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旅游景点 » 风景区旅游接待建筑规模探讨
扩展阅读
潼南古村 2021-03-16 21:51:08
世界民俗文化旅游 2021-03-16 21:48:20

风景区旅游接待建筑规模探讨

发布时间: 2021-03-16 18:34:23

Ⅰ 影响旅游接待建筑规模的因素有哪些

风景区旅游接待建筑规模的确定以风景区旅游规模的预测为先决条件,也就是说风景区旅游规模是风景区规划确定旅游接待建筑规模的基础。从已列出的国家级、省级风景区的类型看,有以自然景观为主的,有以人文景观为主的,也有两者兼顾的。其规模大小不一,而且所处的地区差异很大,各方面情况不尽相同,因此风景区旅游规模的预测是一个有相当难度的课题。影响风景区旅游规模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风景区环境容量、所处地区的经济基础、经营和管理水平及社会环境等因素。前两个方面分别为技术因素和经济因素,是制约旅游规模的基本因素,也是旅游接待建筑规模的基本制约因素。本文主要讨论这两种因素。

1、环境容量——技术因素

风景区规划不仅是为了解决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问题,而且也是为了解决其保护问题。超环境容量的旅游,势必会给旅游资源带来破坏。我国目前一些风景区的旅游规模已经大大超过了其本身的环境容量,这不仅影响了游人的观光效果,而且影响了旅游资源的长期利用,增加了维修及管理费用,使其利用效益大大下降。以环境容量来确定旅游规模,是解决这种“拥挤旅游”的有效措施。
风景环境容量指各种风景地区与旅游设施的最大可容量,又称合理容量、最大游人接待量,这种容量要保证旅游活动的“快适度”低于资源保存的“忍耐度”。从以上概念来看,风景区应确定最大游人接待量,以保证风景区的最大利用效率。超过最大限度会给风景区的开发和利用,以及资源保护带来许多问题。环境容量有一定的适合程度,存在着绝对量的一面。由于人们对环境具有极大的适应力,人们可以通过自我调节忍受“超负荷”的游览环境,也就造成了环境容量的不确定性。从这种意义上说,环境容量存在相对量的一面。因此,环境容量的研究,应在绝对量和相对量之间求得平衡,也就是在一定条件下的一个相对稳定值。这个稳定值是确定风景区旅游规模的重要依据之一。

2、地区经济基础——经济因素

进行风景区规划、确定旅游规模时碰到一个重要问题是资金问题。风景区建设除部分依靠国家投资外,大量资金有赖于本地区的经济实力。旅游规模的增加,其他物质生产部门投资的保障程度,将直接影响旅游效益的发挥。例如,当旅游规模需要增加时,交通工具制造部门、能源部门、建筑部门需相应地增加产出。这些部门所增加的产出,必须要有一定数量的资金投入才行。否则,它既造成国民经济建设比例失调,也会在旅游业内部造成管理调度不灵、服务质量下降等现象。因此,风景区旅游规模应控制在地区经济投资所允许的范围内。
有风景区建筑规划如果你想要了解更多的相关的知识的话可以登录我们的公司的网站——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网站,或者是直接与我们联系进行咨询!

Ⅱ 为方便游客,在景区大量修建旅游接待设施,你认为该种做法如何怎样来改善(举例说明)

不好,改善方法请参考桂林的旅游发展规划
http://www.gltour.com.cn/government/ztinfo.jsp?info_id=475
摘了几段,请参考修改

划定漓江水道至桂阳公路为保护规划区,准确评估保护规划区的开发活动,控制一切有碍景观环境的开发建设活动。划定漓江水道两岸200M、桂阳公路两旁200M的范围为严格控制区(红线控制区),制订详细的控制规划,严格管理,杜绝一切在类型、形式、规模、体量、色彩等方面与区域主体风格不相符合的项目或建筑;严格禁止漓江挖沙。对控制区域内现有的有碍景观的建筑进行整治改造或拆除,如漓江岸边的国旅小学和阳朔码头的巨型广告、兴坪宾馆、草坪酒楼、友好亭以及桂阳公路沿线的蛇大王、鳄鱼世界等等。

景区内以保护为主,不宜再修建任何人造景观。以漓江流域绿化工程为杠杆,全面进行生态环境治理,切实保护好自然山水资源,提高漓江风景区生态环境质量。环境质量尤其是水体质量是“漓江游”的重要影响因素,目前桂林通过两岸生态村工程建设以及严格的环境管理防治措施较为有效地保护了漓江的整体水质,但环保隐患依然存在,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环保工作。重点加强对漓江游船垃圾的定点收集、机动设备的漏油防治、个体游船的随意污染的管理。加快实施漓江补水工程,完善漓江流域水资源的管理。漓江水量一直是“漓江游”的决定性影响因素,尤其是冬季枯水期的影响更为明显,因此漓江补水工程的地位就显得极为重要。目前补水工程对于漓江水量的调节已经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冬季受总体水量的限制作用不明显。进一步完善配套漓江补水工程,实行全流域水量的合理分配,对于漓江风景区甚至整个桂林旅游都具有战略性的意义。

优美的自然田园风光和悠闲安定的人文氛围是阳朔对游客的最大吸引,保护这一环境与氛围在旅游大发展阶段尤其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旅游发展中应注重原有环境和气氛的保持,使阳朔能保持名副其实的“中国旅游名县”之称。

保护阳朔已形成的居民、游客和自然山水的和谐旅游氛围。在桂林旅游发展总战略的指导下理顺发展机制,确定社区旅游发展模式。长期以来,阳朔的旅游已形成了一种由社区的经营者和游客共同营造旅游环境的良好氛围。在当前阳朔的旅游发展已走上快车道的情况下,原有的社区氛围有被破坏的危险。政府应充当旅游发展规范的制定者,帮助社区提高社区规划和管理其旅游的能力,使已有的社区旅游走持续性发展的道路。

保护阳朔的自然环境。新项目的建设是否会破坏环境,哪类项目不宜审批;建筑的样式是否与环境协调,建筑物层高限制在多少;个别不法商人对原有良好氛围的破坏,对其进行怎样的处罚。这些都应制定出标准,以便加强保护环境与氛围的力度。杜绝阳朔范围内的任何索道建设项目。完善景区的环境处理设施,减少污染环境。

Ⅲ 如何确定风景区旅游接待建筑总体规模

风景区拥有旅游接待建筑的总体规模的确定以风景区旅游规模的预测为前提条件。由于受到环境容量和地区社会经济基础以及经营管理水平等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因素弹性较大,常常出现接待建筑规模的确定与游客需求不平衡,不平衡的主要表现在游人数量与风景地区接纳能力的不相适应, 以及旅游淡旺季节游人数量的变化。

当游人数量接近或超出该风景地区的接纳能力时,在风景区环境允许的条件下,应开发新景区或其他旅游项目,以增强风景区的接纳能力,同时有计划地建造接待建筑与之相适应。风景区的开发若超出风景环境容许的限度,可配合周围的风景旅游区疏通游人,或靠行政管理的手段使游人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当游人数量大大低于风景地区接纳的潜力,可按规划要求分阶段建造接待建筑。

由于旅游的季节性变化,游人的数量在淡旺季相差非常明显。城市型旅游接待建筑,在淡季,可通过改变经营方式的办法调节。处在风景地区的风景名胜型旅游接待建筑,在淡旺季节使用的变化很大。由于这些原因,增建旅游接待建筑时要进行调查和科学分析,以避免盲目性。如庐山风景区,游览高峰季节大量游人上山,正规接待建筑只能解决三分之一,其余三分之二是依靠各单位的临时招待所、居民组织办的服务社、假期中小学校教室及住在居民群众家里等方式来解决。这样有组织地调动当地社会力量来临时接待游人也是一个经济有效的办法。欧洲几个旅游业较发达的国家,供旺季使用的“补充住处床位”比正规床数还多,如瑞士,其“补充床位”数占总接待人数的一半以上。所谓“补充住处床位”指住在亲友家里、租用私房、住野营帐篷等。因此,在风景区规划中,应综合考虑各种接待设施的接待能力,在此基础上确定旅游接待建筑的数量,使其规模确定在合理的范围内,以提高其利用率。
有风景区建筑规划如果你想要了解更多的相关的知识的话可以登录我们的公司的网站——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网站,或者是直接与我们联系进行咨询!

Ⅳ 急求一篇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问题探讨的论文,哪位好心人帮帮忙,感激不尽

[摘要] 桂林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对广西乃至国内外的旅游业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对桂林景区开发历程和影响景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分析,针对性地提出了桂林景区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 旅游景区 可持续发展 桂林

桂林是世界著名的风景游览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它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古往今来一直是令人神往的游览胜地。新中国成立以来,桂林以其得天独厚的风景资源和历史悠久的人文资源受到了国家高度的重视,其旅游业发展起步早,起点高,可以说桂林旅游是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典型代表。
一、桂林旅游景区开发历程分析
桂林旅游业从1973年正式起步,其旅游景区开发历程可以划分为如下四个阶段:
1.初级阶段(1973年~1977年)
1973年5月,桂林市作为国务院确定的24个旅游开放城市之一,正式对外开放。当时开展旅游工作的目的是加强对外交往,属于官方和民间友好往来范畴。凭借历代遗留下来的风景名胜,景区开发始于为外事和公益需要而整理的漓江、芦笛岩、七星公园等观光景点,当时景区设施简陋,服务单一,如漓江游览仅有木船三艘。此时的景区开发多是沿袭古代名胜,因地制宜,景点多属岩溶风光和公园类型,内涵相对贫乏。
这时期桂林旅游景区的开发属于旧貌换新颜的改造和整理。重友轻利,重政治轻经济,“外事接待型”的旅游发展模式决定了景区建设简单,服务配套设施远远不能满足需求。
2.开拓阶段(1978年~1988年)
1979年国务院明确规定桂林为社会主义风景游览城市;1982年国务院将桂林列为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1985年在全国十大风景名胜评比活动中,桂林山水仅次于长城而名列第二;1986年国务院将桂林列为“七五”期间全国七个旅游重点建设城市之一,并拨专款加强旅游景点配套设施的建设,在我国被国务院冠以“社会主义风景游览城市”,“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重点建设城市”三项桂冠的首推桂林。特别是1986年旅游业被正式列入国民经济计划后,桂林旅游业发展迅速,景区得以进一步开发与利用,旅游大环境更为广阔、优美、清洁、安全。
这时期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桂林景区开发得到了积极发展,逐步形成了以桂林山水为主题的观光旅游产品体系。景区开发工作由单纯的保护转变到扩大景点数、改善景区环境质量和扩大环境容量上来,并注意发挥旅游资源优势,有计划地重点建设一批富有传统山水文化持色的旅游项目。
3.曲折发展阶段(1989年~1997年)
由于受1989年6月北京风波的影响,加上外界新闻报导对我国的歪曲宣传,使桂林旅游业受到严重挫折。1989年10月,由桂林市人民政府经济研究中心编著的《桂林旅游发展前景研究》公开出版,提出了强调桂林山水这一主题,并不排除旅游资源与产品开发的多样性和旅游活动的丰富性,合理开发风景资源,抓住游览主题,重视人文资源,扩大游览范围,丰富游览内容,建立大桂林风景游览体系等极富远见性的措施。在此景区开发指导思想的影响下,桂林旅游产品发生了明显的改善,一个以观光旅游为主,兼有多种游览方式的游览格局基本形成。
这时期桂林景区面对严峻的旅游形势,在困难中努力前进。旅游景点项目逐渐呈现出多元化格局,形成了以桂林山水为特色,以百里漓江画廊为主题,兼有古文化观光、民俗风情、登山探险,动植物观赏、休闲、体育、修学等各具特色的旅游项目,极大地拓展了旅游空间。
4.提升阶段(1998年~)
由于旅游的产业化、黄金周的出现,双休日的实行,尤其是1998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桂林地市行政区划合并,桂林市与周边12个县合并为大桂林市,扩展了桂林山水为核心的景区内涵与空间。1999年以来,以中山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为主的国内旅游规划专家,着手编制《桂林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提出了提高桂林观光型旅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实施旅游精品工程,促进旅游产品的结构转型与升级,构建桂林山水为核心、以观光度假型为主导的复合型旅游产品空间体系。开发建设了一批高水平的旅游景区项目,如乐满地、愚自乐园、印象·刘三姐、“两江四湖”等景区。
这时期桂林景区的开发进一步向深度发展,旅游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重视自己独特的内涵发展。开发方向上逐步由过去的以参观为主转变为参观和参与相结合,提高旅游活动的灵活性和旅游产品的吸引力。
二、桂林旅游景区概况
截至2003年底,桂林拥有1处国家级、3处自治区级风景名胜区;3处自治区级旅游度假区;1处国家级、10处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8处国家级、71处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景区有8个,3A级景区有7个。经过30年的发展,桂林旅游景区开发初步形成了以自然山水、历史文化、民俗风情、会展旅游、生态旅游、现代主题公园为主的六大特色的旅游产品,以及以中心城区“两江四湖”开放型大景区为代表的城市旅游优势。
三、影响桂林景区可持续性发展的主要问题
1.多头管理
部分旅游景区管理长期处于权力分散、职能交叉的状态,管理中的权责不清、扯皮现象造成了景区管理的混乱现状,使旅游者不能获得满意的旅游消费,这从根本上影响了景区的市场形象和长远发展。
2.重复建设,旅游产品差异性不大
桂林以旅游立市,因此强烈的政府主导推进行为促发了各地方的景区开发热潮。各地方都希望能凭借“桂林山水”的品牌效应,将本地方的旅游资源投入开发,以获得经济增长的机会。但缺乏景区开发的全局观念,产品的同质性高,各地景区开发多以观光型旅游产品为主,这不仅增加了桂林旅游业内部的竞争强度,同时也削弱了桂林旅游业的外部竞争力。结果是投入的景区越多,则对本地景区的破坏越大,其社会和经济效益越差,更是对“桂林山水”的形象的削弱,破坏了“桂林山水”的品牌。并不是所有的旅游资源都有开发的价值,也不是所有的资源在同一时刻都有开发的价值,更何况具有旅游价值的资源也并不等于表明用于景区开发是资源价值的最佳体现。
3.景区缺乏竞争力
主要体现在:(1)产品层次单一。目前的景区旅游产品多是向消费者提供满足特定旅游需要的基本服务、利益及其实体和产品外观,也就是核心产品和形式产品部分,而对于富于竞争优势的附加产品和扩展产品如消费者之间及与环境的互动等方面却涉足甚少,从而使得景区间的竞争更加激烈。(2)资源与产品不匹配。很多资源是一流的,例如岩洞、山体,但形成的旅游产品却多是二流、三流甚至是末流的,使得潜在的吸引力转化不成现实,形不成竞争优势。(3)服务水平不高。相对饭店和旅行社服务而言,景区服务质量差的反差较突出,这是一个急需改进的问题。
4.景区开发缺乏整体开发意识
所谓整体开发意识,就是注重整体的协调性,共同促销。桂林景区之间缺乏合作协调,往往喜欢单兵作战,势力单薄。如东线游各景区不是旅游团必去的地方,被作为旅行社的“加点”来对待,本身知名度就不高,促销困难。东线游的各景区不利用地域相近的便利,协同作战,提高整体实力,反而是各自经营自己的,单打独斗。其实东线游各景区互补性极强,靖江王陵,尧山索道,茶艺园和山水高尔夫球场都各有特色,且地理位置极为接近,如靖江王陵与尧山索道相隔仅百米。搞联合促销,通票游览,将会增强东线游的吸引力,让旅游者有选择,觉得内容丰富多样,值得一看。但现状是各景区属于不同的部门如文化局,供电局等,单位性质有事业、企业、外资等,合作经营的困难较大。

四、桂林旅游景区可持续性发展的对策
1.以可持续理论为指导,增强宏观调控
可持续发展是旅游发展中最深刻、最全面、最理性的思想,应以此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实现旅游景区开发的整合与优势叠加。
桂林景区以自然山水喀斯特风光为主体,是不可再生性的旅游资源,提倡可持续发展更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目前景区在景观环境保护对策、旅游环境质量标准等各方面取得一定进展,但也还有许多方面的工作有待进一步深入,如生态旅游区的质量评价,旅游环境质量评价指标的确定,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方式,可持续发展的旅游规划等仍要积极探索。
在可持续理论的指导下,桂林景区发展还须加强宏观调控的力度,突出“防胜于治,防先于治”的管理思想,使旅游景区环境保护工作宏观地贯穿旅游规划、开发、发展和巩固各个阶段,对那些将会给资源和环境带来危害的旅游项目进行重估、修改和完善,并向与生态保护有关的项目的投资倾斜,切实避免旅游开发中重产值,轻环境的短期行为。
2.培育好景区文化应用力、产品促销能力、旅游服务能力和顾客满意能力
首先应加强对景区文化底蕴的挖掘和整理,凸现景区的文化特色,其次要展开有效的促销活动,使顾客乐于接受,同时对外要作好市场调研,对内练好内功,具备为目标顾客提供特殊服务的能力,形成一种与众不同的使顾客满意的技能与技术,满足顾客差异化、个性化的需求。
3.建立学习型组织是营造景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学习型组织是以共同愿景为基础,以团队学习为特征,对顾客负责的扁平化横向网络系统,它有崇高而正确的核心价值、信心和使命,具有强韧的生命力与实现共同目标的动力,能不断创新,持续蜕变。旅游景区建立学习型组织旨在依靠自身资源,从内部扎扎实实地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其通过组织创新和管理创新,不但可以提升景区的整体素质,创造景区文化,还可以生产出独特的产品和服务,从而培育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使之实现景区可持续发展。
4.重视人力资源开发是打造景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旅游景区的竞争,实质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短缺是景区竞争能力差的重要因素。人才资本丰富的景区即使身处不景气的市场环境中,也能较好地把握市场机会,去满足目标市场顾客的现有需求或创造出新的需求;而人才资本匮乏的景区即使面对大好形势,也可能坐失良机,走向衰败。因此必须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主要可以采取如下途径:第一,注重现有员工培训,提高员工素质;第二,创造条件,积极吸引、用好高层次的专业人才;第三,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包括以管理技术入股、员工持股等长期的激励机制。只有重视人才的培养,才能真正达到景区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5.以“据点一轴线一网络系统”模式,整合桂林各县域景区主题特色
桂林景区空间开发正处于轴线开发向网络开发的过渡阶段。沿发展轴线的几个重要的景区已得到开发,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例如兴安的灵渠和乐满地景区,龙胜的温泉和梯田景区,资源的资江和八角寨景区等。在发展轴线的带动作用下,各个区域的旅游资源逐步得到开发,当景区空间开发网络形成的时候,一个理想的“大桂林旅游圈”就会出现,“大桂林旅游圈”会将桂林市及其周边地区景区以整体形式推出,为桂林旅游业的发展树立一个崭新形象。围绕桂林山水这一核心旅游品牌,各县域应从本地旅游资源优势出发大力发展旅游业,目前兴安、龙胜、资源、灵川、恭城、阳朔等县域景区已分别初步形成了以历史文化、民族风情、丹霞地貌、美食文化、生态旅游、休闲度假等为主题的不同旅游品牌,要持续加强推进旅游产品的区域化,塑造旅游产品的区域特色,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主体旅游产品,这样才能持续实现桂林景区的互补和共荣。

参考文献:
[1]保继刚钟新民:桂林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2
[2]卫旭东周旗:区域内旅游景区市场竞争力测评[J].资源科学,2004,7
[3]崔凤军:中国传统旅游目的地创新与发展[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2
[4]黄家城:桂林旅游史略[M].桂林:漓江出版社,1998
[5]桂林市人民政府经济研究中心:桂林旅游发展前景研究[M].桂林:漓江出版社,1989

Ⅳ 旅游度假区内用于出售的房地产项目总建筑面积与旅游接待设施总建筑面积的比例应不大于1:2

就是用于出售的房地产总建筑面积,只能小于或等于用于旅游接待总建筑面积的一半。
如:旅游接待总建筑面积为1万平方,而用于出售的房地产总建筑面积只能是小于或等于5000平方,超过部分,不批准出售。

Ⅵ 风景区旅游配套设施规模应该怎样确定

吃、住有;行、游、购、玩没有。
住宿规模计算公式为:
B=C•K•L/P
B—床位数量(床)
C—日均游客量(人次)
K—游客住宿需求率(%)
L—平均住宿天数(天)
P——理想床位利用率(%)
其中:C=Σc /T
Σc—年旅游人次(人次)
T—全年可游天数(天)
餐饮规模计算公式为:
A=C•V/D
A—餐位数量(座)
C—日均游客量(人次)
V—游客餐饮需求率(%)
D——餐位翻桌率(次)

Ⅶ 谈一谈旅游景区容量概念在旅游景区规划和管理中应用的看法

旅游景区容量又称之为旅游环境承载力,来源于承载力、支持力等概念,是指一定时期内专, 某种状态或某种条件属下,不会对旅游目的地的环境、社会、文化、经济以及旅游者感受质量等方面带来无法接受的不利影响的旅游业规模最高限度,一般量化为旅游地接待的旅游人数最大值。环境容量的意义在于一旦超过这一数字,旅游将对环境造成不可及时恢复的损害。低于这一数字,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是有限、可承受的、可控制的。