利用高鐵及長江黃金水道的作用,整合有效的旅遊資源。2013年武漢、長沙、南昌等城市共同發布「美麗中三角,我的家鄉我的城」主題旅遊產品。此後各城市分別在北京、重慶聯合開展旅遊推介,推進「美麗中三角」之旅,並開發以三城旅遊為主的名人尋蹤游、歷史文化游、休閑歡樂游等主題產品,以及名山名樓名湖游、紅色故里經典游、世界遺產探秘游等眾多專項旅遊線路產品。區域旅遊的有效合作,倍數級的打造出各種類型的旅遊產品,通過旅遊產品的強強連著、差異互補等形成了大量的旅遊產品組合,致使大部分地區的旅遊資源優勢轉化為旅遊經濟優勢,成效頗豐。
(二)劣勢
湘鄂贛同處中部地區,人文經濟以及自然資源在一定程度上有著相似之處,旅遊資源雖豐富,但山水、人文古跡等旅遊產品的雷同現象和可替代性較強,將旅遊資源變為高品位旅遊產品的效率並不高,資源優勢沒有充分發揮。就外國遊客對中部地區旅遊產品的認知度而言,以三峽和武當最為知名,其他景區的知名度仍不高,尚缺乏能夠享譽國內外、競爭力強和代表長江中游城市群特色的創新品牌。
同時,區內旅遊資源分布不均,加上各城市經濟發展水平不均衡的影響,城市群內旅遊景區呈現出不均衡的空間格局特徵,導致區域旅遊存在同質化競爭,缺乏內涵式發展。區域內一些旅遊景區的盲目開發和過度利用以及景區之間的惡性無序競爭造成對旅遊資源的肆意破壞,影響區域的旅遊可持續發展。
另外,面對越來越多的個性化與多元化的旅遊需求,區內以觀光為主旅遊產品組合限制了區域旅遊合作縱深發展,資源深度開發仍不夠,對文化內涵和地域文化價值的挖掘與創新不夠,不能適應未來旅遊產業發展的要求。 (三)機會
2004年「中部崛起」戰略提出,中部地區的經濟迎來了較快的發展,至2009年武漢、長沙、江西三大城市群的經濟總量接近2萬億元,「中三角」的口號慢慢提出。2010年12月,國務院發布《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規劃中提出將武漢城市圈、長株潭城市群和環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為主體構成的長江中游地區列為「國家重點開區區域」。2015年4月國務院批准《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規劃》,提出建設現代服務業集聚區,重點推進旅遊業的深度合作,聯合構建無障礙旅遊區。可以說,近幾年長江中游城市群旅遊發展得到國家及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在政策引導下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產業結構的調整為長江中游城市群旅遊產業提供了良好的發展動力和發展環境。區域內各旅遊企業也積極發揮地緣優勢,加強溝通。2012年2月湘鄂贛旅遊部門簽署旅遊發展合作協議後,中三角旅遊一體化正式起航。
長江中游城市群旅遊交通條件的改善也為旅遊資源的整合開發提供保障。區域內高鐵、高速公路、國、省干線公路為骨架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已基本建成。城市群內部城市「三小時高鐵網」的推進進一步加快了長江中游交通圈的建設,對遊客量增長將起到較大的拉動作用。
(四)威脅
環顧長江中游城市群的四周,長三角、泛珠三角、環渤海、成渝地區、西北地區的區域旅遊合作起步較早,發展的較為成熟,對長江中游城市群旅遊產業的發展形成了巨大的競爭壓力。
區域抱團宣傳促銷雖在積極推進,但旅遊節亮點不足,旅遊一體化的驅動力主要來自政府,旅遊企業如景區、旅行社等主體參與不多,在宣傳促銷上沒有形成合力,缺乏整體性,實質性成果不多。另外,區域內部分景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落後,食、住、娛、行、游的配套水平較低,影響長江流域區域一體化進程。
四、長江中游城市群旅遊資源整合優化路徑
(一) 深度整合資源,打造核心旅遊品牌,構建高品質旅遊產品體系
以長江中游城市群區域旅遊合作總體定位為指導,以各地區自身所擁有的資源特色和產業優勢為依託,分區定位,各有側重,實現旅遊產品錯位競爭。武漢城市圈可依託長江、黃鶴樓、大別山等城市旅遊資源,大力發展城市旅遊、科教旅遊等;長株潭城市群依託洞庭湖、橘子洲、韶山等旅遊資源,重點山水旅遊、文化旅遊和生態旅遊;環鄱陽湖城市群依託洞庭湖、廬山、三清山等旅遊資源,以生態文化為內涵,大力發展生態旅遊、民俗文化旅遊、鄉村旅遊等。
在現有「靈秀湖北」、「江西風景獨好」、「錦綉瀟湘」三省自己的旅遊形象上,結合各區域的資源優勢和產業特色,重點挖掘旅遊資源的文化內涵。並發揮長江水道和高鐵優勢,整合發展長江三峽―荊州―長沙―洞庭湖(岳陽樓)―武漢(黃鶴樓)―九江(廬山)―鄱陽湖―南昌(滕王閣)沿江旅遊線路,共同打造高鐵旅遊走廊等精品旅遊路線和國內外知名旅遊品牌。
對現有旅遊產品進行提升改造,優化區域產品結構,豐富產品類型,積極開發各類度假旅遊產品和專題旅遊產品。繼續推動紅色旅遊、荊楚文化、湖湘文化、宗教文化,挖掘資源的文化內涵,突出內涵式旅遊發展。堅持旅遊資源保護與開發並重,推動綠色生態旅遊、水上旅遊,增加遊客山水休閑體驗。推動工業、農業等傳統產業的旅遊產品轉化,推出休閑農業游、鄉村旅遊。促進文化、商業、體育等行業及部門與旅遊充分融合,創新旅遊產品,發展文化創業旅遊、商務會展旅遊、蜜月旅遊、綠道自駕、低空旅遊等。利用智慧旅遊新業態,挖掘大數據,通過分析遊客的旅遊信息創新旅遊產品,滿足遊客的個性化需求。
(二)加強旅遊資源開發支持保障體系建設
1.政府主導,加強區域旅遊資源整體規劃與開發
長江中游城市群旅遊資源的有效整合與開發是一個系統工程,需打造一個深化區域合作,政府牽頭,企業聯動的發展格局。在對旅遊資源類別、品位、地區以及客源市場進行全面調研的基礎上制定旅遊資源規劃,明確區域旅遊發展的近期和長期目標,確定旅遊開發項目,並結合各地特色文化對各地區旅遊發展加以定位區分,以避免無序競爭,提高旅遊發展效率。同時,加強政府導向性投入,規劃相關基礎設施的建設交通規劃,加大旅遊交通的規劃和協調力度,加強景區與景區之間的交通通達性,降低區域間旅遊交通成本。
2.整體營銷,加大企業整合力度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下,聯合營銷成為開拓及佔領旅遊市場的有效途徑。目前,長江中游城市群聯合營銷多以政府牽頭,聯合推介的形式進行,可在此基礎上增加以景區、旅遊企業為代表的的旅遊目的地的聯合營銷,強化企業參與,形成「區域聯合、行業聯合、企業聯合」的全方位的旅遊營銷體系。
同時,聯合營銷的重點是要以區域品牌為核心,並形成區域大品牌鏈接各地旅遊小品牌的多層次營銷產品,以增強市場沖擊力。利用國內外旅遊媒體,選擇與發展較成熟的旅遊集團合作等形式進一步開拓旅遊市場。並發揮網路營銷優勢,利用微博營銷、網路團購等宣傳區域旅遊形象,推廣旅遊產品。
3.推進旅遊信息化建設
在發展智慧旅遊大背景下,區域旅遊發展必須重視信息系統的建設。這就要求各政府部門聯合推進建設旅遊信息系統。一方面,在各城市旅遊交通樞紐如車站、機場、碼頭以及主要旅遊景點、市中心、主要商圈、各星級飯店等設置電子化終端設施,提供電子導游、電子支付景區門票、參團訂車等便捷化服務,讓遊客隨時隨地可以獲得旅遊景區的有關信息。
另一方面,設立長江中游城市群旅遊門戶網站,主要提供旅遊景區介紹、旅遊信息發布、企業宣傳營銷、電子商務交易、信息採集、投訴受理等全方位的旅遊服務,並將各旅遊企業網站、各省份旅遊網站與之相聯接。
另外,充分利用移動互聯的優勢,加大科技基礎能力建設,構築「中三角數字化旅遊」。在區域內各重點景區,尤其是4A、5A景區,實現WIFI全覆蓋,同時開發長江中游城市群旅遊APP,實現旅遊預訂、資訊發布、虛擬旅遊、網上景區等功能,並強化數字化監控管理,提升公共服務質量。
參考文獻:
[1] 梁濱,鄧祖濤. 長江中游城市群旅遊經濟空間格局演化分析[J]. 經濟問題,2015(9)
[2] 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規劃.國務院.2015
[3] 胡露露.長江中游城市群旅遊經濟區域差異及影響因素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 2014
[4] 拓慶陽. 陝西省旅遊資源稟賦及開發的區域差異評價[D],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2012,5
[5] 薛增峰. 青島西海岸旅遊資源整合開發策略研究 [D]. 雲南師范大學,2014,9

㈤ 旅遊資源有哪些最好是可以研究或用來寫論文的

你好,可以找一些專業的旅遊類學術期刊比如說《當代旅遊》等,他們是專門刊回發旅遊方面答的論文的期刊,裡面都是一些專門從事旅遊研究的老師或者行業人員長期研究的結果,用這些來研究或者是寫論文是最好的了。
這類雜志一般都可以在期刊網上(中國知網、萬方、維普等)找到,但是大部分都是要收費的哦。

㈥ 宜昌市目前旅遊發展狀況

宜昌正在走旅遊城市綠色環保城市,現有資源比較豐富,三峽修好,更有助於旅遊產業的發展

㈦ 談談如何去整合,開發和利用河北省旅遊資源論文1500字

[關鍵詞] 海南國際旅遊島 機遇 挑戰 對策

一、「海南國際旅遊島」建設背景介紹
今年是海南建省創辦經濟特區二十周年,經過20年的探索、開拓與發展,海南經濟得到了飛速的發展,尤其是確立了以旅遊業為龍頭的產業結構群。2007年海南省政府正式向國務院申請設立「海南國際旅遊島試驗區」。2008年3月5日,國務院辦公廳以《關於支持海南省發展旅遊業有關問題的函》原則同意海南建設國際旅遊島。2008年4月25日,海南省政府在海口市舉行了建設海南「國際旅遊島」的新聞發布會,海南省旅遊局局長宣讀了《海南國際旅遊島建設行動計劃》,根據行動計劃,海南旅遊業將全面與國際接軌。
結合《海南國際旅遊島建設行動計劃》,我們可以得出「國際旅遊島」的一般含義是指在特定的島嶼區域內,以擴大旅遊業開放為重點,對外實行以「免簽證、零關稅、放航權」為主要特點的旅遊開放政策,推進旅遊服務的國際化進程,以成為具有特色和極具影響的國際旅遊度假勝地。綜觀當今國際旅遊業界,類似於國際旅遊島的旅遊天堂不勝枚舉,如:美國的夏威夷群島,印度尼西亞的巴厘島,泰國的普吉島,太平洋的斐濟、瓦圖阿努,印度洋的馬爾地夫群島,甚至新加坡,都是依託海島優勢,大力發展國際旅遊業,最終形成各具鮮明特色的旅遊度假勝地。
二、海南旅遊的發展狀況與發展國際旅遊的機遇和挑戰
1.海南旅遊發展現狀
憑借獨具特色的旅遊資源和良好的自然環境,遍布島內的400多家旅遊飯店,和眾多旅行社的努力,海南旅遊業在20內迅速崛起。根據下表數據分析,與1987年建省前相比,2007年海南接待國內外遊客1845.51萬人次,是1987年的25倍,旅遊總收入171.37億元,是1987年的150倍,國際旅遊收入是1987年建省前的25倍,而境外旅遊人數是1987年的4.35倍。
2.海南發展國際旅遊的機遇
(1)國家對於海南發展國際旅遊的特殊優惠政策支持。2000年底,國務院批准對21個國家的旅遊團實行從海南開放口岸入境,在海南居留15天內免簽證的優惠政策。隨後海南省又實行了對台灣同胞的特別簽證,擁有了全國有權為台灣居民審查簽發一次性有效簽證的四個口岸中的兩個城市。從2002年4月1日起,海南島實行了面向全球的落地簽證,所有來海南的旅遊團,都可在海口、三亞口岸簽證機關辦理即落地簽證。2003年3月24日,中國國家民航總局正式批復將海南作為中國民航開放三、四、五航權的試點地區。
(2)國際賽事於會議,旅遊節慶的舉辦。2001年2月26日,來自亞洲和澳大利亞的26個國家的代表在海南舉行了博鰲亞洲論壇的成立大會。博鰲亞洲論壇的成立,以及博鰲亞洲論壇年會的舉行,亞洲的崛起和活力使世界的目光投向了海南,隨之而來的外國資金、技術與人才進入海南島。進一步塑造了海南「國際商務會展旅遊地」的新形象。
2002年世界小姐組織機構宣布將在海南三亞舉辦第53屆世界小姐總決賽,從此三亞拉開了「美麗」的序幕。三亞分別於2003年、2004年、2005年連續舉辦了三屆世界小姐總決賽,這是世界上第二座連續舉辦三屆世界小姐總決賽的城市。
1996年開始舉辦的中國三亞天涯海角國際婚禮節已經成為集婚慶、旅遊和度假於一體的大型國際性旅遊節慶活動,每屆都吸引了數百對海內外新婚或紀念婚夫婦前來喜結良緣或重敘溫情。這些國際會議、賽事和旅遊節慶的舉辦,吸引了來自全球的目光,使海南知名度大大提升。
(3)游輪經濟對海南國際旅遊發展的影響。從2001年到2005年,全省共接待國際游輪1104艘次,出入境旅客達51.6萬人次,其中出入海口市口岸898艘次,出入境旅客28.6萬人次,當然,主要是海口至越南的短程航線;出入境三亞口岸206艘次,出入境旅客23萬人次。據統計,2008年1月~3月份,三亞海港口岸郵輪船舶入出境50個航次,旅客入出境42898人次,分別比去年同期增長127%和320%,比去年全年增長120%。創三亞海港口岸歷史紀錄。這些旅遊多為來自歐洲地區的高端遊客。
3.海南發展國際旅遊的挑戰
在南北回歸線之間,與海南地理位置、氣候條件相似的島嶼星羅棋布,夏威夷、巴厘島、普吉島、大溪地等世界著名島嶼競相輝映,這些島嶼的旅遊資源與海南島的旅遊資源有很強的相似性。海南島在國內旅遊市場中最有特色的熱帶海洋旅遊優勢,在國際旅遊市場中並沒有出彩之處。海南發展國際旅遊,需要面對的是眾多同質旅遊地的競爭,而海南旅遊產業起步晚,旅遊產品缺乏文化內涵,文化教育基礎相對落後,旅遊企業規模小、經營水平低、服務質量差、效益差,而其他國際著名旅遊島嶼均已具備較高的國際知名度,以及較成熟的營銷網路。
海南旅遊產業現有問題簡要總結如下:
(1)旅遊宣傳促銷力度不夠,促銷主題不明確。海南境外客源偏低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國際知名度不高, 西方發達國家對海南島知之甚少, 這與海南對外宣傳促銷力度不夠,以及缺乏鮮明的營銷定位和品牌是有很大的關系。
(2)旅遊產品文化內涵的深度與廣度不夠,缺少具有文化底蘊的旅遊景點,沒有將海南特有的海洋文化、熱帶原始森林文化、黎苗少數民族文化充分挖掘。
(3)海南旅遊業缺乏對海南旅遊業定位、發展方向與階段的客觀認識和准確把握。在旅遊產業規劃上,片面開發低檔次的觀光旅遊產品,從旅遊線路組合、旅遊飯店、旅遊景點的開發規劃和城市規劃都體現出產品開發與資源特色的不協調,形成了旅遊資源的高品位和開發產品的低檔次的嚴重錯位。
(4)旅遊企業管理不善,規模小,經濟基礎薄弱的通病相當突出。在缺乏統一管理的情況下,低水平重復建設,惡意破壞生態環境,價格競爭帶來的普遍服務質量低下等情況屢見不鮮。
(5)旅遊區布局不合理,旅遊相關配套設施不健全,旅遊交通相對落後,國際航線少。
三、海南建設「國際旅遊島」的具體對策
建設「海南國際旅遊島」就是要在國家相關優先發展的政策指引下,通過全島從政府到普通民眾的群策群力,經過一系列的努力,把海南打造成我國旅遊的窗口,世界旅遊目的地的首選之地。為此,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1.政府加強宏觀管理與協調是目標成功的第一步
旅遊業是綜合性特別強的產業,需要很多相關部門和產業的配合,同時提供的產品又是最終體現為無形的服務的一個特殊的行業。所以要發展海南國際旅遊島,首先離不開政府部門的統一管理和協調。回顧世界著名國際海島型旅遊目的地,無一例外。我們高興的看到,海南省已經制定了《海南國際旅遊島建設行動計劃》,以及相關的配套措施。但要真正的得到有效的實施,第一,應該在省內設立高規格的旅遊發展協調部門,以便整合資源,協調部門與部門,地方與地方的關系;第二,盡早建設促進旅遊業國際化發展的平台,整頓島內旅遊業秩序,徹底扭轉目前不利於旅遊業國際化發展的一切不利因素;第三,嚴把海南島整體規劃設計,把可持續發展作為第一要務,避免出現一哄而上,低層次重復開發,野蠻開發,破壞整個海島生態環境的情況,生態環境是脆弱的,又是不可逆的,在宏觀把握上一定要慎之又慎。

2.旅遊形象的國際化定位和旅遊產品的開發
宣傳促銷是海南發展國際旅遊的突破口,好的旅遊產品往往需要多年經營創立的品牌,精心設計的廣告定位口號,以及不遺餘力地推廣活動。美國夏威夷州旅遊署每年投入2000萬美元作為旅遊促銷費用,派出自己的促銷員到倫敦、東京、法蘭克福、香港等地全方位出擊,海南建設國際旅遊島當然也離不開適當的宣傳推廣,需要特別注意的,是第一,品牌本身應具有國際化,同時又能彰顯地方,民族特色;第二,利用已有的推廣宣傳渠道,特別是像博鰲亞洲論壇,三亞世界小姐比賽等,建議在條件適合的時候創辦國際頂級體育賽事,包括國際攝影比賽等;第三,針對各細分市場的特點,設計個性化宣傳推廣策略。
海南旅遊資源得天獨厚,但旅遊產品國際化程度低,難以滿足國際遊客需求。當前產品帶有明顯的旅遊觀光特點。具體措施,可以考慮,第一,海南可以憑借得天獨厚的旅遊資源爭取將Club Med這樣的世界頂級度假村品牌引進海南,以提升產品檔次;第二,在產品開發設計理念上變觀光旅遊為度假、休閑、療養、生態旅遊等體驗型旅遊產品;第三,借鑒成熟著名的國際海島開發的成功經驗。
3.創建國際化旅遊環境平台
要成為真正的國際旅遊島,必要的軟硬體就成為支撐產業的發展平台。從目前來看,海南要完善:第一,旅遊標識的國際化,以及語言的國際化,提倡全民學講英語;第二,建立環島信息與服務平台,能讓身處異國他鄉的國外遊客在大多數遊客集散地方便快捷的得到他們想要知道的所有信息;第三,建立與國際接軌的醫療急救服務保障體系;第四,制定國際化的旅遊標准體系與旅遊市場法規,建立高效、快捷的旅遊質量投訴熱線;第五,提高島內民眾素質,提倡良好社會風尚和居民服務意識;第六,旅遊交通的國際化,要形成島內多層次的快捷交通網路,同時要盡量多開通與境外主要中心城市的直航,包括國內主要城市的航運;第七,構築國際購物環境。
4.旅遊產業組織結構國際化
一流的旅遊業需要一流的旅遊產業企業來承擔,從目前來看,海南的旅遊也存在這方面的困難,「小,亂,散,差」是這些企業

㈧ 旅遊資源論文500字

在中國美術史上眾多的繪畫流派中,「揚州畫派」作為大眾皆知的一個美術流派。他們幾乎毫無師承關系(其中只有一對師徒),同時也沒有明確的「建章立派」的藝術主張,僅由書畫供求市場自由形成書畫群體,但是他們帶給中國藝術史特別是社會大眾的影響,卻是歷史上眾多藝術主張鮮明(如元四家、清四王),地域特點突出(如吳門畫派、華亭派),藝術師承關系明確(如嶺南畫派、吳門畫派)的藝術流派所無法比肩的。
是什麼原因使「揚州畫派」如此影響廣大,聲名遠播,風標獨著而鶴立於藝術之林的呢?
一、「揚州畫派」的形成歷史及其特色

18世紀的揚州,因長江和大運河水運樞紐的優勢,揚州成了當時中國鹽運的集散中心。主宰中國封建社會經濟命脈的食鹽業使揚州聚集了「數百家」富甲天下的鹽商。擁有大量財富的鹽商聚居揚州,必然帶動揚州的繁榮。特別是當時官商巨賈對藝術的需求,促使藝術品需求增加,帶來藝術品的生產與供給市場的發達。應市場所需,眾多的畫家聚集到了揚州。這些聚集到揚州的畫家,都是在野文人,生活上較為困苦,對當時封建社會現實也多有不滿,如金農、黃慎、高翔、羅聘、華喦等。他們中即使有的曾做過小官,如鄭燮、李鱓、李方膺等人,但也多遭讒貶罷,甚至被侮入獄。這樣,他們的藝術創作一方面出於維持生計的需要,另一方面,他們可以更加自由地抒發個人性靈。「揚州畫派」是當時揚州的一個畫家群體,他們每個人又都極富創新精神,個人風格獨特,且極力與他人拉開差距,便形成了所謂的「八怪」。出於經濟方面的原因,為了取得鹽商的喜愛與支持,揚州畫家們必須使自己成為某種專門的畫家,才能更加引人注目和吸引人購買。例如金農早期也畫竹,為了不與鄭燮沖突,故後來轉向了畫梅,成為畫梅的專家。諸如李鱓的色彩表達,高鳳翰的左手鬆筆畫與指畫,金農的「漆書」,個個都別開生面,這在客觀上促成了揚州畫家一人一個面目。同時,由於賣畫的原因,「揚州畫派」畫家在作畫速度上再也不像古人那樣「五日一山,十日一河」的精工細琢。他們多以快速創作展示花鳥人物為題材,形成了「揚州畫派」以擅長寫意花鳥畫為主的特色。盡管他們中也有以擅長人物或山水者,但往往都是寫意手法用筆,落筆落墨酣暢淋漓,成畫快速急捷。例如李鱓作畫的揮灑淋漓,鄭板橋寥寥數筆而極富生趣的蘭竹,黃慎的以草書入畫等等。在題材的取捨上,他們畫花鳥又多以梅、竹、蘭、菊四君子或身邊常見之瓜果蟲魚為題;畫人物則多以神仙鬼怪及下層人物為對象;畫山水則以一些殘山剩石進行點染。總之,其取材對象多是普通之物,以其一枝半形來草草勾染,既表現文人士大夫高雅清幽的逸趣,同時也更容易被鹽商及大眾所接受。在作品的展示上,「揚州畫派」強調詩書畫的結合,畫上必題詩,且有時甚至長篇巨制地題寫文字,儼然以書法、詩詞為主。在書法表現上,他們都形成了各自的鮮明特色。如鄭板橋的「六分半書」,金農的「漆書」,在中國書法史上都是空前的創新。同時,「揚州畫派」畫家本身還非常看重自己的詩書畫綜合能力。據說,揚州鹽商巨富對畫家們也有要求,如「揚州二馬,以文會友,凡文人來訪,進門須先做詩一首,待審定後再決定接待等級」(見陳傳席《揚州鹽商與揚州畫派及其它》)。據傳,丁敬初到揚州,曾因鹽商馬曰琯考問其掌故和對對聯未答出而遭到輕視和怠慢,只好跑到杭州去。黃慎初到揚州賣畫失勢請教金農,乃知在揚州賣畫必須善詩善書,黃慎便回閩學詩後再到揚州,才得以名氣大振。這一方面是鹽商對畫家詩文修養、名氣的要求,客觀上也造就了揚州畫家個人詩書畫兼善的特色。

揚州畫派在對待繪畫傳統時,具備的強烈的創新求變的意識。在創作態度上,「揚州畫派」畫家出於維持生存和競爭的需要,在創作中盡可能地展示其藝術才能,作品中除了詩書畫完美結合,表現較強的綜合素質外,他們更多地考慮如何使自己的創作主題成為符合市場要求的作品。揚州畫家都非常注重寫生,他們中早年大多師從職業畫家學習,臨摹描繪盡可能地採取實用之物像,從大量實物寫真而來。如黃慎早年仔細觀察過各個階層的種種人物肖像,鄭板橋分不同時辰認真觀察竹子,形成「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創作理念。同時,他們還善於轉益多師,向古人學習。如石濤對揚州畫派的全面影響,「筆墨當隨時代」、「借古開今」成為了「揚州畫派」繪畫創作的理論基礎。鄭板橋為學習古人,專門刻了一方「青藤門下走狗」的印,以示對徐渭的仰慕與學習。李鱓有《題花卉冊》詩句表達其個人的學習取法:「不學元章與補之,庭前老乾是吾師……豈知造化從心手,頃刻春生莫要遲。」「揚州畫派」的畫家們都十分欽佩石濤,主要是石濤敢於擺脫當時畫壇的正統主義和形式主義束縛,主張個性解放。如金農畫馬曾題詩曰:「撲面風沙行路難,昔年曾躡五雲端,紅韉今敝雕鞍損,不與人騎更好看。」由此可觀,他所表現的更主要是人的理想和人的特殊思想感情以及叛逆思想。

二、「揚州畫派」對當代中國書畫藝術的啟迪

揚州畫派之所以能在18世紀中期商業發達的城市揚州迅速崛起,並因鹽商和廣大市民的認同而名載史冊,流傳千古,其成功之處對振興和繁榮當代中國書畫藝術具有重要啟迪意義:

(1)藝術創作必須緊密結合市場,結合受眾的審美習俗。揚州畫派因鹽商而興,因廣大市民的認同而流傳於千古。18世紀的封建中國社會,商人的政治地位並不高。按照傳統的儒家尊卑思想,要使在古代封建社會佔有重要地位的士大夫(文人)去迎逢商人的口味,應該說是很難的。但「揚州畫派」畫家由於他們本身已淪入生活窘迫之境,為了維持生存,只有按商人們的意志去創作,去畫一些佛道之像或民間生活題材,甚至畫乞丐,從而反造就了「揚州畫派」在歷史上的地位。
(2)具備較高的藝術綜合素質。詩、書、畫、印結合是歷代中國藝術家們的崇高追求,詩、書、畫、印結合是中國書畫藝術魅力的完美表現。「揚州畫派」即使作為賣畫求生者也得遵守這一藝術形式,即使是充滿銅臭的揚州鹽商們,在對待畫家、對待文人和與文人們打交道時也不忘「以文會友」,以詩文水平確定招待檔次,以詩文水平確定畫作的價格。

(3)藝術必須樹立個人風格,形成獨特面貌。「揚州畫派」畫家之所以又被後人冠以「揚州八怪」,主要是針對他們每個人所形成的風標獨著,不乖同道的個人特色。即使一個地域,一個時代、一個師門所出的畫家,他們的作品也會迥然而異。例如,「揚州畫派」幾乎都畫梅蘭,但是各人在所畫梅花的表現手法上卻各有不同。如汪士慎畫梅清淡秀雅,李方膺畫梅則「鐵干銅皮」,高翔畫梅疏枝瘦朵、花蕊半開、雪冷風清,金農畫梅則是用筆簡朴、古澀,濃淡相宜,玲瓏剔透;羅聘師從於金農,而畫梅則又是濃淡交映,疏狂粗放。同時,在揚州畫家中,早年金農同鄭燮一樣都喜畫竹,由於鄭板橋的顯著影響,金農為了與鄭拉開差距晚年便轉向畫梅而以此著稱。其他如金農自創「漆書」,鄭板橋的「六分半書」,黃慎的以草書入畫,都使揚州畫家一人一個面貌,一家自有一家風格,才形成了「揚州八怪」。從某種程度講,怪而不怪,只是一種特殊的個人風格而已。
(4)創新求變的藝術理念和深入寫生的學習方法。在揚州畫家的眼裡,真正意義上的作品應該是創造性地表現某種思想情感,並產生表現形式的創新。他們的創造以石濤、徐渭等大家為榜樣,更多地吸取他們對傳統的變革創新的創作思想,與古人拉開差距,與同時代者拉開距離,形成極富個性的作品。這些作品一方面是他們深入學習古人技法技巧的結果,更是他們深入觀察生活、觀察身邊事物的結果。正如鄭板橋所說:「四十年來畫竹枝,日間揮毫夜間思……」又如李鱓在學蔣廷錫的同時,還深入向高其佩學習,並在表現形式上吸取明代孫隆、清代惲南田及石濤諸家,這種集眾家所長不斷豐富自身,從而導致其畫風數變,並形成自己的嶄新風格的學習方式亦為後世所傳頌。

對於學習古人,揚州畫家們多是取長補短的揚棄式學習。如李鱓曾言:「……八大山人長於筆,清湘大滌子長於墨;至予則長於水。水為茶墨之介紹,用之得法,乃凝於神,甚矣。」「筆與墨作合生動。妙在用水。余長於用水,而用墨用筆又不及二公(石濤與八大)」。可見,他們對古人是選擇性的學習、揚棄,才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
揚州畫派的創造無疑是成功的。他們既有那一個時代,那一個地域經濟文化背景,更有他們自身努力創新的結果。

㈨ 求論文,題目是關於旅遊資源的開發與規劃

「旅遊資源的開來發源和規劃」與「旅遊景區的開發和規劃」有什麼區別?就一般意義上說,現代旅遊資源觀應該涵蓋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目前特別要注重生態、民俗、城市、商務、會議、休閑、健身、節慶、娛樂、購物、教育、科技、產業、時尚等各種旅遊資源,以及傳統的以觀光旅遊為主的自然旅遊資源和文化旅遊資源。「旅遊資源的開發規劃」事實上涵蓋了「旅遊景區的開發規劃」,也可以說「旅遊景區的開發規劃」是「旅遊資源的開發規劃」的一部分而已。 摘自:北京巔峰智業旅遊規劃設計院

㈩ 宜昌近十年變化的論文(900字左右)

千年夢想一朝成真

長江三峽地區山系縱橫,水系密布,四周山巒起伏,峽谷幽深,江流湍急,氣勢壯觀。這里既是雄奇險峻的天然山水畫廊,也是暗礁密布,灘險浪急的長江航運畏途;既是豐富的水力資源寶庫,也是川江洪水蓄精養銳、肆虐為害的產床。千百年來,強烈的水患意識釀出了「神女助禹」和「黃牛助禹」的傳說,興利除害的願望激發了無數志士偉人在長江上築壩的美夢。1918年,孫中山先生提出了「改良此上游一段,以閘堰其水,使舟得以溯流以行,而又可資其水力」的設想。30年代至40年代,國民黨政府也曾想開發長江三峽並進行過勘測和設計。

許多外國人也為三峽做過夢,其中,美國墾務局總工程師薩凡奇博士的夢尤為動人,他在1944年考察三峽後,完成丁著名的《楊子江三峽計劃初步報告》,他異常興奮地在記者招待會上說:「我已經六十五歲了,如果上帝給我時日,讓我看到三峽工程變為現實,我死後的靈魂一定會在三峽得到安息!」他認定他一生走遍了世界的大江大河,而只有長江三峽才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力資源。可惜,這些美夢,在舊中國無法實現。

然而,新中國成立不久,黨中央和毛澤東主席就開始關注長江三峽的治理與開發,周恩來總理親自主持制定了以三峽樞紐為主體的長江流域規劃。1956年7月,毛主席在《水調歌頭·游泳》中,描繪了「更立西江石壁,截斷巫山雲雨,高峽出平湖。神女應無恙,當驚世界殊」的宏偉藍圖,表達了他治理開發長江三峽的強烈願望。
1957年12月3日,周總理在參觀全國水電展覽後,欣然欣然題詞:「為充分利用中國五億四千萬千瓦的水力資源和建設長江三峽水利樞紐的遠大目標而奮斗」。1970年底,毛主席親自批准興建葛洲壩工程。
當中國歷史進入改革開放的新時期,進入20世紀90年代第二個春天的時候,一個激動人心的特大喜訊傳遍了遍了神州大地: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於1992年4月3日通過了關於興建長江三峽工程的《決議》,幾代人的美夢終將成真!

宜昌境內不僅是三峽大壩的所在地,而且還擁有著名的名的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清江隔河岩水利樞紐工程和高壩高壩洲水利樞紐工程,這些水利樞紐工程的防洪、發電、航運
航運、旅遊等巨大效益,將為祖國的改革開放、繁榮富強發揮巨大作用,發揮巨大作用,也將為宜昌的繁榮和發展開辟廣闊而美好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