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旅遊大全 » 地質旅遊資源開發的優勢
擴展閱讀
潼南古村 2021-03-16 21:51:08
世界民俗文化旅遊 2021-03-16 21:48:20

地質旅遊資源開發的優勢

發布時間: 2021-03-16 11:44:13

『壹』 地質地貌旅遊資源的價值

在地球漫長的演化過程中,由於地殼構造變動、岩漿活動、古地理環境演變、內古生物進化等容因素而保存在岩層中的化石、岩體、構造形跡、礦床、地貌景觀等景象,具有觀賞、科學研究與普及教育價值,對遊人產生了某些吸引力,這便是地質旅遊資源。

『貳』 中國地質地貌旅遊資源開發的現狀是怎樣的

我國的旅遊資源是豐富的,近幾年取得了很不錯得成績,形成了以文化旅遊為內支柱,全省容上下抓旅遊的良好氛圍!但很多景區規范化管理不夠,比如晉祠,多麼好的景點,就是野導游屢禁不止,幾十年了就是治理不了,有時帶朋友游晉祠遇到野導游真是難堪,圍著你不走,外地遊客覺得都怕!哪有心思再玩?

『叄』 地質旅遊資源評價的研究現狀

一、國外研究現狀

早在1939年,英國E.W.Gibbert就提出了「地理因素對旅遊增長的函數關系」理論,將地學旅遊資源諸要素與旅遊活動的關系作了闡述,從而奠定了地質旅遊資源評價的理論依據。

20世紀50年代以來,國際旅遊業迅速發展,隨著旅遊資源開發的實際需要,國外許多學者對各國的旅遊資源評價進行了研究。概而言之,評價內容包括以下四個方面:①對旅遊資源的評價;②對旅遊地所在區域的自然社會、經濟條件的評價,包括基礎設施、自然生態、用地、人口和城鎮人口分布狀況等;③對旅遊地區位關聯特性的評價,包括旅遊地與客源地的區位關聯、旅遊地之間的相互影響;④旅遊地的旅遊活動對旅遊目的地區域經濟環境和社會影響的評價。

20世紀70年代起,國外對旅遊資源評價的研究發生重大變化。加拿大、美國、法國等國家的學者先後在研究中建立旅遊資源評價系統,將影響旅遊資源的各種因素分解、量化,應用數學的方法處理數據,使旅遊資源的評價研究走向定量化,大大提高了評價的精確度和實用性。

具體的研究進展則常因各國國情不同而有較大差異。在發達國家,其基礎設施較完善,各地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差距較小,投資能力強,因而旅遊地開發評價的重點放在對旅遊資源的評價上;而發展中國家、中度發達國家和地區則不完全具備這些條件,因此需要對旅遊開發的資源條件、區域條件和區位特性進行綜合評價。不同國家和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和自然條件不一樣,導致旅遊地評價的模型(參數)也不同。

二、國內研究現狀

我國20世紀80年代末部分學者開始投身旅遊研究,在吸收國外相關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旅遊資源的分類、美學評價、適宜性技術評價等方面的研究獲得較大進展。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一些學者如魏小安、保繼剛、楚義芳、俞孔堅等,在定量技術方面也進行了嘗試與探索,並取得了新的進展。國內旅遊資源評價也經歷了定性評價、技術性的單要素定量評價和旅遊資源綜合評價的歷程。同時,經濟學、社會學、行為學等學科的最新研究成果也不斷被吸收。多學科融合研究已成為國內旅遊資源評價理論和方法創新的主要動力。

在地質旅遊資源評價方面,國內學者也是研究頗豐。早期的俞孔堅(1988)提出了「中國東部山地湖泊風景評價的數量化模型」,開拓了風景單體評價方法的研究;徐金發(1988)採用模糊數學法評價喀納斯湖;陳安澤等(1991)對地學旅遊資源的調查評價方法作了專門研究,系統分析了學術界的定性、定量兩種方式的成果,並將自然旅遊資源分為岩石圈旅遊資源、水圈旅遊資源、生物圈旅遊資源、大氣圈旅遊資源和宇宙旅遊資源等六大組。其中岩石圈旅遊資源包括的地質旅遊資源,是指與構造、地史有關的旅遊資源,即狹義地質旅遊資源。王建軍等(2004)研究了適用於該標準的旅遊資源信息系統;李玉輝(2006)又專門針對地質公園設計了評價體系,促進了對旅遊資源和旅遊目的地評價方法的研究及運用。2003年國家標准《旅遊資源分類、調查與評價》頒布實施,地質旅遊資源評價方法的研究又提升到了一個新的水平。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當前關於旅遊地評價的理論和技術都已日趨成熟,中國也已初步具備了自己獨特的旅遊地評價系統。但由於在這一課題認識上的一些不足,概念內容上的模糊混淆,以及對國際、國內形勢變化反應的不靈敏性等(楊婕,2007),使得現有的評價系統還不夠准確和完善,有待進一步研究和改善。

三、地質學在旅遊資源調查評價中的應用

旅遊資源的開發和保護與地質學有著密切的關系,並為旅遊地質學的創立奠定了基礎,為開展我國地質旅遊資源調查與評價,提高地質旅遊資源調查水平和開發旅遊資源潛在價值,引入地質學具有重要的理論與實踐指導意義(葉新才,2006)。

(一)地質學與旅遊資源的形成及其演化關系密切

旅遊資源種類繁多,形成機制多樣,與所處的自然、社會環境密切相關,有著各自的發展與演化規律,而且旅遊資源的形成是個復雜的過程,其形成因素和演化機制的研究也是一個逐步深化的過程。只有掌握與理解各類旅遊資源的成因、發展和演化規律,才可能對旅遊資源進行合理規劃和深層次開發,使旅遊資源充分地為旅遊經濟服務。每一類旅遊資源的成因和演化規律都可以呈現多樣性,從而要求多學科的知識體系來研究各自的成因與演化規律。

地質地貌類旅遊資源包括:岩石、化石、地震災變遺跡、山嶽峽谷、火山、岩溶、島礁、冰川等;水體類旅遊資源包括:風景河段、漂流河段、湖泊、瀑布、泉、潮汐等。這些地質旅遊資源的形成和演化都與內、外動力地質作用直接或間接相關。例如湖泊旅遊資源成因中有地殼長期的局部下降運動或地殼斷裂形成凹地積水形成構造湖泊(如雲南的滇池),火山噴發口形成火口湖(如長白山天池),河流側向侵蝕與沉積作用形成牛軛湖,冰川地質作用形成冰蝕湖或冰磧湖(如新疆天山天池),岩溶作用形成溶蝕湖,海岸地質作用形成瀉湖等(黃定華,2004)。

自然旅遊資源是地球表生帶在內、外地質營力長期作用下的產物,其產生、分布、演化和發展,無不遵守地質學基本規律,是地質學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地質旅遊資源是自然旅遊資源的核心,是地質資源的外延,而且,地質學理論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旅遊資源學理論的發展;實踐中脫離地質學基礎的旅遊資源學在面對地質旅遊和生態旅遊的許多問題時也是難於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在具體論述地質旅遊資源時,地質旅遊資源是指那些能夠吸引旅遊者產生旅遊動機並實施旅遊行為的,能被旅遊業利用,具有經濟、社會和生態效應的地質遺跡和地質體,以及與地質作用直接有關的人類活動遺跡。因此旅遊資源的形成與發展是緊密和地質學相結合的,旅遊資源學和地質學也是密切相關的。

(二)旅遊資源調查與評價涉及地質學

旅遊資源調查是評價的基礎,其目的是系統地查清調查區域內旅遊資源的類型、數量、質量、性質、成因、時代、特點和價值,以及有關的自然、社會、經濟條件等基本情況,為旅遊資源評價直接提供科學資料,進而為旅遊資源開發規劃、合理利用及其保護提供科學依據,最終為旅遊業發展提供決策依據。

旅遊資源開發的自然條件如地質、地貌、氣象氣候、水文和動植物等是構成生態旅遊的主要因素,而這些因素的調查需要應用地質學的方法和理論。如在調查濱海旅遊資源時,波浪、潮汐和海流等不同海洋地質動力作用可塑造出不同的具有觀賞價值和科學探索價值的海蝕穴、海蝕崖、海蝕拱橋、海蝕柱、海灘等海蝕和堆積地貌,必須依據現有的地質遺跡和現象,採用地質學中的「將今論古」方法,恢復原來發生的地質事件和地質過程,以挖掘深層次的地質學科學價值。

在對地質旅遊資源和生態旅遊資源特點評價時,需要將地質學科學價值挖掘出來,這離不開地質學基本知識。旅遊資源環境評價的基本內容包括旅遊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以及經濟環境,其中旅遊自然環境就包含地質、地貌等因素,而且,旅遊區的地質環境和生態環境也會影響到旅遊資源的開發,旅遊資源施工條件評價首先必須應用地質學知識分析、評價與旅遊資源項目開發共存的地質環境,以防止旅遊項目誘發次生地質災害,也需要涉及地質學的理論和方法。

此外,地質學的勘查研究技術,譬如常規的地質鑽探、衛星探測、航空遙感、地質雷達探測和TSP地質預報等,為旅遊資源的調查和評價提供了新的手段與方法,並為地下旅遊資源,如溶洞資源的開發和保護,提供了技術保障。

『肆』 地質旅遊資源開發評價示例

一、評價目的

旅遊資源評價的目的是對旅遊資源進行開發價值比較,或進行規劃與管理意義上的重要度排序。在三江並流世界自然遺產地,地質旅遊景觀評價的目的,是通過對比確定其主次關系,從資源的角度選擇更適合於遺產展示的地質旅遊資源。在遺產保護的前提下,為合理利用地質旅遊資源、科學設計旅遊產品、制定與實施遺產保護與利用規劃等提供依據。

然而,三江並流地質旅遊資源數量多、面積廣、景觀組合復雜,考慮到地質旅遊資源的科學性、觀賞性及其形成演化的特殊性,從利用角度來講,對資源單體的評價已不具有旅遊開發上的意義,因而在開展評價工作之前有必要進行地質旅遊景觀區劃,進一步尋求地質旅遊資源評價的層次。

二、評價對象

地質旅遊資源存在於一定的地域,具有一定的規模級次和組合形式。地質旅遊景觀區劃即根據地質旅遊資源級序及組合特點,將其分布的地域劃分為不同級次及組合的地質旅遊景觀單元,以確立景觀單元之間的空間關系及景觀單元系統。

地質旅遊資源是地質作用的產物,因而可以不同的地質單元為基礎劃分為不同的地質旅遊資源景觀單元。三江並流世界自然遺產地的地質地貌復雜多樣,而且就地質旅遊資源單體而言,其規模有大有小,且很多相互包容,在空間上進行資源單體的區分有一定難度。根據三江並流主要地貌單元地質旅遊資源的空間組合特徵和主要成景作用將其劃分為獨龍江景觀帶、瀾滄江景觀帶、怒江景觀帶和金沙江景觀帶4大地質旅遊資源景觀帶。並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劃分為15個地質旅遊景觀區、38個地質旅遊景觀群和300餘個地質旅遊景觀點(王嘉學和楊世瑜,2007)。

三、評價方法

由於三江並流自身的特殊性和地質旅遊資源評價的復雜性,故採用綜合層次分析法、特爾菲法和模糊賦值法等常用定量方法,並藉助遙感與地理信息技術等來進行綜合評價,主要步驟如下:

第一步:確定評價模型;

第二步:確定評價因子;

第三步:確定評價因子的權重及計分等級;

第四步:進行打分和歸並;

第五步:得出旅遊開發價值的綜合評估重要度的排序。

(一)評價模型

採用以下模型來進行評估:

地質旅遊

式中:E為地質旅遊資源區旅遊開發價值綜合評估值,採用10分制;Qi為第i個評價因子的權重;Pi為第i個因子的評價值;n為評價因子的數目。

(二)評價因子的確定

王嘉學和楊世瑜(2007)結合實地調查與專家咨詢,認為三江並流世界自然遺產地地質旅遊景觀區的旅遊利用價值主要由四個方面來決定:一是地質旅遊資源自身的價值特徵,可通過要素種類、優美度、特殊度、規模度、歷史文化科學價值、景象組合等次級因子來確定;二是環境氛圍,可用環境容量、安全穩定性、舒適性、衛生健康標准等指標來衡量;三是旅遊開發利用條件,可用區位、產業經濟基礎、交通條件與旅遊中心城鎮的距離、基礎設施條件、景點離散度等指標來確定;四是地質旅遊資源對世界自然遺產原真性與獨特性的貢獻度,可與三江並流申報世界自然遺產的有關標准對照來進行衡量。

(三)確定各因子的權重參數和記分等級

合理的確定各評價層中評價指標權重系數是衡量一個評價模型優劣的關鍵。研究者利用特爾菲法選擇了8名長期從事旅遊開發與規劃的專家及科研人員進行調查。

首先利用特爾菲法,得出旅遊地質資源價值特徵、遺產貢獻度、環境氛圍和開發利用條件的權重系數,分別為3.5,2.0,1.5,3.0。因而三江並流地質旅遊資源區評價的模型可用下式表示:

E1/10(3.5I2H1.5Q3K)

式中:E為地質旅遊資源區旅遊開發價值綜合評價值。

根據表4-3至表4-6,進一步確定了評價因子層中具體因子的權重和記分等級。

表4-3景觀區價值評價特徵評價

資料來源:楊桂華.旅遊資源學.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1999.

表4-4景觀區環境氛圍評價

資料來源:楊桂華.旅遊資源學.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1999.

表4-5景觀區對遺產的貢獻度評價

資料來源:楊桂華.旅遊資源學.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1999.

表4-6景觀區開發利用條件評價

資料來源:楊桂華.旅遊資源學.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1999.

(四)確定各因子得分

對於各項因子的記分,分別根據各因子的實際情況而定,能通過科學手段解決的,力求客觀;對於那些主觀性較強的,通過問卷調查解決;特別專業的,通過特爾菲法進行判定。

四、評價結果

根據上述對地質旅遊景觀特徵(I)、遺產貢獻度(H)、環境氛圍(Q)、開發條件(K)等各項記分,計算綜合得分,並按以下標准進行等級劃分得到表4-7。

表4-7景觀區旅遊開發價值評價結果

續表

資料來源:王嘉學,楊世瑜.世界遺產保護中的旅遊地質問題.北京:冶金工業出版社,2007.優:綜合得分7.0分以上;良:綜合得分6.5分以上;中:綜合得分9.5分以下。

由表4-7可以看出,三江並流區地質旅遊資源得分普遍較高,且得分較為集中,均在6~8分左右。主要原因是各景觀區在景觀特徵、遺產貢獻度、環境氛圍三大方面得分較為接近,只是條件方面有一定差別。

從總體旅遊利用價值來看,得分從高至低順序為小中甸、香格里拉、老君山、梅里雪山、哈巴雪山、維西、奔子欄、丙中洛、崗曲河、瀘水、利沙底、馬庫、紅山、斯涌、碧江。

如不考慮行政權屬問題,綜合得分不但可反映地質旅遊資源開發的價值,也能為開發時序的擬定提供較有力的依據。旅遊開發價值本身也是一個變數,特別是開發條件中的經濟基礎、交通及其他基礎設施條件是會發生變化的。但在三江並流世界自然遺產地,受自然環境和遺產保護的限制,這種變化將是十分緩慢的。各地質旅遊資源的旅遊開發價值排序將會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維持現狀。

『伍』 地質旅遊資源研究的主題

一、地質旅遊資源資源化的主要環節

(一)地質旅遊資源基本研究方法

地質旅遊學的研究,從地質資源環境與旅遊發展的需要出發,以地質資源旅遊資源化的觀點,將旅遊學理念與地質學相結合、人文社會科學與自然(地質)科學的研究方法相結合,研究地質旅遊資源特點、地質旅遊資源開發與保護,從而為地質資源作為旅遊資源開發應用提供資源識別、評價、規劃、開發、保護的依據(梁明珠,2007)。

地質旅遊學的研究方法隨著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交叉學科研究的發展,現代地質科技與現代地質旅遊學科研究的發展而發展。地質旅遊學的研究方法綜合應用地質科學與人文科學的考察、研究方法,如:描述、歸納、演繹和類比;抽樣調查法;計量模型法;系統論、資訊理論、控制論、耗散結構論、突變論和協同論的應用;計算機應用技術、遙感技術、全球定位系統、地理信息系統及多媒體技術等新技術方法。

(二)地質旅遊資源的資源環境

地質旅遊資源及資源環境的研究是地質資源、地質環境、旅遊資源、旅遊環境研究方法的融匯;亦即地質研究方法、旅遊研究方法及環境科學研究方法等多學科相互配合的綜合應用。一般而言,地質資源主要強調的是其物質性,它常常又是地質環境的主要組成要素之一(席岳婷和魏峰群,2006)。地質環境是由岩石圈、水圈和大氣圈耦合而成的復雜網路體系,人類和其他生物依賴地質環境而生存和發展,並不斷改變著地質環境的化學成分和結構特徵。因此,地質資源與地質環境常常難以截然分開。我們在研究地質旅遊資源時,將地質旅遊與環境融匯在一起,作地質旅遊資源環境研究。

(三)地質旅遊資源環境研究方法

地質旅遊資源環境的研究方法較多,這里針對地質旅遊資源的特徵,討論有關地質旅遊資源環境研究的幾個主要研究方法。

地質旅遊的旅遊資源化是地質旅遊學的核心,也是地質旅遊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所討論的核心問題。這里主要討論地質旅遊資源的旅遊資源化的方法問題,著重討論地質資源的旅遊資源化的總體過程。

地質旅遊資源開發利用通常需通過下述過程:地質旅遊景觀的調查與評價(類型、數量、分布、景觀價值評估),確定開發方向及功能定位;地質旅遊景觀地質背景分析及環境影響評估;旅遊市場調查與市場需求預測;旅遊區狀況調查(包括旅遊環境、旅遊競爭格局、所處的旅遊發展階段、開發方向、開發現狀及存在問題);地質旅遊產品的研發(科學意義的深入發掘、可能的利用方式、創意與設計);旅遊區各類旅遊產品的協調;產品的宣傳與營銷。

從地質旅遊資源開發與保護的關鍵問題出發,地質旅遊資源化過程可概括為八個主要環節。其中環節八是生態地質環境中十分脆弱的地方,是尤其要深入實施的一個環節。

1.地質資源環境狀況研究

地質資源環境狀況是發掘地質旅遊資源的基礎和地質旅遊資源環境研究的背景條件。

地質資源環境狀況的研究應包含一般地質資源環境研究的內容。主要有:地質構造環境;地層、岩類、構造類型及地質單元;地質演化特徵、新構造運動;古生物化石、礦產;水資源;地貌、地質景觀;地質環境、自然地理環境及氣候;此外,還應包括與地質資源環境有關聯的人文社會等「軟」環境。

2.地質旅遊資源研究

地質旅遊資源的研究是將地質資源作為旅遊資源開發利用的基礎。其首要目的是調查研究該區域的地質旅遊資源基本組成、類型,為確立其旅遊功能並予以評價。

地質旅遊資源研究的內容主要包括:地質旅遊資源類型劃分;地質旅遊資源景觀區劃;地質旅遊資源特色釐定;地質旅遊景觀系列釐定;地質旅遊資源評價。

3.地質旅遊資源環境保護策略研究

地質旅遊資源是以地質旅遊景觀及其資源環境為其旅遊價值。因此,地質旅遊資源環境的保護是地質旅遊資源可持續性利用的保證。必須堅持在保護的前提下開發、在開發中促保護的基本原則,開發與保護要同步進行。

地質旅遊資源環境保護策略的研究主要包括:地質資源環境容量及承受力確定;地質資源環境背景及環境影響評價;地質災害危險性及其防治;地質遺跡及其保護;旅遊環境地質狀況及其保護措施;旅遊地開發的地質資源環境適宜性。

4.地質旅遊資源開發策略及其研究

地質旅遊資源開發利用是地質資源旅遊資源化的主體,是將地質資源轉變為旅遊資源,獲取地質旅遊資源旅遊價值、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具體過程。因此,地質旅遊資源開發策略研究是一個旅遊地旅遊開發成敗的重要環節。

地質旅遊資源開發策略研究必須建立在地質旅遊資源評價和地質旅遊環境評價基礎上,即摸清家底後,開發策略研究主要包括:特色地質旅遊資源、地質旅遊資源結構及其旅遊功能釐定;地質旅遊產品(系列)發掘及其市場定位;地質旅遊資源與自然旅遊資源、人文旅遊資源最佳協調整合;旅遊市場調研及地質旅遊產品營銷策劃。

5.地質旅遊資源環境中人地關系協調發展模式擬建

調研旅遊地(地質旅遊景觀區)及其所在地域地質旅遊資源環境與人文社會活動(包括旅遊開發活動)之間的互動關系;了解旅遊活動對旅遊地社區發展的影響,尤其是對地質旅遊資源環境的負面影響,從而擬建旅遊地地質旅遊資源環境人地關系模式,並以人地關系模式為基礎,從人地關系良性循環發展、地質旅遊資源環境可持續利用出發,擬建旅遊地地質旅遊資源環境人地關系協調發展模式,引導旅遊地旅遊開發及環境保護的良性發展。

地質旅遊資源環境人地關系的研究,需吸取旅遊目的地生命周期學說的內涵,根據旅遊地開發的規律,積極促進旅遊業的正常發展。結合復雜理論實踐,探索振興的方式,促使地質旅遊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6.地質旅遊精品開發

地質旅遊資源與其他旅遊資源一樣,都有品級之分,都可開發成旅遊精品。地質旅遊精品可分為精品地質旅遊景觀、精品觀賞石、地質旅遊商店和地質旅遊精品線路。

地質旅遊精品開發是創建地質旅遊資源品牌的過程。從而以地質旅遊精品提高旅遊地的旅遊品位和旅遊價值。並且隨著時代的進步、科技的發展,努力不斷地開發新的旅遊精品來鞏固和提升品牌。

地質旅遊精品開發的過程是一個復雜的過程,主要是不斷地發掘地質旅遊資源特色,整合地質旅遊資源的優勢,策劃旅遊形象,確立旅遊地地質旅遊資源品牌效應(如建立地質公園,建立以資源特色為主體的主題公園)。這是將地質資源恰如其分地作為旅遊資源進行包裝,推入旅遊市場的重要環節(張西林,2006)。

7.地質旅遊文化產品的推出

僅有以地質旅遊資源為主體的旅遊資源還不夠,還必須通過包裝使之成為旅遊商品,才能進入市場。因此,地質旅遊資源商品化的重要形式,就是以地質旅遊資源特色為賣點,開發地質旅遊文化產品,將地質旅遊資源、地質旅遊精品推介入旅遊市場。這也是地質資源轉化為旅遊商品,推介入旅遊市場的重要環節。

地質旅遊文化產品與一般的旅遊文化產品一樣,是以文化產品形式為主,展示地質旅遊資源的旅遊價值及其特色。地質旅遊文化產品的推出包括地質旅遊景觀實景的包裝(如旅遊標示系統、導游詞中的地質文化內涵);包括向非旅遊地推介旅遊地地質旅遊資源精品的、以地質文化為主題的書刊、圖片、影像製品、工藝品等旅遊文化產品。

8.地質旅遊資源保護與開發、修復技術的超前探索

地質旅遊資源是不可再生的。由於認識程度或技術缺陷失誤,會造成某些旅遊景點、景區及生態環境受到一定損害;但只要不是景點資源的徹底消亡,隨著科技的進步,受到損壞的局部景點及生態環境,可以遵循自然規律,借鑒同類相似的地質旅遊資源形成條件,以高新科技大量投入和高昂的財力為代價,通過生態修復技術,部分再現與過去相似的景點及環境已成為可能。諸如生態環境修復技術的深入實踐,使曾一度(20世紀70~80年代)停噴的趵突泉景觀在2000年前復涌,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恢復。又如英國泰晤士河旅遊環境的恢復,等等。當然,需要指出的是,這種修復,會使生態環境或多或少發生一些改變,生態環境(尤其是物種等)無法修復到原狀態。雖然人們強調開發與保護同步進行,但要有超前保護意識和超前的修復探索(王嘉學和楊世瑜,2007)。

二、地質資源的旅遊資源化研究的要點

1.地質旅遊資源類型

地質旅遊資源類型劃分是地質旅遊資源研究的基礎,是地質資源旅遊資源化、地域性地質旅遊資源特色確定及評估、開發的基礎。

地質旅遊資源單元區劃、地質旅遊景觀系列擬建是從觀賞性、科學性融合的角度釐定地質景觀的旅遊價值,並將地質景觀按其地質旅遊景觀類型釐定特色性的地質旅遊景觀系列,作為旅遊品位發掘及旅遊線路推介的依據。

2.地質旅遊資源評價

地質旅遊資源評價是地質旅遊資源開發、保護和規劃的基礎。數據化、定量化地評價地質旅遊資源是地質旅遊資源環境信息多專業、多渠道共享的主要途徑,是地質資源旅遊資源化的重要環節。

地質旅遊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以地質資源環境為基礎,從地質景觀的觀賞性、科學性並重發掘地質景觀的旅遊價值,是將地質資源轉化為旅遊資源、促進地質旅遊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的關鍵問題。地質旅遊資源環境保護是地質資源旅遊資源化、旅遊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基礎,是地質旅遊資源環境人地關系協調發展的根本條件(丘萍等,2008)。

地質旅遊精品線路、地質旅遊文化產品是通過旅遊產品形式、旅遊文化形式包裝並推介地質旅遊資源進入旅遊市場的重要途徑;地質公園的建立則是應用法制的、政府的行為確立地質旅遊資源(地質遺跡保護區)的規范性保護,並能把地質旅遊精品建成特色主題式公園,創建地質旅遊精品品牌。

三、地質資源的旅遊資源化的研究流程

地質旅遊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地質資源旅遊資源化的研究,是應用旅遊學的觀點,應用遙感資料、數字地球等新技術新概念,以地質資源旅遊資源化的觀點,探索地質旅遊資源開發及環境保護策略、旅遊資源可持續發展策略及其對旅遊目的地生命周期調控的作用,為將地質旅遊資源轉化為旅遊勝地,提供旅遊資源的開發和環境保護的最佳策略。據此,研究工作應採用基礎理論研究—調研及理論創新—開發與保護研究的研究流程。

『陸』 地質旅遊資源的特徵

地質旅遊資源是地球演化的產物,是巧奪天工的神來之筆,所以它既具有旅遊資源的一些基本特性,同時還具有一些獨到之處。我們在總結前人的研究基礎上,提出了地質旅遊資源的基本特徵。

一、觀賞性

在地質旅遊資源中,除少數礦物資源被加工、製造成地質旅遊產品外,其他所有地質旅遊資源皆因其主要景觀形態、色澤、組合以及所在周邊的地質環境、生態環境、人文環境,而構成觀賞性。所有的旅遊者都喜歡具有觀賞性的旅遊資源。無論是名山大川、奇峰異洞,還是風土人情、文物古跡等,都是因為具有觀賞性,才能給人以美的享受。觀賞性越強,吸引力越大,價值就越高,遊人就越多。像喀斯特地貌、丹霞地貌、雅丹地貌等,都因觀賞性極強,每年都有無數的遊客前來觀賞。

二、多樣性

地質作用是一個復雜的過程,由於其復雜性,產生了各種各樣的地質景觀。由於復雜的地質作用過程,生成了形態各異、內涵豐富、科學價值較高的地質景觀。例如同為岩漿活動,既可以形成巨大的花崗岩體,圍岩被剝蝕後形成花崗岩山峰,也可以形成典型的火山地貌,如五大連池。再如同為流水作用,由於地質地貌不同就有瀑布、河流、湖泊等景觀。地層如同厚厚的日記本,記錄著曾經的地表上發生的點點滴滴,如地層中留下的大量的古生物化石。從第四紀人類出現以來,在地層中出現了新的關注點,即古人類的活動遺跡以及化石遺骸。較為著名的地質景觀有:雲南澄江寒武紀動物群、山東山旺中新世古生物群、周口店北京人遺址和山頂洞人遺址等。總之,地質旅遊資源的多樣性是由客觀世界的復雜性決定的,同時,也與遊客的需求多元化有密切關系。

三、區域性

地質旅遊資源具有明顯的區域性,如在總體地貌景觀上,我國有「南秀北雄」這一區域性的概括。「南秀」在地域上,代表秦嶺淮河以南的「杏花春雨江南」的秀美景色,再細分,有西南的靈秀,華南的麗秀,這主要是因為喀斯特地貌和丹霞地貌廣泛分布於南方所致;「北雄」代表黃河流域「駿馬西風冀北」的雄渾。這種渾厚與黃土高原相映生輝。再如喀斯特地貌,分布具有明顯的區域性,該地質景觀只可能出現在具有大面積的可溶性岩地區。區域特徵的形成主要原因就是地質作用。各種地質旅遊資源既是整個空間環境的組成部分,同時,他們的形成和演化又受其時空下的地質作用的制約。隨著地質作用的區域變化,旅遊資源必然存在著相應的區域差異。

四、古老性

這一特性是地質旅遊資源所獨有的。這里所講的古老性不同於一些歷史人文景觀的悠久性,歷史人文景觀的時間尺度不過是幾十年至數千年,而這里所講的地質旅遊資源,其時間尺度是萬年至億年。據科學考證,地球的形成年齡為46億年,在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發現的最古老的岩石約為43億年。這意味著地質作用在43億年前就已開始。地質作用是迄今未能得到全面正確的解釋和模擬的事件,是人類所未經歷的漫長過程。探求地球的形成、發展、演化及其未來趨勢是人類所共同關心的話題。地質旅遊資源所展示的點點滴滴以及其所反映的地質歷史畫面,都可以滿足人們的求知慾,並激發起人們對大自然的敬仰與熱愛。

五、獨特性

對於整體地質旅遊資源來講,其具有多樣性,而對於單一的地質旅遊景觀來講,則具有明顯的獨特性。基本每一處地質旅遊景觀都代表一種或幾種典型的地質現象,具有其獨到的審美、科普和研究價值。如張家界砂岩峰林地貌就具有極強的獨特性,能與張家界砂岩峰林進行比較的地貌區域在全世界僅約有四處。再如世界最大的稀土礦床——內蒙古白雲鄂博,北京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河北唐山地震遺跡等地質旅遊景觀,都具有極強的獨特性和代表性,其價值對於整個人類是極其巨大的。

六、整體性

地質旅遊資源的吸引功能是組合性、整體性的吸引功能。必須重點指出的是區域旅遊資源整體性吸引功能在旅遊資源自身主要體現為一種「美」,這是一種組合之美,整體和諧之美,代稱為「區域美」。一定地域總會以一定的審美狀態呈現出來,被外界所感知,形成各自的美感效應,如泰山的雄、峨眉的秀、黃山的奇、華山的險、青城的幽。正是這種「區域美」,體現了區域旅遊資源在類型、數量、特徵等方面的組合性,以及旅遊資源單體、單類各自所呈現的審美狀態的組合性與融合性,旅遊資源整體吸引功能由此而產生,我們必須意識到,這也是由其地質作用決定的。

七、科學性

地質旅遊資源是地質資源中能作為旅遊資源開發利用的部分。因此旅遊地質資源包含有地質科學的所有內涵,如地球的形成、地球的物質及其結構、地球的發展、地球的現狀和未來、地球及地球生命的演化發展、地質構造、地質作用及地質景觀。旅遊地質資源科學性和觀賞性的識別、地質旅遊資源的開發與環境保護都是以地質科學為基礎、以地質科學為依據的。地質科學構成了地質旅遊資源科學性的核心和地質旅遊資源的品位。

八、永續性

地質旅遊資源是地球內外力地質作用的結果,是大自然的結晶,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寶貴資源,一旦破壞,便無法復原,所以地質旅遊資源具有永續性和不可再生性,地質旅遊資源主要用於觀賞、科考等。

『柒』 地質旅遊資源評價概述

一、地質旅遊資源評價概念

地質旅遊資源是指由具有觀賞價值和科學考察價值的地質體(包括構造、岩性、地層、礦床等)形成的景觀的統稱,它是一個地區風景總特徵的基礎(楊婕,2007)。地質旅遊資源因受其資源特性的影響,確定其是否是地質旅遊資源,不僅要考慮其地質學的特性,而且要考慮旅遊者的審美需求。所以,對地質旅遊資源及其質量的評價,除採用地質科學的指標外,社會經濟、文化因素也很重要。

旅遊資源評價是旅遊開發的基礎性工作。地質旅遊資源是旅遊資源中的重要部分,具有地質資源和旅遊資源的雙重屬性。其評價方法具有旅遊資源評價的共性,也有其作為地質資源的特殊性。

二、地質旅遊資源分類

對地質旅遊資源進行評價,資源種類分得越細,評價結果的可靠性和實用價值越高。

關於地質旅遊資源的類型劃分也有不同的觀點。陳安澤(2001)把地質景觀分為地質構造現象、古生物、環境地質現象、風景地貌等4大類(19類,52亞類);馮天駟(1998)劃分出山嶽地貌,岩溶、洞穴,河流、峽谷,湖泊,泉水,瀑布,海岸、海島,冰川,風沙地貌、黃土地貌,重要地質剖面、構造及地質災害遺跡,重要化石產地及古人類遺址,典型礦產地及古采冶遺址,重要古代水利工程,石窟、岩畫、摩崖題刻,奇峰異石,觀賞石等16類;楊世瑜(2000)根據地質旅遊資源開發利用的可能形式劃分為觀賞性旅遊地質資源和商品性旅遊地質資源。

旅遊資源評價在旅遊開發建設中佔有重要地位,而其中的地貌條件評價是非常重要的。地質旅遊資源以地貌的不同也分為很多類型。張序強(1999)結合1990年中國科學院地理所採用的中國旅遊資源普查分類方案的命名系統,依據地貌資源的旅遊特性將地貌旅遊資源分為7種基本類型,再依據地貌的成因條件分成30種地貌風景類型,見表4-1。

表4-1地貌旅遊資源分類表

資料來源:張序強.地貌的旅遊資源意義及地貌旅遊資源分類.資源科學,1999,21(6):18~20.

地貌旅遊資源類型劃分首先應力求旅遊資源調查、評價及旅遊開發規劃設計的方便,也就是首先應按地貌的旅遊資源特性對地貌旅遊資源進行劃分;其次,應考慮到地貌學的成因類型特徵,這樣可方便地貌旅遊資源的科學研究,避免研究中造成分類系統混雜或人為復雜化。

三、地質旅遊資源評價目的

地質旅遊資源評價是科學開發和利用地質旅遊資源的前提,即在地質旅遊資源調查的基礎上,以調查區中的旅遊資源、資源環境及其開發條件作為評價對象和內容,採取一定的方法,對旅遊資源的特點及其開發做出評判和鑒定,並為調查區旅遊資源的規劃、開發和管理工作提供理論依據。旅遊資源評價的目的有以下三方面:

(1)通過對地質旅遊資源的類型、規模、等級、功能、價值等多方面的評價,為確定旅遊發展目標、市場定位、旅遊開發導向及發展規模提供參考依據;

(2)通過對旅遊資源的規模、品位的評價,為國家和地區進行旅遊資源分級規劃和管理提供系統資料和判斷對比標准;

(3)通過對區域旅遊資源的綜合評價,為合理利用資源、保護環境和發揮整體效應提供支持,為確定不同旅遊地的建設順序准備條件。

對於地質旅遊資源,評價目的是將所調查的地質旅遊資源及其環境有意識地發掘並確認其旅遊價值,通過合適的評價,鑒別地質旅遊資源環境狀況,達到為地質旅遊資源的深層次開發提供科學依據。

四、地質旅遊資源評價意義

1.科學考查,促進研究

加強對地質旅遊資源的評價與研究,既是旅遊事業發展的新途徑,也是地質科學事業發展的新需求,它的社會功效是多方面的。由於地質科學實踐的重要性,加強這方面的研究,可以吸引世界各國地質科學家前來參觀考察,深化研究程度,豐富和發展所考察的地質現象的研究內容和認識,促進國際地質學術交流,提高地質科學研究水平。

2.普及教育,深化旅遊

對地質旅遊資源的評價與研究還可以幫助旅遊者更好地開闢地質旅遊資源,使得一批原來只具有教學、科研價值的地質旅遊區,轉化為旅遊者樂意觀光游覽的景區點。這樣既能增加旅遊收入,又能不斷增加新的旅遊資源,有利於旅遊資源增加新品種,同時也能使地學知識更加廣泛普及和大眾化,使人們在參與地質旅遊的過程中,不僅能觀賞各種誘人的地質現象,還可以增加對地學知識的了解。

『捌』 地質旅遊開發問題

為了保護珍貴的地貌景觀和地質遺跡,實現黃河三角洲的可持續發展,成立黃河三角洲國家地質公園的構想被提到了議事日程。

由於黃河三角洲面積廣大,所設立的地質公園園區不可能囊括所有的地質現象和有意義的地質點。所以,園區的設立從上述主要地學資源出發,考慮到基礎設施和交通狀況,實現資源共享。黃河三角洲國家地質公園的范圍與1992年成立的「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范圍一致,由大汶流草場、黃河入海口、一千二林場(黃河口森林公園)3個區域組成,面積15.3萬公頃(見彩圖29)。黃河三角洲國家地質公園於2003年4月開始申報工作,2004年6月經國土資源部有關專家審核,成為第三批國家地質公園。目前國家地質公園的基礎設施工作正在緊張進行中,預計2006年春舉行揭碑開園儀式,正式向遊人開放。

對本地區地質資源旅遊的規劃在空間上可劃分為四個區域:核心區、背景區、主要的接待服務區和古文化旅遊區。

核心區:主要是指黃河三角洲國家地質公園園區范圍所包括的區域,該區域集中了地質、生態、優美自然景觀等多種旅遊資源之精華。在地質旅遊資源方面,該區域擁有三角洲平原的河流地貌、河口地貌、海岸地貌以及黃河最新形成的黃河故道「刁口流路」和當前河道「清水溝流路」等地質旅遊資源;在生態旅遊方面,區內擁有最年輕的黃河三角洲濕地生態系統。黃河三角洲人煙稀少,大片新淤土地景觀的演替基本上沒有受到人類活動的干擾,形成我國暖溫帶最年輕、最完整和最典型的濕地生態系統,土壤和植被均保持著自然演替序列。而且黃河三角洲屬於東北亞內陸和環太平洋鳥類遷徙的中轉站,河海交匯地帶大量的水生生物給鳥類帶來豐富的食物,成為鳥類的天堂。1992年經國務院批准在這里設立了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護這里完整的自然濕地生態系統和珍貴的鳥類。保護區內地勢平坦、土地遼闊、植被茂盛、狐兔出沒、百鳥雲集,數十萬畝的蘆葦盪、上萬畝檉柳林、成片的翅鹼蓬、星星點點的羅布麻、香蒲和縱橫交織的小河道和潮水溝是人們回歸大自然,進行科考、度假、觀鳥、探險、獵奇的理想場所。

背景區:是指除核心區和主要接待服務區以外有觀賞價值或科研價值的重要地質遺跡及反映區內資源開發利用活動的人文景觀的場所或區域。如黃河三角洲的頂點、1855年的海岸線(貝殼堤),黃河1976年以前的多期流路、決口扇等地質遺跡以及「孤東塔林」、「麥田油井」、「圍海長堤」、「海上平台」、「萬畝槐林」、「黃河勝利大橋」等反映資源開發及環境改造的景觀。此外,為了全面介紹和演示本區域相關的地學知識,方便遊客旅遊和很好銜接旅遊項目,該區域也設立一些地學知識陳列館和小型的接待服務實施。

主要的服務接待區:在東營市的城區,此外為了更好地為廣大遊客服務,在孤島鎮及仙河鎮也設立了二級服務接待區。東營市城區主要由東城和西城兩大片組成。西城是勝利油田主要的生活、科研和管理基地,具有濃郁的現代化油城特色。東城是20世紀80年代末期建設的城市新區,城區建設起點高、規劃超前、氣勢宏大、布局合理、建築風格新潮、城市綠化率高,生活環境舒適,城市景觀流暢、錯落有致,風格優雅。東營市城區是遊客進入東營市的主要通道,是遊客集散地,集中了東營市主要部分的賓館、飯店、招待所、商店等接待服務設施,成為黃河三角洲地質、生態旅遊主要的接待服務區。東營市城區及周邊地區旅遊資源類型主要以紀念場地(碑)和現代城市建築為主,具有明顯的油城特色和地方特色。主要的旅遊資源有:石油科技展覽館、天鵝湖、華八井、營二井、坨11井、新世紀廣場、黃河水體紀念碑等。其石油科技展覽館具有很高的科普價值和教育意義,為科普修學旅遊提供了有利條件。天鵝湖為華北最大的平原水庫,水面浩瀚無邊,在候鳥遷徙季節,百鳥群集,可以觀鳥,開展清潔的水上娛樂活動。同時天鵝湖的溫泉療養院設施完備,環境優美,可以開展高質量的療養、休閑度假。

古文化旅遊區:東營南部的廣饒縣境內有一片古老的陸地,文明史源遠流長。據考證,早在5000多年的大汶口、龍山文化時期,這里已有人類繁衍生息。至1995年底,已發現的文物有8000餘種,主要古跡有傅家遺址、柏寢台、孫家祠、關帝廟等。遊人在欣賞了地質公園自然風光之後可以領略這里豐厚的古代和人文典故。

根據區域地質旅遊資源的分布情況及結合區域旅遊資源的總體開發布局,對地質旅遊資源路線規劃如下。

線路1:東營市(公交車)—勝利黃河大橋(乘船)—西河口—黃河南岸大汶流自然保護區—墾利黃河口(公交車)—宋坨—東營市

說明:該線路可以觀察到各種河流地貌景觀、沉積構造、黃河1976年後的截流改道處、1855年海岸線、1955年海岸線、濕地、草場和海灘等自然景觀、強進淤型海積平原的海岸帶景觀、河口地質地貌景觀,依次經過黃河第五次改道(1934~1953年)、第二次改道(1897~1904年)和第四次改道(1929~1934年)的多期流路。

線路2:東營市(公交車)—永安鄉—宋坨—黃河南岸大汶流自然保護區(乘船)—墾利黃河口(公交車)—崔家屋子—勝利大橋—東營市

說明:該線路以車游為主,可以觀察到1855年海岸線、1955年海岸線、濕地、草場和海灘等自然景觀、各種鳥類、強進淤型海積平原的海岸帶景觀、河口地質地貌景觀,依次經過黃河第五次改道(1934~1953年)、第二次改道(1897~1904年)和第四次改道(1929~1934年)的多期流路,崔家屋子決口扇和部分河流地貌景觀及沉積構造。

線路3:東營(公交車)—勝利大橋—黃河北岸黃河口自然保護區—墾利黃河口—仙河鎮—孤東圍海長堤—五號樁—東營港—孤島鎮—東營市

說明:該線路以車游為主,可以觀察到除黃河第3次改道(1904~1926年)以外所有各期流路、1855年海岸線、1955年海岸線、濕地、草場和海灘等自然景觀、各種鳥類、強進淤型海積平原的海岸帶景觀、河口地質地貌景觀、石油開發景觀。

線路4:東營(乘車)—勝利大橋—孤島—五號樁—東營港—一千二自然保護區(乘船)—黃河刁口故道入海口(乘車)—東營市

說明:該線路以車游為主,可以觀察到除黃河第3次改道(1904~1926年)以外所有各期流路、1855年海岸線、1955年海岸線、濕地、草場和海灘等自然景觀、各種鳥類、強進淤型海積平原的海岸帶景觀、強進蝕型海積平原的海岸帶景觀、黃河故道河口地質地貌景觀、石油開發景觀。

線路5:東營市東城—西城

說明:為遊客食宿、游覽、交通、購物、娛樂提供主要服務,旅遊項目主要是展示本地區的現代文明及特有的油城文化景觀。東城區的主要景點有天鵝湖、世紀廣場、清風湖公園、黃河水體紀念碑等,天鵝湖位於東營市東城東南10km處,湖面面積40km2,湖面上棲息著百餘種鳥類。湖心的太陽島面積7200m2,遍布亭台樓閣,假山花園,天鵝湖西側有一處溫泉浴場,溫水取自地下1000m處,水中含有大量對人體有益的礦物質。世紀廣場氣勢雄偉壯觀,是東營這座新興城市最典型的標志性建築。西城主要體現了油城文化特色,有先進的叢式抽油井組,勝利油田第一口獲取工業油流的油井「華八井」,展示勝利油田地質勘探史,介紹石油知識和勝利油田開發建設的地質展覽館等。

線路6:東營市—廣饒縣

說明:主要是區內的古齊文化旅遊區,境內自原始社會中晚期就有人類繁衍生息,春秋戰國時期是齊國的樂安之地。秦漢以下至近代人才輩出,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為後世留存下了文物古跡和人文典故。至1995年底已經發現文物8000餘種,在前面的表中已經詳細列出了主要的古跡,本旅遊路線主要是為有興趣了解本區歷史文化的遊客提供服務。值得一提的是本線路將經過本區5000~6000年前的一條海岸線。

線路7:東營市(公交車)—西城石油地質博物館(公交車)—大汶流自然保護區(電平車、自行車)—墾利黃河口觀景(還可去黃河口涉水、漂流)(氣墊船、木船)—黃河北岸觀景台(公交車)—萬畝刺槐林(公交車)—孤島—利津黃河故道(公交車)—孤東油田(還可去河口區圍海長堤、河口海灘海上游樂區)(公交車)—黃河大橋(公交車)—東營市。

說明:本線路是一條綜合旅遊線路,集地質、生態、石油、人文等各類旅遊項目為一體,由於路線較長,景點較多,一天時間比較倉促,可安排在孤島鎮休息一夜,第二天繼續旅遊。

『玖』 地質旅遊資源評價的基礎、原則和內容

一、地質旅遊資源評價的基礎

旅遊資源調查是旅遊資源評價、規劃、開發及保護的前提性、基礎性工作。地質旅遊資源的開發利用,迫切要求對地質旅遊資源進行全面、系統的調查研究,以查明可供利用的旅遊資源狀況,系統、全面地掌握地質旅遊資源的數量、質量、性質、特點、級別、成因、時代及價值等。

關於地質旅遊資源的調查,高松峰等(2003)認為可採用以下方法步驟,為以後評價、開發工作奠定基礎。

1.收集資料

和一般旅遊資源的調查一樣,對地質旅遊資源的調查也應從收集有關資料開始,大致包括:導游書和地圖、覽勝、地方誌、地名錄、文物志、城市和風景區園林規劃、旅遊志,甚至國土規劃和農業區劃報告、文史資料和宗教資料等。通過這些資料的整理,可以初步掌握地質旅遊資源的種類和分布特徵,把有關資源的分布與地形圖判讀結合起來,便可能對地質旅遊資源做出一個初步的綜合評價。

2.遙感解譯

遙感技術在自然旅遊資源調查中的應用越來越多,因為獲得的圖像數據清晰度高、信息量豐富、立體感強,具有客觀、動態、快速等優點,與其他調查方法相比,具有十分明顯的優勢。通過遙感解譯,可以摸清旅遊區地質旅遊資源的基本情況,編繪出地質旅遊資源分布的基本底圖,為野外調查做好前期工作。

3.野外調查

在資料收集及遙感解譯的基礎上,需進行野外調查。只有進行實地調查,才能核實、補充各種資料,並得到一個全面系統的認識,為地質旅遊資源的評價、開發提供正確的決策意見。可以從旅遊點、旅遊路線、旅遊區三方面著手調查。

4.高新技術處理

最後,運用高新技術,如地理信息系統技術(GIS)、地質三維分析可視技術(VS)對前面所獲數據進行處理,建立資源資料庫,對一些特殊的景觀進行模擬,得到形象、直觀的三維立體圖,使得地質旅遊資源的調查工作全面系統,成果一目瞭然。

二、地質旅遊資源評價的原則

地質旅遊資源評價具有一定難度,如類型多樣、數量豐富、對評價模型的綜合性要求高、對評價指標要合理取捨、評價工作量大等,並且涉及多學科中的多方面,難以有一個統一的評價標准。為了使地質旅遊資源評價做到公正、客觀和便於開發利用,應遵循以下基本原則。

1.科學性

科學性是地質旅遊資源評價、開發的前提和基礎。地質旅遊資源評價要符合客觀科學標准,應充分運用地質學、地理學、歷史學、美學、經濟學、建築學、園林學等相關理論和知識,對旅遊資源的形成、本質、屬性、價值等核心內容,做出科學的評價。地質旅遊資源評價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眾多學科,應邀請地質旅遊管理旅遊規劃、風景園林、經濟、生態、地理、歷史等多學科的專家進行評價。

2.全面性

地質旅遊資源是多種多樣的,它的價值和功能也是多層次、多形式、多內容的,這就要求在進行地質旅遊資源評價時,綜合衡量、全面完整地進行系統評價,准確全面地反映旅遊資源的整體價值。例如,把旅遊資源所處區域的區位、環境、客源、交通、經濟發展水平、建設條件、開發利用條件等作為外部系統納入評價的范疇。

3.效益估算

地質旅遊資源調查和評價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取得一定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因此在評價時,要考慮投入資金後可取得的社會、經濟和環境效益,為政府和投資商的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4.專家評分與公眾審美意識相結合

在調查評價過程中,應廣泛調查當地群眾的看法與意見,將專家評分與公眾審美意識相結合,從而得到既能反映旅遊資源價值與特色,又能反映普通公眾審美需求與水平的結果。

5.定性與定量相結合,以定量為主

這是資源評價工作不斷深入的需要,也是現代資源評價工作發展的重要標志。在評價時,應盡量減少主觀色彩,要實際、系統、科學地全面評價,所以要求定量、半定量地評價,並通過一定數據來評價以及與其他地區比較。要求同一類型的不同地區在進行旅遊資源評價時,盡量採用統一的評價模式和標准。

三、地質旅遊資源評價內容

從地質旅遊資源評價的目的和意義上來分,地質旅遊地的評價包括兩個主要方面:

1.地質旅遊資源的評價

評價內容主要包括景觀特色、景觀豐度和組合、景觀容量、景觀價值與功能等方面。又分為體驗性和技術性評價,前者是旅遊者對旅遊地的地質旅遊資源的體驗性評價,多由傳媒或旅遊主管部門發起,由旅遊者根據自己的親身體驗或感知對一定區域范圍內的各種地質現象和景觀進行整體評價,最後結果是各旅遊地的優劣排序;後者是指對自然旅遊資源各要素對於旅遊者從事特定旅遊活動適宜程度的評估。

2.地質旅遊地的景觀保護與開發條件評價

評價內容包括區位條件、區域經濟發展背景條件、環境因素、客源市場條件。即對地質旅遊地的區域條件和區位特性進行評價,是專業研究人員對旅遊地開發價值的評估,目的在於有選擇地開發新的旅遊地和確定旅遊地是否適合進一步開發。

近年來,對地質旅遊地開發條件評價有了新的內容。例如章秉辰(2010)認為,地質旅遊的特殊性決定了其潛在的危險有害因素可能貫穿於旅遊活動的各個環節,有必要對地質旅遊進行安全評價,通過查找、分析和預測地質旅遊系統中存在的危險有害因素以及可能導致的危險後果和程度,並提出合理可行的安全對策和措施,以指導危險源的監控和事故預防。

『拾』 地質旅遊資源對旅遊業發展的影響

到桂林去看一下,如果沒有條件,就看一下有關桂林的旅遊資料,就能夠寫得出來。
可以從地質的景觀,地貌特徵,古人的評價等方面入手,然後在寫出你對於發展旅遊業的看法,這樣的作業還是比較容易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